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吧 关注:5,068贴子:74,359

回复:【讲讲】汉昭帝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循史传点名了霍光罢酒榷而议盐铁的原因,是因为民疾苦,不是某人口中的完全为了私心
《汉书 · 传 · 循吏传》:
孝昭幼冲,霍光秉政,承奢侈师旅之后,海内虚耗,光因循守职,无所改作。至于始元、元凤之间,匈奴乡化,百姓益富,举贤良文学,问民所疾苦,于是罢酒榷而议盐铁矣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9楼2024-09-28 22:54
回复
    两汉书人物论 侯明勋
    昭帝:以其昭昭,见其佼佼
    人君者六合之主宰,万民之所天,承运至重,履行至大。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则祸乱滋;以其昭昭,使人昭昭,则福祉生,故要在明与不明耳。夫昭帝,少年天子,即位时尚为孩童, 以六尺之孤驾驭忠奸杂沓之臣,天下未尝不为其钦钦于心也。【唯其资质颖悟,临大事而不惑,决疑明断,扶善黜恶,胸有成竹, 举止凝重,遂令天下大安,垂治十有余年,尊为孝昭,岂不美哉! 】
    盖主、上官桀父子、桑弘羊与燕王旦通谋,令人为旦上书,言大将军霍光擅调校尉,疑有非常,请人宿卫。明旦,光入画室中,不敢人。昭帝召人之日:“是书诈也,将军无罪。”光日:“陛下何以知之?”帝日:“将军之广明都郎属耳,调校尉以来未能十日,燕王何以得知之?且将军为非,不须校尉。”理昭然,事情得,真伪辨,忠奸别,以其昭昭,见其佼佼,至为可人!是时帝年十四,群臣皆惊。其后桀党有谮光者,帝则怒日: “大将军忠臣,先帝所属以辅朕躬,敢有毁之者坐之。”桀等乃不敢复言。 然桀等谋逆日甚,欲杀光废帝,立燕王旦,事发觉,光诛杀桀父子、桑弘羊等,盖主、燕王自杀。光由是得悉力事上,遂成令名。虽功在其身,盖亦帝力玉成之耳。成王不疑周公,昭帝信任霍光,有其君乃有其臣。自非昭帝之明,光必捐命于酒宴间矣,焉得立其功业,为三世重臣?帝亦必罹其殃。《管子》日: “一言得而天下服,一言定而天下听”。祸福之数,安危之机, 固在人主一言耳。言光是,则天下安;言桀是,则天下危。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可不慎哉!
    【昭帝承武帝师旅糜费之后,轻徭薄赋,恭行俭约,擢举贤良,广施教化,优抚宗室,和亲匈奴,十三年间,天下安定,百姓富足,可谓知时务之要。少年英主,辅以托孤之忠臣,主明臣直,鱼水相得,诚一代盛事。】岂意帝年二十有一而崩。嗟乎,其逝何其速也!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50楼2024-11-13 16:49
    收起回复
      《艺文类聚》十二引魏文帝《周成·汉昭论》曰:或方周成王于汉昭帝,佥高成而下昭。余以为周成王体上圣之休气,禀贤妣之贻诲,周、召为保傅,吕尚为太师,口能言则行人称辞,足能履则相者导仪,目厌威容之美,耳饱仁义之声,所谓沈渍玄流,而沐浴清风者矣。犹有咎悔:聆二叔之谤,使周公东迁,皇天赫怒,显明厥咎,犹启诸金縢,稽诸国史,然后乃悟。不亮周公之圣德,而信金縢之教言,岂不暗哉?夫孝昭父非武王,母非邑姜,养惟盖主,相则桀、光,体不承圣,化不胎育,保无仁孝之质,佐无隆平之治,所谓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然而德与性成,行与体并,年在二七,早智夙达,发燕书之诈,亮霍光之诚,岂将有启金縢、信国史而后乃寤哉?使夫昭、成均年而立,易世而化,贸臣而治,换乐而歌,则汉不独少,周不独多也。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51楼2024-11-13 16:50
      回复
        #汉昭帝刘弗陵[超话]#
        整理一下西汉皇帝太子的学习情况——驳对昭帝纪中昭帝学习情况的无端挑刺
        武帝:正史没有记载,汉武故事有。但根据自己身为幼子能夺嫡成功,肯定本身很有能力很聪明,景帝才能认可。
        《汉武故事》:
        1.帝以乙酉年七月七日旦生于猗兰殿。年四岁,立为胶东王。少而聪明,有智术。与宫人诸兄弟戏,善征其意而应之。大小皆得其欢心。及在上前,恭敬应对,有若成人。太后下及侍卫咸异之。
        2. 廷尉上囚防年.继母陈氏杀年父,年因杀陈。依律,杀母,大逆论。帝疑之,诏问太子,对曰:“夫继母如母,明其不及也。缘父之爱,故谓之母尔。今继母无状,手杀其父,则下手之日,母恩绝矣。宜与杀人者同,不宜大逆论。”帝从之,弃市。议者称善。
        刘据:学通公羊春秋,又私下学了谷梁。
        《汉书·武五子传》:少壮,诏受《公羊春秋》,又从瑕丘江公受《谷梁》。
        《汉书 儒林传》:于是上因尊《公羊》家,诏太子受《公羊春秋》,由是《公羊》大兴。太子既通,复私问《谷梁》而善之。
        刘询:十八岁的时候学了《诗》、《论语》、《孝经》
        《汉书·卷八·宣帝纪第八》:秋七月,光奏议曰:“礼,人道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大宗毋嗣,择支子孙贤者为嗣。孝武皇帝曾孙病已,有诏掖庭养视,至今年十八,师受《诗》、《论语》、《孝经》,操行节俭,慈仁爱人,可以嗣孝昭皇帝后,奉承祖宗,子万姓。”奏可。遣宗正德至曾孙尚冠里舍,洗沐,赐御府衣。太仆以軨猎车奉迎曾孙,就齐宗正府。
        刘旦:喜欢辩略,博学经书、杂说,好星历、数术、倡优、射猎之事(注:武五子传只说他喜欢这些,没说很擅长)
        《汉书·武五子传》:旦壮大就国,为人辩略,博学经书、杂说,好星历、数术、倡优、射猎之事,招致游士。
        元帝:多材艺,善史书。鼓琴瑟,吹洞箫,自度曲,被歌声,分节度,穷极幼眇
        《汉书·元帝纪》:赞曰:臣外祖兄弟为元帝侍中,语臣曰:元帝多材艺,善史书。鼓琴瑟,吹洞箫,自度曲,被歌声,分节度,穷极幼眇。少而好儒,及即位,征用儒生,委之以政,贡、薛、韦、匡迭为宰相。而上牵制文义,优游不断,孝宣之业衰焉。然宽弘尽下,出于恭俭,号令温雅,有古之风烈。
        根据这些学习情况,发现一个共同点,这些人的学习情况都是在史书里面通过史官的角度直接记载和评价的。刘询的是霍光诏书里面的评价,但也不是通过自己的口吻说的。
        而昭帝纪中昭帝的学习情况,是在昭帝自己的诏书里面自己所说。自己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肯定是会有谦虚,毕竟谁也不可能说自己学通了。
        昭帝与其他皇帝太子的学习情况根本叙述的角度就不同,请问为什么可以放在一起直接去参考学习情况?又请问为什么会从这些根本就叙述角度不同的记载中得出昭帝学习情况不行?
        《汉书·昭帝纪》:诏曰:“朕以眇身获保宗庙,战战栗栗,夙兴夜寐,修古帝王之事,诵《保傅传》、《孝经》、 《论语》、《尚书》,未云有明。其令三辅、太常举贤良各二人,郡国文学高第各一人。赐中二千石以下至吏、民爵,各有差。”
        此外,明习是对儒学大家的要求,刘向那样的大才,“明”一本书需要十多年。昭帝没有儒学大家那种程度很正常,但是通过他这份自谦的诏书去证明他完全不通《保傅传》、《孝经》、 《论语》、《尚书》,岂不是很荒谬?
        附上昭帝纪对昭帝的评价,总体是正面的,班固将昭帝与周成王相提并论,夸昭帝信任霍光。
        赞曰:昔周成以孺子继统,而有管、蔡四国流言之变。孝昭幼年即位,亦有燕、盍、上官逆乱之谋。成王不疑周公,孝昭委任霍光,各因其时以成名,大矣哉!承孝武奢侈余敝师旅之后,海内虚耗,户口减半,光知时务之要,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至始元、元凤之间,匈奴和亲,百姓充实。举贤良、文学,问民所疾苦,议盐、铁而罢榷酤,尊号曰“昭”,不亦宜乎!
        此外,古人也有很多把汉和帝与昭帝放在一起比较的。昭帝能不能比得过周成王、汉和帝这是另说,但是既然古人能把他们放在一起比较,就证明了古人眼里昭帝完全有资格能和周成王、汉和帝相比。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2楼2024-11-13 21:38
        收起回复
          孝昭以十四之年能辨上官桀之诈委信霍光垂拱仰成可谓贤明矣当时承武帝靡敝之后霍光能纳杜延年之说修孝文时政示以俭约寛和罢盐铁榷酤均输官轻徭薄赋百姓充实稍复文景之旧此于培养国脉最有功焉使昭帝天假之年加以伊周之佐周成王不能过也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53楼2024-11-25 23:51
          收起回复
            《古今论‧三宗》:
            黄帝、尧、舜,寿皆百年,享国皆数十年。周公作《无逸》,言商中宗享国七十五年,高宗五十九年,祖甲三十三年。文王受命中身,享国五十年。自汉以来,贤君在位之久,皆不及此。西汉文帝二十三年,景帝十六年,【昭帝十二年】。东汉明帝十八年,章帝十三年,和帝十七年,唐太宗二十三年。【此皆近世之明主】,然与《无逸》所谓“不知稼穑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従”,“或十年,或七八年,或五六年,或四三年”者,无以大相过也。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4楼2024-12-10 14:12
            回复
              汉天子在上林苑中射猎,射得一只大雁,脚上系著帛书,上说苏武等人在北海。
              这边可以看得出昭帝会射箭,而且射箭技术还很不错。苏武是刘弗陵十三岁的时候回国的,这个事情是发生在刘弗陵十三岁以前。
              《汉书·李广苏建传》: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过。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荒泽中。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5楼2024-12-12 16:53
              回复
                昭帝始元二年,因收成欠佳,即下令免除该年的田租;元凤二年,命郡国免收当年的马口钱;元凤四年,免收当年和次年的口赋,复免收三年前部分因各种原因未缴交的耕赋;本始四年,免除遭受严重旱灾的郡国的租赋;元康二年,免除遭受严重疾疫的郡国中的租赋;五凤三年,减收口赋;甘露二年,减收算赋三十钱,等等。从中可以看到当时国家财赋的充裕与统治者对农民的关怀。
                当时从各郡向京师运粮,每年所费人力极大,以至妨碍农民生产。在昭帝时代,尽量减轻此种运粮徭役之苦,如始元元年曾减少漕运粮谷三百万石,元凤三年又下令停止灾区的漕运四年。宣帝时,大司农中丞耿寿昌因为每年从关东一带向京师运粮四百万斛,需要耗费六万人之劳力,遂建宜粜三辅,弘农、河东、上党、太原郡之谷足供京师,可以省关东漕卒过半。宣帝纳其建议,实行后果然减省漕征徭运甚多。地节四年,又下令免除有大父母,父母丧者的一切徭役。由此看来,当时的皇帝对民间的困苦颇为同情。
                昭、宣时代为了避免人民生活困难、无法生活的处境,乃经常采用赈济方法以补不足。昭帝始元二年,派遣使者到各地赈济贫民粮食,或借给粮种,使其发展农业生产;元凤三年,又开仓赈济遭受水灾的人民。宣帝本始四年,曾遣使赈济贫困的人民,并令丞相以下及京师各官署的令和丞输粮以助贷人民;并在地节三年,对归还本土的流民借给公田耕种,又贷以谷种和粮食,免除他们的算赋及徭役。
                昭帝时,匈奴入侵中国。始元二年,匈奴单于使黎汙王窥边,但汉廷事先有准备,击退匈奴兵,射杀黎汙王。宣帝本始二年,匈奴又进攻乌孙,乌孙向汉求援,汉廷发兵十五万,分五路出击,匈奴惊惶逃遁。汉兵与乌孙兵东西夹击,深入匈奴右谷蠡王之地,掳获三万九千多人,畜口七十余万头。经过此战役,匈奴损失甚大,势力大减,无力进侵中国。五凤元年,匈奴贵族为单于的继承问题发生内乱,五单于争立;五凤四年,郅支单于战败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单于为了取得援助,向汉廷称臣降服。其后郅支单于西迁,在元帝建昭三年被汉朝的西域都护骑甘延寿所攻杀,从此中国便完全解除了匈奴侵扰之患。中国之正式有效控制西域,亦在汉宣帝时设置西域都护后开始。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56楼2024-12-18 13:27
                回复
                  清 殷岳
                  《读史三十首》其十三
                  周公负成王,弗陵践天子。高卑既已陈,旦分遵涂轨。小人追丧躯,截趾而适履。刺侯生衅隙,上书恣诋毁。将军谢免冠,少帝烛奸诡。墙茨不可扫,妇人定足恃。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57楼2025-01-03 10:1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