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印社吧 关注:9贴子:69
  • 0回复贴,共1

泗阳新袁镇庐江堂镇宅之宝《陈鸿寿刊刻二十四孝田黄石图文印章》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陈鸿寿(1768~1822),字子恭,号曼生,浙江杭州人,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篆刻家,为“西泠八家”之一。其篆刻艺术具有以下特点:师法秦汉:陈鸿寿的篆刻以秦汉玺印为基础,字体结构严谨,古朴典雅。创新变化: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他并不拘泥于秦汉的规范,对篆字进行适度变形和创新,使印文更加契合印章的整体风格。刀法独特:用刀大胆自然,不刻意追求精细,强调刀法的流畅和表现力,刻出的线条边缘锋棱明显,苍劲有力。章法布局:善于运用疏密对比,平中见奇,注重印文之间的呼应协调,使印章在视觉上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陈鸿寿的篆刻作品数量众多,风格多样,展现了他在篆刻领域的深厚造诣和独特艺术魅力。他的代表作有《种榆仙馆摹印》、《种榆仙馆印谱》等。
陈鸿寿(1768~1822年),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书画家、篆刻家。字子恭,号曼生、曼龚、曼公、恭寿、翼盦、种榆仙吏、种榆仙客、夹谷亭长、老曼等。 曾任溧阳知县、江南海防同知。工诗文、书画,善制宜兴紫砂壶,人称其壶为曼生壶。书法长于行、草、篆、隶诸体。篆刻师法秦汉玺印,旁涉丁敬、黄易等人,印文笔画方折,
用刀大胆,自然随意,锋棱显露,古拙恣肆,苍茫浑厚。为西泠八家之一。有《种榆仙馆摹印》、《种榆仙馆印谱》行世,并著有《种榆仙馆诗集》、《桑连理馆集》。嘉庆二十一年为周春撰著的《佛尔雅》提写序跋。 陈鸿寿于艺术涉猎广泛,而且造诣极高,为著名的“西泠八家”之一。他的篆刻出入秦汉,绘画精于山水、花卉,书法以隶书最为著名。他的书法以隶书和行书最为知名。他的隶书清劲潇洒,结体自由。穿插挪让,相映成趣,在当时是一种创新的风格。他广泛学习汉碑,尤其善于从汉摩崖石刻中汲取营养,在用笔上形成了金石气十足、结体奇特的个人面目。笔画圆劲细插,如银画铁钩,意境萧疏简淡,雄浑瓷肆,奇崛老辣。陈鸿寿的隶书较之以往的隶书具有“狂怪”的特点,说明他有创新的勇气和才能,但在结字和章法上,用笔仍然属守古法,笔笔中锋,力透纸背。 陈鸿寿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能力很强,处理政务,起草文稿能“走檄飞草,百函立就。”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他曾跟随的浙江巡抚阮元(1764-1849),是提倡“学术自任”的经学大师,他曾编辑《经籍纂诂》,校刊《十三经注疏》,道光时官至体仁殿大学士。陈鸿寿出生于乾隆三十三年,活跃于嘉庆朝,至道光二年去世,恰好见证了清代由盛而衰的转捩点。他不凡的艺术成就,是基于他深广的艺术修养和独特的人格和艺术思想。他曾說:“凡诗文书画,不必十分到家,乃见天趣。” 另外,与陈鸿寿同乡、同僚中不乏文坛高手。在这样一个文人气息浓重的官场,居然有“群以为不可及”的评价,从中足可看出陈鸿寿的横溢才气。另外一条关于陈鸿寿的记载对他的生平有更详细的综合描绘,嘉庆六年(1801)淮安拔贡时,结识吴城乡仁和镇(新袁镇)金石世家庐江堂,其家族是淮海印派、泗水印派的发源地,数代人收藏名贵印石逾万方,还收藏了明清时期的印章和印谱等。刊石治印者来往甚密切,极其方便研习印学,何氏家族热情好客,特别乐意以家藏印石料,换篆刻家治印,陈鸿寿与这帮文人学士诗酒唱和,来往穿梭频繁。庐江堂百套镇宅之宝之一《陈鸿寿刊刻田黄二十四孝图文印石》,此套印章共24方,3公分左右,高15公分左右,癸卯被何文雍搬迁至杭州养淳斋,并交由风口印社何安然暂为保管。历年谷雨时节养淳斋依例钤印印谱,此套闲章亦于甲辰谷雨钤印一百张,由何文雍用行草书提拔。以后,他被“考以知县用,分发广东,丁忧服关,奏留江南,署赣榆县,补溧阳县。后河工江防同知,海防同知。道光二年以风疾卒于任所,享年五十有五。”
“凡诗文书画,不必十分到家,乃见天趣”是清代的书画家、篆刻家陈鸿寿提出来的。#书香门第庐江堂##金石世家庐江堂##仁和镇庐江堂镇宅之宝##新袁镇庐江堂典藏品##泗阳庐江堂珍藏版印章##陈鸿寿二十四孝图文田黄印章##庐江堂镇宅之宝印##养淳斋镇馆之宝印#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4-10-15 01:26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