国学吧 关注:222,918贴子:613,467

回复:淮阳子(3.9)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专壹”之“壹”同“多”、“贰”和“两”是相对的。在万物之中,每一物都是“一”,人们专注从事一种事物就能精通那一种事物并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这就是“专壹”的效果。在荀子看来,别说是分心于“多”,就是分心于“两”(或“贰”)也难以“精通”。要成就自我人格,要治理国家天下,同样要坚守于“一”,要“专壹”于“一”。


IP属地:河南46楼2024-11-27 19:39
回复
    孟子告诉我们说,修炼心灵没有比减少自己的欲望更好的方法了,但荀子则告诉我们,修炼心灵没有比“真诚”更好的途径。《荀子·不苟》载:“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惟仁之为守,惟义之为行。诚心守仁则形,形则神,神则能化矣。诚心行义则理,理则明,明则能变矣。变化代兴,谓之天德。”


    IP属地:河南47楼2024-11-27 19:45
    回复
      “真诚”和“诚实”不是孤立的心灵状态,它要在人的言行、对待事物的方式和态度中具体体现出来。在荀子那里,“诚”既体现为真心实意地奉行“仁义”道德,也体现为在不同的关系中以自己的真诚赢得信赖:“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荀子·不苟》)


      IP属地:河南48楼2024-11-27 19:48
      回复
        相对于人的欲望的无穷性来说,物质和生活资料总是匮乏和不足的。墨子试图通过“节用”来解决物质的不足,荀子则是希望通过广泛的开发来增加物质生活的数量;墨子关心的是“节流”,荀子关注的是“开源”;墨子关注的是人人都享受一样的最低限度的消费,荀子关注的是欲望的尽量满足。


        IP属地:河南49楼2024-11-27 19:50
        回复
          荀子也很明白,不管如何创造物质生活条件,都不可能让人人都完全满足需求。因此,为了保证社会秩序,保证人的欲望都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避免社会陷于生存竞争和弱肉强食的自然状态中,就需要用“道”和“礼”去转化人的“自然性”。


          IP属地:河南50楼2024-11-27 20:00
          回复
            通过精神修炼而建立起来的道德自我和道德理性(“心灵”),是人的自然欲望满足的合理尺度和准绳。按照这个尺度,人自动地调节他的欲望,使他的欲望的满足程度既不过分亦无所不及。“欲望”的过和不及,都能够通过“心”得到合理的调节;欲望的可与不可,也能够通过“心”来合理的定夺。


            IP属地:河南51楼2024-11-27 20:03
            回复
              用道去衡量人的性情满足是否合理和正当,具体来说就是按照“礼”的标准去衡量其合理性。从目标上说,礼是为了避免社会纷争和混乱,为了形成秩序。荀子的哲学,核心是如何使人的“自然性”成为“社会性”,用荀子的说法就是“化性起伪”。对荀子来说,自然的人性是有待加工的材料,通过人为的加工它才能成为一个好的器具。


              IP属地:河南52楼2024-11-27 20:09
              回复
                荀子推重和称引儒家经典,把经典看成是知识和真理的源泉,通过经典为自己的观念和价值寻求合理性和正当性根据。
                孟子明确地界定“圣人”是“人伦之至”。《荀子·解蔽篇》载:“圣也者,尽伦者也。”荀子所说的“人道”和“人伦”,统而言之,是指人类理想的道德价值和理想的社会规范,圣人则是二者的最高体现。


                IP属地:河南53楼2024-11-27 20:20
                回复
                  在荀子那里,圣人完全是日积月累“人为”的结果,是不懈追求和行动的结果。
                  从“先王”和“后王”皆是“圣王”来说,荀子当然既要“法先王”,又要“法后王”,以此来保持“圣道”传统的统一性和连续性。但是,由于“先王”之道追溯得越远就越不清晰,可信度就越低,难求情实。


                  IP属地:河南54楼2024-11-27 20:26
                  回复
                    “圣人”具有高超的“智慧”,自然也就能够担当起“文明”和“制度”创造者的角色和使命。实际上,儒家恰恰也把“文明”和“制度”的发明权赋予给了“圣人”。如《左传·昭公六年》中所说的“圣作则”,就是这种思想的表现。


                    IP属地:河南55楼2024-11-27 21:15
                    回复
                      随着西方社会走向后工业时代,西方思潮中出现了一条向东方文化寻找清热解毒的良药的潜流。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儒家的修身理论可以作为人们的座右铭和清醒剂;在冲突不断、战争此起彼伏的世界上,儒家的仁学思想值得发扬光大;在环境危机和生态平衡受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强调“天人合一”,可以避免人类在危险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IP属地:河南56楼2024-11-29 22:13
                      回复
                        爱默生曾在自己的各类作品中旁征博引,创造性地借用中国传统经典话语,底气十足地阐释自己的文化主张。他自从1836年前后对儒家发生兴趣后,在不同地方摘录引用了孔子和孟子的语录多达百条,如:“无德,富贵于我如浮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等等。


                        IP属地:河南57楼2024-11-29 23:06
                        回复
                          东方思想中吸引了爱默生的是:
                          (一)宇宙的一致性和整体性;
                          (二)精神性与超验性;
                          (三)综合型和直觉型的思维。


                          IP属地:河南58楼2024-11-29 23:08
                          回复
                            魏冬《张载及其关学:“横渠四为句”视域下的现代阐释》(西北大学出版社,2015年,7章)
                            根据吕大临《横渠先生行状》的记载,张载这一生,至少有两次受到地方官员的礼聘而讲学长安,至少有两次受到朝廷官员的举荐而进京参政。张载第一次受到地方官员的礼聘,发生在他年过三十但还未中进士之时。此时张载虽然还是一介布衣,但已经是名闻关中的学者了。
                            皇祐三年(1051)至至和二年(1055)间,文潞公——曾任宰相的文彦博,闻张载“名行之美”,聘请他赴长安学宫任教。文彦博虽然贵为旧相,且年长张载十四五岁,却对张载礼遇隆厚,所以张载很快就成为当时学者心目中的楷模。


                            IP属地:河南59楼2024-12-02 05:44
                            回复
                              熙宁二年(1069),朝廷准备施行变法,从地方选拔有才之士,御史中丞吕公著特意举荐了张载。在吕公著看来,张载虽然只是地方小官,但他已经得到四方学者的认同,故而朝廷可以召见,向他咨询改革良方对策。后来,宋神宗果然召见了张载,向他征询治国之道。


                              IP属地:河南60楼2024-12-02 05:4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