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学者还有现代学者批评刘询用人唯亲,按b封侯的评价:
吕思勉:历代帝王,多生于深宫之中,长于阿保之手,民之情伪,一物不知,焉得智?故凡开创之君,兴于草泽;嗣世之主,爰暨小人者;其政事必较清平,事理固然,无足怪也。纪称宣帝“好游侠,斗鸡走马,具知闾里奸邪、吏治得失,数上下诸陵,周遍三辅”,此其所以能勤于察吏、宽以驭民与?然帝虽有阅历,而无学问,故能理当时之务,而不能创远大之规。王吉劝其述旧礼、明王制,则见为迂阔;郑昌劝其删定律令,以开后嗣,则不暇修正。又其天资近于刻薄,故喜柔媚之人,而不能容骨鲠之士。其所任者,若魏相、丙吉,实皆规模狭隘、谨饬自守之人;黄霸伤于巧伪;陈万年则奸佞;忠直之臣,如杨恽、盖宽饶等,则多不得其死。宫室卑服,盛于昭帝时。【外戚许、史、王氏贵宠】,信任中尚书宦官。弘恭、石显乱政虽在元帝时,任用实自帝始也。先汉之衰乱,不得不归咎于帝之贻谋不臧矣。孟子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况不能善乎?
杨树达:然则元帝之信任(弘)恭、(石)显;成、哀时外戚之贵盛,其源皆自宣帝启之。当汉极盛之时,已伏家国覆亡之渐,此亦读史者所宜知也。
陈其泰在白寿彝、高敏、安作璋主编的多卷本《中国通史》中认为宣帝亲政后,励精图治,保持了西汉的盛世,“号为‘中兴’君主”,但其重用外戚和宦官,“成为西汉末期政治混乱局面的根源”。
李峰:汉宣帝是西汉中期颇有作为的君主,由于他治国有方,汉朝国力在其统治期间呈现持续恢复与发展势头。但受特殊身世及当时社会历史背景的影响,在他统治期间,也出现了乞灵鬼神、任用宦官外戚、诛杀功臣贤臣、奢侈享乐等诸多弊政。这些弊政在经济上耗费了国家大量财富,在思想上使国家对舆论的主导权日渐丧失,在政治上导致官风由进取转向保守和外戚宦官专权,所有这一切都加速了汉代由强盛走向衰落的历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