蔗林龟 Vijayachelys sylvatica
1912年被命名,又名东方森林龟,Vijayachelys中"Vijaya"为纪念印度女爬虫学家贾甘纳坦·维贾亚Jaganath Vijaya,而"chelys"则源于希腊语,意为“蔗林”。蔗林龟于1911在印度西南部喀拉拉邦的科钦森林中发现1雄1幼后一直未见更多报道,一度被认为已灭绝。销声匿迹七十余年后正是由Vijaya (1982)重新发现的,此后她发现并标记了超过125只。是印度最小的龟种,成体也只有12-14cm,背甲呈椭圆形,微微隆起,甲上有三条隆起的棱脊,尾缘呈轻微的锯齿状,背甲颜色为青铜色;腹甲呈桔黄色,尾缘较宽,有黑斑;头部前端为黄色,喙呈钩状,嘴尖有红斑,虹膜为红色,头和颈表面呈棕黑色,四肢及尾部为淡棕色。总体是青铜绿+血红色的搭配,极具辨识度。不过脸颊上血红色的斑纹一般是公龟才有。
栖息于高海拔的热带雨林地带,居住在位于印度西南部的山脉一些茂密的原始森林中,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海拔大约400-800米,它们的栖息地以常绿和半常绿的植被为主,一年的降雨量约2500毫米,降雨量每月平均800毫米。在湿润环境下,常有大雾笼罩,气候温暖宜人,植被下面覆盖着厚厚的落叶层,有丰富的腐质土地表。属于半水龟,但更适应在陆地环境下生活,它们通常是背甲上长着大量的青苔,表明它们与常年密切栖息于森林的高湿度环境下区域生活有关。它们和大部分半水龟一样对湿度有一定的要求,它们通常会靠近水源和丛生着半米高的草本植物的地方,喜欢这里充满腐殖质的森林地表生活,地表有厚厚的落叶层供它们隐匿静伏,它们有钻土的习性,同时喜欢埋在土里钻来钻去,这样天敌不易发现,会增加它们的安全感。平时昼伏夜出,白天会隐藏在枯枝落叶底下休息,晚上才出来活动。它们惧怕高温炎热,也怕寒冷,它们对光热和空间环境的要求很苛刻,尤其最喜欢湿润又凉爽的气候,适应22-28度的温度环境。它们很喜欢在雨季时期出来活动。当遇到威胁时,蔗林龟会排泄粪便,同时喷出一股刺鼻的气味,来阻止掠食者进行捕捉。没有晒背需求,一般不喜欢太阳直射。性格很温和。
分布于印度最西南部的西高止山脉沿海森林中,包括印度的喀拉拉邦、卡纳塔克邦和泰米尔纳德邦。分布地比较狭小。首次仅在印度南部和中西部西加茨地区附近的森林里被人们发现,开始时蔗林龟被认为是一种稀有龟类,事实上它们不是稀有品种,在西加茨地区它们的种群上很丰富,密度上每2公顷就有一只,不过它们有很好伪装隐藏的身体,很难发现它们的行为和活动踪迹。目前针对蔗林龟面临的生存威胁的原因有,都是岌岌可危的处境,真是容不乐观,先是当作宠物交易很少,也没有流通宠物市场,威胁不大。它们的栖息地不断减少导致它们的活动范围缩小,比如西加茨地区卡达尔部落的一些土著居民有食用龟类的习俗,常有大肆猎捕以蔗林龟获取肉食。另一个原因是,由于阿纳马拉地区的森林滥砍滥伐,另外时有森林火灾发生,还有许多江河的西流改道向东流淌,仅在阿纳马拉山就有10座水坝,水坝的面积约1500平方公里,由于印度独立之后建设一个大型水电项目,这些水坝对干旱的东部山区的农民来说一个福音, 人们对水力发电和灌溉用水的需求很大,水资源无节制,导致一片片低海拔常绿森林地区淹没,同样它们会失去家园。 商业采伐与环境保护相对冲突,其中包括西加茨地区的蔗林龟面临着栖息地破坏最严重的威胁,尤其使得它们种群数量正在不断减少,加剧了它们的野外生存危机。它们被列入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单的濒危物种,并被列入《濒危物种公约》附录二。国内基本没见过此龟,饲养记录未知,饲养难度未知。似乎到目前还没有人工繁育记录。

蔗林龟的总体配色非常酷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