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11月,马少波还完成了一篇谈论历史剧的重要文章,这篇文章以《浅谈历史剧的古为今用》为题登载在《剧本》1960年第12期上。细读该文,不仅可以发现马少波对历史剧创作的深入思考,而且也能在历史时空中找到剧作家创作《岳云》时更为具体的艺术认识。他写道:“历史剧是舞台艺术,这就规定了它必须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作者的创作想象,来创造艺术化的典型形象,感染观众。”《剧本》1960年第12期集中刊载了历史剧的相关讨论文章,这些文章构成了研究者重新审视20世纪60年代历史剧创作的整体背景。实际上,《岳云》创作中更为棘手的问题就是对历史题材的处理。如何看待岳飞抗金的历史?如何在文学创作中建立更为有效的历史话语维度?这些都是剧作家马少波一直思考的问题。在这里,我们不妨借鉴另一位在同时期颇有影响的剧作家姚克关于历史题材写作的论点作为参照。姚克的《清宫怨》是其最有代表性的剧作,这部剧作被看作是易代之际历史题材戏剧创作的范本之一,姚克在《〈清宫怨〉后记》一文中以历史题材写作的“有机性”为出发点,提出了自己创作《清宫怨》最重要的意图即是表现“历史的‘有机性’”。何谓历史的“有机性”?在姚克看来:“历史决不是死的呆的。历史上的事实和人物决不是像历史家所告诉我们的那么单纯。……一个剧作者运用史实,只好凭他个人的鉴别力和理想,加以剪裁。从纯粹客观的立场来批判,我们很难断定剧作家的想象一定不如史家的正确。”这一段话正可以看作剧作家们对历史写作以及历史剧创作中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关系的辩证性体悟,马少波与姚克都是真正懂得历史写作的边界与艺术创作的深意的人。“有机性”的历史正是鲜活的历史想象凸显与流动的历史人物心理刻画有机融合的产物,正如帕斯捷尔纳克在《日瓦戈医生》中以植物的生长来比喻历史的变化一样,“‘谁也不能创造历史,它看不见,就像谁也看不见青草生长一样。’……在个体的、具体的生活与整体的、抽象的历史之间,一直充满紧张”,历史的发生学背景给了历史讲述者以最大的揭示历史规律的动因,也为文学中的历史叙述提供了一个可供想象与阐释的空间。在“有机性”历史的戏剧创作观念中,历史人物在当时的复杂处境和多面的心理,这些是剧作家最为关注的地方。儿童历史剧《岳云》在很多地方都展现了少年岳云多层面的心理内容,马少波对民间传说的化用以及对历史的感知更多是流动性与生长性的,历史的变化正在于从岳飞抗金到岳云抗金的新陈代谢,历史的活力与魅力也在于一代又一代人生生不息的顽强与坚韧。马少波对历史的体悟与理解十分值得注意,这直接决定了他在《岳云》这部儿童历史剧创作中所采用的家国叙事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