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吧 关注:411,943贴子:11,367,213

回复:千言大赋:《梅魂赋》鲁韵/近创/新体裁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这首诗有点玄乎,您能琢磨透吗?评汤养宗诗歌《生命中的一些指数》(现代诗吧/格命草)
~~~~~~~~~~~~~~~~~~~~~~

《生命中的一些指数》
(文/汤养宗)
一些神秘的指数一直藏匿在我们的
生命中,有的成了呆账
本来关押着两只老虎,偏偏就
少掉一只。
另几块田亩是多出来的
种上茄子,长出青椒
有人在我身体里一直唱反调
使我永远是亏欠的
或不要脸的,多了又少的。
一直要辨别结果
为何活在身体外头的人
总被身体里头的另一个追打着
大醉醒来,摸着身体也摸着万水千山
有的河流在改道
路标被人改写成陌生的文字。迷途者
与逆行者,曾经都是我命中指点江山的人。
~~~~~~~~~~~~~~~~~~~~~~
赏析:
今天分享的是鲁奖诗人汤养宗的诗《生命中的一些指数》。傍晚时分,读了网友精选的他的诗歌图文,有好几十首,对这首诗有些小感触,遂拿来分析一番。此诗重在对自我和生命的发现,这样的诗歌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毕竟每个人对自身和生命充满疑惑,希望寻求到最佳答案,以为己用。但人生是自己的,命运千差万别,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但是,人们依然孜孜以求,能得到指点。诗人同样如此,迷惑的时候,能有答疑解惑的人,生命或许就会改写。接下来,就诗歌内容,来试评一下,看能否把准生命的脉。
此诗有一个关键词“指数”,这是一个数学概念,放在诗歌中,尤其是诗人所说的生命中,理解就有些曲折了。指数所反映的是增长、减少的程度或速度,依照这个解释来理解,这些神秘的指数,具有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甚至有些神秘性,让人琢磨不透。诗人用呆账来比喻这些指数,或许有计算不清的意思,就如坏账一样,只能暂时搁置。诗人因此,还拿老虎来举例,关押两只老虎,偏偏少一只,这是不是有点玄乎其玄呢?
接着又举例,田亩种菜,种上茄子,长出青椒,这有悖常理,诗人以此来比喻身体里有人在唱反调,这有种自相矛盾的意思。或许这就是人自身不同思想在打架,从自我来看,仿佛没有赢家,在思想上造成一种亏欠,因为总有一种思想会处于劣势。诗人用不要脸来贬低自我,也是自我反省的一种体现。
而使诗人迷惑的是,身体内外两个人的矛盾,身体里头的人比身体外头的人更强势,更有攻击性,实际上这体现的是思想的动能。人是有情感有思想的动物,所有行为受大脑思想的支配,内在思想转化成外在行为的过程,就是一个操控的过程,诗人用追打来形容,在语言上显得生动诙谐,有张力,给读者更形象化的感受。
在难以辨别结果的情况之下,诗人选择了一醉解千愁,而醒来,情况变得更加糟糕。诗人对自身的认识和对世界的认知被篡改了。河流改道,路标改写成陌生文字,这都预示着不一般的变化,诗人或许还没适应这样的变数就要面对它们,遂对生命产生了疑惑和不解。最后,诗人说“迷途者与逆行者,曾经都是我命中指点江山的人”,迷途者和逆行者在诗人眼中仿佛是先行者一般,他们的行动,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具有参考价值的,诗人把他们比喻成指点其江山的人毫不为过。
这首诗给人的感受是很玄乎的,面对生命中的变数,诗人充满疑惑,但又不知如何是好。只好借助他人为参考,进行判断。诗歌读起来多少有点隐晦难懂,本人的理解,也只是建立在诗歌文本上的一种探索,或者说是摸索。此诗虽然晦涩,而且思维跳跃性比较大,理解起来难度就更大了,但是,就是这种琢磨不透的感受,给了诗歌另一种魅力,那就是去开启它,征服它的欲望。此文仅是个人一孔之见,欢迎诗友们赐教。
抛砖引玉,就诗论诗,以写代学,至此,就结束了。如果您有不同的看法,欢迎评论区交流。
~~~~~~~~~~~~~~~~~~~~~~
有些读者可能会感悟出:
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认知!
这当然是极少数的另类?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09楼2025-03-04 21:11
回复
    申公豹说:“我早没有兴趣给谁留下所谓的好印象,你再好,也逃不过他人的偏见,人都有两面,所以你看到我哪面,你就只配哪一面!”
    我不高攀有钱人,
    因为我花不到他的钱;
    我不奉承有权人,因为他的权势不会为我所用;我只珍惜那些真心待我的人,在平淡日子里相互陪伴,共品生活的酸甜苦辣。
    我不讨好有势人,因为他的势力难以庇佑我;我只在意那些能与我同甘共苦的挚友,在风雨中相互扶持,携手走过人生坎坷。
    我不羡慕有名人,因为他们的光环不属于我;我只珍视自己拥有的点滴幸福,在平凡生活里感受温暖,书写属于自己的故事。
    自己喜欢的东西,就别去问他人好不好看,喜欢胜过所有道理,原则抵不过我乐意。你永远不知道,自己在他人嘴里有多少个版本,所以做好你原本的样子就好。
    一个人最可悲的就是为了别人的看法,一味改变自己,到最后,做不成别人喜欢的样子,也找不回原来的自己。
    有的人二十多岁就娶妻生子,有的人三十多岁还在追求梦想,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过什么样的生活,只要你自己不后悔就行。
    太阳都会偏更别说人心,这人呐,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别人,聋子说,点的炮不响,瞎子说点的灯不亮,瘸子说,炮也挺响,灯也挺亮,只是这看起来平坦的路啊,走起来摇摇晃晃。
    有些人,就是乌鸦站在猪背上,只看到别人的颜色,却看不到自己有多黑,自己长了一身毛,还要说别人是妖怪。
    放弃我的人没关系,是我配不上你;爱我的人谢谢你,我会倍加珍惜;讨厌我的人请继续,没办法我就这脾气。
    我就是我,不会花言巧语,喜欢实实在在,我有自己的海,不想搭别人的船;也许你很强大,但我未必会理你。
    未来的我,要乐观,要愉快,要健康。用加法爱人,用减法怨恨,用乘法感恩,用除法解忧。把心态放平,把圈子变小,余生不为往事忧,只为余生笑。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10楼2025-03-05 09:32
    回复
      最好的福报:谁也看不起你,没人愿意搭理你,谁也不想和你说话
      (心灵书舫)
      2025-2-2108:46云南
      ~~~~~~~~~~~~~~~~~~~~~~
      人生的本质就是百年孤独。
      一个人最大的愚蠢就是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渴望别人与自己共情,期待别人安慰自己,照顾自己,关心自己,成全自己。
      这一切都是错误的,世间皆苦,悲喜自渡,没有人会真正的把你放在心上,与其在别人身上浪费时间和精力,不如把所有的生命能量都聚焦在自己身上,提升自己,取悦自己,滋养自己。
      一个人最好的福报,就是谁也看不起你,没人愿意搭理你,谁也不想和你说话, 整个天地宇宙都是你一个人的。
      谁也看不起你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后来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我们曾如此期待别人的认可,后来才发现,世界是自己的,和其他人毫无关系。
      只有内心不成熟的人才会在乎别人的看法,真正厉害的人,无视任何人对你的任何态度,而是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余生。
      如果谁也看不起你,在传统思维上是一件坏事,但如果认真想一想,其实是一件好事,说明生活中没人会羡慕你,嫉妒你,伤害你,别人都不会把你当做一种威胁,根本就对你不屑一顾,那么你就是安全的。
      我们是为自己而活,不是为其他任何人而活。别人怎么看待你一点都不重要。看不起你,就不会来打扰你,就不会来威胁你,你也就不用受到别人的影响,可以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热爱的事情。
      没人愿意搭理你
      庸俗的人用热闹填补空虚,厉害的人用孤独成全自己。
      没人愿意搭理你,不是一件坏事。只有精神世界极度荒芜和空虚的人,才需要别人的陪伴。内心强大的人,可以享受一个人的欢愉,一个人的自在,一个人的孤独。
      饺子导演说,我最喜欢的状态,就是没人愿意搭理你。这样我就不用再虚伪的人情世故中左支右绌,不用在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络中辗转腾挪,我可以一个人关起门来过自己的小日子,喝喝茶,听听歌,思考自己喜欢的动画创意,整个宇宙,整个天地,整个世界都是我自己的。
      孤独是一个人的清欢,热闹是一群人的孤独。我们要提升自己的精神层次,不用让任何人来消耗自己,没人搭理的日子,反而是一份难得的自在和安宁。
      谁也不想和你说话
      洛克菲勒说,一个人说话只应该有三种目的,第一是让别人喜欢你, 第二是让别人更加有劲工作,第三式可以为自己赚到钱。如果没有这三个目的的一个,那就管住自己的嘴,留口气暖暖肚子。
      生活中我们总是免不了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就会被别人所消耗。 比如你一个人散步的时候,可以戴上耳机听一本书,如果有人来跟你一起散步,你就必须跟他聊一些无关紧要的话题,大大浪费时间。一个人最好的社交状态,就是谁也不想跟你说一句话,他们觉得跟你说话没意思,不想跟你有任何业余时间的交集,那么我就要恭喜你,你可以把所有的时间都倾注在自己的生命之上,不用把自己的生命能量分配给任何人。
      作家周国平说,生命最好的状态就是丰富的安静。让我们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做一个安安静静的人。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11楼2025-03-05 12:40
      回复
        最高级的活法:断交,戒色,彻底的悠闲
        (心灵书舫)
        2025-3-309:34云南
        ~~~~~~~~~~~~~~~~~~~~~~
        我们只是一个普通人,普通到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点能量,安安稳稳当牛马,平平淡淡过一生。不必委屈自己去迎合别人,不要放纵欲望糟蹋身体。只要可以活下去,就不要精疲力尽的去追求一些身外之物,只要健康快乐,就以知足常乐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平凡的日子。
        最高级的活法,就是断交,戒色,彻底的悠闲。让自己活的舒服一点,过得洒脱一点,静悄悄的走完这一生。
        断交,割断一切烦恼
        特别有道理的一句话:“可有可无的关系,只是一种消耗,低质量的社交,不如高质量的独处。落落大方,好好生活。时刻提醒自己,往事不记,后事不提,做个干净洒脱之人。远离让你不开心的人和事,觉得累了就躲远一点,取悦别人不如修行自己。宁可高傲的孤独也不违心的将就。慢慢你会发现:干净的语言,变小的圈子,自律的生活,独处的时光,积极的工作,最让人舒心。”
        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人的一切烦恼都是来自于人际关系。我们不必指望可以通过人脉或者圈子,实现自己的利益,如果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根本就没有足够的价值与别人交换,所有的巴结讨好都是自找没趣。所谓的人际关系,不会给你带来任何有用的东西,只会让你不断的消耗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甚至委屈自己的情绪,压抑自己的情感。
        学会和一切不喜欢的人断交,走出不属于自己的圈子,一个人安安静静的生活,反而是一种惬意和自由。
        戒色,重视身体健康
        二八佳人体似酥,腰间仗剑斩凡夫。虽然不见人头落,暗里教君骨髓枯。
        一个人过度沉迷于身体的欲望,必然会被欲望掏空自己的身体,生命生态系统彻底失衡,免疫力急剧下降,轻则百病长生,重则一命呜呼。
        好色的人一般都活不长,你看那些古代的皇帝,一个个锦衣玉食,荣华富贵,享受着世间最顶级的物质条件和医疗条件,但是平均寿命只有31岁,而与他们生存在差不多环境之中的太监们,平均寿命却高达71岁,这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古代,已经是非常高寿了。
        有一个词语叫做乐极生悲。放纵欲望的确很快乐,而快乐的尽头就是悲伤,欲望的尽头就是死亡。
        活到了一定的年纪,身子越来越弱,一定要重视自己的健康,戒除色欲,延年益寿。
        彻底的悠闲,享受生活
        一句特别好的话:“都是小人物,好好活着就行了,生活的本意是平淡且知足。世间无事,烦恼来自逞强。所求太多,心就无处安放。生活各有各的难,谁也不必羡慕谁,你有你的苦,他有他的烦,我有我的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别人的风光,未必是你的归途。”
        不管你多牛,多厉害,多了不起,最后的结局就是死亡。只要自己有吃有喝,就没有必要追求一些华而不实的身外之物,荣华富贵只是过眼云烟,名利金钱终是过眼浮云。不如用一种心安理得的态度,过平平淡淡的日子。彻底的悠闲,彻底的放松,彻底的享受,现实安稳,岁月静好,我心无碍,云淡风轻。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12楼2025-03-05 19:07
        回复
          《我忍住疼痛,像一片阿司匹林》 (文/李不嫁)
          这首诗非常有个性,评李不嫁诗歌《我忍住疼痛,像一片阿司匹林》
          (现代诗吧/格命草)
          ~~~~~~~~~~~~~~~~~~~~~~…
          《我忍住疼痛,像一片阿司匹林》
          (文/李不嫁)
          是真的老了。远处的事物越看越清晰
          眺望落日,总能揉出泪水
          我不是真的哭泣,只是感觉眼里常含沙粒
          有时候,我也不是真心想睡觉
          但一坐下去,听着人间的杂音千篇一律
          就忍不住眼皮沉重,而且,越是鼎沸越安稳
          是真的老了!去年冬天在广西
          我威胁同伴,谁吃狗肉就跟谁绝交
          我不是动物保护主义者,
          但曾经像狗一样屈辱,被呵斥,被棒杀
          所不同的是,我能忍住疼痛,像一片阿司匹林
          2016-7-8
          ~~~~~~~~~~~~~~~~~~~~~~
          赏析:
          今天看李不嫁先生的诗选图文,被这首《我忍住疼痛,像一片阿司匹林》的标题吸引了,因为家里老人常服用这种药,所以算是一种天然的吸引吧。但是深入诗歌后,被诗人的文字打动,那种真切情感的流露,真的很动人。诗人叙述了三个场景,像是对人生的一次次总结,诗人重复着“是真的老了”这句话,有些许沉重,又有些许感动。诗人以事件展示自身的个性,人物形象在读者眼里也具体起来。下面,来仔细阅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情绪和个性特点。
          这首诗非常具有个性,往往也最能调动读者的参与性。在第一节,诗人感觉自己老了,而远处的事物却越看越清,也许重点是在说内心的清明,这是有一定隐喻的。诗人的老,在我看来,是一种情绪的体现,望落日而流泪,这是对时间流逝的感怀,不承认是真的哭,却流泪,因为眼里常含沙子。这不可能作为眼睛的生理病变来理解,这应该是情绪的作用,睹物思人,睹物怀旧等等。这也是老年人的通病。
          第二节,诗人又讲述了一个体验,来证明老了的迹象,这所表现的是内心的沉稳寂静。听着人间的杂音都能睡着,这反映的是一个人的修为、境界之高。内心越是稳重、淡然,就越不会受外界的影响,况且诗人所指的杂音千篇一律,那就更无趣了。因此,诗人将睡刻画得如此之形象,眼皮沉重,自动就睡着了。越鼎沸越安稳,说明诗人已经对杂音有免疫力了,对外界感受的阀值也越来越高,不轻易受影响。这体现的是一个有智慧有修为的老者形象。
          第三节,诗人谈到吃狗肉事件,同伴谁吃就跟谁绝交,这完全是一种情绪的过度应激反应。诗人非常明确的说明了原因:“曾经像狗一样屈辱,被呵斥,被棒杀”,所以,吃狗肉让诗人回想内心潜藏的屈辱过往,仿佛又一次被呵斥,被棒杀。曾经,诗人是忍辱负重的,没有反抗之力的,只能强忍痛苦,像一片阿司匹林给自己镇痛。诗人的解释非常客观,并且带有一定的情绪化,有一种失控感。这完全可以理解。在那种情境之下,过往的痛苦一股脑的迸发了,这是理性和感性的碰撞。从前面的沉稳,到这里的激动,都是特定情境的产物。这也反映了一个人的真实。
          读这首诗,既同情诗人过往的遭遇,又为诗人的智慧所叹服。人总是具有多面性的,每一面都是一种不同的人生体验。诗人以三个场景展示内心世界,从而对老有了深刻的体验和认识。这像是在引导读者理解自己的变化,一切发生,都情有可原。末尾那句“我能忍住疼痛,像一片阿司匹林”,也将诗歌带入了另一个高度和境界。狗受到外界攻击会反抗会嘶叫,而诗人只能无声忍受,让诗歌的现场感瞬间增强,也将读者带到那种环境之中,着实引人共情。
          抛砖引玉,就诗论诗,以写代学,至此,就结束了。如果您有不同的看法,欢迎评论区交流。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13楼2025-03-05 21:10
          回复
            (道法自然)
            2025-1-2422:21湖北
            《为什么学哲学的人往往在境界上显得很深邃,生活当中显得很幼稚?》
            ~~~~~~~~~~~~~~~~~~~~~~

            夜晚八点,客人与黑格尔相约来到咖啡店,一人点了一杯咖啡。
            客人(以下简称“客”):先生是哲学大师,而我对哲学一无所知——先生能否用一句话向我解释,哲学到底是什么?
            黑格尔(以下简称“主”):哲学是一种高级的思维方式,利用这种思维,你可以看到世界的真相。
            客:这种思维方式,和其他的思维方式有''么不同呢?你说的世界的真相又是什么意思?
            主(指了指咖啡):请你先喝一口咖啡。
            客人喝了一口咖啡。
            主(停顿一小会儿):请你再喝一口咖啡,不过这一次,请你在喝咖啡的时候,感受一下咖啡,并说出你感受到了哪些咖啡的性质。
            客(又喝了一口咖啡):嗯,这杯咖啡味道不错呀,是香的,是热的,不过也有一些苦味。
            主:还有吗?
            客:还有一些水果的酸味。
            主:还有吗?能不能再尽量多说一些?
            客:咖啡的颜色是褐色,仔细看里面有些颗粒,这骨瓷的杯子还很精致。
            主:还有吗?能不能把所有的性质都说完?
            客:你要说有那总是能再多说出一些的,但好像说不完。
            主:这就是了。即使你说出咖啡的一万个性质,那总还会漏掉第一万零一个,比如咖啡里面有多少原子分子,这杯咖啡在制作的时候残留了咖啡师手上的什么气味。
            客:我明白了,你的意思是不是说,用这种方法无法穷尽咖啡的所有性质,那也就无法把握咖啡的全部真相。
            主:你很有悟性呢!而这就是我们这些自以为聪明的人类认识世界最通常的办法——叫做“下判断”。比如我们观察一朵花,我们觉得把这朵花的形状、气味、颜色、产地……用下判断的形式,以一个是字连接主词和谓词,比如花是红的、花是香的……描述地越多越好。我们就自认为把握了这朵花的真相。
            客:但实际上,这真相只能无限接近,却永远也无法达到呀。
            主:实际上,连接近都做不到。我们能说咖啡是热的、苦的、香的、褐色的…饮料,但反过来我们能说热的、苦的、香的、褐色的…饮料就是咖啡吗?
            客:好像的确不能。
            (未完待续 一·)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14楼2025-03-06 18:36
            回复
              (接上文 二·)
              主:这就好像把一个花瓶打碎,然后把碎片装在一个袋子里一起还给你告诉你这就是花瓶一样荒唐。
              主:你说的有道理,但那到底什么是高级思维呢?
              主:思维有三个层次——感性思维、知性思维、理性思维,层次越到后面越高级。刚才你喝了两口咖啡,这两口刚好代表了思维的前两个层次。
              客:此话怎讲?
              主:你喝第一口咖啡的时候,什么也没想,但是你的感官却仍然会被动地接受咖啡带给你的所有刺激——这叫做感性思维。所有的动物,也都会用这样的方式来感受世界。这是典型的低级思维。这时的咖啡,尽管是被动接受,但仍然是作为一个整体被接受的。
              客:我喝下第二口咖啡的时候,我把咖啡做了一个个的判断分析,说出了咖啡的各种性质,这自然就是你所说的知性思维啦?这时的咖啡已经被拆解成了一个个离散的点了。
              主:是的,这也是所有科学家研究世界的方式。
              客:科学研究那还不高级吗?地上跑的车,水里游的船,哪一样不是科学的发明创造。
              主:科学当然是人类文明独有的思维飞跃,但我相信科学将来一定会在某一个地方遇到不可逾越的困难和瓶颈,这是思维方式的层次决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客:那什么是你说的高级思维,也就是理性思维呢?
              主:你先再喝一口咖啡,这一次试试用心感受这杯咖啡给你的整体感觉。
              客(又喝了一口咖啡,已经微凉):嗯,这一
              口的感觉是,咖啡独有的风情让我觉得美妙。
              主:你果然是个有悟性的人。这第三口咖啡,你既不是被动接受,也不是主动分析,而是主动地用心去感受了这杯咖啡的整体,从而感觉到了某种意味或境界,对么?
              客:有这种感觉。
              主:耶柯比认为,这就是一种高级思维,因为你又通过某种悟性,把在感性中被动接受的,在知性中主动拆开的,这个咖啡的整体(或者说真相),又合在了一起,还是作为了一个整体。换句话说,放弃思维,进入感悟,靠直觉与表象才能把握咖啡,或者说整个世界的整体。
              客:这就有些东方哲学的味道了,但每个人悟性不同呀,万一我悟性不高,岂不是永远无缘得见世界的真相了。
              主:所以我不同意耶柯比的观点。不过,到了这里,你关于哲学是什么的这个问题,就已经得到解答了——哲学,就是不同的哲学家,对于到底什么才是超越了感性、知性的第三个层次的,可以把握到事物的最高统一体的高级思维,也就是理性思维所持有的不同的观点。
              (未完待续 二、)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15楼2025-03-06 18:40
              回复
                (接上文 三、)
                客:那大家对于什么是理性思维,都有哪些见解呢?
                主:我们从古说到今,先说说柏拉图吧。
                客:从何说起?
                主:那还是从咖啡说起吧。你要是喝到一杯难喝的咖啡,你会怎么说?
                客:我可能会说“你这也敢叫咖啡”?
                主:那这时如果别人又给你喝了一杯好喝的咖啡,你接着会怎么说呢?
                客:那我可能就接着说“这才叫咖啡嘛”。
                主:可不管好喝难喝,咖啡还是咖啡。可你刚才却用是不是咖啡来形容咖啡的好坏,可见你对于什么是真正的“咖啡”,心中实际上有另一个标准,对吗?
                客:这就是柏拉图的观点了。柏拉图认为,人没有出生以前,灵魂中就已经有了关于最理想的世界元素的原型图,这个原型图中储存着世界上各类要素最完美的样子(比如什么是完全的圆、足赤的金),当然完美的咖啡也就在这个原型图里——人们依靠自己对于原型图的“回忆”和比较,去认识所有的事物真相——可世界上的所有存在物也只能模仿和接近,却永远也无法真正达到那回忆中完美的样子。这就叫做柏拉图的“回忆说”。
                客:哦,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赞叹事物比如说一个男人很符合男人的性质的时候,会说“这是个真男人”。实际上,这些性质,就是我们对于一个完美男人形象的“回忆”,对吧。
                主:你说的很对。不过,也有很多人不同意他的观点,比如康德。
                客:那康德觉得如何把握事物的真相呢?
                主:康德认为人类压根就无法把握事物的真相。
                客:天哪,这太悲观了吧。
                主:虽然悲观,但康德倒也能言之成理。
                这时从隔壁桌传来了一声犬吠声——原来隔壁桌的狗趁主人不注意,偷偷喝了一口主人的咖啡,被主人拍了几下脑袋。
                客(打岔):听说狗的味觉比人灵敏多了,人闻不出来的味道,狗都能闻得出来。
                主:你说的这个就是康德的观点。
                客:我在说狗,我哪里说康德了?
                主:你说,狗尝出来的咖啡,跟你尝出来的咖啡,是不是不一样?
                客:当然不一样。
                主:那如果狗尝出来咖啡是甜的,你尝出来咖啡是苦的,那咖啡到底是甜的还是苦的?
                客:那当然是以我尝出来的为准,狗尝出来甜那是因为狗的舌头特殊嘛。
                主:也就是说,咖啡的甜,是因为经过了狗的舌头的中介才甜,而不是咖啡本身甜,对吗?
                那你的舌头,不也是一个中介?通过你的眼睛中介看了咖啡才黑、通过你的舌头中介尝了咖啡才苦,你又凭什么说咖啡它本身是苦的?
                客: ……
                (未完待续 三·)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16楼2025-03-06 18:44
                回复
                  (接上文 四·)
                  主:这就是康德的观点——因为事物的经验都是通过人先天的接受形式而被接受的,所以我们只能反过头来研究自己的接受形式也就是中介本身,却无法对于事物真正的本来面目,康德叫他“物自体”去说什么,对于物自体,我们什么也不能知道。这就是康德的“不可知论”。
                  客:你这么一说,我真觉得康德说的有道理,看来,对于真相,我们是永远也不能知道的了。
                  主:先别那么悲观,那我问你,如果有这么一样东西,他看不见,摸不着,不管人类用多么精密的仪器也探测不到,不但人类看不见摸不着,就连所有的动物植物和一切有感觉的生命体也都无法感知到,那么,这样东西到底还存在吗?
                  客:好像硬要说他存在,也不是不可以。
                  主:那么,在这个时候,你又如何定义什么叫“存在”呢?这种无法被任何其他主体感知的“存在”都是存在的,那么什么是不存在呢?
                  客:这么说来的话,的确不能说这个东西存在。
                  主:没错,因为存在就是被感知。所以,康德的说法并不准确,尽管人和狗都需要依靠中介品尝咖啡,咖啡要存在,他的存在就等于世界上所有可以感知他的主体(虽然不仅仅是人)的感知的全体。
                  客:但这样的话,按你刚才说的,这种感知如果是一个个被分析出来的,那还是无法穷尽,还是处于知性思维的低级阶段呀!
                  主:的确,这是古往今来的哲学家们都没有解决的问题——但是还有我呀。
                  客:那现在我可更好奇了,你到底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主:我们要不还是说一说咖啡吧。我们刚才说过,人和狗,尝出来的咖啡是不一样的,对不对?
                  客:的确。
                  主(指了指桌上的咖啡):但是我们忽略了一件重要的事情。你看我手指的是什么?
                  客:咖啡啊。
                  主:不。我指的是“这一杯东西”。
                  客:这一杯东西不就是咖啡吗?
                  主:这就是我所说的我们忽略的东西。我们在讨论的,是这杯咖啡的真相。可“咖啡”这个词,包括刚才我们聊起柏拉图“回忆说”的时候说起的“真正的咖啡”,这些概念,实际上都只是对于人存在,而对于狗,并不存在所谓“咖啡”的概念,对于狗而言,实际上只有“这杯东西”的概念——“咖啡”这个概念所承载的香气、味道、作用、文化,都是仅对于人而存在的。
                  客:你说的好像有道理,但我还是有些不明白,能否再举举别的例子。
                  主:那我再举个例子,比如说,男人的概念,你能说是具备男子的特征,比如长胡子,身体健壮等等,就是男人吗?如果没有“女”人,那么“男”人的概念就毫无意义,实际上,只需要说这类都是“人”,也就可以了。同样的,高是相对于低而言的,美式相对于丑而言的,上是相对于下而言的。当我们谈论要把握“男人”的真相的时候,我们并不需要穷尽那些仅仅与“人”有关,与“男”无关的内容。反过来也是一样,即使你穷尽了所有那些仅仅与“人”有关的内容,也丝毫无助于把握“男人”的真相。
                  客:我明白了!比如狗尝出来的咖啡是苦是甜,就是一个无助于理解“这杯咖啡”真相的性质,因为咖啡这个概念与狗无关。
                  主:是的。这就是我的把握方法——那就是要把握事物的真相,就去把握事物的对立面,也就是其矛盾。矛盾是事物赖以持存的根据。
                  客:那么,咖啡的真相,实际上并不存在于客:我明白了!比如狗尝出来的咖啡是苦是甜,就是一个无助于理解“这杯咖啡”真相的性质,因为咖啡这个概念与狗无关。
                  主:是的。这就是我的把握方法——那就是要把握事物的真相,就去把握事物的对立面,也就是其矛盾。矛盾是事物赖以持存的根据。
                  客:那么,咖啡的真相,实际上并不存在于咖啡本身里,而存在于咖啡的对立面——也就是喝咖啡的人身上,对吗?
                  主:没错,换句话说,要研究怎样做好一杯咖啡,咖啡豆有什么性质,咖啡杯有什么性质,都不如去研究喝咖啡的人有什么性质,来得透彻。
                  客:是啊!这样,也就不需要再去穷举咖啡的全部属性了。
                  主:是这样。
                  客:咖啡的道理我明白了,可是先生刚才说,哲学作为高级思维,可以看到世界的真相——世界的真相不等于咖啡的真相,也不等于世界上所有的一件件具体事物的真相吧?不然,不又落入了先生刚才反对的穷举式的笨办法了吗?
                  主:你可真是活学活用,问到了点子上。今天时间不早了,这个问题,我们明天再谈吧。
                  (续完)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17楼2025-03-06 18:50
                  回复
                    这首诗的意义是非凡的,暗藏深意,评鲁奖诗人胡弦诗歌《秤》
                    (现代诗吧\格命草)
                    ~~~~~~~~~~~~~~~~~~~~~~
                    《 秤 》
                    (文/胡弦)
                    星星落在秤杆上,表明
                    一段木头上有了天象。宇宙的法则
                    正在人间深处滑动。
                    所以,大秤称石头,能压坏山川;
                    小秤称药草,关乎人命。
                    不大不小的秤,称市井喧嚷里闾口舌……
                    万物自有斤两,但那些星星
                    抿着嘴唇。沉默,
                    像它们独有的发言权。
                    一杆秤上,星空如迷宫。
                    若人世乱了,一定是
                    某个掌秤的人心里先失去了平衡。
                    秤杆忽高忽低,必有君王轻狂;
                    秤杆突然上翘,秤砣滑落,则是
                    某个重要人物正变成流星。
                    但并非所有的秤都那么灵敏,有时,
                    秤砣位移而秤杆不动,
                    秤,像是对什么产生了怀疑。
                    有时秤上空空,
                    给我们送来短暂的释然。
                    而当沉沉重物和秤砣
                    那生铁的心,在秤的两端同时下坠……
                    ——它们各有怀抱,在为
                    某种短暂的静止而拼命角力。
                    ~~~~~~~~~~~~~~~~~~~~~~
                    赏析:
                    今天分享的是诗人胡弦的诗《秤》,这是一首深刻的,具有现实意义的诗。诗人以极为缜密的思维,描写了秤上可能发生的一切,从宇宙到生命,从大自然到人类社会,从市井到庙堂,鞭辟入里,深入细致地阐述世界的变化,带到读者多样化的感受,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也更立体起来。诗人在语言间不时夹杂着隐喻,诗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反映现实世界,通过秤这个特殊意象,用独特的视角观照,是一种全新的感知体验。话不多说,下面一起来看这位鲁奖诗人的诗《秤》,感受诗中的奇幻世界。
                    秤,在诗人眼中是智慧的象征,而它本身也有着诸多象征意涵,比如:公平、公正、清廉、吉祥如意、称心如意、吉星高照等。秤作为称重工具,衡量着世间的平衡一样,这是多么美好的寓意。然而,偏偏有意外发生,在失衡的状态之下,秩序被打乱,混乱和对抗就产生了。诗人以其独特的想象力,赋予了秤某种权力和人性,让诗歌的内容丰富且深刻,隐喻极深。下面逐节分析。
                    ?第一节,诗人先从宇宙的守衡开始说起,星星落在秤杆上,木头上就有了天象,这就是一种隐喻。自古时起,秤杆本身就象征着星座,这是非常贴近的关系,秤和星座及宇宙相通,这里有则最基本的规律和法则。接着这句“正在人间深处滑动”,诗人已然道出了人间的运行机制,这就是普遍规律,往深处说,就是公平公正深入人心,遵守法则,就有了一种平衡。这节,像是定了一个总基调。
                    第二节,诗人阐述秤大秤小的意义,说明世界万物都有一个衡量的标准,秤成了标准的法则,保持秤的平衡,不仅关乎生命,更关乎世界的正常运转。诗人说“万物自有斤两”,即是指它们自身的规则,而且都有自己的一杆称。此处,诗人再次谈论星星,用拟人化的手法,似在暗示法则的沉默不语,但是,法则一旦被破坏,就会受到应有的惩罚。正所谓,大道无言,其行且坚。世间万物都按照自身的规则运行,就不会出乱子。
                    第三节,诗人将阐述的重点放在人类身上,这也是秤的现实意义的启示。人心失去平衡,人世就乱。君王轻狂,秤忽高忽低。秤杆上翘,秤砣滑落,重要人物变流星,这是死亡的暗喻。这里讲的都是秤的失衡的原因和结果,就像是在引导人们领悟其中的奥义。末尾三行的描述则更有戏剧性,秤的失灵,暗示问题已经严重到了极点,秤砣移位都不能解决问题。诗人说“秤,像是对什么产生了怀疑”,上升到人的层面来思考,规则被破坏,价值失去评判的标准,人世充斥着疑问,如此就是巨大的危险。这节开头说“星空如迷宫”,也象征着混乱局面,在人间同样如此。
                    第四节,诗人以空秤来形容一种岁月静好,这是因为秤两端没有力量的对抗。而当重物和秤砣在两端角逐,就是在制造平衡,这需要外力的作用,而那双手就是人类。重物和秤砣寻求短暂的静止,是某种自然诉求,诗人在此没有提人的力量的介入,更像是在说,秤有自身调节的本能一样,这也是一种规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这首诗,对秤的象征隐喻意义做了全方位的描述,让人们认识到平衡的重要性。诗人理性的思考下,加点感性的语言,让诗歌有种寓教于乐的感觉。说理不至于沉闷,情感表达不至于轻浮,为读者深入理解诗歌营造了很好的语境氛围,诗歌的意义也自然呈现。个人感觉这是一首不错的诗歌,有一定的艺术魅力。
                    抛砖引玉,就诗论诗,以写代学,至此,就结束了。如果您有不同的看法,欢迎评论区交流。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18楼2025-03-07 20:17
                    回复
                      他是中国江南诗的代表人物,诗艺高超,评李浔诗歌《和草在一起》
                      (现代诗吧/格命草)
                      ~~~~~~~~~~~~~~~~~~~~~~~~
                      《和草在一起》
                      (文/李浔)
                      一棵无人辩识的草,终于高过你的膝盖
                      再高一点的地方,只有蚊子
                      它们幸福地飞翔
                      吃牛血,喝露水,看夜慢慢长大
                      和草在一起,你开始潦草起来
                      不关心政治,不赞美风花雪月
                      在缺少人气的夜里
                      听虫子叫着亲爱的朋友
                      和草为伴,这一切都和人无关
                      你随着风一次次放低腰身
                      终于感到再也不会无地自容
                      2014-12-26于湖州
                      ~~~~~~~~~~~~~~~~~~~~~~
                      赏析:
                      今天分享的是诗人李浔的诗《和草在一起》,这是一首有着特殊韵味的抒情诗。作为中国江南诗的代表诗人,他的诗充满了自然的味道,置身在诗歌中,仿佛在与自然对话,身心都轻松起来。不用华丽的辞藻,没有矫揉造作,诗中散发着一股清新风气。这首《和草在一起》,可以说,写到了人的内心深处。有人定义他的诗是冷抒情、轻抒情,写得冷静,写得凝练,写得轻松,写得干净,写得清爽,写得实在,写得随心所欲,让诗回归本质,回归良心,回到诗经时代。这样的评价是相当高雅有深度的,个人觉得这首诗就有上述的一些特点。下面,就着这些关键词,试评一下诗歌。
                      诗歌的主旨是和草在一起,那么,诗歌内容的重点应是谈草所处的环境和感受。如此,诗歌大概可以分三个部分来讨论。
                      首先是第一部分,前面四行,这里写的是草的生长态势和草的伴生物蚊子,写得活灵活现。草的生长体现了一种自然状态,无名之草,默默生长。而它周围的蚊子在诗人的笔下却是幸福的状态,一改我对蚊子的讨厌心理。蚊子的吃喝看飞,写得非常传神,无忧无虑,诗人没有掺杂人类对蚊子的偏见,以自然之心写自然之物,正是本质和良心的体现。
                      第二部分是接下来四行,和草在一起的具体感受:“你也潦草起来,不关心政治,不赞美风花雪月/听虫子叫着……”,这就是一种自然放松的状态,清除了所有人类的情感,仿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正如诗中所说,缺少人气,那就是一种回归。对于诗人来说,是非常享受这样的状态的,就像幸福的蚊子一样。
                      再看第三部分,最后三行。这里可以看出诗歌升华后,人内心的笃定和自适。和草为伴,就是和大自然为伴,远离人类,远离喧嚣,远离勾心斗角,纯任自然造境,心随意动。即使放低了腰身,也不会感到无地自容,这是与人类社会的对比。如此简单的对比,就将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和盘托出,给读者留足了想象的空间。末尾写得干脆,写得从容。和草在一起,诗人感受到了纯粹的幸福。
                      这首诗读起来果然是轻松的,没有理解的困难,而且思想感情也是深刻的。在自然与人类的大比武后,诗人毫无悬念地选择了与草为伴,仿佛这才是诗人真正的归宿,非常有江南抒情诗的悠然情趣。有一种隐逸,归园田居的隐士之风。诗人的理性和感性交织,诗歌确实写得冷静,实在。这也可以觉察到诗人的性格特征,或许内心有一种孤僻感和逃离的冲动。无论如何,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是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的。所以,和草在一起,有一种象征性,是理想的乌托邦。
                      抛砖引玉,就诗论诗,以写代学,至此,就结束了。如果您有不同的看法,欢迎评论区交流。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19楼2025-03-08 12:28
                      回复
                        他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评王统照诗歌《正是江南好风景》
                        (现代诗吧/格命草)
                        ~~~~~~~~~~~~~~~~~~~~~~
                        《正是江南好风景》
                        (文/王统照)
                        正是江南好风景:
                        几千里的绿芜铺成血茵,
                        流血飞弹消毁了柔梦般村镇,
                        耻恨印记烙在每个男女的面纹,
                        春风,吹散开多少流亡哀训?
                        正是江南好风景:
                        桃花血湮没了儿女的碎身,
                        江流中,腐尸饱涨着怨愤,
                        火光,远方,近处高烧着红云,
                        春风,再不肯传送燕雏清音。
                        正是江南好风景:
                        到处都弥满搏战尘昏,
                        一线游丝粘不到游春人的足跟。
                        朋友,四月天还觉春困?
                        你,卧在你的国土,
                        也有你的家乡,你的知亲?
                        正是江南好风景:
                        遍山野一片“秋烧”春痕,
                        谁的梦还牵含着水软山温?
                        祭钟从高空撞动,滴血红殷,
                        你,听清否?这钟声——
                        可还为江南的春日晨昏?
                        1938年春末
                        ~~~~~~~~~~~~~~~~~~~~~~赏析:
                        今天分享的是著名诗人王统照的诗《正是江南好风景》,他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一生致力于文化事业,并且担任要职,创作无数。这首诗创作于1938年春末,当时,国家处于存亡危难之际,诗人为了启示、召唤人民奋起抗战作此诗,体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意识和急切的救国之心。诗人以诗圣杜甫的诗句“正是江南好风景”为诗题,描写了日寇侵华战争给江南村镇造成的痛苦和灾难,残破的景象令人触目惊心。“正是江南好风景”文字上的美和现实的残破形成鲜明的对比,进一步激发了人们的抗日情绪和救国斗志。这首诗分为四节,下面来逐节分析。
                        第一节,诗人描写了被飞弹炸毁的村镇,几千里绿地被鲜血染红,村镇残破不堪,耻辱和仇恨印在了每一个男女的脸上。诗人用一个问句“春风,吹散开多少流亡哀训?”意在通过发问唤醒民众起来抗日。历史上这样的流亡哀训不少发生,在此有以史为鉴的意思。
                        第二节,诗人描述了被摧残的儿女,血流遍野,江流中的腐尸依然饱含怨愤,天上无论远近皆是火光冲天,云朵都被染红。面对这样悲惨的景象,就连春风都失去了往日的心情,不再传送燕雏清音。诗人用人格化的手法,借春风表达内心的愤慨之情,也是为了让广大民众知道日寇的恶行,唤醒人们起来反抗侵略,保家卫国。
                        第三节,诗人从写实的叙述直接转向对民众的诘问。到处都是战乱,没有人还会有春游的心情,国破家亡,再困的春日也无法入眠。你躺卧着,家还在吗,亲人还在吗?诗人不断地反问,就是为了让民众思考灾难的原因,进而觉醒,站起来报国仇家恨。
                        第四节,诗人形容春天像被秋天的野火烧过一样,所反映的是江南村镇四野被日寇炮火摧残后的惨状,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谁的梦还是水软山温呢?恐怕没有人能真正睡得着,更何况美梦呢?诗人虚拟高空的祭钟被击响,并且有殷红的血滴下来。诗人这样书写,完全是为了唤醒人们,表达出起来反抗的迫切性。接着,诗人又是连续反问,是想告诉人们,这钟声不只代表时辰,更是国家危亡的警示。
                        这首诗,在江南正是好风景与现实的强烈对比之下,反映了救亡图存的迫切,诗人引导民众认清现实,唤醒民众积极投身到保家卫国的抗日斗争中来,同时,体现了诗人的民族责任感。诗人以民族大义为根本,以诗歌的形式展开反侵略斗争,从思想认识上激励和呼唤了还在沉睡的人们。四小节,诗人的情绪不断递进,营造了坚决要反抗、要斗争的意念,那种紧迫感是呼之欲出的。并且诗歌以不断反问的形式,引导人们去思考,进而激发人们行动起来,也可谓是一首思想感召之诗。
                        抛砖引玉,就诗论诗,以写代学,至此,就结束了。如果您有不同的看法,欢迎评论区交流。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20楼2025-03-08 20:12
                        回复
                          《人性规律简述》
                          (春哥历史君)
                          (2025-3-112:34陕西)
                          人性是不分地域、种族、民族、文化的,而且几千年来,几乎没有丝毫改变,一直以来都是那个样子。所以我们才能够把握住人性普遍规律,总结出所有人类身上的共性特征。
                          人性的底层逻辑就是趋利避害。但这个问题要展开来讲太过复杂,我们就从影响人性取舍的因素次序着手,简单做一个介绍,以便从表层对人性规律进行把握。
                          首先是情绪与理性的影响次序。人们通常情况下,做出的行为大多属于情绪刺激的结果,理性的影响其实是微乎其微的。这里也不得不提到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问题,情绪刺激问题属于眼前利益,理性的行为往往都是长远的利益。长远利益往往都是反人性者的选择,大多数人通常都是直接关注眼前利益的。人性探讨的正是这种大多数人的普遍特性。
                          在情绪情感里面,怨恨和仇恨的影响力是最大的。人们往往因为一时的愤怒冲动或者深深的仇恨而做错选择,这种错误可能会造成重大的利益损失和极其严重的后果,但是人在这种情况下,往往是考虑不到后果的。怨恨、愤怒、冲动、仇恨负面情绪情感最能让人丧失理智,所以我首先讨论这个问题。
                          在利害取舍之间,大多数人往往只关注到有利的一面,而通常会忽略有害的一面。这是人性的普遍规律,也是人性的一大弱点。只有清醒的人,才能利害兼顾,这也是反人性者的特征,同时也是许多大思想家和哲学家都有反文明倾向的原因。
                          接下来我要讨论的问题也是大家最为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是此篇文章的核心部分,那就是关于各种常见人性因素的价值取舍次序问题。这些价值取舍大体上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外在价值取舍因素,主要是面子问题,也就是社会形象问题。另一方面就是人的内在价值因素问题,即权力、财富、美色情欲、血缘亲情、友情、道德等问题,也即人的内心真实价值取舍选择。
                          当内在与外在相冲突时,只要是人,都会把面子问题放在首位,为了面子,人们会把所有内在的欲望暂时压抑下去。比如再怎么突破人伦底线的人,也不会在光天化日之做出有损面子的事情,有些人为了在众人面前维护受伤的面子,甚至会做出与人拼命的行为,这就足以说明面子问题对人行为的影响力。
                          内在的这些价值取舍问题,从人的普遍性规律而言,必须把各个价值因素无限放大,才能明显区别出价值主次之分。古代的皇权争斗说明,权力对人行为的影响力是最大的,为了权力,父子兄弟骨肉相残,夫妻反目,比比皆是。这里有一个基本的逻辑,那就是拥有权力的人,就可以拥有财富、亲情、友情、美色、道德声誉等利益,所以在权力面前,人性的普遍规律就是把权力放在第一位,当然了,反人性者除外。
                          (未完待续)一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21楼2025-03-09 19:42
                          回复
                            (接上文)二
                            除了权力,那就是财富了。一笔巨大的财富就可以让人拥有美色、加深亲情友情、获得很高声誉。所以在巨大财富面前,普遍的人性规律就是把巨大财富放在了美色、亲情友情以及道德良知之前。为了巨额财富,很多人是不顾夫妻感情、骨肉血亲和道德良知的。但在财富这个问题上,与权力问题是不一样的,权力再大也不会分享给别人,但是财富多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分享给别人,这就是没钱的人会为了挣大钱不择手段而大富豪却有人慷慨捐赠做慈善的原因了。当然了,这个问题依然是排除反人性情形,我们只讨论人性的普遍规律。
                            在美色情欲方面,有很多父子兄弟为了美女反目成仇的,也有母子姐妹为了俊男反目成仇的,历史上也有,现实当中也很普遍,但这个问题通常都发生在上层人里边,下层人现实中很难有这样的冲突机会。但是人们的内心深处的这种丑恶黑暗面是客观存在的,比如唐玄宗霸占儿媳妇杨贵妃,唐高宗李治娶了后妈武则天这种事,齐襄公跟妹妹私通,南朝刘宋皇帝刘子业霸占亲姑姑。所以人性在情欲美色方面的丑恶是不能被低估的,亲情友情道德良知都是经不起考验的。人们内心对美色的无底线贪婪念头,其实远超我们的想象的,只是我们的外在表现恰恰相反,似乎人人都是正人君子。
                            除了美色情欲问题,血缘亲情就是下一个影响人们行为选择的人性因素了。在不影响自己的权力、财富、美色情欲的情况之下,人们总是在道德良知、友情、亲情三者里面,会自觉地偏向于血缘亲情。而且血缘关系越近,偏向的程度就越严重,反之亦然。友情也是如此,人们在处理事情时,如果没有除去友情以外的上述因素影响,大多数人都会在道德良知与友情之间偏向于友情。
                            最后一个影响人行为的人性因素就是道德良知了。在一个没有仇恨偏见以及与自身权力、财富、美色亲情友情等利益干扰因素情况之下,人们会天然地偏向于自己的道德良知方面,本能地做出符合自己内心道德良知的行为选择的。这里依然只探讨人性的普遍规律问题,反人性者的行为选择除外。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就会得知,仇恨、面子、权力、财富、美色情欲、血缘亲情、友情、道德良知等人性因素对人的行为价值选择影响力是依次减弱的。在前五种物质性现实性比较强的因素面前,后三种精神性的因素影响力是不堪一击的,人性也是不容试探的。
                            这些都是人性的真相,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普遍规律。虽然我对这些观点没有举太多的实例进行复杂繁琐的论证,但这都是我多年来对历史的研读总结,也是每个人在现实生活阅历当中普遍都会遇到过的现象。所以我们都应该尊重人性的客观规律,顺着人性做事,反着人性做人。
                            (续完)
                            作品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22楼2025-03-09 19:48
                            回复
                              这是一首具有古典美学的自由诗,评陈梦家诗歌:《一朵野花》
                              (现代诗吧/格命草》
                              ~~~~~~~~~~~~~~~~~~~~~~
                              《一朵野花》
                              (文/陈梦家)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
                              不想到这小生命,向着太阳发笑,
                              上帝给他的聪明他自己知道,
                              他的欢喜,他的诗,在风前轻摇。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
                              他看见青天,看不见自己的渺小,
                              听惯风的温柔,听惯风的怒号,
                              就连他自己的梦也容易忘掉。
                              1929年
                              ~~~~~~~~~~~~~~~~~~~~~~
                              赏析:
                              今天分享的是诗人陈梦家的诗《一朵野花》,他是我国著名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曾与闻一多、徐志摩、朱湘一起被誉为“新月诗派的四大诗人”。其诗重视表现“自我”,注重音韵和谐及整体匀称,吸收格律诗的特点写自由诗,著有诗集及多种专著。他的这首《一朵野花》有很明显的古典诗词的特点,句式整齐,而且通篇押韵,读起来很有律感。同时,这是一首咏物诗,借物喻人,展示了生命的自信和美感,有一种忘我、超脱的人生境界。诗歌语言轻快、有感染力,下面进入诗歌正文,一起来感受下。
                              先看第一节,荒野里的花开落,完全根据季节的变化,规律地进行,而诗人采用拟人的手法,让这个小生命有了自己的性格特征,比如向着太阳发笑,这是外在的性格,开朗活泼,体现了生命的活力。再比如他知道自己是聪明的,这是内在的精神上的特质,他有自己的欢喜和诗,说明他有生命力,有创造性,进而体现了生命的主动性。第一节,诗人从外在和内在,对一朵野花进行人格美化,让人喜欢上了这朵有个性的野花。
                              第二节,诗歌的内容升华了,诗歌的内涵更上一层。野花的个性,让人感受到一种境界,一种忘我的境界,像是一种内在追求的力量作用着。如“他看见青天,看不见自己的渺小”,青天成了野花的向往,在凝望中,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外形是小的,但内心是无比宽广的,这是生命的扩展和想象。接着“听惯风的温柔,听惯风的怒号”,竟忘掉了自己的梦,野花因风而忘我,表明其对外界是充满好奇的,似乎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一样,让人捉摸不定。总体来说,这节表现了野花对外部世界的一种向往和渴望,面对外界的诱惑,一时有种失控感。这样,让读者对野花产生了更多的联想和可能性。
                              这首短诗,有着古典诗词的味道,用自由诗的表现手法,呈现野花的生命状态,在我看来,这很有可能是诗人的以花自比。将抒情转移到花身上,借花喻己,比直接陈述自己的内心更有诗意和境界。所以,这首诗像诗人内心的独白,从全诗来看,展现了生命的多样性,和生命向外扩展的需求。
                              抛砖引玉,就诗论诗,以写代学,至此,就结束了。如果您有不同的看法,欢迎评论区交流。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23楼2025-03-10 09:1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