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谷鹿鸣吧 关注:137贴子:15,563

回复:从两极到中介——现代哲学的葛明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马ke思恩ge斯坚定不移地承认外部自然界对人及其精神的“优先地位”,并以是否承认这种“优先地位”作为划分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的标准。但他们认为:(1)在自然界与精神谁为“本原”的意义上区分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不能“在别的意义上”使用;(2)抽象的、孤立的、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关于自然界“优先地位”的证明,必须诉诸于实证科学和人类的全部实践活动;(3)包括科学活动在内的人类实践活动,以自身为中介而扬弃了自然与精神的抽象对立,并实现为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具体统一;(4)正是由于旧唯物论和旧唯心论离开人类的实践活动和人类的历史发展去解决自然界与精神的关系问题,才把二者在“本原”问题上的抽象对立夸大、扩展和膨胀为整个哲学理论的互不相容,从而造成了各自无法克服的局限性(旧唯物论无法容纳能动性,旧唯心论则只能抽象地发展能动性);(5)其结果,是造成了自然本体与精神本体、客体性原则与主体性原则的抽象对立和互不相容,并构成了“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6)因此必须“拯救”和改造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概念辩证法理论,在对实践的重新理解中创建新的哲学。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4-08-07 12:10
回复
    在马ke思看来,黑格尔仅仅把概念作为客观主观化和主观客观化的中介环节,以概念自身的生成和外化去实现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真与善的统一,就把概念发展变成了“无人身的理性”的自我对置、自我运动,从而也就把人与世界的现实的辩证关系神秘化了。因此,必须把被黑格尔哲学神秘化了的概念辩证法扬弃为实践辩证法的内在环节,不是用概念的辩证运动去说明人类的实践活动,而是用人类的实践活动去解释概念的辩证发展。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24-08-07 12:11
    回复
      2025-05-17 01:19:54
      广告
      概念规定作为实践的内在环节,它既是实践主体对实践客体的规律性认识的结晶,又是实践主体对实践客体的目的性要求的体现,因而它才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正是在这种统一中,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才熔铸成人给自己构成的客观世界的图画。才升华出人在观念中所创造的、要求世界满足自己的、对人说来是真善美相统一的新客体。而所谓概念的“外化”、“对象化”,在其现实性上,也只能是实践作为外部现实性活动,把观念中的新客体(概念规定)转化成现实的新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劳动产品)。因此,马克思不仅以实践范畴去扬弃旧哲学中的自然本体与精神本体、客体性原则与主体性原则的抽象对立,而且把实践活动本身视为人与世界对立统一的根据,用实践的观点去解决全部哲学问题。这就是马ke思所创立的实践辩证法理论,即实践哲学。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24-08-07 12:12
      回复
        4.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24-08-07 12:12
        回复
          马ke思的实践哲学并不是离开人类文明发展大道的宗派主义的东西,具体地说,并不是超然于自己的时代和哲学自身发展的逻辑之外的东西,它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因此它与自己同时代的哲学不能不具有广泛而深刻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首先是集中地表现在本体中介化这个现代哲学葛明的共同出发点上。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24-08-07 12:13
          回复
            在对黑格尔哲学的讨伐中而形成的现代西方哲学各主要流派,尽管其旨趣不同,观点各异,但在其理论出发点和发展趋向上,都没有离开黑格尔哲学所提示的本体中介化的道路。特别是面对现代科学日益严峻的挑战(已经和正在把哲学从传统的世袭领地驱逐出去),以及现代社会生活对哲学的新的渴求(寻找人类现代社会生活的新的支撑点和人类对世界的新观念),它们都试图找到某种扬弃自然与精神、客观与主观抽象对立的中介环节,并以这个中介环节作为统一性原理而提供现代人类的安身立命之本。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24-08-07 12:14
            回复
              现代西方哲学的突出特征之一,是高度重视从哲学上研究语言。它们认为:虽然世界在人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但世界却在人的语言之中(人只能在语言中表述世界);语言既是人类存在的消极界限(语言之外的世界是存在着的无),又是人类存在的积极界限(世界在语言中对人生成为有);正是在语言中才凝聚着自然与精神、客观与主观、真与善的深刻矛盾,才积淀着人类思维和全部人类文化的历史成果。因此,他们试图通过语言分析来“消解”传统哲学或“重建”哲学理论。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24-08-07 12:14
              回复
                但是,对于语言本身,现代西方哲学的各主要流派有迥然不同的理解。科学哲学认为,只有科学才是人性的最高表现和最高成果,只有科学理论(科学语言)才是构成人类活动支撑点的真理性认识。因此,逻辑实证主义试图用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去改造哲学,并把哲学归结为科学的逻辑(参见M怀特:《分析的时代》,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07—208页)。自波普的批判理性主义以来,包括库恩、拉卡托斯的历史主义,又把科学哲学的视野集中在科学知识增长问题上。他们认为,哲学作为认识论和方法论,主要的使命是研究知识的增长和思维方式的变革;而研究知识的增长,最好莫过于研究科学知识的增长;研究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最好莫过于研究科学理论(科学问题、科学范式、科学研究纲领)的转换。因此他们又把科学哲学归结为科学发展的逻辑。瓦托夫斯基则认为,科学哲学的真正使命并不是建构科学理论的逻辑模型或历史模型,也不是提供科学研究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而是要批判性地反思科学思想的概念基础,对科学理论的概念框架作出深层的哲学解释。为此,科学哲学就必须超越科学对自身的理解,而达到对科学理解的理解,即对科学的人文学理解。在常识概念框架、科学概念框架和哲学概念框架的交互作用和相互转换中去把握人性的统一性,又在人性的统一性中实现对其最高表现——科学——的人文主义理解,从而使哲学成为沟通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桥梁。这就是瓦托夫斯基所提示的“最美好意义”上的哲学(参见《科学思想的概念基础》,求实出版社1982年版,第1章)。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24-08-07 12:16
                回复
                  2025-05-17 01:13:54
                  广告
                  那么,究竟怎样从人文学的角度去理解科学理解?如何把握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中的人性统一性?卡西尔的文化哲学(符号哲学)是一种颇有启发意义的尝试。卡西尔提出,不应该从实体性的角度,而应该从功能性的角度去理解人性。因此,在对人性的理解中,必须用活动的统一性去代替结果的统一性,用创造过程的统一性去代替产品的统一性。这样,就可以用人类活动的体系规定和划定“人性的圆周”。作为这个圆的组成部分和各个扇面的语言、神话、宗教、艺术、科学和历史,就成为人的普遍功能的“同一主旋律的众多变奏”,从而使我们把人的全部活动理解为一个有机整体(参见《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87—91页)。如是,卡西尔就把科学哲学所强调的科学本体扩展成人类活动的文化本体。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4楼2024-08-07 12:18
                  回复
                    卡西尔的文化哲学是要证明:人与动物虽然生活在同一个物理世界之中,但人的生活世界却是完全不同于动物的自然世界的;人只有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文化,就是人不断解fang自身的历程。这样,卡西尔就不仅把文化视为人与世界统一的中介,而且把人的世界归结为文化的世界。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5楼2024-08-07 12:18
                    收起回复
                      如果说卡西尔为哲学研究提供了一个超越物理自然世界的“文化世界”,那末,自海德格尔以来的存在主义,特别是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则进一步为哲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意义世界”。海德格尔指出,哲学一直在探索“如何理解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近代以来的哲学,更把哲学变成关于如何理解存在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但是,由于我们总是已经活动在对存在的某种领悟之中,因此,真正的问题在于“理解”是一种怎样的存在(参见《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7页)。伽达默尔的回答是:人作为历史性的存在,不是个人占有历史文化,而是历史文化占有个人;不是个人选择某种理解方式,而是理解构成人的存在方式;理解首先不是个人的主体意识活动,而是历史文化进入个体意识的方式。理解作为历史文化对个人的占有和个人正在展开的可能性,它实现为“历史视野”与“个人视野”的融合(参见《真理与方法》,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版序言及导言部分)。这就是“意义世界”。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6楼2024-08-07 12:20
                      回复
                        科学哲学把自然与精神的的抽象对立扬弃为“科学世界”中的思想与实在的统一;文化哲学则把科学世界中的人性实现扩展成人性活动的圆周,构成扬弃人与自然抽象对立的“文化世界”;哲学解释学进而从历史文化对个人的占有出发,以理解作为人的存在方式而提出“意义世界”。可见,现代哲学在其发展和进程中愈来愈深入而具体地显现了人类存在的三重时—空世界:人作为自然存在物,同其他存在物一样生存于“自然世界”;人作为超越自然的社会存在物,生活于自身所创造的“文化世界”;人作为社会——文化存在物,既被历史文化所占有,又在自己的历史活动中展现新的可能性,因而生活于历史与个人相融合的“意义世界”。这表明,人类不是以自己的自然存在而是以自己的历史活动所创造的社会存在为中介,而构成与世界的对立统一关系。现代哲学的根本特征,就在于以人类的社会存在为中介而扬弃了自然与精神、客观与主观的抽象对立,并把社会存在本身作为哲学所追寻的本体。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7楼2024-08-07 12:21
                        回复
                          5.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8楼2024-08-07 12:22
                          回复
                            从对立的两极出发,并以抽象的两极对立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旧唯物论和旧唯心论,被探索两极融合、过渡和转化的中介哲学——现代哲学——所取代了。这种取代,是迄今为止的最深刻的哲学葛明。它改变了哲学的提问方式和追求方式,从而改变了人类的致知取向、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即从深层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9楼2024-08-07 12:22
                            回复
                              2025-05-17 01:07:54
                              广告
                              传统哲学在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中,总是力图获得一种绝对的、确定的、终极的真理性认识,即关于支配宇宙的最普遍原则的知识。因此,它把哲学所追求和承诺的“本体”视为某种超出人类或高于人类的本质,把“本体”当作一种自我存在的、与人类状况(历史、科学、文化、语言、利益、需要和物质生产条件等等)无关的实体。它向自己提出的问题是:“什么是绝对的真?”“什么是至上的善?”“什么是最高的美?”在传统哲学看来,只有当哲学为人类揭示出这种绝对的真、至上的善和最高的美,人类才能得到关于世界的完整而正确的科学知识,才能在lun理社会生活中进行真实而有效的实践活动。这在致知取向上,就是固执于对绝对之真的追求;在价值取向上,就是执著于对至上之善的向往;在审美取向上,就是沉缅于对最高之美的幻想。而从根本的思维方式上看,则是把世界分裂为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非此即彼、抽象对立的存在。这就是反历史(反现实)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0楼2024-08-07 12: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