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不是唯心和唯物的划分,常识的把“唯心”定义为虚无不可琢磨,把“唯物”定义为真实客观存在,用“唯心”代表无,用“唯物”代表有。但在道德经中“有”不是实有,无不是空无,所谓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无名即无形,大道无形,不是不存在,亦非实有。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有”中必然有“无”,“无”中必然有“有”,此即非有非无。如道德经的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就是说道是无形无相的,它包含了有,也包含了无,心具有道的特性,物亦有道的特性。
所以道德经的世界观是非有非无,心物一元的,心和物共同组成了道的无限性,不能将其划分为唯心和唯物。
无名即无形,大道无形,不是不存在,亦非实有。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有”中必然有“无”,“无”中必然有“有”,此即非有非无。如道德经的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就是说道是无形无相的,它包含了有,也包含了无,心具有道的特性,物亦有道的特性。
所以道德经的世界观是非有非无,心物一元的,心和物共同组成了道的无限性,不能将其划分为唯心和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