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除写字以外,还把《边城》、《月亮与六便士》都读了,接下来大概是雨果的《悲惨世界》和《巴黎圣母院》
《月亮与六便士》:
“有句《圣经》上的话来到我嘴边(译者注: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遭人论断),但我没有说出来,因为我知道神职人员认为俗人侵犯他们的领地是有点亵渎上帝的......,他往往会说,魔鬼总是随心所欲地引用经文。他记得从前一个先令就能买到十三只上等的牡蛎。”
结语无疑完美,蕴意了淡淡的怀旧哀伤,以及一种谦逊的温良品格——虽然毛姆本人是复杂的,但他在彼刻展现出了某种高尚与慈悲的情怀。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村上春树称其为“魔书”,我觉得这概括恰到好处。本文的叙述者也称主角“魔怔”、“野兽”。基本是先抑后扬的结构,到最后,情感抵达高峰。
从中能得到些许共鸣,作者在书中已经把这种冲动描述得很完美了,也不好赘述什么。
我知道它很优秀,也并不讨厌它,但说不上来为什么......我不推荐这本书,它似乎有一种“走火入魔”的倾向,尤其是当读者也有类似的渴望时。
主角不在乎吃穿住行,所以可以一夜之间放弃先前所有对事业的努力。觉得这一点跟当时的我自己有些许相似......我觉得以后就算饿死也没什么(当然,也许是我年轻,没吃过苦头。)这态度冠冕地说是顿悟,说难听点是着魔。
他的理念大抵如此:“我跟你说过我必须画画。我控制不住自己。假如有人掉进水里,那么他游泳的本事高明也好,差劲也好,都是无关紧要的:他要么挣扎着爬出来,要么就被淹死。”一言以蔽之——他认定目标,无所畏惧。
我或许没有这位主角纯粹:如果说他追求艺术,那么我就只是在通过这种方式寻求其他某样东西。
朋友,如果你在世俗琐事中有重要的事尚未完成(譬如高考),那么,最好不要耽误前程……可我也不敢妄加指导,因为期望也是耽搁不起的事物……人生短暂
这本小说的内容根本不值得学习,因为毛姆就是喜欢走“恶劣”的极端——他自己说的。他“塑造恶棍的形象,以此获得一种解放的满足感”,然后因为“作家更关注的是去认识,而不是评判”,所以他把道德论断的责任丢给了我们这些读者。
顺带一提,毛姆的文笔行云流水、其思辨也造就了妙语连珠。他展露的深邃思考,以我拙见,还要过于太宰治。这帮作家似乎都很珍惜他们妙手偶得的成果,一有机会就忙不迭地把自己的哲言插进作品里。
《边城》
读《边城》前,了解到作者一直不得志,而郭沫若还把沈先生后半辈子的作家生涯给毁了,更害得他自杀未遂......迅哥儿对郭氏的评价大抵是不错的
可读完后,却感到失望。并不是写得不好,而是发现作者心中的“理想乡”,原来到最后也就是这么一回事。作者心中诚实、善良、质朴的湘西农民,也会在小说中挤兑、蒙骗、怨恨。
我期待这是个田园牧歌式的,桃源乡的故事......可最后,三家人的婚姻争执占据了其主线
也许是我没看懂更深层的内核吧
我所见的其中故事很简单,动情——意外——误解——哀伤,就是这么一回事,而这些本真的人们如此平凡,也有丑恶自私的角落。
作者对他们念念不忘,在文章前段不吝笔墨地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可他们似乎同中国任何一个农村的人民也没有什么两样……那么,这个故事还有什么值得?我愚昧无知
因为对从文先生的事迹略知一二,我本期待于崇高,但……就像暴雨后白塔坍圮,仅留一地狼藉。再淳朴的人心,我也不能期待它是无瑕的吗?即使这是一本虚构的小说,也没有纯粹的美可言?也许我自顾自地对小说中的人性寄于了过高的希望。
不过,它的艺术性是无可指摘的,而且很短,读起来还算轻松
也许作者更重真实?
今夜有些太晚了......下周一定还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