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1废史立牧
【是岁,改刺史,新置牧。】==后汉书灵帝纪
【(刘)焉以为刺史威轻,既不能禁,且用非其人,辄增暴乱,乃建议改置牧伯,镇安方夏,清选重臣,以居其任。焉乃阴求为交阯,以避时难。议未即行,会益州刺史郗俭在政烦扰,谣言远闻,而并州刺史张懿、凉州刺史耿鄙并为寇贼所害,故焉议得用。出焉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太仆黄琬为豫州牧,宗正刘虞为幽州牧,皆以本秩居职。州任之重,自此而始。】
42年,刘秀废州牧立刺史,光武非常喜欢监察系统,督军制度从他开始发扬光大,最后搞成那一长串的{都督中外诸军事}。。。。。。
光武帝派出的监军有谒者(监黎阳营等),有侍御史(监各种州郡兵),有北军中侯(以六百石中侯监比二千石校尉),有侍中、太监等等,反正都是皇帝近臣,才会得到替皇帝监军的职务,慢慢地监军开始也直接领兵作战了,然后监军们坐大,成为加衔{督X州军事}这样。
在188年前正式废史立牧前的例子有:
【又监黎阳谒者燕乔坐赃,重泉令彭良杀无辜,皆弃市。】
【征拜御史中丞。顺帝末,以(冯)绲持节督扬州诸郡军事,与中郎将滕抚击破群贼,迁陇西太守。】
【监军使者张敞承宦官旨,奏绲将傅婢二人戎服自随,又辄于江陵刻石纪功,请下吏案理。】==后来冯绲当了当了车骑将军,就是别人来监他了
【拜抚中郎将,督扬徐二州事。】==顺帝末腾抚的事
【复拜奂为护匈奴中郎将,以九卿秩督幽、并、凉三州及度辽、乌桓二营,兼察刺史、二千石能否,赏赐甚厚。】==张奂以九卿秩增加权重,这算是废史立牧的前奏了,这是个漫长的过程,二千石无能,流民流窜州郡,必须要有人统领协调,而原本的刺史是六百石小官,压不住二千百郡首,这就是刘焉所谓的要清选重臣,我们来看一下在董卓掌权之前都是哪些重臣做的州牧,是不是真的清选
188年刘焉:以九卿太常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九卿排名第一足够重了,刘焉既是名士又是九卿还是宗室,派到益州正合适治理与蛮夷打交道的事情。
188年刘虞:以九卿宗正领幽州牧,幽州是边地,需要跟异族搞好关系,刘虞也是名士,去幽州正好发挥他的才能,同时还是东汉皇家宗室,也非常合适
188年黄琬:以九卿太仆领豫州牧,豫州是东汉文化政治重地,治理的人起码文化水平要能服众,黄琬累世帝师,当然是名士,也是非常合适
184年皇甫嵩:【即拜嵩为左车骑将军,领冀州牧,封槐里侯,食槐里、美阳两县,合八千户。】==当时刚平定黄巾,朝廷以左车骑将军皇甫嵩领冀州牧,冀州也是军事重地,让习战事的皇甫嵩镇守也是非常合适
189年董卓:【灵帝寝疾,玺书拜卓为并州牧,令以兵属皇甫嵩。】==这时灵帝已经病了开始对掌权力不从心了,原本是征董卓回京师让他做少府的,但董卓不从,又改以前将军领并州牧,董卓还是不受诏,而灵帝也没把他怎么样,但这个安排本身也很合理,安定皇甫氏倾向于党人且是名族,而董卓只是个出身寒门的武人,让他在边关守着料他也翻不起什么大浪。
注意,这些人也不是无条件去地方任州牧的,他们要放人质在洛阳,我们看到的记载刘焉和刘虞的儿子都在洛阳任职,董卓没有儿子,他弟弟就在宫里做奉车都尉。
那么如果皇权正常展开,这些清选的重臣州牧并不会怎么样,让帝国散架这种事更是想都不用想,但我们看一下,董卓掌权后,豫州和冀州的州牧人选发生了奇怪的事情
【以尚书韩馥为冀州刺史,侍中刘岱为兖州刺史,陈留孔伷为豫州刺史,颍川张咨为南阳太守。】==后汉书董卓传
【初平元年,绍遂以勃海起兵,与从弟后将军术、冀州牧韩馥、】==后汉书袁绍传
【㈠雄记曰:馥字文节,颍川人。为御史中丞。董卓举为冀州牧。】
从后来袁绍、曹操和公孙瓒各人所说的话,我们可以得知董卓传记载错误,他不是冀州刺史,而是冀州牧,而韩馥当时的官职有两个,英雄记说是御史中丞,董卓传说是尚书,我们也无法从其他的记载中找到韩馥是大名士或有大军事才能可以去镇冀州这样的大州的事情。也即是说,按灵帝先前跟刘焉确认的清选重臣的标准,韩馥是根本不够资格去做冀州牧的,更巧的是,在冀州,他手下的勃海太守是名声、才能都高于他的袁本初,更更巧的是,韩馥还是汝南袁氏的故吏。
再来看豫州,豫州牧黄琬本来治理得好好的,董卓把他调回洛阳,把豫州牧改成一个六百石的豫州刺史,人选是{清谈高论,嘘枯吹生}的孔伷,这个孔伷显然是镇不住豫州这种超级大州的
这两个人选,一个韩馥根本不够资格却被搞去当了冀州牧,另一个豫州牧本来重臣名士黄琬做得好好的却被换成了根本压不住人的孔伷,这里面到底谁给董卓洗的脑就不好说了,可能是何颙他们?
但重要的是、袁隗的立场呢??在这些人事调整时,都没有记录袁隗有什么反应,作为一辈子呆在官场的人,他不可能不知道这两个州的人选有大问题根本不够资格,以当时董卓还没发疯的情况来看,袁隗想直接把袁绍搞去做冀州牧或豫州牧应该很难,董卓不会同意,但如果他告诉董卓一些官场常识,说韩馥孔伷根本不合适,董卓一定会听他的,毕竟到190年二月,董卓还在叫他袁公。但他什么都没有做,听任自家故吏韩馥去了冀州管袁绍。这里也是我认为袁隗支持袁绍的证据,在189年袁隗想自保把袁绍弄死简直太容易,但他都没做,反而事情向着袁绍的方向一次次出现了转机。
10.4.2三互法
从上可以看出,董卓要是不发疯,真的按汉廷制度来办事,他再长一颗脑子也玩不过关东这帮官场老手的。
三互法就是东汉官场搞出来的一直影响到现在的官场制度之一,现在已经找不到具体的内容了,但基本原则就是官场回避制度,例如本郡人不能出任本郡太守,看东汉整朝直到207年袁氏倒台,也没有出现过姓袁的汝南太守。蔡邕在上书【幽冀二州刺史久缺疏】中说到,因为三互法,幽冀这两个重要的州搞到刺史久缺无人,说三互法太过严了。
【三府選幽、冀二州刺史,踰月不定。臣怪問其故,云:「避三互。」十一州有禁,當取二州而已。二州之中,少素有威名之士,或拘限歲年,不應選用,狐疑遲淹。】
【《后汉书·蔡邕传》:“初,朝议以州郡相党,人情比周,乃制婚姻之家及两州人士不得对相监临。至是复有三互法,禁忌转密,选用艰难。”李贤注:“三互谓婚姻之家及两州人不得交互为官。”】
这里大约是蔡邕做议郎时的上疏,说是三公府选的刺史,选了一个月还没选出来。
但是汉制守护者袁本初大将军,却一直在遵守着三互法,虽然他绕开三互法的办法现在看来有点搞笑。
首先是他自己,一个人不可以领超过一个州,于是他用督X州军事的方法来确认自己对并、幽、青三州的管辖权
【使持节大将军督幽、青、并领冀州牧邟乡侯绍】==这个头衔不知道是他自己发明还是刘协给他的。
【袁绍遣袁遗领州,败散,奔沛国,为兵所杀。袁术更用陈瑀为扬州。瑀字公玮,下邳人。】==英雄记,袁遗是豫州汝南人,于是袁绍派豫州人袁遗领扬州,而袁术用徐州人陈瑀领扬州
【会长沙太守孙坚杀南阳太守张咨,引兵从术。刘表上术为南阳太守,术又表坚领豫州刺史,】==至于豫州,袁术上表扬州人孙坚为豫州刺史,豫州人袁术自己做荆州的南阳太守
【遣其将会稽周昕夺坚豫州】==另一边袁本初用扬州人周昕去夺豫州
你们两个这样搞真的。。。滑稽是不是有点?
还有袁本初热爱的上计制度,打仗打到尸山血海、道路都不通了,但是、你上计还是必须要来上哦,三互法还是要遵守哦!
【擅铸金银印,孝廉计吏,皆往诣绍。】----守护汉制袁本初!
另外,袁谭的茂才是刘备举的,应该是豫州牧期间,为什么是刘备呢?袁谭是豫州人,除了公卿,只有本州长官才能举本州茂才
【是岁,改刺史,新置牧。】==后汉书灵帝纪
【(刘)焉以为刺史威轻,既不能禁,且用非其人,辄增暴乱,乃建议改置牧伯,镇安方夏,清选重臣,以居其任。焉乃阴求为交阯,以避时难。议未即行,会益州刺史郗俭在政烦扰,谣言远闻,而并州刺史张懿、凉州刺史耿鄙并为寇贼所害,故焉议得用。出焉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太仆黄琬为豫州牧,宗正刘虞为幽州牧,皆以本秩居职。州任之重,自此而始。】
42年,刘秀废州牧立刺史,光武非常喜欢监察系统,督军制度从他开始发扬光大,最后搞成那一长串的{都督中外诸军事}。。。。。。
光武帝派出的监军有谒者(监黎阳营等),有侍御史(监各种州郡兵),有北军中侯(以六百石中侯监比二千石校尉),有侍中、太监等等,反正都是皇帝近臣,才会得到替皇帝监军的职务,慢慢地监军开始也直接领兵作战了,然后监军们坐大,成为加衔{督X州军事}这样。
在188年前正式废史立牧前的例子有:
【又监黎阳谒者燕乔坐赃,重泉令彭良杀无辜,皆弃市。】
【征拜御史中丞。顺帝末,以(冯)绲持节督扬州诸郡军事,与中郎将滕抚击破群贼,迁陇西太守。】
【监军使者张敞承宦官旨,奏绲将傅婢二人戎服自随,又辄于江陵刻石纪功,请下吏案理。】==后来冯绲当了当了车骑将军,就是别人来监他了
【拜抚中郎将,督扬徐二州事。】==顺帝末腾抚的事
【复拜奂为护匈奴中郎将,以九卿秩督幽、并、凉三州及度辽、乌桓二营,兼察刺史、二千石能否,赏赐甚厚。】==张奂以九卿秩增加权重,这算是废史立牧的前奏了,这是个漫长的过程,二千石无能,流民流窜州郡,必须要有人统领协调,而原本的刺史是六百石小官,压不住二千百郡首,这就是刘焉所谓的要清选重臣,我们来看一下在董卓掌权之前都是哪些重臣做的州牧,是不是真的清选
188年刘焉:以九卿太常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九卿排名第一足够重了,刘焉既是名士又是九卿还是宗室,派到益州正合适治理与蛮夷打交道的事情。
188年刘虞:以九卿宗正领幽州牧,幽州是边地,需要跟异族搞好关系,刘虞也是名士,去幽州正好发挥他的才能,同时还是东汉皇家宗室,也非常合适
188年黄琬:以九卿太仆领豫州牧,豫州是东汉文化政治重地,治理的人起码文化水平要能服众,黄琬累世帝师,当然是名士,也是非常合适
184年皇甫嵩:【即拜嵩为左车骑将军,领冀州牧,封槐里侯,食槐里、美阳两县,合八千户。】==当时刚平定黄巾,朝廷以左车骑将军皇甫嵩领冀州牧,冀州也是军事重地,让习战事的皇甫嵩镇守也是非常合适
189年董卓:【灵帝寝疾,玺书拜卓为并州牧,令以兵属皇甫嵩。】==这时灵帝已经病了开始对掌权力不从心了,原本是征董卓回京师让他做少府的,但董卓不从,又改以前将军领并州牧,董卓还是不受诏,而灵帝也没把他怎么样,但这个安排本身也很合理,安定皇甫氏倾向于党人且是名族,而董卓只是个出身寒门的武人,让他在边关守着料他也翻不起什么大浪。
注意,这些人也不是无条件去地方任州牧的,他们要放人质在洛阳,我们看到的记载刘焉和刘虞的儿子都在洛阳任职,董卓没有儿子,他弟弟就在宫里做奉车都尉。
那么如果皇权正常展开,这些清选的重臣州牧并不会怎么样,让帝国散架这种事更是想都不用想,但我们看一下,董卓掌权后,豫州和冀州的州牧人选发生了奇怪的事情
【以尚书韩馥为冀州刺史,侍中刘岱为兖州刺史,陈留孔伷为豫州刺史,颍川张咨为南阳太守。】==后汉书董卓传
【初平元年,绍遂以勃海起兵,与从弟后将军术、冀州牧韩馥、】==后汉书袁绍传
【㈠雄记曰:馥字文节,颍川人。为御史中丞。董卓举为冀州牧。】
从后来袁绍、曹操和公孙瓒各人所说的话,我们可以得知董卓传记载错误,他不是冀州刺史,而是冀州牧,而韩馥当时的官职有两个,英雄记说是御史中丞,董卓传说是尚书,我们也无法从其他的记载中找到韩馥是大名士或有大军事才能可以去镇冀州这样的大州的事情。也即是说,按灵帝先前跟刘焉确认的清选重臣的标准,韩馥是根本不够资格去做冀州牧的,更巧的是,在冀州,他手下的勃海太守是名声、才能都高于他的袁本初,更更巧的是,韩馥还是汝南袁氏的故吏。
再来看豫州,豫州牧黄琬本来治理得好好的,董卓把他调回洛阳,把豫州牧改成一个六百石的豫州刺史,人选是{清谈高论,嘘枯吹生}的孔伷,这个孔伷显然是镇不住豫州这种超级大州的
这两个人选,一个韩馥根本不够资格却被搞去当了冀州牧,另一个豫州牧本来重臣名士黄琬做得好好的却被换成了根本压不住人的孔伷,这里面到底谁给董卓洗的脑就不好说了,可能是何颙他们?
但重要的是、袁隗的立场呢??在这些人事调整时,都没有记录袁隗有什么反应,作为一辈子呆在官场的人,他不可能不知道这两个州的人选有大问题根本不够资格,以当时董卓还没发疯的情况来看,袁隗想直接把袁绍搞去做冀州牧或豫州牧应该很难,董卓不会同意,但如果他告诉董卓一些官场常识,说韩馥孔伷根本不合适,董卓一定会听他的,毕竟到190年二月,董卓还在叫他袁公。但他什么都没有做,听任自家故吏韩馥去了冀州管袁绍。这里也是我认为袁隗支持袁绍的证据,在189年袁隗想自保把袁绍弄死简直太容易,但他都没做,反而事情向着袁绍的方向一次次出现了转机。
10.4.2三互法
从上可以看出,董卓要是不发疯,真的按汉廷制度来办事,他再长一颗脑子也玩不过关东这帮官场老手的。
三互法就是东汉官场搞出来的一直影响到现在的官场制度之一,现在已经找不到具体的内容了,但基本原则就是官场回避制度,例如本郡人不能出任本郡太守,看东汉整朝直到207年袁氏倒台,也没有出现过姓袁的汝南太守。蔡邕在上书【幽冀二州刺史久缺疏】中说到,因为三互法,幽冀这两个重要的州搞到刺史久缺无人,说三互法太过严了。
【三府選幽、冀二州刺史,踰月不定。臣怪問其故,云:「避三互。」十一州有禁,當取二州而已。二州之中,少素有威名之士,或拘限歲年,不應選用,狐疑遲淹。】
【《后汉书·蔡邕传》:“初,朝议以州郡相党,人情比周,乃制婚姻之家及两州人士不得对相监临。至是复有三互法,禁忌转密,选用艰难。”李贤注:“三互谓婚姻之家及两州人不得交互为官。”】
这里大约是蔡邕做议郎时的上疏,说是三公府选的刺史,选了一个月还没选出来。
但是汉制守护者袁本初大将军,却一直在遵守着三互法,虽然他绕开三互法的办法现在看来有点搞笑。
首先是他自己,一个人不可以领超过一个州,于是他用督X州军事的方法来确认自己对并、幽、青三州的管辖权
【使持节大将军督幽、青、并领冀州牧邟乡侯绍】==这个头衔不知道是他自己发明还是刘协给他的。
【袁绍遣袁遗领州,败散,奔沛国,为兵所杀。袁术更用陈瑀为扬州。瑀字公玮,下邳人。】==英雄记,袁遗是豫州汝南人,于是袁绍派豫州人袁遗领扬州,而袁术用徐州人陈瑀领扬州
【会长沙太守孙坚杀南阳太守张咨,引兵从术。刘表上术为南阳太守,术又表坚领豫州刺史,】==至于豫州,袁术上表扬州人孙坚为豫州刺史,豫州人袁术自己做荆州的南阳太守
【遣其将会稽周昕夺坚豫州】==另一边袁本初用扬州人周昕去夺豫州
你们两个这样搞真的。。。滑稽是不是有点?
还有袁本初热爱的上计制度,打仗打到尸山血海、道路都不通了,但是、你上计还是必须要来上哦,三互法还是要遵守哦!
【擅铸金银印,孝廉计吏,皆往诣绍。】----守护汉制袁本初!
另外,袁谭的茂才是刘备举的,应该是豫州牧期间,为什么是刘备呢?袁谭是豫州人,除了公卿,只有本州长官才能举本州茂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