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关注:243,839贴子:1,329,362

回复:近期读的一些书的观后杂谈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杰克·伦敦《银白的寂静》2024.07.12
杰克·伦敦的小说令人印象深刻,课本上节选的《热爱生命》我看了不知道即便。之前也看过他的作品集,回忆起《一块牛排》的情节,又受感动,再寻一本看看。他笔下的人不会屈服,无论压迫来自社会还是自然,抗争是一直持续到底的旋律。但苦难是持续的,北极地区的严寒、资本主义对人的压迫与异化,终究无法靠一个个人来改变。无论故事的结局是好是坏,这些“硬汉”的形象已经烙在了读者的脑海里,供他们不断地去回味。


IP属地:浙江16楼2024-07-15 22:48
回复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2024.07.16
    任何政治制度,都有其生长形成的自然规律,一个好的政治制度,必然是与其应用的环境息息相关的,盲目照搬所谓先进制度,到最后只能是水土不服无疾而终。这算是钱穆先生对中国近代政治探索的总结。读史是为了为鉴今,盲目照搬者读史少,故多谬误。钱穆先生一个比较新颖的观点在于:他认为中国历来是法治的,以制度为主,而西方近代制度偏重人治。这也是对盲目者的一个打击。


    IP属地:浙江17楼2024-07-21 23:06
    回复
      斯托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2024.07.21
      隔着一个多世纪,在奴隶制度已经被废除的今天,这本书仍有其借鉴意义。作者对奴隶制的批判并不局限于这一残忍制度本身,也指出那些看似好心的绅士们也是这一制度的帮凶。他们可能出于人道主义能宽厚对待黑奴,但却没有触及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鸿沟,最终只会导致被压迫的人受到的伤害更深。而那些伪善的基督徒们,不仅不反对奴隶制,还从圣经中找理由为奴隶制开脱,这在作者看来完全是违背真正的基督教精神的,因此对他们也不遗余力地进行批判。作者还敏锐地发现,黑奴地大多数恶习,正是源于他们受到的不公正对待,在那样的成长环境下,想要成为“绅士”是很困难的。在百年后的今天,这样的判断仍适用于解释为何美国有色人种的犯罪率居高不下,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剧。


      IP属地:浙江18楼2024-07-21 23:15
      回复
        《刘慈欣短篇科幻小说合集》2024. 08.12
        上班以后看书的时间少了不少,进度也慢了下来。大刘的短篇正适合偷闲看一会。早期作品斧凿痕迹还是很明显的,写作技巧上的缺陷也不必说。但科幻总还是以想象力为主,这方面大刘做的还是不错的。科技的进步或许短期看来造成了许多动荡,但最终的意义总会是进步的。


        IP属地:浙江19楼2024-08-12 22:23
        回复
          林奕含《房思琪的初恋乐园》2024.08.14
          最沉重莫过于开篇那句“改编自真人真事”。不忍卒读,记不得几次放下书揉眼叹气。我庆幸我未曾见过世界的背面,整个青春期没有经历如此的折磨;我愤慨,这样的故事不仅仅发生在书中,加害人却还逍遥法外;我悲哀,一个美好的,对未来充满希望的生命被黑暗吞噬。很难想象,这是发生在21世纪的故事。我只能祈祷,世界的背面终有一天被阳光照亮,许许多多的受害者,终能得到救赎。


          IP属地:浙江20楼2024-08-14 22:00
          回复
            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2024.08.23
            人类对野生动植物的驯化,使人类从采集-狩猎社会走向了农业社会,进而进一步发展出了更高级、更复杂的社会、技术、文化。在驯服动物的过程中,有动物携带的病菌演化为能感染人类的病菌,进而在农业社会入侵采集社会时造成了巨大的杀伤。人类向农业的转化并不是灵光一现,而是受到了地理条件的很大制约。欧亚大陆的广袤土地、横向走势和多样的物种使这一转变先于其它大陆发生,进而拉开了后续的差距。这多少有点地理决定论的味道,虽然作者本人否定这一点。但这不失为一个思考终极因的合理角度。受限于成书年代,有些论述现在看来已经过时了,有些论断看起来有着对着答案编过程的样貌,但瑕不掩瑜,仍是一本很有启发性的读物。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24-08-23 12:59
            回复
              威廉·戈尔丁《蝇王》2024.08.26
              译本序里讲拉尔夫是“文明”的代表,我看来还是有些偏颇。拉尔夫更像是一个幼稚的领导者,对权力有欲望,却完全不了解自己面对的和掌控的是怎样的力量。第一次意识到自己落难时,他有了不受大人管束的自由感,并敏锐地意识到自己可以领导一同流落在岛上的孩子们。但他并不知道这样一个领导人的责任,因此最初面对猪仔时,他的态度是轻蔑的,甚至连猪仔的名字都不愿意问,并完全忽略了猪仔关于其绰号的请求;当他拿到海螺,被推选为头头时,也没有一个完整的规划,导致一个小孩的失踪和失火。但是,他毕竟只有十二岁,幼稚实在是一个再适合不过的特质。只不过在那样的环境下,面对原始的恶,这样的幼稚只会让矛盾越来越激化。偏偏,西蒙和猪仔,两个理性的代表,即使始终支持着拉尔夫,但仍很不幸地因为各自的原因而被所有人忽视,即使他们的判断一直是对的。在拉尔夫和杰克的冲突中,亦即文明与野蛮的交锋中,或者文明的蝇王和野蛮的蝇王的对峙中,他们最终都被杀死,显然是作者的有意为之。


              IP属地:浙江23楼2024-08-26 21:56
              回复
                雅·哈谢克《好兵帅克》2024.08.28
                非常古典的幽默讽刺风格,在楼主夜班昏昏沉沉的时候还是非常好的精神伴侣。书中奥匈帝国军队的种种乱象,其实也是旧帝国主义军队的写照,在逗人发笑之余,多多少少也带来一些思考。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4楼2024-09-01 21:46
                回复
                  沈从文《边城》2024.09.05
                  以前从课本上读节选和现在读到完全是同一种心境,很多细节当时还不能体会。这片湘西土地上人民的纯真质朴孕育了这篇小说,也正是这种纯真质朴让两个年青人的心反而得不到互相倾诉的机会,只能留下翠翠等待“那个人”的归来。小说对于人物心理的描写是很生动的,翠翠在找不到爷爷的时候胡思乱想“难道爷爷死了”,在我小时候一人守家而父母久久未归是也会有同样的心绪,这样的细致是很难得的。翠翠的年幼,对爷爷的依恋,在这一句里就很完整的表达出来了。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5楼2024-09-06 11:14
                  回复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2024.09.10
                    专门跑去听了听甲壳虫的挪威的森林,似懂非懂。有很多想法可说,但总觉得不成体系,写下来也不能精确。对渡边来说,直子是白月光,是盖茨比守护的小小绿灯,但他的爱太不成熟,或可说自私。他只是想爱,而这个爱的目标恰好是直子。但他爱得太执着太久,把自己的整个身心也交出去了。可惜对直子来说,她的伴侣有且仅可能是木月,她爱的能力随着木月的死也一并流逝了。渡边和直子注定只能是悲剧。青春时期一厢情愿的认为爱可以战胜一切,可变成大人后终究还是要面对柴米油盐,总有一天弦会崩断,就像玲子。从旁观者的角度看,绿子肯定是更合理的选择,即使渡边本人也多少意识到了这一点,但作为当局者,他陷得太深,只好去逃避抉择,事实上把她当做了填补感情空白的代餐。直到多年以后,在德国,他才终于认清了这一切。我看书有一个坏毛病,总喜欢对着主角“天啊,这简直就是我”。所以下了很多主观的判断,多少也是我的一厢情愿。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6楼2024-09-11 03:11
                    收起回复
                      小仲马《茶花女》2024.09.15
                      一出不折不扣的时代悲剧。我无意在这里对玛格丽特的卖春和阿尔芒的赌博作什么批判,没有这样的背景,这场故事也不会发生。应当说,玛格丽特自己也明白,一个卖春女的爱是廉价而常让人存疑的,就像中国俗语所谓“**无情”,所以最终她选择以自己退让的方式成全了阿尔芒家庭的大幸福,以此来证明自己爱的价值。阿尔芒对玛格丽特爱得很深,但他的爱远不如玛格丽特无私,所以会嫉妒、会想要伤害对方。相较之下阿尔芒只是小爱,沉湎在单纯的情爱之中无法自拔,而玛格丽特的爱要深远得多,或许是卖春生涯使她对社会的了解更深,思考也较阿尔芒更现实。她能在自己最幸福的时候摆脱单纯的爱的依恋,毅然决然地牺牲自己,这点是年轻的阿尔芒远不能及的。他甚至或许都未曾思考过这些问题。


                      IP属地:浙江27楼2024-09-16 23:55
                      回复
                        托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丝》2024.10.02
                        另一出时代悲剧 ,比茶花女更惨重些。苔丝无疑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女性形象,或许有些软弱怯懦 ,但始终是敢爱敢恨的,而且她的软弱也出于时代世俗的评判,而非她的天性。而她的爱人克莱尔,熟读伏尔泰,不信教,蔑视世袭贵族的称号,无论如何都算得上进步青年了。很遗憾,即使是他也没有摆脱时代的禁锢,在潜意识里仍然带着封建时代的思想残余,所以在苔丝向他坦白时,他没能第一时间冲破心中的成见,而是选择了抛下自己的新婚妻子远走他乡。至于亚力克,苔丝一切不幸的根源,他对苔丝根本没有爱,不过是肉欲和自我满足。从结构上,本书是我今年自《包法利夫人》以来最让我惊叹的小说。在故事的开头,克莱尔与苔丝在机缘巧合中相遇却又错过时,他们不会想到今后许许多多的欢乐悲伤离别,也在此时定下了基调。我个人还比较喜欢本书的结尾处,当两人再次重逢后的温柔缠绵。作者很仁慈得没有凸显他们此刻正在逃亡中的危急感,让这个故事总算在某些时刻,还能有一些温情时刻。


                        IP属地:浙江28楼2024-10-03 00:07
                        回复
                          夏目漱石《我是猫》2024.10.28
                          上班以后看书的时间少了不少,这本书也读得零零碎碎。从动物视角出发来写人类算是一个挺别致的角度,可以很方便得发表一些在其它视角下难以发表的评论。尤其作者还选用了被收养的流浪猫这一和人类亲近又疏离的形象。全书各章节之间联系性不算特别紧密,更像是单元剧的表现形式,每一章节的情节只是为作者的评论搭建舞台。由于成书年代的关系,这些评论带有很鲜明的时代特性,有一些讨论现在回看已经多有定论,但这不妨碍其中一些普适性观点的闪光之处,即使在今天也不显得过时。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9楼2024-10-28 15:02
                          回复
                            韩江《素食者》2024.10.31
                            诺贝尔奖新科得主的代表作,三部中篇小说组合而成的一个故事,关于“素食者”英惠的侧写。第一部《素食者》以英惠的丈夫小郑为视角切入,也是三部中唯一直接以第一人称描写了英惠心理活动的。小郑无疑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大男子主义者,他对于英惠并没有爱情,而是把她当作一个奴仆乃至工具,他的态度催化了英惠向素食者的转变。《胎记》中的姐夫,更多得扮演着同情者的形象,而非真正的理解者。他所提供的帮助确实缓解了英惠内心的绝望,但其出发点的扭曲最终还是使整一个故事朝着更戏剧化的方向前进。最后一篇《树火》则是姐姐的视角,也是唯一能窥探到英惠内心一角的角色。同为女性的她经历过与英惠一样的压抑与恐惧,只不过她选择了尽量去迎合,从而换来了懂事、温柔的标签。在内心深处她甚至会有些羡慕妹妹的决绝,但终究在这个社会中活了太久牵绊太多,没办法继续去挣扎。结合韩国社会封建残余仍然大量存在的现状,故事的隐喻是十分明显的。但仍有一些值得深思的地方。英惠的抗争最终也只是一个无力而柔弱的拒绝,而姐姐仍在这样一个压抑的社会中挣扎。两人的选择无关对错,只是同一个悲剧的一体两面。


                            IP属地:浙江30楼2024-11-02 02:30
                            回复
                              老舍《茶馆 龙须沟》2024.11.02
                              很精简的作品,几句话一个人物就立住了。从风格上我更喜欢《茶馆》,长时空上片段的截取是很大胆的尝试,几笔旁敲侧击也能勾出隐含着的主旋律色彩。相比之下,《龙须沟》就显得中规中矩,在当时可能比较新颖,现在回看就比较“样板”了。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32楼2024-11-08 05:3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