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吧 关注:2,479,093贴子:16,759,584

回复:康德理论的两个关键不可克服的障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56楼2025-01-11 18:53
收起回复
    @ekbfbxk 谢林主观唯心纯鬼扯,比康德问题更大。康德好歹承认有物自体(虽然只是出于逻辑上的必要预设),亦即承认主体之外有个客观世界,谢林就完全主观呓语,癔症晚期。康德认为物自体不处于时空和因果之中,但又不得不从逻辑上预设“物自体刺激主体感官”这一认识论观点。尽管康德的本意是探讨认识论,悬置本体论,但是当把认识论推到极端处时,必然会不可避免地触碰到本体论,藉此,作为认识论的“物自体刺激主体感官”这句话必然同时意味着一种本体论观点。但是,无时间的物自体世界是怎么产生出有时间性的主体认知范畴的呢?康德只能从逻辑上回应说“这一点不可究诘”,以回避实际问题。因为但凡触及这一“刺激过程”,这就必然预设了运动和作用是先于主体的存在而存在的,而这有悖于康德哲学的逻辑范式,即运动和作用是主体的表象。由此我们看到,由于悬置了本体论的追问,而只做认识论的思考,康德为了严格遵循自己认识论的范式框架,保障逻辑推演的绝对一贯,他多么狼狈地逐渐把自己的语言逼到了死角,以至于完全没意识到自己的语言越来越沦为一种脱离实际意指的空洞符号,造成了语言的空转。“无时间性的物自体刺激主体感官”:康德说这句话的时候,真的清楚自己在说些什么吗?他真能搞懂这句话的意思吗?这句话只是康德被自己的认识论框架所逼迫,就像一叶孤舟被茫茫海潮所推运那样,他不得不做出如此窘迫的语言表达。“没有时间性的物自体世界刺激主体感官”:这句话完全不像“苹果在桌子上”那样,对应着现实中的事物,而纯粹是理性推论的概念幻觉。康德哲学出发点是悬置本体论,但是当我们把认识论反思推到极端处时,我们发现,无论是感性直观形式还是先验范畴,都全无本体论的依托和根脚,都被一句“物自体刺激着主体感官,而这种刺激不具有时间性”这样不知所云的话所搪塞。因为这就叫做“悬置本体论”。康德认为理性之所以会遭遇如此的尴尬,是因为理性本身的局限性,但事实上,与其说这是理性的局限性,不如说是先验哲学本身的局限性。先验哲学悬置本体论的范式框架本身就具有鲜明的局限性。这是思维范式的问题。倘若我们换个思维范式,比如换成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范式,我们发现,由于它打一开始就认为物自体是客观实在的,运动和作用是客观存在的,主体和主体的先天认识结构都是在这种客观的世界运动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就根本不会陷入先验哲学的语言空转的漩涡中。由于康德感兴趣的只是探究认识的可能条件,因此他之所以提出物自体,不是因为关注物自体本身的存在,而只是为了给理性划界, 指出认识的先天根据是什么,所以物自体在康德那里充当的不是本体论存在的积极功能,而仅仅是充当批判性的消极功能。换言之,“物自体的存在先于主体的存在”这个判断中的“先于”一词,在康德那里不是指“本体论上在先”,而仅仅是指“逻辑上在先”,是逻辑思考的必然预设,而不是意在揭示一个有关本体论的事实。由于物自体在逻辑上的批判性功能,物自体一词在康德哲学中有着不同的用法,每一种用法的含义并不一致。比如,作为认识论反思的概念性实在,作为实践理性的道德悬设,作为本体论的弱实在性。所有这些不同的用法,都只是为了批判之需,不是为了让读者去关注物自体的本体论存在,而是为了让读者意识到认识本身的先天条件是什么,道德实践的普遍必然性原则的依据是什么。所以,当我们质疑康德没法自圆其说地回应诸如“无时间的物自体如何可能产生出有时间性的主体认识方式”等等这样的本体论问题时,康德可能会回答说:“我的目的本不在于探讨物自体和主体的本体论情形,而只在于揭示人类认识的先天条件是什么。”——这就是康德先验哲学的魅力之处,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其伟大的地方。但是尽管如此,当康德得出“主体的先天直观形式是时空”这一认识论考察结论之后,他又向前继续迈进一步,断言说“因此时空本身不是某种外在于主体的客观存在”时,他实则进行了一次危险的“越界”,他从认识论直接跨进了本体论,从而造成语言表达完全脱离实际,产生了诸如“物自体无关时空性”这样的语言误用。而依据他自己的主张,理性原本是没有权利进行这种越界的。其实,更诚实的说法应该是这么说:“我们能确定的是,主体的先天直观形式是时空。但是这是否就必然意味着,时空就仅仅只是主体的先天直观形式,而绝不可能同时是主体之外的某种客观存在呢?——这一点我们无法回答,因为这触及物自体世界,而物自体不可知。”倘若康德这么说,他的逻辑更自恰些。但也仅仅是更自恰了“一些”而已,其底层逻辑范式仍然具有内在矛盾。不跳出先验学说本身,是不可能解决这些矛盾的。叔本华比康德过分得多,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一上来就言之凿凿地断定时空只是依赖于主体而存在,于是他就在最底层的逻辑处,制造了不可挽救的自相矛盾,产生大量的语言空转而不自知,比如他关于作为世界之本质的、脱离时空性的意志的阐述。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57楼2025-03-12 00:45
    收起回复
      谢林主观唯心?你知道“主观”在谢林的语境下代表的含义吗?就拿早期谢林的《体系》来说,谢林开篇即将主观与客观的和谐一致作为他整个早期哲学体系的地基。谢林体系的起点是被限制的意识,也就是包含着内容的主观形式,作为体系的开端,也是主观与客观相和谐的第一个阶次。康德如果为了给知识设立界限,那么就不应当回避本体论的问题,因为“界限”一词本身就意味着内在性无法回避外在性(黑格尔《逻辑学》)。至于物自体的问题,谢林在《近代哲学史》中明确说明物自体应当本身就作为先验对象的副产物而考察,而不是直接宣称为一种附加的存在,更不应该把物自体与经验界作联系,在他看来这个概念就是先验对象自身结构的一部分,我以前的回复已经明确表示过,物自体是一种构成性的例外。你试图为康德捏造出一种坦诚的学术姿态,并通过它来斥责谢林与黑格尔体系的开端缺乏所谓的逻辑实证经验,仿佛只是出于一种维护学说的目的,这是很让人难以理解的。而且你批判谢林的时候,为什么不提及谢林的体系呢?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58楼2025-03-14 15:42
      收起回复
        首先我给出不被认同的观点以及解锁
        文字是有局限性的但这种局限性局限了文字还是我们的思想呢
        或许思想中也存在局限性因为没有人是完美的
        或者说这种思想不被认同的本质是我们都活在现实中的世界种所感受即真实也感受为虚假但本质原于我们活在现有的社会中以及经历着现有的经历中这样就会诞生局限性便认为这是真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59楼2025-04-01 22:02
        回复
          我觉得你的第一个批判有点曲解了康德的意思。我个人赞同外部刺激是对象的单独刺激。这里的刺激是不可能有因果因为康德自己说过因果是知性范畴建立的。我先来总结下你的反驳主要是1和2(1你认为外部对象的性质是在主体这里建立所以1是和康德自己的学说是矛盾的)(2你认为外部对象也不可能有因果所以2和康德理论也是自相矛盾的)至于3(几乎没人会持有这种观点。)我觉得应该是你没理解物自体作为一个怎么样的存在,这里你把握自己理解为一个对象的存在,而不是一个概念上的存在,昌德其实想把物质体理解为一个概念上的存在,而不是对象上的存在,理解成对象上的存在会出现什么情况?就会出现你这个情况,一个物质体的对象是怎么通过刺激?来跟我进行一个因果作用,并且让我感知到并且因果是在我自身的这里构建起来的,你的问题就出现在这里。而我想告诉你的是理解在于你把物自体去理解为一个概念性的对象,而不是一个实体性的对象,因为只有将物自体理解为一个概念上的存在,那么你才能理解他其实是物质体,真正的意思是所有超出我们感知之外的一个。东西或者说是有一个对象,他的他有很多刺激,刺激到我们这里,或者说直接给予到我们这里我们部分的接受了那些,因为我们人的认知是有限的,我们部分人接受了那些。刺激将它转化成我们能理解的东西,你要将它作为我们认知的一个边界的存在才可以去理解。总之你要将物质体理解为一个认知的消极存在,就是说我们的认知一定是有有限的而无限的我们不能认知的那些那些所有的东西我们都管它叫无字体。而不是说有个对象叫物质体,然后你去研究他是怎么给我通过他的,我们可不可以认识的对象,并且通过这个不可认识的对象。来给我一些刺激,并且让我转化成认识,那样就会出现一个黑格尔批评康t的一个问题。就是物质体和现象之间是不能存在联系的,如果存在联系,那么物质体就会被消解掉。因为信仰就代表了某一个层面的物质体,而康德祥展示的是屋子里面。现象是完全分开来的,跟对象是完全分开来的。因为对象的范畴一和多时间这些还有大小这些广延啊这些都是在我们这里被加工起来的。而康德想让物质体变成一种消极性的,否定性的一个认知上的概念,就是说我们不能认知的东西都是物自体。所以你在这里理解有问题,这个理解问题其实很多人常犯,一旦按照你这样的理解认知物质体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如果你用一种消极的方式去理解,就不会出现这些问题。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60楼2025-04-01 22:51
          收起回复
            第二个反驳,有点长下次再看。你的第一个反驳,我以前也问过这个问题,我以前问的问题是如果刺激是从物自己身上来的,那么现象又是从刺激身上来的,那么现象跟刺激跟物自体是一定有联系的。但是康德那里是完全没有联系的,这个怎么可能?但是后来我就理解了,因为是我把物自体这个概念理解错了,他不应该是一个对象的概念,而是一个否定性的概念,只有这样理解这些问题才能消失。(这是做kant的教授和我说的,我觉得挺有道理的)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61楼2025-04-01 22: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