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吧 关注:160,598贴子:2,996,731
  • 68回复贴,共1

道德经是心物一元的哲学观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道德经不是唯心和唯物的划分,常识的把“唯心”定义为虚无不可琢磨,把“唯物”定义为真实客观存在,用“唯心”代表无,用“唯物”代表有。但在道德经中“有”不是实有,无不是空无,所谓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无名即无形,大道无形,不是不存在,亦非实有。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有”中必然有“无”,“无”中必然有“有”,此即非有非无。如道德经的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就是说道是无形无相的,它包含了有,也包含了无,心具有道的特性,物亦有道的特性。
所以道德经的世界观是非有非无,心物一元的,心和物共同组成了道的无限性,不能将其划分为唯心和唯物。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9-05 08:37回复
    冰华如霜iii、最爱燎原百斩、卍天下无敌. . . 被楼主禁言,将不能再进行回复
    我将是精华帖的二楼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09-05 16:34
    回复
      回复楼主 ;梨花121;道徳经是心物二元的哲学覌念!即是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相伴覌念。


      IP属地:宁夏3楼2024-09-05 16:38
      回复
        道之为物,是什么意思?


        IP属地:湖南4楼2024-09-05 18:37
        收起回复
          常识的把“唯心”定义为虚无不可琢磨,把“唯物”定义为真实客观存在,用“唯心”代表无,用“唯物”代表有。
          这个其实不太准的。政治课本上的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并不是这样的定义,而且课本也只是讲了几个诸如绝对精神之类的代表性名词,并没有展开其内涵。
          一般说唯心主义是从唯理论来的,唯理论说到底就是认为事情本身不是事情的全部,事情背后存在一个本质,这才是关键的、本源的、根本的。这个本质无疑是抽象出来的,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凡是认为事情的背后存在一个本质都是唯心主义。
          事情,和事情的本质,无疑是对应的,或者说事物与其相应的概念,概念与其相应的对象,都是对应的。不存在没有概念的事物,也不存在没有事物的概念——形式与质料是统一的。这其实也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换句话说,心物一元就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唯物主义也一样,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有规律,有发展趋势。这是其不同于旧唯物主义的关键部分,这也是一种心物一元的特征。
          其实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人为设定的唯心、唯物水火不容般的对立。


          IP属地:广东5楼2024-09-05 19:02
          收起回复
            回复楼主; 梨花121 ;心处无物,白版一块!
            【左传 ,昭公十三年】;获神一也,有民二也,令徳三也,宠贵四也,居常五也。
            有五利以去五难,谁能害之?
            ..................................................无,,,宠辱若惊,,,无
            ..................................................狎.....................厌
            ..................................................其,,,上智下愚,,,其
            ,,,,,,,,,,,,,,,,,,,,,,,,,,,,,,,,,,,,,,,,,,,,,,,,,,所.....................所
            ..................................................居,,,得之若惊,,,生
            开门七件事 ; 明 , 唐 寅 ;
            柴米油盐酱醋茶,般般都在别人家。岁暮天寒无一事,竹堂寺里看梅花。
            答 ;张十一 ; 韩 愈 ;
            山净江空水見沙,哀猿啼処两三家。筼筜竟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覚霜毛一半加。
            秋曰湖上; 唐 , 薛 莹 ;
            落曰五湖游,烟波処处愁。沉浮千古事,谁与向东流。


            IP属地:宁夏6楼2024-09-05 20:19
            回复
              有物就有概念,有概念就有物。概念就是名,物化也就是名化。老庄里的物是包含概念的,庄子里也说过物化。要是认为物就是物质,那不是老庄的错。道是超越了名与物的。意识和认知来自于道,物质和时空也来自于道。既然无心,何来唯心?既然无物,何来唯物?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09-05 21:18
              收起回复
                回复 大易情性;举例子或预感论文章都是丨唯心论,唯心主义。


                IP属地:宁夏8楼2024-09-06 15:56
                回复
                  对的,唯心唯物是相对的两者,道是处于中间的,因为相对的两者的中间没有名字,所以用道这个字。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4-09-07 04:08
                  收起回复
                    道的恒是矛盾性的统一 他是事物的不同方面都囊括的 他不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而是一 对应致虚极也那一章 是归于根本的 大白话就是事物在我上作用的 无我可以观破我这一特性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4-09-23 15:47
                    收起回复
                      道德经为啥不是唯心和唯物的划分?
                      道德经所言皆为常识,常识的把“唯心”定义为虚无不可琢磨,把“唯物”定义为真实客观存在,用“唯心”代表无,用“唯物”代表有。
                      所以在道德经中“有”是实有,无是空无,所谓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剩下的就不反驳了,道学学到了都不能和常识一致的地步,也算是绝了。


                      IP属地:北京11楼2024-09-23 17:10
                      收起回复
                        西方的唯心,唯物划分基本可以断定是愚蠢的理论概念。他没有考虑认识现象和认识能力的关系,简单的将认识现象的内容当做认识的所有元素,从而得出物质决定意识,或者意识决定物质。这种原始而简单的世界观可以说是人类早期蒙昧的结论,放在今天的认知内容上,已经毫无意义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就像质量与引力的关系。他只是人们对客观世界从不同层面的认知,对客观事物本身来说,不存在先有谁,后有谁。


                        IP属地:广东12楼2024-09-23 18:58
                        收起回复
                          没有脱离意识被感知的物,也没有脱离物而存在的意识。物不是独立的存在,可被认识的物都在意识的感知范围内;意识也不是没有,没有就不能对物产生感知。没有意识,无从得知物的存在,没有物,意识也不能存在,意识与物相互依存,没有先后关系。道德经第一章,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缴,这里的观是内观,妙和缴指的是物的本质和现象,这一章把心和物统一了起来,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则说明只有通过内观才能感悟道,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混成之物,心物未分。所以,道德经的世界观是心物一元的。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5-01-04 09:48
                          回复
                            《道德经》是儒家集团的文科生用各种不同的破旧材料缝起来的缝合怪。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5-01-04 11:5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