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将吧 关注:3,145贴子:96,785

回复:老头桓战记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三阶段:对战姚襄
【11】伊水之战
师次伊水,姚襄屯水北,距水而战。温结阵而前,亲被甲督弟冲及诸将奋击,襄大败,自相杀死者数千人,越北芒而西走,追之不及,遂奔平阳。温屯故太极殿前,徙入金墉城,谒先帝诸陵,陵被侵毁者皆缮复之,兼置陵令。遂旋军,执降贼周成以归,迁降人三千余家于江汉之间。《晋书桓温传》
晋征西大将军桓温自江陵伐襄,战于伊水北,为温所败,率麾下数千骑奔于北山。《晋书姚襄载记》
八月,已亥,温至伊水,姚襄撤围拒之,匿精锐于水北林中,遣使谓温曰:"承亲帅王师以来,襄今奉身归命,愿敕三军小却,当拜伏路左。"
温曰:"我自开复中原,展敬山陵,无豫君事。欲来者便前,相见在近,何烦使人!"
襄拒水而战。温结陈而前,亲被甲督战。襄众大败,死者数千人。
周成帅众出降,温屯故太极殿前,既而徙屯金墉城。已丑,谒诸陵,有毁坏者修复之,各置陵令。表镇西将军谢尚都督司州诸军事,镇洛阳。以尚未至,留颍川太守毛穆之、督护陈午、河南太守戴施以二千人戍洛阳,卫山陵,徙降军三千馀家于江、汉之间,执周成以归。《资治通鉴卷一百》
战况:姚襄攻打在洛阳的周成,逾月未克。到了八月,桓温自江陵出发而北,姚襄被迫撤围。桓温进至伊水,姚襄在水北接战,并隐藏精锐在树林中。桓温亲自都督晋军结阵过河,最后击败姚襄,杀敌数千人周成归降。
这是东晋第一次用武力收复洛阳,桓温迁移了归降百姓三千多家回到江汉之间。


IP属地:浙江16楼2024-07-11 15:46
回复
    第四阶段:北伐后燕
    春,三月,大司马温请与徐、兖二州刺史郗愔、江州刺史桓冲、豫州刺史袁真等伐燕。初,愔在北府,温常云:"京口酒可饮,兵可用。"深不欲愔居之;而愔暗于事机,乃遗温笺,欲共奖王室,请督所部出河上。愔子超为温参军,取视,寸寸毁裂,乃更作愔笺,自陈非将帅才,不堪军旅,老病,乞闲地自养,劝温并领己所统。温得笺大喜,即转愔冠军将军、会稽内史,温自领徐、兖二州刺史。夏,四月,庚戌,温帅步骑五万发姑孰。《资治通鉴卷一百二》
    太和四年,又上疏悉众北伐。平北将军郗愔以疾解职,又以温领平北将军、徐兖二州刺史,率弟南中郎冲、西中郎袁真步骑五万北伐。百官皆于南州祖道,都邑尽倾。《晋书桓温传》
    桓温此次北伐,动员了徐、兖、江,豫等州的兵力,规模达到五万,下属有豫州刺史袁真,江州刺史桓冲,征虏将军朱序,建威将军檀玄,冠军将军邓遐等人,是几次北伐中规模最大的一次。


    IP属地:浙江18楼2024-07-11 15:48
    回复
      关于桓温此次北伐的路径,史书记载出现了相当大的差异,其中资治通鉴的时间线十分混乱。晋军应该是兵分两路,但两路都有桓温出现的记录,属实有点离奇了。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24-07-11 15:54
      回复
        【12】湖陆之战
        夏,四月,庚戌,温帅步骑五万发姑孰。军次湖陆,攻慕容暐将慕容忠,获之,进次金乡。《晋书桓温传》
        温遣建威将军檀玄攻湖陆,拔之,获燕宁东将军慕容忠。《资治通鉴卷一百二》
        战况:攻破湖陆,俘虏宁东将军慕容忠


        IP属地:浙江23楼2024-07-11 15:56
        回复
          【13】黄墟-林渚之战
          暐将慕容垂、傅末波等率众八万距温,战于林渚。温击破之,遂至枋头。《晋书桓温传》
          暐遣其将慕容厉与温战于黄墟,厉师大败,单马奔还。高平太守徐翻以郡归顺。温前锋朱序又破暐将傅颜于林渚,温军大振,次于枋头。暐惧,谋奔和龙。慕容垂曰:"不然。臣请击之,若战不捷,走未晚也。"《晋书载记十一》
          燕主暐以下邳王厉为征讨大都督,帅步骑二万逆战于黄墟,厉兵大败,单马奔还。高平太守徐翻举郡来降。前锋邓遐、朱序败燕将傅颜于林渚。暐复遣乐安王臧统诸军拒温,臧不能抗;乃遣散骑常侍李凤求救于秦。
          秋,七月,温屯武阳,燕故兖州刺史孙元帅其族党起兵应温。温至枋头,暐及太傅评大惧,谋奔和龙。吴王垂曰:"臣请击之;若其不捷,走未晚也。"《资治通鉴卷一百二》
          秋七月辛卯,暐将慕容垂帅众距温,温击败之。九月戊寅,桓温裨将邓遐、朱序遇暐将傅末波于林渚,又大破之。《晋书帝纪第八》
          战况:关于林渚,黄墟两战记载有些差异,难以确定是桓温还是他的先锋打的。
          这里慕容厉被封为征讨大都督,结果带2万兵在黄墟被全歼。接着慕容臧“统诸军”,应该是下一任大都督,傅颜是他的下属。这些人基本都在慕容恪手下领过兵,结果对上晋军屡战屡败。
          资治通鉴把慕容臧上任放在林渚战后,林渚应该只是一场先锋之间的战斗,否则按桓温传8万人打不过前锋朱序过于离谱。
          我怀疑这里出现的8万人可能是前燕前后派来河南的全部兵力,毕竟慕容垂上任时只有5万。黄墟损失2万,其他再杂七杂八地损失一点就能凑上3万的缺口。
          虽然恒温传和本纪称赢了慕容垂,但结合慕容暐载记和资治通鉴就可以发现其实赢的是傅颜。“慕容垂曰:‘不然。臣请击之,若战不捷,走未晚也。’”这句话也可以看出慕容垂还没与恒温交手,否则不就自相矛盾?


          IP属地:浙江24楼2024-07-11 15:57
          回复
            【14】枋头之战
            乃以垂为使持节、南讨大都督,慕容德为征南将军,率众五万距温,使其散骑侍郎乐嵩乞师于苻坚。坚遣将军苟池率众二万,出自洛阳,师于颍川,外为赴援,内实观隙,有兼并之志矣。慕容德屯于石门,绝温粮漕。豫州刺史李邦率州兵五千断温馈运。温频战不利,粮运复绝,及闻坚师之至,乃焚舟弃甲而退。《晋书慕容暐载记》
            慕容德屯于石门,绝温粮漕。豫州刺史李邦率州兵五千断温馈运。温频战不利,粮运复绝,及闻坚师之至,乃焚舟弃甲而退。《晋书载记十一》
            桓温率众北讨幕容障,至金乡,凿钜野三百余里以通舟军,自清水入河。幕容垂逆击破之,获其资仗。《魏书列传八十四》
            温以燕降人段思为乡导,悉罗腾与温战,生擒思。温使故赵将李述徇赵、魏,腾又与虎贲中郎将染干津击斩之,温军夺气。···九月,燕范阳王德帅骑一万、兰台治书侍御史刘当帅骑五千屯石门,豫州刺史李邽帅州兵五千断温粮道。温战数不利,粮储复竭,又闻秦兵将至,丙申,焚舟,弃辎重、铠仗,自陆道奔还。《资治通鉴卷一百二》
            战况:桓温攻至枋头后,慕容垂手上一共有5万人,考虑到恒温的前期损失,应该有一定的兵力优势。慕容垂以1.5万骑兵在石门骚扰防御,分遣5000人断粮。此时桓温数战不利,后勤也出现问题。此时又有前秦2万人绕后,迫使恒温撤退。
            事实上,桓温的损失相当有限,襄邑之战前秦、燕的战果一共是4万多人,也就是说前期北伐和消耗阶段晋军只损失几千。


            IP属地:浙江25楼2024-07-11 15:58
            回复
              【15】襄邑之战
              德率劲骑四千,先温至襄邑东,伏于涧中,与垂前后夹击,王师大败,死者三万余人。苟池闻温班师,邀击于谯,温众又败,死者万计。《晋书载记十一》
              温自枋头回军,垂以步骑数万追及襄邑,大败温军。《魏书列传八十四》
              温焚舟步退,自东燕出仓垣,经陈留,凿井而饮,行七百余里。垂以八千骑追之,战于襄邑,温军败绩,死者三万人。温甚耻之,归罪于真,表废为庶人。真怨温诬己,据寿阳以自固,潜通苻坚、慕容暐。《晋书恒温传》
              自东燕出仓垣,凿井而饮,行七百馀里。燕之诸将争欲追之,吴王垂曰:"不可。温初退惶恐,必严设警备,简精锐为后拒,击之未必得志,不如缓之。彼幸吾未至,必昼夜疾趋;俟其士众力尽气衰,然后击之,无不克矣。"乃帅八千骑徐行蹑其后。温果兼道而进。数日,垂告诸将曰:"温可击矣。"乃急追之,及温于襄邑。范阳王德先帅劲骑四千伏于襄邑东涧中,与垂夹击温,又破之,死者复以万计。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
              点评:桓温开始时尚能在撤退时保持警惕,而慕容垂故意不追,等一段时间后全力追击,在而襄邑与早已准备伏兵的慕容德两面夹击,此时晋军“力尽气衰”,也对此缺乏警惕,于是大败,死者三万人。


              IP属地:浙江27楼2024-07-11 15:59
              回复
                【16】谯国之战
                苟池闻温班师,邀击于谯,温众又败,死者万计。《晋书慕容暐载记》
                八月,遣将军苟池、洛州刺史邓羌帅步骑二万以救燕,出自洛阳,军至颍川;又遣散骑侍郎姜抚报使于燕。以王猛为尚书令。《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二》
                初,四年桓温北伐败绩,十丧其九。《晋书志十七》
                初四年,桓温北伐败绩,十丧其九。《宋书志二十三》
                战况:苟池、邓羌率领两万前秦兵在谯国邀击桓温,此时襄邑战败后桓温已无力抵抗,再次惨败,死者万计。


                IP属地:浙江28楼2024-07-11 15:59
                收起回复
                  第四阶段总结:桓温第三次北伐,再次先胜后败。北伐之初桓温面对优势燕军,一路推进至黄河,结果面对慕容垂的坚壁清野之策再次不利,撤退中在襄邑,谯国两次惨败,前后损失了4.5万。
                  申胤曾锐评:“温骄而恃众,怯于应变。大众深入,值可乘之会,反更逍遥中流,不出赴利,欲望持久,坐取全胜;若粮廪愆悬,情见势屈,必不战自败,此自然之数也。”
                  这确实有一定道理,桓温由于在开通漕运上犯下错误,结果后勤补给不足。但批评他迟疑不进,贻误战机也未必正确,邺城是坚城,慕容垂大不了退守城中,同时继续坚壁清野。此时更加深入的桓温后勤只会炸的更快。如果按郗愔之计拖延持久,桓温面对燕秦联军也未必能取胜,不过损失就不会那么惨重。


                  IP属地:浙江29楼2024-07-11 15:59
                  回复
                    另外,前燕在实力上对桓温占较大优势,其臣说:“中州丰实,户兼二寇,弓马之劲,秦、晋所惮,云骑风驰,国之常也”。
                    前秦灭燕后,清理出人口九百九十八万,这使前燕虽然屡战屡败,依旧能提供给慕容垂一支5万人的大军,其中骑兵1.5万人,前秦也派出2万人,兵力上占据相当优势。


                    IP属地:浙江30楼2024-07-11 16:05
                    回复
                      大司马温自兖州伐燕。郗超曰:"道远,汴水又浅,恐漕运难通。"温不从。
                      六月,辛丑,温至金乡,天旱,水道绝,温使冠军将军毛虎生凿巨野三百里,引汶水会于清水。温引舟师自清水入河,舳舻数百里。
                      郗超曰:"清水入河,难以通运。若寇不战,运道又绝,因敌为资,复无所得,此危道也。不若尽举见众直趋邺城,彼畏公威名,必望风逃溃,北归辽、碣。若能出战,则事可立决。若欲城邺而守之,则当此盛夏,难为功力。百姓布野,尽为官有,易水以南必交臂请命矣。但恐明公以此计轻锐,胜负难必,欲务持重,则莫若顿兵河、济,控引漕运,俟资储充备,至来夏乃进兵;虽如赊迟,然期于成功而已。舍此二策而连军北上,进不速决,退必愆乏。贼因此势以日月相引,渐及秋冬,水更涩滞。且北土早寒,三军裘褐者少,恐于时所忧,非独无食而已。"温又不从。《资治通鉴卷一百二》
                       太和中,温将伐慕容氏于临漳,超谏以道远,汴水又浅,运道不通。温不从,遂引军自济入河
                      超又进策于温曰:"清水入河,无通运理。若寇不战,运道又难,因资无所,实为深虑也。今盛夏,悉力径造邺城,彼伏公威略,必望阵而走,退还幽朔矣。若能决战,呼吸可定。设欲城邺,难为功力。百姓布野,尽为官有。易水以南,必交臂请命。但恐此计轻决,公必务其持重耳。若此计不从,便当顿兵河济,控引粮运,令资储充备,足及来夏,虽如赊迟,终亦济克。若舍此二策而连军西进,进不速决,退必愆乏,贼因此势,日月相引,僶俛秋冬,船道涩滞,且北土早寒,三军裘褐者少,恐不可以涉冬。此大限阂,非惟无食而已。"
                      温不从,果有枋头之败,温深惭之。《晋书郗超传》
                      恒温犯下的最明显的错误是对于后方水道的决策出现失误,直至最后也未打通石门,使晋军的后勤补给问题逐渐加深,而慕容垂分兵断粮袭扰之策进一步加深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IP属地:浙江31楼2024-07-11 16:08
                      回复
                        第五阶段:平定袁真
                        【17】寿阳之战
                        大司马温自广陵帅众二万讨袁瑾;以襄城太守刘波为淮南内史,将五千人镇石头。波,隗之孙也。癸丑,温败瑾于寿春,遂围之。《资治通鉴卷一百二》
                        八月癸丑,桓温击袁瑾于寿阳,败之。《晋书帝纪第八》
                        战况:桓温带着两万人击败袁瑾部,完成对寿春的包围


                        IP属地:浙江32楼2024-07-11 16:10
                        回复
                          【18】洛涧之战
                          温率二万人自广陵又至,瑾婴城固守,温筑长围守之。苻坚乃使其将王鉴、张蚝等率兵以救瑾,屯洛涧,先遣精骑五千次于肥水北。温遣桓伊及弟子石虔等逆击,大破之《晋书桓温传》
                          六年春正月,苻坚遣将王鉴来援袁瑾,将军桓伊逆击,大破之。《晋书帝纪第八》
                          坚遣王鉴、张蚝率步骑二万救之,鉴据洛涧,蚝屯八公山。桓温遣诸将夜袭鉴、蚝,败之,鉴、蚝屯慎城。《晋书苻坚载记》
                          与谢玄共破贼别将王鉴、张蚝等《晋书桓伊传》
                          初,袁真以寿阳叛,石虔以宁远将军、南顿太守帅诸将攻之,克其南城。又击苻坚将王鉴于石桥,获马五百匹。《晋书桓石虔传》
                          春,正月,袁瑾、朱辅求救于秦,秦王坚以瑾为扬州刺史,辅为交州刺史,遣武卫将军武都王鉴、前将军张蚝帅步骑二万救之。大司马温遣淮南太守桓伊、南顿太守桓石虔等击鉴、蚝于石桥,大破之,秦兵退屯慎城。伊,宣之子也。《资治通鉴卷一百三》
                          战况:王鉴张蚝分别在洛涧、八公山驻扎。资治通鉴似乎是把晋书的记载缝合出问题了,应该分成两战。首先在石桥,桓石虔击败王鉴,获马五百匹。接着桓温派桓伊和谢玄夜袭,秦军大败,随之放弃解围


                          IP属地:浙江33楼2024-07-11 16:10
                          回复
                            【19】寿春破城
                            瑾众遂溃,生擒之,并其宗族数十人及朱辅送于京都而斩之,所侍养乞活数百人悉坑之,以妻子为赏。《晋书桓温传》
                            丁亥,温拔寿春。擒瑾及辅并其宗族,送建康斩之。《资治通鉴卷一百三》
                            丁亥,桓温克寿阳,斩袁瑾。《晋书帝纪第八》
                            战况:洛涧战败后,寿春被桓温攻破,袁瑾、朱辅等人被俘


                            IP属地:浙江34楼2024-07-11 16:11
                            回复
                              【20】桃山之战
                              秦后将军金城俱难攻兰陵太守张闵子于桃山,大司马温遣兵击却之。《资治通鉴卷一百三》
                              战况:前秦后将军金城俱难在桃山围攻兰陵太守张闵子,桓温派人将其击退


                              IP属地:浙江35楼2024-07-11 16:1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