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金体吧 关注:86,825贴子:276,693

回复:瘦金体吧命题同写活动专贴!!!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同写第013期内容如下:

今天我们继续修炼内功,给大家选的单字是----问----简单说明一下选这个字的原因,首先是要让新手重点练一下“门”字框,这种结构很常见,但要能随手写漂亮还是需要一定技巧的,很多人现在可能写上一堆才能挑出一个比较顺眼的,希望通过本次活动能让大家彻底摆脱这种撞大运的状态,给大家两星期的时间,第一个星期可以重点攻关“门”字,之后再自然过渡到“问”字;另外,门字框的字非常多,比如千字文里就有"闰"、"阙"、"闲"等,说到这里肯定会有人问,徽宗的很多作品里都有“闰”这个字,除了千字文,“闰中秋月”诗帖更是大名鼎鼎,为什么不选“闰”字?因为吧里很多人重点练过此作,对“闰”字已经能写得比较顺手了,所以才特意给他们换换口味选了“问”字,也为了让他们检验一下是否真正掌握了“门”字框的写法,而且选“问”字,还能让大家顺便回顾一下之前练过的“口”这个结构,很多基础结构需要达到“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的熟练度才行。总而言之,本次活动的“问”字,既能让新手补短板,又能让老手回顾检验自己的水平,以期达到“背一反三”的效果。作业仍旧在第二星期的周六截至,请大家写完后自己发到贴吧本活动贴里


IP属地:上海153楼2025-03-04 08:08
回复
    本期的“问”都交上来了,上期活动正碰上我生病,所以小结很匆忙,今天这期就详细一点吧,希望大家能耐心看一下
    大多数朋友这次都是按千字文里的写法来的,偶尔有些类似大观帖上比较平正的样子,也有参考瑞鹤图里一些“门”字框写法的,上面已经都一一做了点评,这里再展开多说几句吧。这个“问”字是属于结构并不复杂但难度非常高的典型,我们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需要有一种左收右放的“势”,所谓的“字势”,简而言之就是一个字给人的感觉,就像吃菜的口味,是偏咸口还是甜口、清淡还是浓郁等,给人的第一感,这种味道必须要对。正如上面Lilian所说:“门框太难写了啊啊~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一个笔画角度的偏差就整体不对劲...”,很多朋友这次的字,要么是两竖的倾斜度不足,造成整体不够舒展,要么就是太过了,显得比较张狂粗野,这个度的把握,需要通过千百次的试验并对比帖上范字进行不断修正,才能最终掌握!另一个问题就是我上面反复提及的“口”字的位置,要注意不要写得太居中了。书法里的留白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古人对留白的要求是非常高的,需要我们能做到“计白当黑”,对一些疏密的强烈对比,甚至可以达到“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程度
    综合以上这两个问题,这里再跟大家展开说一个书法上比较热门的话题吧,书法界有部分人压根不了解瘦金体,信口就说瘦金体太过程式化、像美术字或印刷体,我们之前在群里,也讨论批驳过这种肤浅的认识,所谓的美术字、印刷体,都有一个典型的特征,就是结构平正、规范统一、缺少变化,而瘦金体显然不是这么简单的,本周的这个“问”字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仔细看看徽宗对两竖倾斜角度的处理、点画的粗细变化、还有“口”字左右留白的大小区别,无不显示出徽宗如何将一个简单的字写出险绝之味的高超技艺,细品徽宗的千字文,即使此作只是瘦金体初级阶段的产物,但里面的字基本都达到了美不胜收的境界,点画粗细极富变化,结构欹侧耐人寻味,完全符合书法艺术的审美要求。而我们很多业余爱好者在练字时就不太注意这些问题,写出来的字确实充斥着一股美术字、印刷体的味道,也就是我上面说的,给人一看“字势”就不对,这方面的问题只有通过仔细读帖、认真体会、逐步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才能最终解决吧
    上面主要都是在谈本期同写活动相关的技法问题,下面再聊两个题外话吧:
    第一,大家可以发现本期活动参加人数明显没有前几期多,主要是像逸哥等高手都没有参加,我也跟他聊过,同写活动主要是让新手补齐短板、老手加强练手的,所以如果遇到有挑战的字他们这些高手就会来参加,而比较简单的字他们就把优胜的机会让给新手了。我们之前几期活动正逢过年前后,奖金还是挺丰厚的,跟逸哥商量后决定,今后这种比较小级别的活动,优胜奖一律统一为10米,相信大家本来也不是为了这来参加活动的,只不过为活动增加一点彩头而已,这样可以细水长流,不然每次都盯着晴天兄薅羊毛,太不好意思了;
    第二,大家以后交作业,尽量按我给出的范字写,因为我每次选题都是经过深思熟虑,每个字其实都包含了一定深意的,比如这次的“门”字里就有很多技术要点,你如果自己造字写,就体现不出是否掌握了我所希望看到的技术点,当然,我们学书临帖以及之后自己创作时,写的字总会与帖上有些区别的,有时候一个字的写法也是多样的,有些地方与帖上有点差异可能也挺好看的,但我们现在的同写活动基本要求就是看谁临得像,所以我评判的时候肯定还是以帖上范字为准,还是那句话,你喜欢把一个字写成什么样是个人喜好问题,但临帖时能不能写得像就是个水平的问题;
    第三,希望大家能充分利用好贴吧这个平台,之前在群里也跟大家说了,大家把写的字发群里,过一天甚至几个小时就消失了,而如果发在本吧里,就能长久保留,对自己的水平是一个很好的记录,有时候过一阵回头再看看之前写的东西,会有很多新的感悟。很多朋友还不是很熟悉贴吧的用法,其实我们群里很多老手包括我在内,一般都在本吧里有一个主题帖,有时候对书法有了什么新的感悟也都喜欢发到这里来,希望你们有空可以多来逛逛,一定对你们会很有帮助的,这里着重推荐逸哥的帖子,很好地展现了他一两年内如何突飞猛进成为瘦金体高手的过程,新手看了后一定会有很大启发的
    好了,啰嗦了一大堆,最后仍旧选出本期活动里我个人认为写得很不错的人选吧(我每次基本控制在总人数的1\3,所以有些朋友可能差距并不大,不必为没有入选而气馁):
    零一零。、Lilian、zhonghuatt(王漂亮)、半闲书房、玉米须茶叶蛋(帘外芭蕉惹骤雨)
    我们下期活动再见


    IP属地:上海172楼2025-03-16 22:30
    收起回复
      同写第014期内容如下:

      之前几期我们已经练过“心”字了,今天就在此基础上继续提高难度,给大家选的单字是----瑟----大家很容易就能看出选这个字的目的,一是从“心”能比较自然地过渡到“必”,两者只差了一笔,但细节处还是有些差异的,比如笔顺问题,又比如三个点由于长撇而引发的相对位置调整;二是让大家体会一下从简单结构组合成比较复杂单字的跳跃过程,其实再复杂的字也是由一个个简单的零部件组成的,所以大家可以先用一星期的时间,将“必”字写熟,之后一星期再更进一步,练好“王”字,最后组合起来争取将“瑟”字写漂亮。通过本期活动,也希望自学书法的爱好者,能掌握这种由浅入深、举一反三的精临单字模式,我们平时如果仅仅是不动脑、机械式地跟着帖上每个字练,效率就会比较低,而能将所练过的单字进行分类归总,找出共性的技术要点,就能更容易掌握写好这些字的技巧了!最后再提一句,大家提交作业时,尽量写上一两句自己的心得体会,就当作是给别人的作品打分一样,对自己的字进行一下审评,久而久之你们就都能练就一双评判书法水平高低的火眼金睛了!


      IP属地:上海174楼2025-03-16 23:21
      回复
        本周的"瑟"字截至今天,上面提交了作业的我在各楼层里都做了简评,这个字内涵还是很丰富的,这里再补充说几句吧
        第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就是,这个字同样蕴含着之前跟大家提过的书法里有关“变化”的问题。大家如果认真读帖的话,就会发现两个“王”字游丝上的细小差别(第二与第三横之间)左边轻而右边重、左边虚而右边实,有些朋友写的时候就没有太注意这个问题,如果两处都写得比较实,就会造成整个字不够灵动,另外就是单独写“必”时与用在“瑟”字时,长撇的直与弯这两种不同处理方法(其实单独看这两种写法也都很漂亮,你以后自己写作品时愿意用哪种都可以,但我们上期活动里也说了,临帖的时候尽量要表现出帖上的这些细节特征为好)。以上这两点,都显示出了书法里避免雷同的重要技巧,同样一个字怎么写出大同小异的效果,有时候就需要体现在这些细节上,典型的就是对同一笔画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或者更有甚者直接就采用不同的异体字写法。当然,这个问题也需要辩证地分析,一方面,很多初学者头脑里没有这个概念时,写出的东西就会千篇一律,让人一看就很初级青葱的感觉,但另一方面,很多人头脑里一旦有了这个概念后,就会千方百计“作字”,刻意制造这种差异,有时反而会显得比较生硬、俗气。我们追求的还是自然而然的流露,就像兰亭序里这么多“之”字所表现出的丰富变化,有些只是细节上的极小差异,并不会显示出很刻意的安排,但确实就能避免如同印刷体那样的单调视觉效果。总而言之,这个“度”的把握也是很有讲究的,可以说是对一个人书法综合理解能力的自然表露吧
        第二个值得注意的就是“必”字的笔顺问题,一般来说,“必”有两种常见写法,一种是“长撇、卧勾、中间点、左点、右点”,另一种就是帖上这种“中间点、长撇、卧勾、左点、右点”,这两种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左右两点是连着写的,尤其到了行草书阶段,这两点之间的游丝引带就会越发明显,会形成视觉效果上非常流畅的呼应效果,所以像上面玉米须茶叶蛋先写左点,倒不是说一定不行,但细品起来总感觉会破坏一点节奏韵律吧
        最后提一句,本周提交作业的人数非常少,总共就9位朋友,其实这也很正常,一方面,练书法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大多数人都是在一开始热情比较高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之各种生活琐事的影响,最终能坚持下去的肯定不会太多;另一方面,每期同写题目对个人的吸引力也会不同,有些字可能更能引起大家的共鸣,所以写的人就会比较多。考虑到以上种种原因,我现在出题的基本原则就是,挑选一些难度比较适中的单字(太难了很多新手一看就不想写了,太简单了很多老手又没有兴趣了),给足大家时间,让大家能够不断填补自己的短板和空白,这样我预估最多到今年年底,跟着练的朋友就能具备比较完整的书写技法并在头脑里储备下一定的相关理论知识了,也能够培养起一定的书法审美和鉴定水准,从而最终获得学书法的“渔”,这才是我们同写活动的根本意义所在吧。
        好了,鉴于本次活动参赛人数比较少,而且大部分人写得都挺不错的,所以决定选出3位我认为写得特别好的:
        白寂元(北凉)、zhonghuatt(王漂亮)和浅墨筱禾(Lilian)
        另外给予其余6位参与者每人一份鼓励奖,当然,这种情况肯定不会是常态,有时候参加的人多了,你认真辛苦写了不一定会得奖,像今天这种情况,也算是对参加的朋友一种小小的鼓励吧!好了,我们下期活动再见


        IP属地:上海184楼2025-03-30 21:12
        回复
          同写第015期内容如下:

          本期我们继续练一些典型结构的单字,给大家挑选的是----道----这个字由两个常见的结构组成:一是“首”,我们书法作品落款的时候,经常会写到诸如“闲录赵佶诗一首”,所以这个“首”字是每个人都绕不开的,大家第一个星期可以重点先攻克这个字;二是走之底,这个结构很考验基本功,之前看过很多大家的临创作品,有些朋友写的走之底还是不太令人满意,大家第二个星期可以重点练一下,最后将两部分组合起来,就能写好“道”字了。大家最后在提交作业的时候,还是别忘了尽量写上一两句自评,这方面之前有些朋友做得很不错。最后提一句,在书法界有一个最常见的梗,大家遇到看不懂的作品,就会调侃上一句:好一个“天道酬勤”!不过这几个字也确实是出镜率很高的创作素材,所以大家要争取尽早将这个“道”字练到滚瓜烂熟的程度为好


          IP属地:上海186楼2025-03-30 21:58
          回复
            楼上己宥的这个“道”,点画粗细对比非常强烈,硬笔能写成这样很不容易,结构上粗一看“目”显得略微小了一点,有点拘谨,另外走之底最后的捺脚部分显得略长了点,或者说之前捺的中段显得短了些。我之所以重起一楼发点评,是因为我翻了一下你写的千字文那贴里的“道”,选了一行里的最后一个,感觉这个结构上反而更舒展大方些,把截图发在这里吧:

            如果你用楼上这个字的点画质感加上这楼里的结构,效果就会更好了


            IP属地:上海195楼2025-04-13 19:56
            回复
              本期的“道”字大家都交上来了,我在上面都做了点评。这个字在千字文里的写法非常完美,点画精细、结构精准,盯着看怎么也挑不出一点毛病的感觉,而一些行楷作品里的写法更圆润随意一些,主要体现在捺的处理上。我们首先要掌握一个小知识点,上面一直跟大家说要练好“走之底”,其实这只是一个俗称,这个偏旁部首正式的名称为“辵”(chuo 第四声,音同“绰”),意为走走停停,比如《草诀百韵歌》里就有“辵遶阙东边”,能把这个偏旁写熟练了,基本写捺画就不在话下了,要注意角度不能太平也不能太陡,离开“首”的距离也是要把握好那种不远不近的度,毫不夸张地说,这个字很好地体现了中国传统“中庸之道”的思想,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而然又恰到好处
              另外之前也跟大家聊过临帖里的一些注意事项,比如质量明显不高的单字就不一定要学,这个“道”字我们网上查一下就会发现,在徽宗的很多作品里都出现过,有些一眼看去就非常不错,但也有些明显比较差,尤其是一些碑刻上的字,本身就结构松垮、点画绵软,有些是由于时间久了有风化变形的原因,也有些明显是刻工造成的问题,网上更有些示图是直接将这些石刻的字翻墨而成,所以味道看上去就怪怪的。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尽量还是取法乎上,选用质量高的进行临摹,有朋友可能会问,怎么辨别石刻碑帖上单字质量的高低,我的建议是多与墨迹真迹作品相比较,你慢慢就会有了“透过刀痕看笔痕”的能力,也就能比较轻松地辨认出石刻作品里单字质量的高低了
              这期参加的人数共有13人,比上一期略多,其中逸哥可能也是觉得人比较少所以前来助兴,我之前也说过,能长期坚持练字的人肯定不会太多的,每年遇到寒暑假的时候参与的人就会明显增多,现在属于淡季吧,我们的同写活动属于细水长流式的,所以每期能保持在10人左右也完全可以接受了。最后按惯例本来是要挑选出一些写得特别好的给予优胜奖,但本次有些朋友水平很接近,如果按我一贯的标准,大致会选出一半的人,会比较尴尬。鉴于本次总人数13人也不算多,所以类似上次,本次就给所有参加的朋友一个鼓励奖吧!好了,我们下次再见


              IP属地:上海204楼2025-04-13 23:05
              回复
                同写第016期内容如下:

                记得前不久在群里跟大家讨论过书法里有些易混淆的字,诸如“里”与“裏”、“后”与“後”之类,属于使用场合不同,而有些字则是结构很相像,但细节有一点差异,就成了两个不相干的字。我们当今练书法的人一不小心就经常会写错字,这本身是由我们的这个时代背景所造成的(毕竟大家从小所受教育跟古人完全不同了),但这方面的问题不解决,就会经常闹出笑话,所以我们就需要在平时尽量一点一滴地多积累一些书法常识。综上所述,本期给大家选的字是----傅----大家可以先看看我上面给出的左右两个范字,如果我不说,你能分辨出哪个是“傅”字吗?而边上那个又是什么字?这里就不卖关子了,左边的是“传”字,而右边才是“傅”字。这两个字就是靠有没有右上角这个“点”来区分的(再补充一句,大家可以看到,左右两个字除去右上角的“点”,结构上仍旧有一些不同的写法,但这两种写法是可以通用的,也就是说左边的“传”这种写法右上角加个“点”就成了“傅”,而右边的“傅”这种写法去掉右上角的点就是“传”),所以大家可以先用一星期的时间练好左边“传”字的写法,然后再练右边“傅”字,就等于把两种结构都掌握了,同时这个字还顺带重点练了下单人旁的写法。最后交作业的时候大家统一交“傅”(可以任选左右两种结构写法,但最后必须要加上“点”),另外还是别忘了加上一两句自评哦


                IP属地:上海205楼2025-04-13 23:1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