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吧 关注:5,068贴子:74,369

历史的幻影——王昭君故事的虚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王昭君是两千多年来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王昭君出塞和亲,为千古诗人所讴歌吟唱,低徊不置;王昭君故事,在历代民众中孳生繁变,盛传不衰。但有关王昭君事迹的史料记载,却仅见于班固《汉书》中的只言片语,而范晔《后汉书·南匈奴传》也多语焉不详,甚或龃龉,我们很难据之以勾勒王昭君历史的全貌。
  《汉书》是有关王昭君最早的信史,班固去古未远,对王昭君的描述应当说是最接近史实,也最权威,最可信从。所以,如果《后汉书》与前《汉书》有抵触的地方,自当以《汉书》为准,而不应以《后汉书》作为依据。(本文依张文德《王昭君故事的传承与嬗变》一书补写)


IP属地:四川1楼2024-07-09 22:17回复
    [一]王昭君出塞的史实
    根据记载王昭君的有关史料,参照著名史学家翦伯赞先生的《王昭君年谱》札记,可以对王昭君的身世及子女情况作一简单的概述。《汉书·元帝纪》云:
    竟宁元年春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诏曰:“匈奴郅支单于背叛礼义,既伏其辜,呼韩邪单于不忘恩德,乡慕礼义,复修朝贺之礼,愿保塞传之无穷,边垂长无兵革之事。其改元为竟宁,赐单于待诏掖庭王樯为阏氏。”
    又据《汉书·匈奴传》云:“单于自言愿婚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樯字昭君赐单于。”可知:王昭君,名樯(嫱),字昭君。以后宫良家子,待诏掖庭。于竟宁元年(前33年)春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第三次朝觐时,汉元帝将其赐给单于作阏氏,以示汉朝对匈奴主动归顺及效忠王室的奖赏。并改建昭六年为“竟宁元年”,以示边境得以永远安宁,故以冠元也。所谓“良家子”,据《史记·李将军列传》“索隐”引如淳说,是指“非医、巫、商贾、百工也”。那么,王昭君当出身于农家或军籍,是郡国献女还是皇帝选秀入宫,难以确定。而《后汉书·皇后纪序》云:汉法“遣中大夫与掖庭丞及相工,于洛阳乡中,阅视良家童女年13以上,20以下,姿色端丽,合法相者,载还后宫,择视可否,乃用登御”,主选秀说。东汉如此,西汉如何,则不得而知。至于“待诏掖庭”,则说明王昭君是后宫中等待皇帝召见的一个宫女,即《后汉书·南匈奴传》所云“入宫数岁,不得见御”者也。


    IP属地:四川2楼2024-07-09 22:18
    回复
      至于王昭君的生卒年,史无确语,文献不足征。而翦伯赞先生的《王昭君年谱》,始于汉宣帝甘露元年(前53年),终于东汉刘秀建武六年(30年)。其意盖谓:王昭君约生于公元前53年,卒于公元后30年,享年84岁(此纯属胡说!公元前25年,王昭君的第二个丈夫复株累单于朝汉,汉匈双方无一字提到王昭君!别说她还是个人了,就算她只是一条


      IP属地:四川3楼2024-07-09 22:18
      回复
        狗,可是她既然代表汉朝和亲,汉匈双方都对她不管不顾,实在不和情理,唯一说得通的是,她已经不需要了,可证此年王宫女已经一命呜呼!前33年出塞,前25年前已经挂掉,她出塞最多生活了七八年,死时最多二十六七!说她长寿,说她守寡的,荒谬可笑,她区区一侍寝宫女,有资格不从胡俗?有资格“守寡”?她绝对没有活过复株累单于,否则,她应该接着嫁复株累单于的弟弟搜谐若鞮单于和乌珠留若鞮单于,她有什么资格选?真她当很高贵了?自古和亲北狄的真公主也无一人守寡者,真当匈奴的收继婚制度专为她一人改变?她一宫女想守寡也没资格。只不过几年就死了而已)。昭君17岁时以良家子被选入宫,“待诏掖庭”数岁;于汉元帝竟宁元年(前33年),即21岁时出塞。林干等先生亦主张“昭君约生于公元前53年”,而卒年则说“昭君可能死于哀帝年间”,因为到“王莽摄政以后,有关斡旋汉匈奴两族关系的活动,都是由昭君的大女儿云出面,可见王莽时昭君已不在人世了”。诸说皆以意推之,仅备一说,实无据。事实上,到成帝鸿嘉元年(前20年),匈奴复株累单于死,昭君寡居(自古和亲北狄者,还没听说谁有资格“守寡”!即使解忧公主都快六十岁了,照样改嫁!一个宫女王昭君算什么!?一个宫女有资格寡居?她根本没有活过复株累就一命呜呼了!)。此后,便史无明文。


        IP属地:四川4楼2024-07-09 22:20
        收起回复
          有关王昭君的族属、籍贯,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族属有汉族说、土家族说、蛮夷说等,因新说均未提供强有力的证据,自当仍以汉族说为近是;籍贯则有南郡秭归说、齐国说、蜀郡说、巫山说、荆门说、兴山说等诸异说。要之,当以湖北兴山县之说为是。“齐国说”首见于《琴操》,为小说家言,不足征信。其他各说多系地理沿革所造成的,差异不是很大。最早记载王昭君籍贯的是东汉末的文颖。《汉书·元帝纪》颜师古注引文颖说:昭君“本南郡秭归人也”。南郡,秦始置,汉因之,更为临江郡,后复为南郡,治荆州,姊归为属县。到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尽得荆州之地,分南郡北边以立襄阳郡。赤壁之战后,吴蜀平分荆州,南郡归于蜀汉。刘备死后,南郡复为东吴所得。吴景帝孙休永安三年(260年),分姊归县之北界立兴山县,属建平郡。所以北宋乐史《太平寰宁记》卷18“兴山县”条云。
          兴山县。本汉姊归县地,三国时其地属吴。至景帝永安三年,分姊归县之北界立为兴山县。属建平郡。隋废之,唐武德初又置。香溪在邑界,即王昭君所游处。王昭君宅,汉王嫱即此邑之人,故云昭君之县。
          现经考古证实,在昭君台遗址发现了许多六朝以来的断碑残砖,雄辩地说明昭君故里确实是当今的湖北兴山县而非湖北姊归县(都是六朝之后的东西,就是没看到汉朝的资料!这种后世附会和“孙悟空故里”一样荒唐可笑)。虽然二县毗邻,却不得混为一说。


          IP属地:四川5楼2024-07-09 22:20
          回复
            关于王昭君父母的情况因于史无征不便安测。但据《琴操》说王昭君的父亲名王襄(一作王穰)。因系传闻琐记,亦不足信。王昭君兄弟姊妹的情况,虽多不明。但其有哥哥,还有两个侄儿,却明见于《汉书》记载:
            天凤元年(14年),云、当遣人之西河虎猛制虏塞下,告塞吏曰:“欲见和亲侯。”和亲侯王歙者,王昭君兄子也。中部都尉以闻。莽遣歙、歙弟骑都尉展德侯飒使匈奴,贺单于初立。赐黄金衣被缯帛。(班固《汉书》卷94《匈奴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827页。神奇的是,历代小说影视中从未提到过《汉书》记载的王昭君之兄和侄儿这三个货真价实的亲属!倒是给她编出了父母甚至妹妹!)
            据此可知和亲侯王歙、王之弟展德侯王飒,是“王昭君兄子”,且均因王昭君出塞和亲而在王莽时被封为侯爵。因为他们的封国都不是取县邑之名,而是取与“和亲”有关的嘉名,可见他们在汉匈关系中的地位是相当重要的。而王昭君之兄的名字行谊却微而不显,故不可得而知。


            IP属地:四川6楼2024-07-09 22:21
            回复
              竟宁元年(前33年)春正月,汉元帝将王昭君赐给呼韩邪单于为阏氏。居月余,昭君便跟从呼韩邪的大队人马北归。据《汉书•匈奴传》:“故事,单于朝,从名王以下及从者200余人”。再加上汉朝为王昭君派出的侍从人员,此次人数将更多。王昭君出塞和亲,是骑马、骑骆驼,还是坐车走的呢?对此,亦有颇多争论。此事虽然正史缺文,但以意度之,当以乘车为近是。匈奴不仅自己车辆很多,就是汉朝历代和亲奉献的就不在少数,如吕后、文帝都曾向匈奴奉车结好。即便匈奴无车,此次和亲,汉朝也会派车护送昭君北去的。因为,昭君平素深居皇宫,不可能骤然就适应骑马或骑骆驼。再说,从汉都长安到漠北的单于庭,数千里的长途跋涉,沿途黄沙紫塞,掠地惊飙,环境极为恶劣。一位初出宫门的少女,也不可能像惯于马上生活的匈奴人那样,可以长时间人不弛弓、马不解鞍地奔驰。要之,当以乘车为最合情理。所以,北宋王安石《明妃曲》即说:“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秦观的《调笑令·王昭君》云:“汉宫选女适单于,明妃敛袂登毡车。”元代张翥《昭君怨》亦云:“队队毡车细马,簇拥阏氏如画。”均认为王昭君是乘车出塞的,于理甚合。


              IP属地:四川7楼2024-07-09 22:21
              回复
                王昭君出塞的行走路线,虽史无明文,但林干先生据《资治通鉴》卷27胡三省的注,曾予以考证。此说有据,可从。王昭君随呼韩邪返回漠北单于庭,首先从汉都长安出发,过左冯翊(长安东北),然后经北地(今甘肃庆阳县)、上郡(今陕西榆林县)、西河(今内蒙东胜市)、朔方(今内蒙杭锦旗)、至五原(今包头市),出五原向西至朔方郡临河县(今内蒙临河市东北)、渡北河(今乌加河),向西北出高阙(今石兰计山口)、越过长城,便离开了汉地,进入匈奴辖区。由于从阴山北去单于庭的道路被瀚海(大戈壁滩)所阻。故不得不绕道西行至休屯井,从休屯井北渡车田卢水,西北行至范夫人城,过浚稽山,到姑且水。然后沿姑且水东岸北上,转东行,可以顺利直达单于庭(今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附近)
                王昭君到达匈奴之后,生儿育女从胡俗。《汉书·匈奴传》载:“王昭君号宁胡阏氏,生一男伊屠智牙师,为右日逐王。呼韩邪立二十八年,建始二年死。”呼韩邪死后,“大阏氏”之长子“雕陶莫皋立,为复株累若鞮单于”。
                复株累若鞮单于立,遣子右致卢儿王醯谐屠奴侯入侍,以且麋胥为左贤王,且莫车为左谷蠡王,囊知牙斯为右贤王。复株累单于复妻王昭君,生二女,长女云为须卜居次,小女为当于居次。


                IP属地:四川8楼2024-07-09 22:22
                回复
                  据《汉书·匈奴传》可知,王昭君在匈奴被封为“宁胡阏氏”,颜师古注云“言胡得之,国以安宁也”。昭君与呼韩邪单于生有一子,名叫伊屠智牙师,被封为右日逐王;汉成帝建始二年(前31 年),即王昭君出塞的第三年,呼韩邪单于死。昭君再嫁呼韩邪长子复株累单于,生二女。大女儿名云,嫁须卜当,为须卜居次;小女儿嫁当于氏,为当于居次。
                    为了便于勾勒昭君和亲的全貌,现将王昭君出塞之后的相关史实,简述如下:
                    昭君于汉元帝竟宁元年(前33)二至三月份出塞,后与呼韩单于生一子伊屠智牙师。竟宁元年五月,汉元帝即死。皇后王政君为齐国王禁次女,所生太子刘骜继位,是为汉成帝。成帝在位26年,王太后的弟侄相继专权秉政,炙手可热,如日中天。其侄王莽后来终移汉祚,自立为皇帝。
                  成帝建始二年(前31年)夏五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死。大阏氏之子雕陶莫皋立,为复株累若鞮单于,复妻王昭君,生二女,长女云,为须卜居次;次女为当于居次。居次犹公主也,须卜、当于皆为夫家姓氏。复株累单于亦遣子到汉入侍。复株累于成帝鸿嘉元年(前20年)死,其弟且糜胥立,为搜谐若鞮单于,亦遣子到汉入侍。此时,昭君33岁左右,从此寡居(非也,此年王宫女已经死去数年了,她不可能寡居!承认她无法忍受漠北风雪和父子同艹的耻辱,死得早,很丢人吗?事实就是如此,一般和亲公主寿命都不长。象解忧公主那样活到七十多岁的非常少见,甚至可以说只此一人。那些塞外嫁入中原的和亲公主也照样死得早,柔然和北齐北周和亲的三个公主都没活到二十,突厥嫁给北周的公主也只活到三十二。四个公主加起来寿命不到八十)。


                  IP属地:四川9楼2024-07-09 22:23
                  回复
                    绥和二年(前7年)3月,成帝死。定陶王刘欣嗣立,是为哀帝。哀帝元寿二年(前1年)正月,匈奴乌珠留若鞮单于、乌孙大昆弥伊秩摩等皆来朝汉。哀帝安排匈奴单于住上林苑蒲陶宫,以示恩宠。是时,西域凡50国,自译长至将、相、侯、王,皆佩汉印绶,凡376人。单于归,复遣子入侍。同年六月哀帝死。太皇太后王政君临朝,命其侄王莽为大司马领尚书事,专政。
                    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九月,安汉公王莽为取悦姑母,显示威德盛于前时,使人讽喻匈奴单于遣王昭君之女须卜居次云,入侍太皇太后王政君。元始五年(5年)十二月,王莽毒死平帝,自称假皇帝,居摄践祚。居摄三年(8年)十一月,王莽即真天子位,改国号曰“新”。
                      王莽自立为皇帝之后,为了显示威权,降贬包括匈奴在内的各属国玺印,分匈奴为15国,立呼韩邪子孙15人皆为单于。于是,匈奴乌珠留单于怒,分告诸部入寇,大肆杀掠,人民流亡。王莽怒,复杀匈奴质子。
                      王莽始建国三年(13年),匈奴乌珠留单于死。此时,匈奴用事大臣右骨都侯须卜当,即王昭君女须卜居次云之婿。云常欲与汉和亲,又素与伊栗置支侯咸厚善,见咸前后为莽所拜,故遂立咸为乌累若鞮单于。


                    IP属地:四川10楼2024-07-09 22:23
                    回复
                      王莽天凤元年(14年),右骨都侯须卜当与居次云劝单于和亲,遣人告塞吏:“欲见和亲侯”。和亲侯即王昭君兄子王歙。王莽遣和亲侯王歙及歙弟骑都尉展德侯王飒出使匈奴,贺单于初立。天凤二年(15年)五月,王莽复遣和亲侯王歙与王咸出使匈奴。单于派居次云、及须卜当之子大且渠须卜奢至塞迎之。十二月,王歙归,王莽以钱200万赐之。
                      天凤五年(18年)正月,乌累单于死,弟舆立,是为呼都而尸道皋若鞮单于。欲传位于其子,遂杀弟伊屠智牙师。伊屠智牙师是王昭君之子。匈奴呼都单于遣须卜奢与云女弟当于居次之子醯椟王,俱奉献至长安。王莽遣和亲侯王歙等至塞下,与居次云、须卜当会面,以兵将云、当等人胁迫至长安。王莽拜当为须卜单于,以分匈奴之势。居次云之小男逃归,匈奴益怒,大发兵入边抄掠。


                      IP属地:四川11楼2024-07-09 22:24
                      回复
                        王莽地皇二年(21年),须卜当死于长安,王莽以庶女陆逯公主妻后安公须卜奢。地皇四年(23年)二月,刘玄即帝位,改元更始。九月,绿林军攻破长安,王莽死于渐台。王昭君之女须卜居次云及其子奢亦死。更始二年(24年),刘玄遣中郎将归德侯王飒等出使匈奴,授单于汉旧制玺绶。因送云、当亲属、贵人、从者还匈奴。
                          现代的作家、学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了更好地宣传新的民族政策,大力弘扬民族团结、民族友好的时代主旋律,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上的和亲政策,包括昭君出塞均予以新的诠释和重新评价,取得了丰硕成果。昭君出塞和亲,在中国历史上,确实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但我们也不能过分夸大、更不能贬低其历史作用。而应当把它放在当时的客观历史条件下,对昭君出塞作出实事求是地分析研究,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和正确的评价。任何图解政治,或强古人以就我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IP属地:四川12楼2024-07-09 22:24
                        回复
                          有的学者说:昭君出塞和亲的“政治使命是恢复中断了一百年的汉与匈奴的友好关系”,在此之前,汉匈友好的“这种形势是存在的,但并没有因此而导致和平,甚至在呼韩邪单于两度入朝以后,汉王朝还不得不在它的西北边境线上保持相当的军事戒备”,“昭君出塞以后,汉与匈奴之间有五十年左右没有战争”有的学者甚至说,昭君自请出塞是因为她“知道呼韩邪已不是汉朝的敌人,而是第一个款塞入朝的匈奴单于,是一个致力于汉匈友好的匈奴领袖”,于是,“她挺身而出,慷慨应召,自愿扮演一个‘和亲使者’的角色,去肩负巩固和发展汉匈友好关系的重大使命”,“这种情况下,她更多地想到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总会觉得汉匈和平比战争好,以自己的一身远嫁为牺牲,来巩固两国的和平友好比幽闭长门、做白头宫女要有价值的多。她以为国吃苦为荣,把谋求自身的解放和谋求为国效力统一起来,所以才毅然做出自请和亲的重大决定”。这些评价,都是无视当时客观的历史事实,过高地估计了昭君的思想觉悟,不适当地夸大了昭君出塞的历史作用。


                          IP属地:四川13楼2024-07-09 22:24
                          回复
                            首先,“和亲”并不是“和平友好”的同义语。从上节西汉和亲的历史中,不难看出,汉匈是否能够友好并不完全取决于和亲,而主要取决于国力是否强大。在汉强匈奴弱的形势下,边境就相对比较安宁;而当汉弱匈奴强时,边境就会狼烟四起。原因在于,匈奴多为荒凉贫瘠的沙漠之地,汉人无法耕织生活。所以,韩安国说:“今匈奴负戎马足,怀鸟兽心,迁徙鸟集,难得而制。得其地不足为广,有其民不足为强。”班固《汉书·匈奴传赞》也说:匈奴“其地不可耕而种,其民不可臣而畜”。因此,汉朝并无占有其土地的欲望,即便多次攻入匈奴腹地,也是不久便自动撤回。而汉朝土地肥沃,财富丰厚,这正是匈奴贵族酷嗜的猎物。所以,一旦有机会或有可能,他们就会把可能变为现实,南下突袭攻掠。而且游牧民族历来把掠夺视为比劳动更容易也更荣誉的事情。所以,仅仅凭借和亲的约束力,就想赢得长久和平是不可能的。西汉初,有10位公主或宗室女出嫁匈奴和亲,并未带来边境的安宁,更未实现汉匈的“和平友好”,便是明证。所以,昭君出塞实是恢复中断了100年的“和亲”,而不是“恢复友好关系”。必须分清“和亲”与“民族友好”的界线,“和亲”是汉朝“处理民族关系和纷争的一种手段和策略,其目的根本不是为了民族友好。当然,我们也并不排除和亲在客观上有时也会产生有利于民族友好的效果. 但是,我们却不可将某些客观效果视为主观动机”。和亲是汉朝对少数民族实施的国縻政策,其目的是绥靖安抚,其原则是“有利与我”。根本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民族间“平等友好”的意思。


                            IP属地:四川14楼2024-07-09 22:24
                            回复
                              其次,匈奴呼韩邪单于主动归附汉朝,请求和亲,仍然是本着和亲“有利于我”的原则。匈奴惨遭汉武帝长达30多年的穷追猛打,已经一蹶不振,极度贫弱。匈奴单于多次派遣使者向汉朝谋求和亲,却又不愿接受武帝所要求的“臣服”、“质子”两个条件,故此和亲不成。汉王朝到宣帝时出现“中兴”局面,拥强国之势,对匈奴恩威并施。而匈奴兵连祸结,濒临绝境。呼韩邪单于复遭其兄郅支单于追杀,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被迫臣服于汉。宣、元二帝对其优礼以待,振绝起覆,恩同再造。故颛渠阏氏在呼韩邪将死时说:“匈奴乱十余年,不绝如发,赖蒙汉力,故得复安。”呼韩邪也感到“蒙汉无量之恩”,死时遗言,嘱后世子孙恪守约束,不得叛汉,“以报天子厚恩”。从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到元帝竟宁元年昭君出塞前,匈奴呼韩邪单于与汉朝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友好合作的,并没有因为他不是汉婿而对汉帝有丝毫的不敬。也就是说,汉匈和平友好局面的形成,至少比昭君出塞早18年,这实是匈奴畏威怀德的结果,而与昭君和亲无关。至于说,“呼韩邪单于两度入朝之后,汉王朝还不得不在它的西北边境线上保持相当的军事戒备”,以证明汉匈并未和好。这也是不确当的。因为,在昭君出塞之后,汉王朝仍然在边境线上保持着相当的军事戒备,并未因和亲而解除。《汉书·匈奴传》载:汉元帝赐昭君和亲,“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汉元帝对呼韩邪单于“请罢边备塞吏卒”一事,交廷议。元帝接受郎中侯应的建议要“安不忘危”,为了保持边境足够的军事戒备和武力威慑,未允所请。可见,有无军事戒备,不是区别是否友好的标志。


                              IP属地:四川15楼2024-07-09 22: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