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朝吧 关注:4,869贴子:37,324
  • 2回复贴,共1

司马炎加强中央集权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司马炎加强中央集权:司马炎执行很多进步政策,加强了中央集权,代表中国和政府的中央权力和皇权专制是有区别的,中国古代的神权、政权、族权和夫权中,神权因为皇权的神话或自命天子而逐渐和太史祭司等合并,政权是更能体现统治阶级整体和各派的代表,在古代称为社稷,加强中央集权是有利于社稷,不是仅仅有利于皇族的族权只是代表皇帝一家一姓,而是对统治阶级各派总体和基层百姓都有利,是为社稷和百姓发展生存而加强集权,通常是指制定中央集权的政策,不是让皇帝为所欲为。司马炎制定执行的中央集权制度,已经有些类似现代的民主集中制,大政方针都是要朝议和宰相会议,再由司马炎最后决定。中国的中央集权是以分工为基础,不同于欧洲分封的基础是分权,所以司马炎加强中央集权是增强分工,让中央能更有效地管理地方,让中央政府能更深入地参加地方的生产和管理,有利于维护晋朝建立辽阔的疆域,有利于巩固统一的中国,有利于中国进一步开疆。司马炎统一后增强中央集权的首个政策是占田令和限客令,防止土地兼并和豪强扩张,只有中央政府有百姓拥护才能巩固统一,能有充足的物资赋税才能推动开疆或巩固边防。司马炎在多相制基础设立门下省,加强监督提高执政效率和强化分工。中国在领土人口不断增多和民族矛盾逐渐增多的情况下,从最初的一相制,发展到双相制、三公制到多相制,都是中央集权不断增强的标志。晋朝中央政府管理的事务不断增多,分工逐渐细化,司马炎制定八公制和三省制,组成有效地统治疆域辽阔的中央政府。司马炎加强中央集权的民族政策主要有制定边疆民族出征作战必须向晋朝中央政府请示,必须得到晋朝中央批准才能用兵;异族移动迁徙必须上报晋朝中央得到批准才能迁徙,司马炎制定的这些政策能有效保障晋朝中央对边疆的有效管理,能防止边疆民族冲突,促进民族团结,能减少内耗。司马炎在经济上加强中央集权的还包括皇帝直接和外国贸易,中央控制外贸,交广地区出产的珍珠上等品三分之二上缴中央,中等交三分之一,次等不用交。司马炎增强中央集权才能保障晋朝中央政府有能力完成统一后巩固统一,并且继续开疆,才能防止地方豪强欺压百姓兼并过度,让百姓的富足让天下无穷人,只有民富兵强才可以继续开疆,才能防止外敌入侵和内部分裂。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1-18 13:12回复
    司马炎和副相制度:司马炎推动多相制发展,首创门下省完善三省制,有效增强中央集权的行政效率,为管理庞大疆域和人口众多的晋朝奠定基础,为开疆做出制度贡献。司马炎建立的多相制有九位正宰相,也设立副宰相辅助执政。司马炎设立的副相非常灵活,对后世也产生影响。现代很多人对副相有误区,往往把副宰相和副职正宰相混淆,副职正宰相同样是正宰相,例如中书省的副职中书令同样是正宰相,尚书省的副职尚书仆射同样是正宰相。在晋朝的三省制中,有六位是正职宰相,三位副职宰相,但九人都是正宰相,但是一旦政务繁忙或疑难,同样需要副手辅助,所以司马炎又设立了副宰相。平尚书事的众臣在汉朝是众大夫等,在曹魏是侍中、黄门、散骑常侍等,到晋朝设立门下省和散骑省,门下省侍中成为正宰相,其他平尚书事的黄门侍郎、散骑常侍、散骑侍郎中,司马炎会选择参加执政,辅助正宰相,成为副宰相的地位。司马炎首创副宰相的记载是山简传中,黄门侍郎王恂和庾纯开始到太极殿的东堂参加听政,平尚书事,这是平尚书事的大臣最早能到太极殿东堂和众宰相共同听政,平尚书事成为执政副宰相。晋朝的副宰相制度到隋唐仍延续,只是称呼改变,隋唐比晋朝是取消中书监和减少两侍中,晋朝中书省的副职中书令成为隋唐正职,中书侍郎成为副职,中书省的副职中书侍郎在唐朝同样成为副职正宰相,门下省因为减少两个正职,副职黄门侍郎也从晋朝的副宰相发展成正宰相,唐高祖甚至任命侍郎副职正宰相去兼正职,到唐太宗是发展晋朝的副宰相制度,同平尚书事成为加衔,出现很多参知政事等加衔宰相,到唐高宗设立同平章事等和平尚书事性质相同,都是具有副宰相的地位。宋朝保留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在临安又把侍郎宰相改为副宰相,废原副宰相尚书左右丞。元朝副宰相制度基本沿用唐宋的参知政事,副相制度在明清不再任用,有的职务发挥的作用类似副宰相。司马炎创建副相制度增加了执政官,完善了宰相制度,对中国政治制度发展产生重要作用。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03-18 15:54
    回复
      司马氏统一开疆优待孙刘曹最仁义,反分裂最积极最成功,受到习凿齿和唐太宗称赞。中国晋元两朝开疆到欧洲,为世界文明进步做出贡献,受到罗马希腊马尔塞林称赞,值得尊敬学习。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04-12 01: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