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仁”:仁人、爱人、仁爱。自孔子倡导“仁”学以来,“仁”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德”和“恒德”。
2、“义”:大义、正义、公平、公正、公道。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礼记·中庸》:“义者宜也。尊资为大。”
3、“礼”: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仪、礼制。“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突出精神,是社会交往之道。
4、“智”:知者、明智、智慧、机智。“智”通“知”。中国古代思想家赋予“智”以丰富的道德内涵。“智”在知道遵道。
5、“信”:诚信、信任。《说文》讲:“人言为信”。“信”是立身之道、兴业之道、治世之道。
6、“忠”:忠诚、忠良、忠恕。“忠”,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主张的一种优良品德。
7、“孝”:孝心、孝敬、孝道。中华民族崇尚祖辈传承理念。主要是对父母、长辈之“孝”,强调长幼有序。孔子首创私学,把“孝”放在教学首位,说“孝”是道德的根本。
8、“节”:气节、名节、操守、节制。崇尚理想、信念、信仰。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勇”:勇敢、坚强、刚毅。中华传统文化对“勇”赋予了丰富内涵:“持节不恐谓之勇”,“持义不掩曰勇”,“投身为义曰勇”,“知死不避曰勇”,“悬命为仁曰勇”,“弃命为仁曰勇”,“胜敌壮志曰勇”。
10、“和”:和睦、和气、中和、和平、和谐。求同存异。中华传统文化把“和”作为最高价值,作为最高的道德境界。
2、“义”:大义、正义、公平、公正、公道。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礼记·中庸》:“义者宜也。尊资为大。”
3、“礼”: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仪、礼制。“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突出精神,是社会交往之道。
4、“智”:知者、明智、智慧、机智。“智”通“知”。中国古代思想家赋予“智”以丰富的道德内涵。“智”在知道遵道。
5、“信”:诚信、信任。《说文》讲:“人言为信”。“信”是立身之道、兴业之道、治世之道。
6、“忠”:忠诚、忠良、忠恕。“忠”,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主张的一种优良品德。
7、“孝”:孝心、孝敬、孝道。中华民族崇尚祖辈传承理念。主要是对父母、长辈之“孝”,强调长幼有序。孔子首创私学,把“孝”放在教学首位,说“孝”是道德的根本。
8、“节”:气节、名节、操守、节制。崇尚理想、信念、信仰。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勇”:勇敢、坚强、刚毅。中华传统文化对“勇”赋予了丰富内涵:“持节不恐谓之勇”,“持义不掩曰勇”,“投身为义曰勇”,“知死不避曰勇”,“悬命为仁曰勇”,“弃命为仁曰勇”,“胜敌壮志曰勇”。
10、“和”:和睦、和气、中和、和平、和谐。求同存异。中华传统文化把“和”作为最高价值,作为最高的道德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