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g 008
于是以久不雨,策免司空刘弘而卓代之,俄迁太尉,假节钺虎贲。遂废帝为弘农王。寻又杀王及何太后。立灵帝少子陈留王,是为献帝。㈠卓迁相国,封郿侯,赞拜不名,剑履上殿,……
【帝纪曰:卓谋废帝,会群臣于朝堂,议曰:……九月甲戌,卓复大会群臣曰:“太后逼迫永乐太后,令以忧死,逆妇姑之礼,无孝顺之节。天子幼质,软弱不君。昔伊尹放太甲,霍光废昌邑,着在典籍,佥以为善。今太后宜如太甲,皇帝宜如昌邑。陈留王仁孝,宜即尊皇祚。”
献帝起居注载策曰:“孝灵皇帝。。。。。。】===三国志
癸酉,卓謂司隸校尉袁紹曰:……卓以廢帝議示太傅袁隗,隗報如議。===袁宏后汉纪
九月甲戌,卓大會群臣於崇德殿。卓曰:……欲誅植。議郎彭伯諫曰:「盧尚書海內大儒,天下之望也。今先害之,恐天下震怖。」卓乃止。】==袁宏后汉纪
【并州牧董卓殺執金吾丁原。司空劉弘免,董卓自為司空。九月甲戌,董卓廢帝為弘農王。】==后汉书,没有提到袁隗有什么行动
【卓以废立议示太傅袁隗,隗报如议。】==资治通鉴用了这一条
【甲戌,卓复会群僚于崇德前殿,遂胁太后策废少帝,曰:“皇帝在丧,无人子之心,威仪不类人君,今废为弘农王,立陈留王协为帝。”袁隗解帝玺绶,以奉陈留王,扶弘农王下殿,北面称臣。】==资治通鉴也用了这条
后汉书和三国志都没有写废立时袁隗有什么动作,资治通鉴用了袁宏后汉纪的版本
这里的时间也是乱七八糟,且写到袁隗亲自解了皇帝玺绶奉给刘协?又是说袁家一家都是乱臣贼子,
首先说【袁隗如议】,这里根本都没议出个结果,他如个什么议啊,再第二次董卓在崇德殿跟群臣朝议,这时他已经完全控制宫廷可以自己进宫了,袁隗如不如议还有什么区别?
第二、策废立时,我们前面看了霍光废刘贺、顺帝被拥立登基,这种大事都是要尚书令亲自来读的,当时的尚书令可能是马日䃅?但策书不是他念的,这玩意写得也不像是蔡邕的手笔,不知道谁写的,只有记载一个【尚书丁宫曰:“天祸汉室,丧乱弘多。昔祭仲废忽立突,春秋大其权。今大臣量宜为社稷计,诚合天人,请称万岁。】,这里只有一个尚书来发言,不见尚书令,这都乱七八糟根本不符合礼仪的。对了这个丁宫还是沛国人,不知道跟曹操的丁夫人是什么关系。
再来看袁隗的性格:应劭在{风俗通义}中记载了袁隗有一个姓董的司徒掾,袁隗知道这个人有问题但是没有去管,他连自己的府掾有问题都不愿意去管的一个人,会跳起来冲到前面去干摘皇帝玺绶这种要上史书的事吗?(这个姓董的司徒掾也是我认为董卓是袁隗故吏可能性很低的原因之一,可能吴书搞错的?但是董卓前期的经历记载真的太乱了,理不清。。。。)
且从他对袁绍的支持来看,他是站他侄子的,我认为袁绍在跑路到取冀州的过程中是得到了袁隗和袁基支持的
另外、董卓后来一系列的行为,他也没有反应和言行记录,包括迁都这么大的事,杨彪他们都跳出来反对,他也没有说话,在杨彪大反对的时候,他还是袁公,一个出生就在官场的老油条,根本不是一个喜欢出头的人。怎么可能冲到最前面去干吃力不讨好的事?
这里明显有抄霍光解刘贺玺绶的那段史料,但霍光自己是主废立人,袁隗又不是,要解也是董卓或丁宫解啊。
鉴于此类对袁氏的恶感,没有特殊情况,有关袁氏的信息都不会引用资治通鉴,后汉书和三国志绕不过去,就只好边看边分析了。
BUG 009
袁绍与韩馥谋立幽州牧刘虞为帝,太祖拒之。㈠绍又尝得一玉印,于太祖坐中举向其肘,太祖由是笑而恶焉。
㈠魏书载太祖答绍曰:“董卓之罪,暴于四海,吾等合大众、兴义兵而远近莫不响应,此以义动故也。今幼主微弱,制于奸臣,未有昌邑亡国之衅,而一旦改易,天下其孰安之?诸君北面,我自西向。”
㈡魏书曰:太祖大笑曰:“吾不听汝也。”绍复使人说太祖曰:“今袁公势盛兵强,二子已长,天下群英,孰踰于此?”太祖不应。由是益不直绍,图诛灭之。==三国志和魏书
公曰:“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同三国志
典略曰:自此绍贡御希慢,私使主薄耿苞密白曰:“赤德衰尽,袁为黄胤,宜顺天意。”绍以苞密白事示军府将吏。议者咸以苞为妖妄宜诛,绍乃杀苞以自解。===三国志
初,北见袁绍,谓绍谋臣辛评、郭图曰:“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三国志
曹操说袁绍【色厉而胆薄】,但他又用玉印举向太祖肘,想要另立刘虞为帝,所以同时又【轻佻而胆肥】
还有曹魏谁说袁绍装周公,礼多繁仪,同时,袁又一次轻佻地自己向军府将吏说自己有天意?不是,他就算想搞天意,以他装周公的风格,也是别人提出来啊,怎么可能亲口说自己有天意是天命之人的?他又不是李傕郭氾那些文盲,或者说若大个幕府里没人了要自己亲自讲这种话。
总之,在三国相关的史料里,袁本初这个输家,不仅没有人----权,连人格也被剥夺了,当需要展示曹操哪方面的英明时,就把袁本初拿出来做一个反面对衬,管它合不合逻辑,袁绍在三国志里分裂出来的人格比军阀们搞出来的杂号将军号都多,还有很多条鬼扯的资料,写到那些事件时再一一分析,这一件件加起来塑造了一个反面典型出来,虽然努力查找,但我也都很难去了解袁本初要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更何况是那些不加验证一看这些材料就累加给他的人,最好听的一句也就是“漂亮的草包”了,不仅人物性格,事迹等也会被扭曲
举例之:
在附资料2中,我附上了东汉的官阶表,里面有一项腊赐,即使是看这个贴子的人也应该会直接划过,对此毫无兴趣,但是
腊赐:指东汉例行的每年年终给公务员们发的类似年终奖的东西,金额列在上面了,同样的春赐就是类似开工奖,这两笔加起来的话,数额还是挺大的,在东汉时就有官员上言说这个太费钱了
【国恩覆载,赏赉过度,但闻腊赐,自郎官以上,公卿王侯以下,至于空竭帑藏,损耗国资。】===后汉书何敞上书写的
204年8月,曹操攻破邺城,给自己挂了一块牌坊说,【慰劳绍妻,还其家人宝物,赐杂缯絮,廪食之。】===三国志,说得他没拿袁绍一分钱似的。但是、
同年底,【十二月,赐三公已下金帛各有差。自是三年一赐,以为常制。】===这个就是腊赐了,在196年把刘协弄到许都后到203年,曹操一直没有发过腊赐,攻破邺城后马上就有钱拿出来了,并且重新规定了三年发一次。到205年八月,他又发了一次钱
【秋九月,赐百官尤贫者金帛各有差。】
这里到底发了多少钱,可能没有东汉这么多,我需要再看一下三国志有没有曹魏之后发腊赐的记录,再对比下东汉的金额,看能不能推下曹操发了多少钱。但他肯定发到了血财。当然你也可以说钱是曹操在许都辛苦攒的,反正没有史料记录是从冀州得来的。
这样的记载,一方面把曹操抢冀州钱的记录抹掉了,另一方面,还给曹操贴金他对敌人大方,还绍妻家人宝物哦,另另一方面,袁绍究竟怎么治理的经济民生也抹掉了,曹魏一面说他治理烂人又烂,但另一面我们从这些拐弯抹角的资料又能发现他治理得很有钱,你不了解官制行政这些东西,不去到处看其他人的资料甚至曹魏的资料,连这种信息都挖不出来的。
这种对敌人的扭曲不仅导致了对输家这方的各种信息查证难度,把输家塑造成千年反派,还因为以赢家为主线的描述,导致对一些大事件的扭曲,比如:讨董
我看几乎所有资料,都把讨董的时间线列为190年正月酸枣那帮人起兵,因为曹操在里面,以曹本位来立时间线。
但是,用这个时间线的话,很多人也发现好多时间和事件都对不上,在我看了更多的资料才发现这里就有问题了
讨董的时间线,不是以酸枣起兵为主轴,而是190年三月袁绍歃血漳河那次为主时间线,把时间挪开,把曹操从主角挪开后,很多事件就说得通了包括和张氏兄弟的真正矛盾,且酸枣给他的空头盟主和他自己主盟的盟主是完全两码事,原来大家都当成是同一个。后面那个盟主结约了更多的人,他不是酸枣盟主而是关东盟主,且对盟友有一定的约束力,包括政治、经济、军事上的。袁家那几十个人被杀也是因为董卓【闻绍已得山东】,虽然后来各方面包括袁绍自己都在淡化他这个盟主。细节上还有太多资料要查,后面慢慢写吧。
于是以久不雨,策免司空刘弘而卓代之,俄迁太尉,假节钺虎贲。遂废帝为弘农王。寻又杀王及何太后。立灵帝少子陈留王,是为献帝。㈠卓迁相国,封郿侯,赞拜不名,剑履上殿,……
【帝纪曰:卓谋废帝,会群臣于朝堂,议曰:……九月甲戌,卓复大会群臣曰:“太后逼迫永乐太后,令以忧死,逆妇姑之礼,无孝顺之节。天子幼质,软弱不君。昔伊尹放太甲,霍光废昌邑,着在典籍,佥以为善。今太后宜如太甲,皇帝宜如昌邑。陈留王仁孝,宜即尊皇祚。”
献帝起居注载策曰:“孝灵皇帝。。。。。。】===三国志
癸酉,卓謂司隸校尉袁紹曰:……卓以廢帝議示太傅袁隗,隗報如議。===袁宏后汉纪
九月甲戌,卓大會群臣於崇德殿。卓曰:……欲誅植。議郎彭伯諫曰:「盧尚書海內大儒,天下之望也。今先害之,恐天下震怖。」卓乃止。】==袁宏后汉纪
【并州牧董卓殺執金吾丁原。司空劉弘免,董卓自為司空。九月甲戌,董卓廢帝為弘農王。】==后汉书,没有提到袁隗有什么行动
【卓以废立议示太傅袁隗,隗报如议。】==资治通鉴用了这一条
【甲戌,卓复会群僚于崇德前殿,遂胁太后策废少帝,曰:“皇帝在丧,无人子之心,威仪不类人君,今废为弘农王,立陈留王协为帝。”袁隗解帝玺绶,以奉陈留王,扶弘农王下殿,北面称臣。】==资治通鉴也用了这条
后汉书和三国志都没有写废立时袁隗有什么动作,资治通鉴用了袁宏后汉纪的版本
这里的时间也是乱七八糟,且写到袁隗亲自解了皇帝玺绶奉给刘协?又是说袁家一家都是乱臣贼子,
首先说【袁隗如议】,这里根本都没议出个结果,他如个什么议啊,再第二次董卓在崇德殿跟群臣朝议,这时他已经完全控制宫廷可以自己进宫了,袁隗如不如议还有什么区别?
第二、策废立时,我们前面看了霍光废刘贺、顺帝被拥立登基,这种大事都是要尚书令亲自来读的,当时的尚书令可能是马日䃅?但策书不是他念的,这玩意写得也不像是蔡邕的手笔,不知道谁写的,只有记载一个【尚书丁宫曰:“天祸汉室,丧乱弘多。昔祭仲废忽立突,春秋大其权。今大臣量宜为社稷计,诚合天人,请称万岁。】,这里只有一个尚书来发言,不见尚书令,这都乱七八糟根本不符合礼仪的。对了这个丁宫还是沛国人,不知道跟曹操的丁夫人是什么关系。
再来看袁隗的性格:应劭在{风俗通义}中记载了袁隗有一个姓董的司徒掾,袁隗知道这个人有问题但是没有去管,他连自己的府掾有问题都不愿意去管的一个人,会跳起来冲到前面去干摘皇帝玺绶这种要上史书的事吗?(这个姓董的司徒掾也是我认为董卓是袁隗故吏可能性很低的原因之一,可能吴书搞错的?但是董卓前期的经历记载真的太乱了,理不清。。。。)
且从他对袁绍的支持来看,他是站他侄子的,我认为袁绍在跑路到取冀州的过程中是得到了袁隗和袁基支持的
另外、董卓后来一系列的行为,他也没有反应和言行记录,包括迁都这么大的事,杨彪他们都跳出来反对,他也没有说话,在杨彪大反对的时候,他还是袁公,一个出生就在官场的老油条,根本不是一个喜欢出头的人。怎么可能冲到最前面去干吃力不讨好的事?
这里明显有抄霍光解刘贺玺绶的那段史料,但霍光自己是主废立人,袁隗又不是,要解也是董卓或丁宫解啊。
鉴于此类对袁氏的恶感,没有特殊情况,有关袁氏的信息都不会引用资治通鉴,后汉书和三国志绕不过去,就只好边看边分析了。
BUG 009
袁绍与韩馥谋立幽州牧刘虞为帝,太祖拒之。㈠绍又尝得一玉印,于太祖坐中举向其肘,太祖由是笑而恶焉。
㈠魏书载太祖答绍曰:“董卓之罪,暴于四海,吾等合大众、兴义兵而远近莫不响应,此以义动故也。今幼主微弱,制于奸臣,未有昌邑亡国之衅,而一旦改易,天下其孰安之?诸君北面,我自西向。”
㈡魏书曰:太祖大笑曰:“吾不听汝也。”绍复使人说太祖曰:“今袁公势盛兵强,二子已长,天下群英,孰踰于此?”太祖不应。由是益不直绍,图诛灭之。==三国志和魏书
公曰:“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同三国志
典略曰:自此绍贡御希慢,私使主薄耿苞密白曰:“赤德衰尽,袁为黄胤,宜顺天意。”绍以苞密白事示军府将吏。议者咸以苞为妖妄宜诛,绍乃杀苞以自解。===三国志
初,北见袁绍,谓绍谋臣辛评、郭图曰:“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三国志
曹操说袁绍【色厉而胆薄】,但他又用玉印举向太祖肘,想要另立刘虞为帝,所以同时又【轻佻而胆肥】
还有曹魏谁说袁绍装周公,礼多繁仪,同时,袁又一次轻佻地自己向军府将吏说自己有天意?不是,他就算想搞天意,以他装周公的风格,也是别人提出来啊,怎么可能亲口说自己有天意是天命之人的?他又不是李傕郭氾那些文盲,或者说若大个幕府里没人了要自己亲自讲这种话。
总之,在三国相关的史料里,袁本初这个输家,不仅没有人----权,连人格也被剥夺了,当需要展示曹操哪方面的英明时,就把袁本初拿出来做一个反面对衬,管它合不合逻辑,袁绍在三国志里分裂出来的人格比军阀们搞出来的杂号将军号都多,还有很多条鬼扯的资料,写到那些事件时再一一分析,这一件件加起来塑造了一个反面典型出来,虽然努力查找,但我也都很难去了解袁本初要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更何况是那些不加验证一看这些材料就累加给他的人,最好听的一句也就是“漂亮的草包”了,不仅人物性格,事迹等也会被扭曲
举例之:
在附资料2中,我附上了东汉的官阶表,里面有一项腊赐,即使是看这个贴子的人也应该会直接划过,对此毫无兴趣,但是
腊赐:指东汉例行的每年年终给公务员们发的类似年终奖的东西,金额列在上面了,同样的春赐就是类似开工奖,这两笔加起来的话,数额还是挺大的,在东汉时就有官员上言说这个太费钱了
【国恩覆载,赏赉过度,但闻腊赐,自郎官以上,公卿王侯以下,至于空竭帑藏,损耗国资。】===后汉书何敞上书写的
204年8月,曹操攻破邺城,给自己挂了一块牌坊说,【慰劳绍妻,还其家人宝物,赐杂缯絮,廪食之。】===三国志,说得他没拿袁绍一分钱似的。但是、
同年底,【十二月,赐三公已下金帛各有差。自是三年一赐,以为常制。】===这个就是腊赐了,在196年把刘协弄到许都后到203年,曹操一直没有发过腊赐,攻破邺城后马上就有钱拿出来了,并且重新规定了三年发一次。到205年八月,他又发了一次钱
【秋九月,赐百官尤贫者金帛各有差。】
这里到底发了多少钱,可能没有东汉这么多,我需要再看一下三国志有没有曹魏之后发腊赐的记录,再对比下东汉的金额,看能不能推下曹操发了多少钱。但他肯定发到了血财。当然你也可以说钱是曹操在许都辛苦攒的,反正没有史料记录是从冀州得来的。
这样的记载,一方面把曹操抢冀州钱的记录抹掉了,另一方面,还给曹操贴金他对敌人大方,还绍妻家人宝物哦,另另一方面,袁绍究竟怎么治理的经济民生也抹掉了,曹魏一面说他治理烂人又烂,但另一面我们从这些拐弯抹角的资料又能发现他治理得很有钱,你不了解官制行政这些东西,不去到处看其他人的资料甚至曹魏的资料,连这种信息都挖不出来的。
这种对敌人的扭曲不仅导致了对输家这方的各种信息查证难度,把输家塑造成千年反派,还因为以赢家为主线的描述,导致对一些大事件的扭曲,比如:讨董
我看几乎所有资料,都把讨董的时间线列为190年正月酸枣那帮人起兵,因为曹操在里面,以曹本位来立时间线。
但是,用这个时间线的话,很多人也发现好多时间和事件都对不上,在我看了更多的资料才发现这里就有问题了
讨董的时间线,不是以酸枣起兵为主轴,而是190年三月袁绍歃血漳河那次为主时间线,把时间挪开,把曹操从主角挪开后,很多事件就说得通了包括和张氏兄弟的真正矛盾,且酸枣给他的空头盟主和他自己主盟的盟主是完全两码事,原来大家都当成是同一个。后面那个盟主结约了更多的人,他不是酸枣盟主而是关东盟主,且对盟友有一定的约束力,包括政治、经济、军事上的。袁家那几十个人被杀也是因为董卓【闻绍已得山东】,虽然后来各方面包括袁绍自己都在淡化他这个盟主。细节上还有太多资料要查,后面慢慢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