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十三班家长委...吧 关注:80贴子:1,150
  • 13回复贴,共1

主题班会:中学生人际关系(学生自学材料)2006.3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中学生人际关系处理不当者近三成
 
    据新华网报道,高中生李军对采访他的记者说:“我很少与人交流,因为见了人,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渐渐地,我成了‘边缘人’。”与李军一样,许多青少年都面临着类似的人际关系烦恼。 
  前不久,中国心理学会对6个省市、3000多名中学生的心理调查显示,人际沟通不良、关系敏感者达31%。目前在一些城镇地区,独生子女比例占到90%。他们是心理脆弱的一代,在成长过程中备受宠爱甚至溺爱。长期以自我为中心,使他们难以客观地认清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与他人的交往上往往表现得过于敏感或处理不当。 
  点评:中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如果处理不好人际关系,极易受到孤独、寂寞、自卑和疑虑等心理问题的困扰,甚至导致扭曲人格的形成。家长不要把孩子当作私有财产,将其关闭在家中按自己的意志去塑造,这样做的后果必将导致孩子与社会疏远。应该让孩子多与伙伴交流,从中学会如何爱家庭、爱社会成员,让他们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1楼2006-03-22 14:43回复
    怎样处理人际关系
    作为职业中学的学生,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烦恼,我们怎么处理日渐麻烦的人际关系。

    首先,第一个问题:怎样处理日渐麻烦的人际交往问题。所谓人际交往就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方式进行接触,从而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发生相互影响的过程。在交往的基础上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称为人际关系。我们中学生的人际交往对象主要是三类:朋友和同学、老师以及父母。

     我们中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主要有这样几点:

    1、友谊占着十分重要和特殊的地位。朋友之间的情谊为友谊,它是建立在理想、兴趣、爱好等一致和互相依恋基础上的一种感情关系。研究表面,儿童时期情感上最依恋的是父母,朋友则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情感依恋便逐步有父母转向了朋友,并日益得以确定和加强。有研究表明,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结交朋友最多是在中学时期。

    2、小团体现象突出。由于空间上容易接近、年龄相当、品行相同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中学生都加入到非正式的小团体中。这些小团体一般由39人组成,其成员相互间有高度的忠诚感,在行为方面也有很大的约束力。

    3、师生关系有所削弱。你们不再像小学生那样视老师为至高无上的权威,他们对老师有了新的认识,并有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对于喜欢什么样的老师也有了更明确的看法。

    4、易与父母产生隔阂。不少中学生都觉得与父母难以沟通,有话宁可与朋友讲,也不愿对父母说。无论在价值观念、交友方式、生活习惯,乃至着装打扮等方面,都容易与父母产生摩擦,不断加剧与父母间的心理隔阂。

    总之,由于自我意识、独立欲望、自尊心都明显增强,中学生渴望人际交往的同时,有容易出现闭锁、防御、自卑、“娇骄二气”等交往心理障碍,应该注意加以克服。

    那么我们知道了自己的问题所在,到底该怎么与人交往呢?哪些人更受欢迎呢?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在一个群体中的人交往的形式可以分出这么几个类型:⑴小团体,指二三个或四五个交往甚密、义气相投的同学,且具有一定的排他性,指的就是不欢迎其他同学的参与,不大与其他同学接近。⑵人缘型,就是在班级中最受欢迎的人⑶嫌弃型,就是班级中最不受欢迎的人⑷首领,是指在一些活动中自然涌现出的能担负领导这些活动的同学。⑸孤独者,就是很少与他人来往,他人也很少与其交往的人⑹互拒者,指相互怀有敌意或歧视的同学。

    人缘型是班上的明星,令人羡慕。他们在班上有融洽的人际关系,受到大家的重视和赞美,因而具有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应该说,内心里每个同学都希望自己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就是“得人缘”,但是不少同学对此在认识上存在误区,如有的人以为人缘就是会拉关系,有的视为哥儿们义气,还有的觉得是讨好卖乖,等等。其实,研究表明,人缘型的学生之所以受同学欢迎,是由于他们有受人喜欢的个性品质:

    1.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对人一视同仁,富有同情心;

    2.热心班级体的活动,对工作非常可靠和负责任;

    3.待人真诚,乐于助人;

    4.重视自己的独立性,且具有谦逊的品质;

    5.有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

    6.有审美的眼光和幽默感;

    7.有动人的仪表。

    可见,人缘不是刻意追求的来的,而是对一个人优良的个性品质的回报。

    希望自己有好人缘的同学,不妨多从加强个人修养上面做文章。

    这是同学之间人际交往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下面是与老师该如何交往,毕竟学校是由老师和学生组成的,我们学习的过程中总是有老师的参与,与老师相处如何,对学习好坏、校园生活有着直接的影响。 

    多数同学都有这样的体会:与哪个老师关系比较融洽,喜欢上哪门课,哪门成绩就好;如果与哪个老师关系不和谐也会殃及那门课,这大概也是爱屋及乌的反映吧。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在学校里,就免不了和老师交往,对学生来说,怎么和老师交往呢?

    1.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老师把几乎是所有的知识无私的,毫无保留的教给学生,如果他们希望的到什么回报的话,就是希望看到学生成材、成熟,在知识的高峰上越攀越远。学生要尊敬老师,见到老师礼貌地打声招呼。有句话说:师生如父子。上课认真听讲不破坏纪律,把老师留给的作业保质保量的完成。有些同学作业写得马虎、潦草,单是让老师辨认字迹都要费很多功夫,给老师增加了很多额外的工作量。经常这样,老师怎么会高兴,怎么会喜欢你呢?每个人都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如果你和别人说话,他爱理不理,你会喜欢这个人吗?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是师生和谐相处的基本前提。
    


    3楼2006-03-22 14:50
    回复

       最信赖的人——妈妈 

       与爸爸相比,妈妈和善、忙家务、关心孩子、管吃饭,与孩子的感情距离较近,同时也更为孩子所信赖。在座谈会中,可以感到“妈妈’概比较多让孩子感到她的疼爱,同时也更能让孩子有心疼地的感觉。虽然,在一般发言权上,妈妈被认为少于爸爸,但就影响力而言,则并不比爸爸差太远,同时在孩子眼中,妈妈与爸爸相比也许更值得学习一些。妈妈会比较友善,表现其对孩子的关心,又干孩子看得见的家务。因此,妈妈较爸爸更具备介入中学生组群的条件。 

       老师的作用:外围性帮助 

       只有较少的学生会把自己的老师作为自己的内圈组群成员,并会寻求其提供个人帮助,从难题沟通的层次分布状况来看,老师更多的是一种在较近圈的“朋友”不能帮助解决问题时的外围性帮助渠道。 

       老师虽然也被高达17%的学生梦到,但这并不完全与正面感受联系,相当一部分与批评、考试相关。36.7%的学生把与老师的关系作为其校园生活满意度的主要衡量指标,这虽然低于与同学的关系,但在所有指标中处在第二位。 

       尊重与平等对待学生、富有人情味与智慧是理想老师的基本特点。目前老师给中学生的主要感觉以严格及作业要求作为基本点。整体而言,老师给学生仍以正面感受为主,但也有部分学生有比较强烈的反感。 

       需要指出,考虑到中学生交往的各社会群体本身的规模及其与中学生的矛盾最突出的是其祖辈、家中的兄弟姐妹和父母,然后是同学,较低的是同学以外的朋友。从关系契合度上来看,同学外的朋友由于来自极强的个人自主选择,平时的共处时间少,矛盾摩擦几率低,是对中学生最可能起强有力的触动作用的组群成员;而老师、邻居、亲戚等由于距离组群较远,因此矛盾反而较少;而矛盾最为突出的是在组群边缘又极力试图介入中学生生活而影响其决策的家庭成员(典型的是父亲);同学群体与中学生的同学外朋友相比,虽然就群体而言是被动获得的,但由于群体数量较大,中学生个人自主选择机制也有较大的作用余地,因此部分同学可能进入组群内圈,另有部分同学则会处在个人组群边缘,较易发生摩擦。 

       一位中学生在接受采访时说:“如果谁要教育我,你得先做我的朋友,如果我都做得理你,你怎么影响我?”理性折服与感性吸引成为中学生接受影响的基本前提,这是对于我们传统的权威观念的重大挑战。


      6楼2006-03-22 14:51
      回复
        “叛逆”时代

          从儿时起,我就已经开始“叛逆”。那时的我是多么盼望长大啊!我看到的只是人间美好的事物,思想也只停留在那些东西上面。当我看到好看的布娃娃时,我是多么想要啊,可我得向妈妈“乞求”好半天,还要保证在15秒之内算 10道10以内的加减法,才能如愿以偿。于是,我很希望自己立刻长大。那时,我其实已经有了 “叛逆”的幼稚思想:长大了多好,想买什么只需要和自己商量就可以了。 
          上了小学以后,“叛逆”的我开始对成年后的“幸福生活”表示怀疑。惰性促使我向往安逸的生活,而这实在不足挂齿的8年人生阅历告诉我,长大之后就要独立,再没有父母的呵护,取而代之的是自己不懈的努力和“无边”的奋斗。那把撑在头上的大伞将被拿走,小树将自己面对风吹雨打,多么残酷呀!我不敢往下想,就一头昏睡到了今天。这5年中几乎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只是昏头转向地混到了现在这个被很多人羡慕的地位。 

          而我的“叛逆”之心仍不悔改,竟开始怀疑大人的“高尚”。不管以前是希望可以自由购物而想长大,还是因为得自我奋斗而对前方的路失去了原来的憧憬,大人在我眼中始终是高尚的,我甚至对这些榜样迷信到了常常效仿的地步。可现在,我发现了大人的共性 ――“聪明”,让我不得不对这些多年来一直崇拜的人产生怀疑。 

          有一次,一个叔叔带我去香山玩。车开到停车场后要交车费,本来应该是二元,叔叔只交了一元,那个收费的老爷爷还挺满意。我正觉得奇怪,突然想起刚才的一个细节――叔叔拿出一元钱递给老爷爷时说了一句:“不要票。”哦,原来如此,叔叔少花一元,老爷爷多挣一元小费,何乐而不为呢?真是“两全其美”呀! 

          当然,还有更“聪明”的。有一次,我坐公共汽车的时候,发现售票员有一个习惯,收完钱后就对乘客说:“您不要票了吧,那我就撕了!” 嘴上说着,手里却一个劲地把钱往兜里塞,然后把票递给站在她旁边的一个十七八岁光景的男孩子,还忙着说:“分着报,别露馅。”显然是拿回去报销的。真是“聪明”,刚才那个是“两全其美”,现在这个全是“自己获利”,当然更“聪明”了。 

          “叛逆”归“叛逆”,终究还得反思自己,从 3岁到8岁,再到13岁;从向往到泄气,再到怀疑……路还长着呢,以后的路对于我来说是未知的,我还会再“叛逆”吗?也许吧,只不过“叛逆”的角度不同罢了!


        7楼2006-03-22 14:52
        回复
          孩子为何患上“家庭冷漠病”

            编者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随着社会发生深刻的变化,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新变化。区别于传统的家庭亲情、伦理和道德典范,在我们周围的一些家庭中,正出现亲情荒芜、礼仪缺失、代沟加深等不和谐现象,值得人们思索。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中,如何构建和谐家庭关系,本版今起刊出连续报道“构建和谐家庭关系”,敬请关注。 
            这段时间,在金华市机关工作的吕女士非常苦恼——亲生女儿就是不肯跟她说句话。她说,18岁的女儿对亲戚朋友都是笑眯眯的,对父母的态度却总是冰冷,一回家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女儿已经一年没跟我说话了。”吕女士泪流满脸地说。 

            据吕女士说,一年前,女儿主动交给她一封男生写来的信,她把“情书”交给了老师。从此,女儿就没跟她说过一句话。吕女士用尽各种方法,都失败了。女儿冷冰冰的态度,让吕女士伤透了心。 

            怕孩子不说话的,不只是这位母亲。据一份网络调查统计,61%的中学生认为自己与父母存在矛盾;82%的中学生认为家中有一个人最啰嗦;认为在家得不到尊重、父母经常不与自己交流的中学生有15.2%。笔者采访了金华10位中学生,他们也有同样的困惑:随着年龄增大,与父母的关系越来越冷淡了。有两位学生表示,在家一般不主动与父母说话。 

            据金华市妇联副主席陈艳艳介绍,不少孩子像吕女士的女儿这样,由于对父母不信任,不愿意与父母交流。有的父母对孩子的生活、学习干涉过多,没完没了地唠叨,也让孩子觉得很厌烦,久而久之与父母的关系就变得冷漠了。 

            专家分析,造成这种“家庭冷漠病”的原因,主要是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家长还把孩子当成“附属品”,不懂得尊重孩子。这种现象一般发生在孩子上中学阶段,这期间孩子已开始生理发育,认为自己长大成人了。而父母依然按照孩子幼年时的教育方式,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没有意识到孩子已是独立的个体,致使孩子封闭自己,不愿与父母交流。 

            “孩子不愿和父母交流,关键是没有和父母建立融洽的亲情关系。”金华市教科所所长吴惠强认为,在家庭教育问题上,一味地相信“棍棒之下出孝子”,造成了两代人之间的对立情绪。 

            家住永康的童先生就因此苦恼着。儿子幼年丧母,童先生虽然爱儿子,却忙于自己的事业,很少有时间陪他。前些年童先生再婚,为给儿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便把他送到了金华,寄宿在老师家里。可谁知,两年过去了,儿子已离家出走5次,从不主动回家,打骂都没用。专家对此分析,家庭亲情缺失,极易导致孩子的冷漠。 

            沟通和信任,是家庭教育成功的标准。专家认为,只有两代人相互间融洽交流的家庭,才是成功、健康、和谐的家庭。在这样的家庭,孩子无论到了多大年龄,都还愿意和父母交流。家庭成员相互平等,共同参与家庭事务,每个人都有说话的权利。这样的家庭,才是幸福的家庭。


          8楼2006-03-22 14:53
          回复
            中学生调适自卑心理

              严重的自卑感会造成人的心理变态,对中学生的学习、生活都有很大的危害。但自卑心理并不是不可改变的,家长可尝试采取以下几种调适措施来消除孩子的自卑心理: 
              1.全面地、辩证地看待自己,正确地认识、评价自己。不仅要如实地看到自己的短处,也要恰如其分地看到自己的长处,切不可因自己的某些不如人之处而看不到自己的如人之处和过人之处。 

              2.学会正确地归因。不能因一次失败,就认为自己能力不行。殊不知这次失败的原因很可能是多方面的,不一定是能力不足造成的。 

              3.提高自信心。当你在干一件事之前,首先应有勇气,坚信自己能干好。但在具体施行时,应考虑可能遇到的困难。这样即使你失败了,也会由于事先在心理上做了准备而不致造成心理上的大起大落,导致心理失调。 

              4.体验成功。经常回忆因自己努力而成功了的事,或合理想象将要取得的成功,以此激发自信心。 

              5.运用积极的自我暗示。当遇到某些情况感到信心不足时,不妨运用语言暗示:“别人行,我也能行。”“别人能成功,我也能成功。”从而增强自己改变现状的信心。 

              6.建立新的兴奋点。当你处于劣势或面对自己的弱项时,可以通过有意转移话题或改做别的事情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如可将注意力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也是最能体现自己才能的活动中去,以淡化和缩小弱项在心理上造成的自卑阴影,缓解压力和紧张。 

              7.正确地补偿自己。为了克服自卑心理,我们可以进行两方面的补偿:一是以勤补拙。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有缺陷,不背思想包袱,以最大的决心和顽强的毅力去克服这些缺陷。二是扬长避短。例如苏格拉底其貌不扬,于是在思想上痛下功夫,最后在哲学领域大放异彩。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注意自我调节,“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扬长避短,克服自卑。 

              8.注意自我激励。自卑的人一般都比较敏感脆弱,经不起挫折的打击。因此应当注意,要善于自我满足,知足常乐。在学习上,目标不要定得太高。适宜的目标,可以使你获得成功,这对自己来说是一种最好的激励,有利于提高自己的自信心。之后,可以适当调整目标,争取第二次、第三次成功。在不断成功的激励中,不断增强自信心。 

              9.选准参照系。在与别人比较时,为了避免自卑心理的产生,我们应该选择与自己各方面相类似的人、事比较。否则与自己悬殊太大,或者拿自己的弱点与别人的优点相比,总免不了自卑感。与人比较时要讲究“可比性”――选择适当的参照系,否则只有“人比人,气死人”。


            9楼2006-03-22 14:53
            回复
              别跟自己的长相为难

                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大都喜欢琢磨自己的长相,对自己品头论足。可这一“品”一“论”,便引出许多中学生的无限烦恼,而这种烦恼大多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不够美丽使然。正是在这种心理作用下,许多原本快乐活泼的学生一到青春期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没有了往日的欢歌笑语,变得抑郁寡欢,给自己也给别人的生活蒙上了一层阴影。这可实在不是件什么好事情。 
                青春期是人认识自我并急于肯定自我的人生阶段,而自己的外部形象更是这一时期的少男少女进行自我评价的重要方面。他们觉得自己的外貌几乎就是自我的全部象征,直接关系着自己在同龄人中的地位与尊严,因此容不得半点“差错”。于是,他们开始“吹毛求疵”地研究起自己的外貌来。女孩倍加关注自己的长相、身材和皮肤,她们特别爱照镜子,不是嫌自己鼻梁太低,就是嫌自己额头太窄,对于发胖更是一种病态的感受。而男孩经常忧虑不安的,是他们认为自己的身材不够高大,脸上长疱及体重超重等。尤其是他们把身材高大与男子汉的形象联系在一起,所以身材矮小的男孩常常有着强烈的自卑感。这一切都是青春期所特有的“体态意识“的烦恼,它几乎都是秘而不宣的。 

                美国20世纪初著名的心理学家马尔兹也曾指出:青少年对外表所产生的烦恼,其心理障碍大都是在脑子里存在着一种“幻想式的丑陋”。据他对美国的中学生所做的调查表明,约有90%的人对于自己的外表有所不满。这说明大多数人对自己的外貌的“期望值“较高。特别是一部分青少年,总以一种极度挑剔的目光来审视自己的外貌,把自己身上的一点“丑”无限夸大。人在相貌问题上,极易受自我暗示的影响。如果你以挑剔的目光先假定某一部位有点不对劲,以后就会越看越不对劲,如此将形成不良的自我暗示。 

                良好的“自我暗示”,是拥有健康心理和快乐生活的关键。因此对外貌不妨坦然地自我悦纳,即以积极、赞赏的态度来接受自己的外在形象,并设法消除各种附加于上的“不良信息”。做到不听、不信、不制造。一句话,不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只有在心理上承认和接受了自己的“自然条件”,才能进一步地美化自己、喜欢自己,让自己透出生机勃勃的青春来。每一个正为自己的外貌而苦恼的中学生,请别跟自己的长相为难!


              11楼2006-03-22 14:57
              回复
                名言——立志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孟子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 

                  沧海可填山可移,男儿志气当如斯。—刘过 

                  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冯梦龙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必有坚忍不拨之志。—苏轼 

                  男儿志今天下事,但有进兮不有止,言志已酬便无志。—梁启超 

                  我们唯一的悲哀是生活于愿望之中而没有希望。—但丁 

                  人的活动如果没有理想的鼓舞,就会变得空虚而渺小。—车尔尼雪夫斯基 

                  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个码头,那么任何风都不会是顺风。—塞涅卡 

                  人若有志,万事可为。—塞斯迈尔斯 

                  雄心壮志是茫茫黑夜中的北斗星。—罗勃朗宁 

                  志气和贫困是患难兄弟,世人常见他们伴在一起。—托富勒

                名言——惜时篇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 

                  百川到东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李白 

                  生命是以时间为单位的,浪费别人的时间就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就等于慢性自杀。—鲁迅 

                  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鲁迅 

                  时间是由分秒积成的,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才会做出更大的成绩来。—华罗庚 

                  虚度今天就是毁了昔日成果,丢了来日前程。—李大钊 

                  最严重的浪费就是时间的浪费。—布封 

                  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二十四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给懒散的人只留下一片悔恨。—鲁迅 

                  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容易被人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 —高尔基

                  时间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土壤,时间给空想者痛苦,给创造者幸福。—麦金西 

                  时间最不偏私,给任何人都是二十四小时。时间也是偏私,给任何人都不是二十四小时。—赫胥黎 

                  谁能一辈子从头至尾用好白昼的时光,谁就一定会生活得更伟大。—阿尔科特 

                  任何节约归根到底是时间的节约。—马克思 

                  不要以感伤的眼光去看过去,因为过去再也不会回来了。最聪明的办法就是好好对付你的现在—现在正握在你的手里,你要以堂堂正正的大丈夫气概去迎接如梦如幻的未来。—郎费罗 

                  懂得生命真谛的人可以使短促的生命延长。—西塞罗

                名言——理想篇

                  居不隐者,思不远。身不佚者,志不广。—荀况 
                  
                鲲鹏自有天池蓄,谁谓太狂须束缚?—陆游 

                  志气太大,理想过多,事实迎不上头来,结果自然是失望烦闷;志气太小,因循苟且,麻木消沉,结果就必至于堕落。—朱光潜 

                  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着生活;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理想使你忘记鬓发早白;理想使你头白仍然天真。—流沙河 

                  理想必须要人们去实现它,这就不但需要决心和勇敢而且需要知识。—吴玉章 

                  理想是事业之母。—叶圣陶 

                  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张闻天 

                  光辉的理想像明净的水一样,洗去我心灵上的尘垢。—巴金 

                  理想是朵花,谢落了可以重新开放。—刘心武 

                  人的活动,如果没有理想的鼓舞就会变得空虚而渺小。—车尔尼雪夫斯基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拿破仑 

                  只要坚持积极的理想,就能产生奋斗的勇气。—舒勒 
                


                12楼2006-03-22 15:09
                回复

                    希望是生命的源泉,失去它生命就会枯萎。—富兰克林 

                    如果一个人的头上缺少一颗指路明星—理想,那他的生活将会是醉生梦死的。—苏霍姆林斯基 

                    理想的实现只靠干,不靠空谈。—德谟克利特 

                    人类的幸福和欢乐在于奋斗,而最有价值的是为理想而奋斗。—苏格拉底 

                    在这一人航海的人生浩瀚大海中,理想是罗盘针,热情是疾风。—波普 

                    大自然把人们困在黑暗之中,迫使人们永远向往光明。—歌德 

                    无论是人类还是民族,如果没有崇高的理想就不能生存。—陀思妥耶夫斯基 

                    理想是指路明星,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列夫托尔斯泰 

                    一个人的理想越崇高,生活就越纯洁。—伏契克 

                    不知道明天要干什么事的人是不幸的人。—高尔基

                  名言——勤奋篇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 
                    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佚名 

                    业精于勤,而慌于嘻。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韩愈 

                    书山有路勤为径,苦海无崖苦做舟。—佚名 

                    不奋苦而求速效,只落得少日浮夸,老来窘隘而已。—郑板桥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缀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陶渊明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应该记住我们的事业,需要的是手而不是嘴。—童第周 

                    埋头苦干是第一,发白才知智叟。呆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华罗庚 

                    如果你颇有天赋,勤勉会使其更加完美;如果你能力平平,勤勉会补之不足。—雷诺兹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爱迪生 

                    懒惰是很奇怪的东西,它使你以为那是安逸,是休息,是福气;但实际上它所给你的是无聊,是倦怠,是消沉;它剥夺你对前途的希望,割断你和别人之间的友情,使你心胸日渐狭窄,对人生也越来越怀疑。—罗兰 

                    情愿让日子过得忙迫,也不要让日子过得无聊。—罗兰 

                    在日常生活中靠天才能做到的事情,靠勤奋同样能做到;靠天才不能做到的事情,靠勤奋也能做到。 

                    —亨沃比彻 

                    要摘取果子的人必须爬上树。—富勒 

                    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卡莱尔 

                    世间没有一种具有真正价值的东西,可以不经过艰苦辛勤劳动而能够得到的。—爱迪生 

                    富人如果把金钱放在你手中,你不要对这点恩惠太看重;因为圣人曾经这样教诲:勤劳远比黄金可贵。—萨迪 

                    要工作,要勤劳,劳作是最可靠的财富。—拉封丹 

                    在所有的过错中,我们最易于原谅的就是懒散。—拉罗什富科 

                    勤劳的人会有各种幸运,懒惰的人则只有一种不幸。—芬兰谚 

                    勤奋是一条神奇的线,用它可以串起无数知识的珍珠。—佚名 

                    莫要由于侥幸取得一次收获,便否认踏实苦干是成就的基础。—佚名 

                    拼搏的汗水放射着事业的光芒,奋斗的年华里洋溢着人生的欢乐。—佚名
                   
                  名言——青春篇

                    题诗寄汝非无意,莫负青春取自惭。—于谦 
                    千金买美人,万金买高爵,何处买青春?—屈原 

                    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李大钊 

                    一个民族的年轻一代人要是没有青春,那就是这个民族的大不幸!—赫尔岑 

                    青年时期是豁达的时期,应该利用这个时期养成自己豁达的性格。—罗素 

                    青年是我们的未来,是我们的希望。—斯大林 

                    青年并非与青春划等号,只有为理想而奋斗终身的人,才永远应受青春的专利权。—佚名 

                    青春即使在痛苦中也闪耀着它的华彩。—雨果 

                    青春不是生命中的一段时光,它是一种精神状态。—俄尔曼 

                    青年时代是人的一生中体力和精力最充沛的时候,青年最具有战胜一切困难的最大勇气。—安子安 

                    如果你的心灵很年青,你常常会保持许多梦想,在浓重的乌云里,你依然会抓住金黄色的阳光。—斯沃伦 

                    青春是一个普通的名称,它是幸福美好的,但它也充满着艰苦的磨炼。—高尔基 

                    青春是多么美丽:发光发热充满了彩色与幻想,是书的第一章,是永无终结的故事。—朗费罗 

                    青年是一个美好而又一去不可再得的时期,是将来一切光明和幸福的开端。—加里宁 

                    青春是美妙的,挥霍青春就是犯罪。—萧伯纳 

                    春是自然界一年中的新生季节,而人生的新生季节就是一生只有一度的青春。 —西塞罗


                  13楼2006-03-22 15:09
                  回复
                    如何与同学交往

                      作为中学生,校园学习、生活构成了我们日常活动的主体。在学校里,我们中学生怎样才能把握同学间正常的交往呢? 
                      其一,真心相待、诚心与共。对于同学之间的交往,真诚可以说是一块试金石。我们在校园里,每天都和同学进行着大量的交流,有学习上的相互切磋,有生活中的相互帮助,更有心灵的相互沟通。这都需要我们用真诚去维系。真诚是朴实的,它不需要慷慨激昂,也不需要华丽的词藻,它是多年以后你我收到友人的明信片时的那份激动。 

                      其二,学会理解与宽容。作为同学、作为朋友,我们要学会理解。当同学、朋友遇到挫折,苦闷,压抑时,他需要一个发泄情感的对象。如果我们能够真诚、耐心地倾听对方的诉说,就是对朋友莫大的理解。在倾听过程中,不时插上一两句富有情感的安慰话,引导他走出烦恼与不快的泥淖,他会觉得有你这样的朋友才是真的朋友。 

                      其三,交往要有“度”。中国有句极富哲理的话:“物极必反”。生活中,任何过了头的东西都会走向它的反面。同学间的交往也如此,交往过密,反而容易出现裂痕;而把握适当的“度”,才能使同学间的友谊成为永恒。 

                      其四,要大胆说“不”。同学和朋友之间常有事相托,这是正常的。但有时相托相求的事超出你的原则范围和客观现实,面对此种情况,要果断地说“不”。同学朋友间交往,是互利互惠的,有思想交流、知识互补,还有情感的沟通等。如果将这种正常的交往当作功利性交往或一味地加以索求,我们也要勇敢地说“不”。 

                      只要我们正确地把握同学朋友之间的交往,友谊就会长久;反之,友谊则如昙花一现,稍纵即逝。就让我们一起祝愿友谊地久天长吧!


                    15楼2006-03-22 15:22
                    回复
                      如何保持健康的性格

                        “人上一百,各样各色”。性格是造成人们差别的重要因素。但性格本身没有优劣之分,外向的人有其长处也有不足,内向的人有其优点也有“毛病”。健康的性格并不以外向、内向来衡量,只要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性格的优势,排除自己的弱点,就算是一个性格健康的人。 
                        由于现实社会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复合体,人们所受的教育和影响也是多方面的,所以,绝大多数人的性格都具有多重性,即有时表现为外向,有时又表现为内向。因此,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往往是不准确的,但是,一些公认的不良性格,需要所有的青少年都要予以避免,如动辄害羞脸红、斤斤计较、郁郁寡欢、谨小慎微、孤僻胆怯,还有口若悬河、说话鲁莽、粗心大意、自我吹嘘、感情冲动等。 

                        培养和保持健康的性格是青少年走向成熟的标志。因此,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既要严格要求自己,又要避免对自己过分苛求,要学会疏导内心的愤怒,不要把一切都怪罪于他人,在讲原则的基础上学会灵活地处理问题,善于与人合作,通过向他人倾诉烦恼而取得谅解或理解,不钻牛角尖,学会绕过生活的礁石,使自己最终成为一个独立的、亲切的、稳定的、诚实的、坚强的、活泼开朗的人。 

                        


                      19楼2006-03-22 15:49
                      回复
                        中学生如何培养健康的心理?

                          身处青春期这一人生特殊阶段的中学生朋友,应该怎样培养自己健康的心理呢?可以参考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1、不断增进对自己的客观认识和了解。 

                          了解自己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及人格,从而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情绪稳定、意志坚强、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适应性好、开朗乐观的人。 

                          2、培养积极、稳定的情绪。 

                          情绪消极、易激动、喜怒无常、多愁善感、压抑、愤怒和悲观失望的人,常易发生心理障碍或身心疾病。因此,应当学会情绪的自我调节,做到合理宣泄。 

                          3、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主动与人交往。 

                          人都有交际的需要,只有与老师、父母、同学、朋友正常友好地交往,才能使人消除孤独感,获得安全感和安慰感。个人苦闷的宣泄,可以使人心胸宽敞、心情愉快。 

                          4、注意维护大脑健康。 

                           注意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结合,避免过度用脑,特别要避免持续紧张的学习和工作。做到劳逸结合、起居有常、饮食有节。 

                          5、养成“凡事要思考,事后不后悔”的习惯。 

                          处理事情要分清轻重缓急,事先周密思考,才不致产生事后后悔的心理矛盾。 

                          6、善于消除自己不良的情绪。 

                          不要使焦虑、忧愁、敌意及挫折感长期存在。 

                          7、善于纠正自己非理性的观念。 

                          8、不断调节自己的欲望,使其与自己的能力相适应。 

                          应与自己的过去相比较,才能看到自己的进步,激励自己奋发向上。 

                          9、善于独处。 

                          必要时能独自一人而不感到寂寞和自怜。 

                          10、养成自我称赞、鼓励的习惯。 

                          在一个群体中,若得不到他人的称赞与鼓励,要学会自我肯定、自我激励,才能使心理保持平衡。


                        20楼2006-03-22 15:53
                        回复
                          逆反心理从何而来?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孩子到十二三岁的时候,往往产生一种与父母相抵触的情绪。他们心里有什么话也不愿向父母说,对于父母的批评和劝导不像以前那样听话了,甚至产生抵触、不顺从的情绪。人们把孩子的这种现象称为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如对教育者有明显的“反控制”、“对抗心理”,即你要求我这样,我偏不这样。而这种情形,最容易引起老师、父母的恼火。而老师、父母越是恼火,对于他(她)越发训斥,这样就使他更加反感,直接影响到与父母老师之间的正常关系,以至于孩子逃学、离家出走,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一是青少年正处于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希望能摆脱成人的监护和束缚。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看作小孩,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对任何事情容易持批判态度。当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无视自己的独立存在、自我表现欲望受到妨碍时,他们就会产生逆反心理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来确立自我与外界对立的情感。二是社会因素,如老师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当等。 

                            逆反心理会导致青少年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等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靡等。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 

                            那么,如何防止和消除逆反心理呢? 

                            1.理解。 

                            学着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大人,父母的罗嗦、老师的批评都是善意的,看到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是对出于你的关心。而老师、父母也是人,也有正常人的喜怒哀乐,也会犯错误,也会误解人,我们只要抱着宽容的态度去理解他们,也就不会有逆反心理了。 

                            2.把握自我。 

                            经常提醒自己,要虚心接受老师父母的教育,遇事要尽力克制自己,要知道,退一步海阔天空,突显自己的个性并非是通过与他人的对抗来实现的。另外,还要主动与他们接触,向他们请教,这样多了一份沟通,也就多了一份理解。 

                            3.学会适应。 

                            青少年要提高心理上的适应能力,如多参加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兴趣,展现自我价值,这样,逆反心理也就克服了。


                          21楼2006-03-22 15:57
                          回复
                            青年成长的十大心理障碍

                              理想型:沉浸在理想王国里,眼高手低,不愿脚踏实地地干平凡的工作。这山望着那山高,一件事没有做完,又想到第二件事,不切实际。 
                              自卑型:自以为事事不如人,受到冷遇更受不了,总觉自己是一个局外人,郁郁寡欢,自暴自弃。 

                              闭锁型:有些青年意识到自己的思想情感与别人不同,又不易为别人所理解,因而他们倾向于把自我体验封闭在内心,而不愿向他人表白。 

                              失意型:失意,是当人的期望不能实现,某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时所感到沮丧的心理体验。它使有些人会产生不正常的自我评价和期望,将导致个人社会适应的失调。 

                              嫉妒型:这不但有碍于别人,而且有害于自己,对成长是极为有害的。 

                              惟分型:考试流于重本本、条文的弊端,牢牢地打下“分数第一”的心理基础。在这种惟分心理支配下,人们只得为“分”而奋力拼搏。 

                              怯懦型:这种心理的人过于谨慎,小心翼翼,常多虑,犹豫不决,稍有挫折就退缩,不想有所作为。有这种心理的人一般都气质脆弱,无所谓创新、成才。 

                              情绪型:青年情绪的变化带有两极性,容易动情、喜悦、激动和振奋。同时,也容易悲观、消沉、忧愁和苦闷。对于青年的这种正常心理活动,重要的是在行为过程中加以正确引导,以减少不良影响。 

                              习惯型:习惯的形成,一是自身养成的,一是传统影响的。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节奏缓慢,求稳怕乱,安于现状等保守的心理习惯,于是,就出现了这种妨碍人才成长的不良习惯。 

                              厌倦型:一旦遇到波折、困难或不顺心的事,都要抱怨他人,感叹自己“怀才不遇”,悔恨“明珠暗投”,牢骚满腹,对生活失去兴趣,对美好的东西失去追求。这种厌倦心理磨损人的志气,是成才的一个致命伤。


                            22楼2006-03-22 16:0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