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吧 关注:36,459贴子:1,265,403

苏格拉底思想概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河南1楼2023-09-18 16:40回复
    关于教育的内容,苏格拉底主张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要有道德就必须有道德的知识,一切不道德的行为都是无知的结果。


    IP属地:河南2楼2023-09-18 16:45
    回复
      待在监狱中一个月,每天都有朋友和学生来探望苏格拉底。他们经常与苏格拉底谈着谈着就忍不住哭泣起来,因为不久他就要死了。这时,苏格拉底却安慰他们:“你们认为死亡很可怕吗?”别人于是请教:“什么是死亡?你为什么不怕死?”
      苏格拉底回答:“死亡只有两种情况:第一,死亡就好像是无梦的安眠,而这是求之不得的!第二,死亡是前往一个过去的人所去的世界,所以我死后去到这个世界,可以同很多贤哲会面,这很好啊!”


      IP属地:河南4楼2023-09-18 16:48
      回复
        苏格拉底:人类在世的生命是由灵魂与身体联合而成,哲学家专注灵魂的智慧与美德,却发现灵魂受到身体很大的阻碍。身体的目标是存活,因此,身体透过生存的欲望与恐惧,让我们离弃智慧与美德。疾病攻击我们的身体,爱欲恐惧像潮水般淹没我们,让灵魂偏离正道。
        最后,就算自身准备好了,环境也不见得配合,战争与动乱将个人卷入,让我们必须刻苦求生。我们终其一生因身体挟制无法追求知识与美德,只有死亡能将灵魂与身体分开。哲学家会为死亡感到快乐,是因为真正献身于哲学的人,其实是为死亡做准备,让灵魂脱离身体的挟制。


        IP属地:河南5楼2023-09-18 16:53
        回复
          西米亚斯问道:“既然要脱离身体挟制,哲学家为什么不直接自杀?”苏格拉底道:“西米亚斯的问题极好。哲学家虽不骇死,却不主动寻死。因为身体这部分虽然会干扰我们,却不属于我们。身体是诸神寄放在我们灵魂处的物品,若毁坏物品神明必降罪于我们。我们必须平静地看守身体,直到神明取走的那一天。”


          IP属地:河南6楼2023-09-18 16:53
          回复
            克贝回道:“苏格拉底,你所说得虽然极好,但对一般人来说,并不容易相信。若死亡真的是灵魂离开身体,你说的自然无误。可是大家担心的是,万一死后一切都消失,连灵魂也消失了,怎么办?”苏格拉底道:“我相信我们只要认真思考,就能发现灵魂不灭的证据。”
            苏格拉底:“我若认识了某人,有了那人的观念,即便那人逝去,心中观念也不会消逝不是吗?”克贝回道:“是的,观念不会因对象消逝而消失。”“灵魂与观念相似,我们透过理智认识到观念,也透过理智意识到灵魂。灵魂与无形的、单一的、理智的、神圣的、不可分解的特性相近;身体与有形的、复合的、变化的、可朽的这些特性相近。无形的灵魂是永不毁坏的。”


            IP属地:河南7楼2023-09-18 16:54
            回复
              许多人在幵始与苏格拉底对话时,无一不是信心满满,认为自己很有知识,最后却会发现自己原来是如此无知。苏格拉底说:“如果我是因为自己有知,而指出你们的无知,那是我不对。但请你不要忘记,我自己也是无知的!”
              真的知识必须由内而发,由主体觉悟而生。智慧是必须由自己觉悟而生,别人所能给的只是可以表述的知识。真正的智慧是自己觉悟与体验到的,所以能够引发实践的动力,并且终其一生坚持不移。
              对苏格拉底而言,一个人如果真的了解什么是恶,会惟恐避之不及,又怎么可能去做?相反的,一个人如果真的知道什么是善,当然也会迫不及待想接近它。换言之,一个人如果认知了真正的善恶,就会自然且必然地行善避恶。之所以有这么多人没有行善避恶,就是因为他们未能认知真正的善恶。由此可知,真知必然能够实践,之所以未能实践,就是因为缺乏真正的理解。


              IP属地:河南8楼2023-09-18 16:55
              回复
                苏格拉底热衷于辩论,其根本目的不是为了辩倒别人出风头,而是希望对方从错误的思想认知中走出来,尤其是对自己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苏格拉底从来不作公开演讲,他认为若要探讨真理,应该由两个人进行对话。两个人有各自的立场,一个代表正方,一个代表反方。苏格拉底在对话中常使用到反话、辩证、归纳的方法。反话法就是在对话中不断反问,不断追问。辩证法则是当别人提到一个观点的时候,请教他此观点的反面能否成立,正反两面综合起来再往上提升。


                IP属地:河南9楼2023-09-18 16:56
                回复
                  与人辩论时,苏格拉底总是先谦虚地说自己什么也不懂,请对方先说清楚自己的观点,他边听边分析,抓住其中一两个问题最为明显的观点,抛出一系列诘问,引导对方逐步认识到自身理论中的不实处、谬误处,令对方辞穷而折服,这就是“苏格拉底反诘法”。


                  IP属地:河南10楼2023-09-18 16:56
                  回复
                    根据《申辩篇》的叙述,他的问答法的缘起居然是对神谕本身的考察。苏格拉底的朋友凯勒丰去德尔菲神庙问卜,问是否有人比苏格拉底更有智慧。神签回应说没有人比苏格拉底更有智慧。
                    苏格拉底听了神谕后并没有欣喜若狂或沾沾自喜;相反,他感到很“困惑”,因为他觉得自己并不拥有智慧。他的策略是去找出一个比他自己更有智慧的人,即找到一个神谕答复的反例,这样他就可以驳倒神谕。苏格拉底明确宣布他有自己的神灵,并经常依赖神灵的指引。
                    《理想国·申辩篇》中,苏格拉底提到,这种神圣的声音阻止他去参与公共政治活动。神灵不提供苏格拉底寻求的伦理知识;神灵也从不解释它为什么反对苏格拉底做某些事情。神灵只是就某些行为的不宜性发出警讯。而这些行为为什么不能做,苏格拉底还是必须以自己的理性去发掘。


                    IP属地:河南11楼2023-09-18 16:57
                    回复
                      苏格拉底的父亲是有名的石雕师傅。有一次父亲正在雕刻一只狮子,小苏格拉底提出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的雕刻师呢?”父亲一边指着眼前已经成型的狮子,一边回答:“就以这只狮子为例吧,我并不是在雕刻这只狮子,我是在唤醒它!”“唤醒?”
                      “对!狮子本来就沉睡在石块中,我只是将它从石头的监牢里解救出来而已。”冰冷的石头在雕刻家眼里是有生命和灵性的,他们把石头“唤醒”并赋予全新的生命。


                      IP属地:河南12楼2023-09-18 16:58
                      回复
                        苏格拉底抬杠是有“套路”的,被后来西方哲学史称为“辩证法”。第一步是先找话题,不管机会是自然产生的,还是苏格拉底故意制造的。第二步是由具体问题的看法拓展为抽象、普遍问题的观点。第三步是用另外一个相反的具体存在,来论证刚才抽象出来的概念。
                        苏格拉底的“讥讽”,在经过几个回合的争锋后,已经成了套路,形成了固定的“诘问”方法。但是运用这种方法的前提是:“我是无知的”。苏格拉底式的无知是指一种知识——一个人对他们不知道的事情的坦率承认。
                        人类未知领域并不是一个闭合的圆圈,而是一个可能是无限维度上呈开放型的无限空间。无论对人类整体还是对每个个体而言,知识的增长都不仅意味着所知更多,也意味着面临的未知领域更大。
                        人类的已知领域也并不是人们想像的那样一个圆。因为人们尽管积累着实在的知识,但并未得到一个实心的、令人信赖和封闭的已知世界之圆。在我们假定的这个已知之圆内,大部分内容仍是不确定的。


                        IP属地:河南13楼2023-09-18 16:59
                        回复
                          俯瞰人类认识史,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残酷的事实:人们自以为天经地义的常识常常被证明是谬误和偏见;多数人的见解常常是错的;而时代也常为谬见所统治。
                          人类知识的不确定性,需要我们时时警醒。我们已有的知识,是我们为探索未知领域而预设的前提。没有这些预设的前提,我们便无法摸索前行,但这些前提大部分仍属于半真理、假说、勉强的解释或是某种方便之说。
                          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反思和检讨:我们假定为已知的出发点可靠吗?我们原以为依据的知识不需要修正吗?时时保持这种警觉,才使我们不致于在摸索中误入歧途或陷入泥淖。


                          IP属地:河南14楼2023-09-18 17:00
                          回复
                            苏格拉底常说自己一无所知。他往往引导人们去怀疑自己说话的前提,推动他们亲自去寻求肯定的答案。对青年人,他尤其喜欢这样做,激发他们追求真理的欲望。苏格拉底这个方法所要起的作用,是让别人暴露自己,让他们说出自己的道理。而苏格拉底先是承认他们说的有道理,然后向他们提出完全相反的意见,并让他们意识到这个意见也是正确的。最后使他们发现自己所肯定的意见和开始时所说的道理是多么自相矛盾,引起了困惑。这样一来,就需要努力学习知识,以弥补自己的无知了。


                            IP属地:河南15楼2023-09-18 17:01
                            回复
                              苏格拉底一生向所遇见的每一个人求教,对各色人物穷根究底地发问,其结果是到处戳破了在知的华丽外表下无知的败絮。人类的知识以分散的、不完全的、有时是彼此冲突的信念形式散布于个人之间。人类整体所知越多,人类个体的无知越被凸显出来。由于没有人能够完全整合人类的知识体系,也就意味着没有人能够完全吸取人类知识的精华。
                              人类个体化的生存方式使每个人在宇宙间占据着特定的时空点。每个人有自己的生活阅历和心灵体验,自己的人格特征、知识结构和社会地位,正因为如此,每个人对宇宙奥秘和人生真谛的认知和感悟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同时也具有不可替代性。
                              在与他人的交往和交流中,以低位姿态进入,以虚空的状态、零位状态、甚至负位状态进入。以存疑的方式、有保留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见解,如果需要拿出一个结论,提出的往往是暂时的结论、或然性的结论、有时干脆是没有结论的结论,从而敞开着继续探讨的大门。


                              IP属地:河南16楼2023-09-18 17:0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