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清以下三样
工资总额(用人成本)
税前收入(签单收入)
实际到手(打卡工资)
1.税前收入,最常用的口径。一般情况下企业单位跟应聘者谈的收入都是税前收入,也叫签单收入,也就是个人所得税上面的应发工资。
员工个人社保按照税前收入作为基数按比例扣除。
2.实际到手(打卡工资)。税前收入扣除本人所缴纳的五险一金和税就是实际到手的打卡工资。
一般情况下,电厂这样的国企,五险一金都是顶格缴纳,扣除比例高,到手工资一般是税前收入的70%—75%,可以粗略按照四分之三来估算。
3.工资总额(用人成本)是单位用在员工身上所有的钱。
用人成本大约是税前收入的1.5倍(粗略估算),多出来的部分就是单位给员工缴纳的社保(社保分个人缴纳部分和单位缴纳部分,一般单位缴纳的比个人的多)。
4.常见误区。很多公众号每年都会发《五大薪资大比拼》之类的文章,计算方法是用官方公布的工资总额÷总员工人数,很显然这些自媒体作者连基本的常识都没有。这样算出来的人均收入既不是税前收入更不是到手收入,而是用人成本。真正的员工税前收入要用这个数÷1.5,如果算到手还要再×0.75。
粗略的算一下,单位工资总额30万,员工税前20万,到手15万。
5.为了更方便理解,我画了个图。
工资总额(用人成本)
税前收入(签单收入)
实际到手(打卡工资)
1.税前收入,最常用的口径。一般情况下企业单位跟应聘者谈的收入都是税前收入,也叫签单收入,也就是个人所得税上面的应发工资。
员工个人社保按照税前收入作为基数按比例扣除。
2.实际到手(打卡工资)。税前收入扣除本人所缴纳的五险一金和税就是实际到手的打卡工资。
一般情况下,电厂这样的国企,五险一金都是顶格缴纳,扣除比例高,到手工资一般是税前收入的70%—75%,可以粗略按照四分之三来估算。
3.工资总额(用人成本)是单位用在员工身上所有的钱。
用人成本大约是税前收入的1.5倍(粗略估算),多出来的部分就是单位给员工缴纳的社保(社保分个人缴纳部分和单位缴纳部分,一般单位缴纳的比个人的多)。
4.常见误区。很多公众号每年都会发《五大薪资大比拼》之类的文章,计算方法是用官方公布的工资总额÷总员工人数,很显然这些自媒体作者连基本的常识都没有。这样算出来的人均收入既不是税前收入更不是到手收入,而是用人成本。真正的员工税前收入要用这个数÷1.5,如果算到手还要再×0.75。
粗略的算一下,单位工资总额30万,员工税前20万,到手15万。
5.为了更方便理解,我画了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