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吧 关注:761,381贴子:6,279,268

回复:(合集)2024年全球主要天文机构发布的高清宇宙图像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请看NGC 6744,一个与我们的银河系相似的螺旋星系。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托洛洛山美洲际天文台 (CTIO) 的维克多·M·布兰科 4 米望远镜上的暗能量相机 (DECam) 以惊人的细节捕捉到了这个宇宙孪生星系。CTIO 是位于智利的国家科学基金会NOIRLab项目的一部分。NGC 6744位于距离我们约 3000 万光年的孔雀座,拥有一个明亮的核心和横跨 175,000 光年的螺旋臂,与我们的银河系较大但结构相似。此外,在 NGC 6744 的右下方,在螺旋臂的末端,有一个暗淡的斑点。这是它的伴星系 NGC 6744A。这些星系之间的关系类似于银河系和它的矮星伴星大麦哲伦星云之间的关系。虽然我们不可能从外部看到我们的星系,但这些相似之处让我们了解到银河系在远处的观察者眼中是什么样子。
这是有史以来拍摄到的 NGC 6744 最深的图像之一,敏锐的观察者可以看到星系左侧暗淡的延伸臂——在大多数图像中很少见。
该图像是DESI 遗产成像调查的一部分,这是一项雄心勃勃的努力,旨在利用美国能源部在 NSF CTIO 的布兰科望远镜上建造的 DECam 和 NSF NOIRLab 的其他项目构建最大的夜空 3D 地图。


IP属地:北京193楼2024-08-26 23:25
回复
    NGC 1333又称LBN 741,位于英仙座北部的星云复合体,于1855年由德国天文学家爱德华·舍恩菲尔德首次发现,距离地球约960光年,总质量约为450M☉。NGC 1333是一个复杂且活跃的区域,既包含发射星云,也含有反射星云与暗星云,是英仙座分子云复合体的一部分。NGC 1333孕育着至少两个非常年轻的疏散星团,共包含约150颗恒星,总质量约为100M☉,仅有100万年的历史。NGC 1333是一处活跃的恒星形成区,研究人员在其中观测到大量的前主序星、新生恒星射流与褐矮星。通过这些研究,天文学家可以更好的了解45亿年前太阳系形成的场景。
    图一是斯皮策望远镜拍摄的红外图像。图二是哈勃WFC3拍摄的紫外到近红外光谱的复合图像,于2023年4月20日发布,是哈勃团队为庆祝HST发射33周年发布的纪念照片。顶部明亮的蓝色恒星照亮了NGC 1333的尘埃外壳,中部的黄色恒星则被尘埃密实地包裹着,而底部红色的电离氢区让人们得以瞥见被尘埃遮盖下激烈的恒星形成活动。图三由JWST近红外相机在红外波段(1.5μm、2.0μm)拍摄,于8月27日发布。



    IP属地:北京195楼2024-08-27 23:28
    回复
      这幅令人惊叹的新马赛克图像来自美国宇航局/欧洲航天局/加拿大航天局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展示了附近的恒星形成星团 NGC 1333。该星云位于英仙座分子云中,距离我们约 960 光年。
      韦伯望远镜的超高灵敏度使天文学家能够研究质量极低的年轻天体。图片中一些最暗的“恒星”实际上是新生的自由漂浮棕矮星,其质量与巨行星相当。
      2023 年 4 月,NASA/ESA 哈勃太空望远镜发射 33 周年时也拍摄了同样的星团。哈勃望远镜的图像只是触及了该区域的表面,因为尘埃云遮蔽了大部分恒星形成过程。韦伯望远镜使用更大的孔径和红外光谱部分进行观测,能够透过尘埃面纱看到新生恒星、棕矮星和行星质量物体。
      图片中央是 NGC 1333 云团中心的深处。在整个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大片橙色斑块,它们代表在红外线下发光的气体。这些所谓的赫比格-哈罗物体是在年轻恒星喷出的电离物质与周围云团碰撞时形成的。它们是恒星形成非常活跃的地点的标志。
      这张图片中的许多年轻恒星都被气体和尘埃盘包围着,最终可能会形成行星系统。在图片的右侧,我们可以看到其中一个盘面边缘的阴影——在明亮的背景下,可以看到两个从相对两侧发出的暗锥。
      与这幅马赛克中的年轻恒星类似,我们的太阳和行星是在 46 亿年前在尘埃分子云中形成的。我们的太阳不是孤立形成的,而是作为一个星团的一部分形成的,这个星团的质量可能比 NGC 1333 还要大。马赛克中的星团只有 100 万到 300 万年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像太阳一样的恒星以及棕矮星和自由漂浮行星的机会,这些星团处于新生阶段。
      这些图像是韦伯观测计划1202(PI:A. Scholz)的一部分,旨在调查 NGC 1333 的大部分区域。这些数据构成了对年轻星团的首次深度光谱调查,并利用天文台的近红外成像仪和无缝隙光谱仪 (NIRISS) 识别了低至行星质量的棕矮星。此次调查的首批结果已被接受发表在《天文学杂志》上。
      [图片说明:星云由云状气体和尘埃组成,呈柔软而稀薄的云状,中心是紧密贴合的薄而精细的层。图像上点缀着大而明亮的恒星,周围环绕着六个长光点,还有一些小的点状恒星嵌入云层中。靠近恒星的云层呈蓝色发光;橙色表示云层在红外光下发光。]


      IP属地:北京196楼2024-08-27 23:28
      收起回复
        UGC 3478又称PGC 19228,位于鹿豹座的Sb型旋涡星系、Sy1.2型塞弗特星系,相对于CMB的运动速度约为3849km/s,径向速度约为3833km/s,距离地球约1.28亿光年,跨度约为7.85万光年。
        图片由哈勃ACS在可见光波段拍摄(435nm、814nm),与8月26日发布。


        IP属地:北京197楼2024-08-29 22:30
        回复
          透过布满恒星的长螺旋臂和横穿其间的黑色尘埃线,你的目光可能会被 UGC 3478 中心的闪亮点吸引住,这个螺旋星系就是本周哈勃图片中的主角。这个点就是星系的核心,它确实有些特别:它是一个正在成长的巨大黑洞,天文学家称之为活跃星系核,简称 AGN。
          UGC 3478 位于鹿豹座,是塞弗特星系。这是一种核心处有活动星系核的星系。与所有此类“活跃星系”一样,您在这里看到的亮度隐藏了星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一个气体盘螺旋进入这个黑洞,随着物质碰撞并升温,它会发出非常强烈的辐射。这种辐射的光谱包括硬 X 射线发射,这清楚地将其与星系中的恒星区分开来。尽管紧凑的中心区域非常明亮,但我们仍然可以清楚地看到周围的星系盘,这是塞弗特星系的决定性因素。
          天文学家发现,许多活动星系距离地球很远,因为它们的核非常明亮,与其他较暗的星系相比显得格外突出。UGC 3478 距离地球 1.28 亿光年,与我们相邻。制作这幅图像所用的数据来自哈勃对附近强大活动星系核的调查,这些活动星系核通过输出相对高能的 X 射线而被识别,就像这个一样,希望这可以帮助天文学家了解这些星系如何与其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相互作用。
          [图片说明:一个螺旋星系,有两条发光的螺旋臂。它们充满了细长的暗色尘埃线,周围环绕着一团微弱的云。一条臂比另一条臂离星系更远。螺旋中心的点特别明亮。它位于黑色背景上,除了前景中的一些遥远星系和几颗明亮的恒星外,背景大部分是空的。]


          IP属地:北京198楼2024-08-29 22:30
          回复
            IC 4709又称PGC 61835,位于望远镜座的(R_1)SB(r)0型棒旋星系、Sy2型塞弗特星系,由美天文学家DeLisle Stewart于1901年首次发现,相对于CMB的运动速度约为5042km/s,径向速度约为5068km/s,距离地球约2.42亿光年(哈勃距离),跨度约为11.6万光年,星系中心SMBH的质量约为6500万M☉。图片由哈勃ACS在可见光波段拍摄(435nm、814nm),与9月2日发布。


            IP属地:北京199楼2024-09-06 23:50
            回复
              本周的周图将展示哈勃太空望远镜的众多精彩内容。从哈勃望远镜拍摄到的星光熠熠,其中许多星光由于位于我们银河系附近而显得特别大而明亮,并且具有哈勃光学系统所造成的典型衍射图案。更远的地方——实际上距离我们约 2.4 亿光年,位于南半球望远镜座——是螺旋星系IC 4709。它的旋转盘充满了恒星和尘埃带,以及环绕它的微弱光晕,这些都拍得非常漂亮。然而,其核心的致密区域可能是最引人注目的景象:这是一个活跃星系核(AGN)。
              如果 IC 4709 的核心只是充满恒星,它就不会这么明亮。相反,它里面有一个巨大的黑洞,其质量是太阳的 6500 万倍。一个气体盘围绕着这个黑洞旋转并最终进入黑洞,旋转时气体相互碰撞并升温。它达到如此高的温度,以至于它发射出大量的电磁辐射,从红外线到可见光到紫外线甚至更远的光——在这种情况下包括 X 射线。IC 4709 中的 AGN 被一条黑色尘埃带遮蔽,在这张图片中刚好位于星系中心,这阻挡了来自星系核本身的任何 光学发射 。然而,哈勃的惊人分辨率让天文学家可以详细观察这个相当小的 AGN 与其宿主星系之间的相互作用。这对于理解比 IC 4709 更远的星系中的超大质量黑洞至关重要,因为在这些星系中不可能分辨出如此精细的细节。
              这幅图像结合了哈勃对附近活动星系核的两次勘测数据,这些星系核都是由 Swift X 射线/紫外线望远镜发现的,上周的图像也是如此。Swift 将收集这些星系的新数据——使用 X 射线望远镜,可以直接看到来自 IC 4709 活动星系核的 X 射线穿透遮蔽的尘埃。欧空局的欧几里得望远镜——目前正在用可见光和红外光勘测暗宇宙——也将拍摄 IC 4709 和其他本地活动星系核的图像。在电磁波谱范围内互补使用太空望远镜是充分研究黑洞及其对宿主星系影响的关键。
              [图片说明:一个螺旋星系位于中心右侧。它有一个白色的明亮核心,一个发光圆盘,圆盘上布满了旋转的暗尘图案,圆盘周围有一个微弱的光晕。它位于黑色背景上,周围有一些小而遥远的星系和一些前景恒星。左侧的六颗恒星显得特别大而明亮,每颗恒星周围都有两组相对的尖峰。]


              IP属地:北京200楼2024-09-07 00:01
              回复
                MACS-J0417.5-1154位于波江座的大质量星系团,该星系团构成了一个特殊类型的引力透镜——双曲脐引力透镜。受MACS-J0417.5-1154的空间扭曲效应,一个遥远的星系对在韦伯望远镜图像中出现了五次,并构成了一个巨型的问号。图片由JWST近红外相机在可见光与红外波段拍摄(900nm、1.5μm、4.44μm),于9月4日发布


                IP属地:北京207楼2024-09-09 23:52
                回复
                  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拍摄的星系团 MACS-J0417.5 图像中捕捉到了一种特殊类型的引力透镜,天文学家称之为双曲脐带,这种引力透镜导致产生一个遥远星系对的五个倍数的视觉错觉,图中标记为 A、B、C、D 和 E。虽然这对星系对在现实中只存在一次,但通过星系团质量产生的扭曲空间的哈哈镜观察时,它会出现五次。图像 D 大部分被星系团中一个星系的明亮白色眩光所遮挡。
                  该图像还包含指南针箭头、比例尺和颜色键以供参考。比例尺以角秒为单位标记,角秒是天空角距离的测量单位。1 度等于 60 角分,1 角分等于 60 角秒。(满月的角直径约为 30 角分。)覆盖天空 1 角秒的物体的实际大小取决于其与望远镜的距离。
                  这幅图显示了红外波长的光被转换成可见光的颜色。图片底部的颜色键显示了使用了韦伯 NIRCam(近红外相机)仪器的哪些滤光片。每个滤光片名称的颜色是分配给该滤光片检测到的红外光的可见光颜色。


                  IP属地:北京208楼2024-09-09 23:53
                  回复


                    IP属地:北京209楼2024-09-10 00:02
                    收起回复
                      NGC 5668又称PGC 52018、UGC 9363,位于室女座的 SA(s)d型旋涡星系,由威廉·赫歇尔于1786年首次发现,相对于CMB的运动速度约为1814km/s,径向速度约为1583km/s,距离地球约4760万光年(五次非红移测量)/8740万光年(哈勃距离),跨度约为4.8万光年/8.3万光年,是NGC 5638星系群-室女座Ⅲ星系群的成员。
                      NGC 5668是一个新恒星快速诞生的星系,它的恒星形成率比银河系高出60%。目前已在该星系内发现了三颗超新星,分别是:SN 1952G(类型未定)、SN 1954B(Ⅰa型)与SN 2004G(Ⅱ型)。图片由哈勃ACS在可见光波段拍摄(555nm、814nm),与9月9日发布。


                      IP属地:北京210楼2024-09-13 11:09
                      回复
                        本周哈勃图片的主题是室女座中的螺旋星系NGC 5668。它距离我们相对较近,距离地球 9000 万光年,天文学家可以利用太空和地面望远镜进行研究。乍一看,它似乎不是一个了不起的星系。它的直径约为 90000 光年,大小和质量与我们自己的银河系相似,它的方向几乎与我们面对面,显示出由云状不规则斑块组成的开放螺旋臂。
                        银河系和 NGC 5668 之间一个显著的区别是,该星系形成新恒星的速度快了 60%。这一事实掩盖了一个星系,该星系有翻腾的云层和气体流动,恶劣的天气为新恒星的形成创造了绝佳的条件!天文学家已经确定了恒星形成的两个主要驱动因素。首先,这张高质量的哈勃快照显示了中心的一个条状物;它看起来可能更像一个椭圆形而不是真正的条状物,但它似乎影响了星系的恒星形成率,就像许多螺旋星系的中心条状物一样。其次,高速氢气云已被追踪到,它在星系盘和围绕它的球形暗淡光晕之间垂直移动。这些可能是由炽热、大质量恒星的强烈恒星风产生的,它们为新的恒星形成区域贡献气体。
                        NGC 5668 恒星形成率的提高伴随着超新星爆炸的增多。1952 年、1954 年和 2004 年,该星系中曾发现过三次超新星爆炸。在这张图片中,哈勃望远镜被用来检查 II 型 SN 2004G 的周围环境,试图研究以这种超新星结束生命的恒星类型。
                        [图片说明:近距离正面观察的螺旋星系。它呈黄色,椭圆形中心发出明亮的光芒,显示出较老和较冷的恒星,而圆盘边缘的恒星较年轻和较热,因此它的颜色变得更蓝。它有许多略显斑驳的螺旋臂卷曲,恒星形成的地方闪闪发光。黑色背景只能在角落处看到。]


                        IP属地:北京211楼2024-09-13 11:10
                        回复
                          NGC 3312又称IC 629、PGC 31513,位于长蛇座的Sab(r)p型旋涡星系、LINER星系、水母星系,由约翰·赫歇尔于1835年首次发现,相对于CMB的运动速度约为3230km/s,径向速度约为2886km/s,距离地球约1.61亿光年(五次非红移测量)/1.55亿光年(哈勃距离),跨度约为23.5万光年,是NGC 3312星系群-长蛇座Ⅰ星系群(Abell 1060)的成员。 NGC 3312是一个冲压剥离星系,在星系团内部的高速运动中,大量的星际介质被剥离出原星系。这个过程伴随的气体尘埃扰动也加速了新恒星的形成活动,促成了NGC 3312的高表面亮度。图一来自Legacy巡天。图二由VLT巡天望远镜(VST)拍摄,与9月9日发布。


                          IP属地:北京212楼2024-09-14 07:30
                          回复
                            本周图片展示了长蛇座 I 星系团的片段,其中包含数百个星系。每个星系都有自己的怪癖和历史——但今天,我们关注的是泄漏星系 NGC 3312 背后的故事,它是星系团中已知的最大螺旋星系。
                            这个螺旋星系位于这幅图像的正中央,在屏幕上看起来几乎模糊不清,其内容散落到周围的宇宙中。这就是 NGC 3312,它成为了天体物理“抢劫”的牺牲品:冲压剥离。
                            当星系穿过稠密的流体时,就会发生这种情况,例如星系团中悬浮在星系之间的热气体。这种热气体拖拽星系外壳上较冷的气体,将其“拉”出星系并导致其泄漏到宇宙中。这种冷气体是恒星形成的原材料,这意味着以这种方式失去气体的星系有恒星数量减少的风险。受影响的星系(通常是那些落入星系团中心的星系)往往最终会形成长长的气体卷须,拖在身后,因此它们被称为“水母星系”。
                            这只是众多天文过程之一,这些过程使得宇宙图片如此丰富多彩且引人入胜。关于这张图片中的数百个光点,还有哪些故事等着我们去讲述呢?


                            IP属地:北京213楼2024-09-14 07:30
                            回复
                              NGC 1559又称PGC 14814,位于网罟座的SB(s)cd型旋涡星系、场星系,由詹姆斯·邓洛普于1826年首次发现,相对于CMB的运动速度约为1305km/s,径向速度约为1304km/s,距离地球约4870万光年(33次非红移测量)/6260万光年(哈勃距离),跨度约为9.72万光年。
                              目前已在NGC 1559内发现了四颗超新星,分别是:SN 1984J(Ⅱ型)、SN 1986L(Ⅱ型)、SN 2005df(Ⅰa型,氦聚变星)与SN 2009ib(Ⅱ-p型)。图一由哈勃WFC3在紫外-可见光-红外波段(275nm、336nm、350nm、438nm、555nm、606nm、657nm、814nm、1.1μm、1.6μm)拍摄,于9月16日发布。图二由VLT望远镜于2005年8月24日成像,星系正上方的明亮恒星是SN 2005df。



                              IP属地:北京214楼2024-09-17 12:1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