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载石墨前的转存——恋爱日记——17岁(上)
和z在一起的时候我们都不太懂谈恋爱到底是个什么事,我们本就是关系不错的朋友,他聪明,开朗,老师和我们都很喜欢他。在一起后的生活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只是晚十点二十下最后一节晚自习后,在回宿舍的路上我们会一前一后走在一块,挤在人群里,去校内唯一一个小卖部拿上一瓶酸奶,在男女寝分岔的路口互相告别。大部分沟通方式是传纸条,我们不在同一个楼层,我总是写很长的信递过去,隔天有简短的问候被送回来。记忆中和他相处的时光是普通到近乎无趣的,但后来我因前往外地工作需要收拾东西搬家时,再度打开装着高中时期纸条的文件袋才发现,我们那时候说了很多的话,从笛安的文艺风赏到新一期的意林,我的话题总是转的很快,他总能跟上。我想大概是因为他比我聪明很多,是普世意义上的优秀的小孩。
因为他是重点班被重点关注的好学生,我被爱才如命的年级主任约谈,课间人来人往的过道,我站在角落,主任背对着教室站在我面前,看不到教室窗户上望过来的,夹杂着好奇和嘲讽的一排排目光,我在那些注视下很难集中注意力,只记得最后他问我,成绩怎么样,我很快摆了摆头,诚恳告诉他,一般。然后他拍了拍我的肩,把从z手里缴来的纸条给我,故作幽默地说,帮我物归原主。
我塞进口袋,晚上躲在被子里,打着手电拆开看,是他和另一个人的对话,其中大概讲到和我的关系,涉及到那个我自己也答不上来的问题:“怎么突然要谈恋爱?”而他的回答是:“高中不是应该谈了吗。”
我猛然感到怪怪的,这个回答怪怪的,他的态度也怪怪的。次日我约见他,严肃地模仿着文艺杂志里描写的那样,跟他说分手,好陌生的两个字,他用沉默答应,紧接着我们就被响起的上课铃声打散了,那是我们最后一次面对面交流。而后的交流大多是我单方面在内心发起,我陷入一种难以辨析的情绪里,这对于当时的我而言尤为新奇,说是悲伤呢,又太沉重了,说是失落呢,又不够深刻,那是种类似于像雨滴到棉花糖上一样的感受,瞬间陷下一个凹点,并不断朝四周扩散。长大后我才找到一个合适的语言概括它,那大概是我第一次体会到「他不喜欢我」。正是借助对这种体悟的不断回味与了解,后来我多次主动提出终止某些关系时,都对自己的选择很是笃定。
分开后我才真正开始观察他,不以一个朋友的身份,而是以一个两性情感构建方的视角,不得不承认,他有很多值得喜欢的方面,光是红榜上金色笔墨印出的名字就足以吸引很多青春目光了,而我却怎么都读不进去书。高二的暑假,为了曲线救国我报了传媒培训,每天要在操场练口播,大概是路过看到了我,我在分手一年半后再次收到了他的纸条,已经有些陌生的笔迹,说着一些很难听的话,他竟以一种指导的姿态在信里跟我说,不要学这个,你不适合。我没有回信,又做了一个在多年后感到遗憾的举动,扔掉了那张纸。
高三下半学期,我突然在学习上开窍了,偶尔中的偶尔,我也会出现在红榜最后一排,我们甚至隔了三面纸,但我已默认不再主动关注他了。
我们最后一次见面是在毕业典礼,想到他,无数光影般零散的片段便从那个遥远的夏天照过来。写下这些的时候,我想起了很多当时忽略掉的事物,譬如那其实是个很好的天气,刚下了阵短促的暴雨,独属于夏季的闷热被压到了泥土之下,那天大家其实都很开心,是大部分同学此生最后一次相见,我们拍了很多合照,我收到了家里人给的毕业礼物,刚出的iphone6,可是我怎么会忘记呢,分明是个应该激动雀跃的,等了很久的时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都很避免和高中同学接触,为此厌恶上海。他成了我关于青春期相关记忆的关键触发词,一提到,我就会想起在毕业典礼那天,是如何跑到光荣榜前找他的名字,如何看到紧随其后的那个耀眼的学校名,如何看到他上台领奖学金,我在宣传手册上看到他的分数,我们差了五十分,五十分,我只记得那五十分了。
和z在一起的时候我们都不太懂谈恋爱到底是个什么事,我们本就是关系不错的朋友,他聪明,开朗,老师和我们都很喜欢他。在一起后的生活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只是晚十点二十下最后一节晚自习后,在回宿舍的路上我们会一前一后走在一块,挤在人群里,去校内唯一一个小卖部拿上一瓶酸奶,在男女寝分岔的路口互相告别。大部分沟通方式是传纸条,我们不在同一个楼层,我总是写很长的信递过去,隔天有简短的问候被送回来。记忆中和他相处的时光是普通到近乎无趣的,但后来我因前往外地工作需要收拾东西搬家时,再度打开装着高中时期纸条的文件袋才发现,我们那时候说了很多的话,从笛安的文艺风赏到新一期的意林,我的话题总是转的很快,他总能跟上。我想大概是因为他比我聪明很多,是普世意义上的优秀的小孩。
因为他是重点班被重点关注的好学生,我被爱才如命的年级主任约谈,课间人来人往的过道,我站在角落,主任背对着教室站在我面前,看不到教室窗户上望过来的,夹杂着好奇和嘲讽的一排排目光,我在那些注视下很难集中注意力,只记得最后他问我,成绩怎么样,我很快摆了摆头,诚恳告诉他,一般。然后他拍了拍我的肩,把从z手里缴来的纸条给我,故作幽默地说,帮我物归原主。
我塞进口袋,晚上躲在被子里,打着手电拆开看,是他和另一个人的对话,其中大概讲到和我的关系,涉及到那个我自己也答不上来的问题:“怎么突然要谈恋爱?”而他的回答是:“高中不是应该谈了吗。”
我猛然感到怪怪的,这个回答怪怪的,他的态度也怪怪的。次日我约见他,严肃地模仿着文艺杂志里描写的那样,跟他说分手,好陌生的两个字,他用沉默答应,紧接着我们就被响起的上课铃声打散了,那是我们最后一次面对面交流。而后的交流大多是我单方面在内心发起,我陷入一种难以辨析的情绪里,这对于当时的我而言尤为新奇,说是悲伤呢,又太沉重了,说是失落呢,又不够深刻,那是种类似于像雨滴到棉花糖上一样的感受,瞬间陷下一个凹点,并不断朝四周扩散。长大后我才找到一个合适的语言概括它,那大概是我第一次体会到「他不喜欢我」。正是借助对这种体悟的不断回味与了解,后来我多次主动提出终止某些关系时,都对自己的选择很是笃定。
分开后我才真正开始观察他,不以一个朋友的身份,而是以一个两性情感构建方的视角,不得不承认,他有很多值得喜欢的方面,光是红榜上金色笔墨印出的名字就足以吸引很多青春目光了,而我却怎么都读不进去书。高二的暑假,为了曲线救国我报了传媒培训,每天要在操场练口播,大概是路过看到了我,我在分手一年半后再次收到了他的纸条,已经有些陌生的笔迹,说着一些很难听的话,他竟以一种指导的姿态在信里跟我说,不要学这个,你不适合。我没有回信,又做了一个在多年后感到遗憾的举动,扔掉了那张纸。
高三下半学期,我突然在学习上开窍了,偶尔中的偶尔,我也会出现在红榜最后一排,我们甚至隔了三面纸,但我已默认不再主动关注他了。
我们最后一次见面是在毕业典礼,想到他,无数光影般零散的片段便从那个遥远的夏天照过来。写下这些的时候,我想起了很多当时忽略掉的事物,譬如那其实是个很好的天气,刚下了阵短促的暴雨,独属于夏季的闷热被压到了泥土之下,那天大家其实都很开心,是大部分同学此生最后一次相见,我们拍了很多合照,我收到了家里人给的毕业礼物,刚出的iphone6,可是我怎么会忘记呢,分明是个应该激动雀跃的,等了很久的时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都很避免和高中同学接触,为此厌恶上海。他成了我关于青春期相关记忆的关键触发词,一提到,我就会想起在毕业典礼那天,是如何跑到光荣榜前找他的名字,如何看到紧随其后的那个耀眼的学校名,如何看到他上台领奖学金,我在宣传手册上看到他的分数,我们差了五十分,五十分,我只记得那五十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