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昭帝刘弗陵[超话]#整理一下西汉皇帝太子的学习情况——驳对昭帝纪中昭帝学习情况的无端挑刺
武帝:正史没有记载,汉武故事有。但根据自己身为幼子能夺嫡成功,肯定本身很有能力很聪明,景帝才能认可。
《汉武故事》:
1.帝以乙酉年七月七日旦生于猗兰殿。年四岁,立为胶东王。少而聪明,有智术。与宫人诸兄弟戏,善征其意而应之。大小皆得其欢心。及在上前,恭敬应对,有若成人。太后下及侍卫咸异之。
2. 廷尉上囚防年.继母陈氏杀年父,年因杀陈。依律,杀母,大逆论。帝疑之,诏问太子,对曰:“夫继母如母,明其不及也。缘父之爱,故谓之母尔。今继母无状,手杀其父,则下手之日,母恩绝矣。宜与杀人者同,不宜大逆论。”帝从之,弃市。议者称善。
刘据:学通公羊春秋,又私下学了谷梁。
《汉书·武五子传》:少壮,诏受《公羊春秋》,又从瑕丘江公受《谷梁》。
《汉书 儒林传》:于是上因尊《公羊》家,诏太子受《公羊春秋》,由是《公羊》大兴。太子既通,复私问《谷梁》而善之。
刘询:十八岁的时候学了《诗》、《论语》、《孝经》
《汉书·卷八·宣帝纪第八》:秋七月,光奏议曰:“礼,人道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大宗毋嗣,择支子孙贤者为嗣。孝武皇帝曾孙病已,有诏掖庭养视,至今年十八,师受《诗》、《论语》、《孝经》,操行节俭,慈仁爱人,可以嗣孝昭皇帝后,奉承祖宗,子万姓。”奏可。遣宗正德至曾孙尚冠里舍,洗沐,赐御府衣。太仆以軨猎车奉迎曾孙,就齐宗正府。
刘旦:喜欢辩略,博学经书、杂说,好星历、数术、倡优、射猎之事(注:武五子传只说他喜欢这些,没说很擅长)
《汉书·武五子传》:旦壮大就国,为人辩略,博学经书、杂说,好星历、数术、倡优、射猎之事,招致游士。
元帝:多材艺,善史书。鼓琴瑟,吹洞箫,自度曲,被歌声,分节度,穷极幼眇
《汉书·元帝纪》:赞曰:臣外祖兄弟为元帝侍中,语臣曰:元帝多材艺,善史书。鼓琴瑟,吹洞箫,自度曲,被歌声,分节度,穷极幼眇。少而好儒,及即位,征用儒生,委之以政,贡、薛、韦、匡迭为宰相。而上牵制文义,优游不断,孝宣之业衰焉。然宽弘尽下,出于恭俭,号令温雅,有古之风烈。
根据这些学习情况,发现一个共同点,这些人的学习情况都是在史书里面通过史官的角度直接记载和评价的。刘询的是霍光诏书里面的评价,但也不是通过自己的口吻说的。
而昭帝纪中昭帝的学习情况,是在昭帝自己的诏书里面自己所说。自己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肯定是会有谦虚,毕竟谁也不可能说自己学通了。
昭帝与其他皇帝太子的学习情况根本叙述的角度就不同,请问为什么可以放在一起直接去参考学习情况?又请问为什么会从这些根本就叙述角度不同的记载中得出昭帝学习情况不行?
《汉书·昭帝纪》:诏曰:“朕以眇身获保宗庙,战战栗栗,夙兴夜寐,修古帝王之事,诵《保傅传》、《孝经》、 《论语》、《尚书》,未云有明。其令三辅、太常举贤良各二人,郡国文学高第各一人。赐中二千石以下至吏、民爵,各有差。”
此外,明习是对儒学大家的要求,刘向那样的大才,“明”一本书需要十多年。昭帝没有儒学大家那种程度很正常,但是通过他这份自谦的诏书去证明他完全不通《保傅传》、《孝经》、 《论语》、《尚书》,岂不是很荒谬?
附上昭帝纪对昭帝的评价,总体是正面的,班固将昭帝与周成王相提并论,夸昭帝信任霍光。
赞曰:昔周成以孺子继统,而有管、蔡四国流言之变。孝昭幼年即位,亦有燕、盍、上官逆乱之谋。成王不疑周公,孝昭委任霍光,各因其时以成名,大矣哉!承孝武奢侈余敝师旅之后,海内虚耗,户口减半,光知时务之要,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至始元、元凤之间,匈奴和亲,百姓充实。举贤良、文学,问民所疾苦,议盐、铁而罢榷酤,尊号曰“昭”,不亦宜乎!
此外,古人也有很多把汉和帝与昭帝放在一起比较的。昭帝能不能比得过周成王、汉和帝这是另说,但是既然古人能把他们放在一起比较,就证明了古人眼里昭帝完全有资格能和周成王、汉和帝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