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认为,人生下来的时候心念都是狭小的,“人之生,固小人”(《荣辱》),如果没有良师教导、礼法约束,人的心念就会为财利所拘,也就是心念只能“合”于自身的私利。所以人需要接受礼义的熏陶,让心念能够“合”于仁义之道,以摆脱心念狭隘的“陋”,即浅陋无知。
圣人心念的扩展是以自己的切身体验为基础的,用自己的体验推知他人的体验,以当代人的状况推知古人的状况,以今人的情感推断古人的情感,依据现代的物类去论断古代的同类事物,由今天流行的学说去推想古人的功业,由今天的道理去概论古时的一切情况,因为今天的心念是可以通达到古代的。
荀子提出:“万物同宇而异体”(《富国》),心之广博不过宇宙,而万物皆包容于宇宙之中,只是形体有异而已。人都有着共同的要求和欲望,但满足的方式各异,这就是人的本性共通之处。行动是使心念真正合于事物的中介,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当是非,齐言行”(《儒效》)。
人之群体内部必然有所分别,但能够使人群的纷争和谐化的能力即是和。和谐就是使“分”能够合而为一,心力之“和”是人群之力的来源。荀子认为,圣人力图改变他固有的本性,经过长期的身心修养而后心念广大,可以“合”于古今一切人事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