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在观看了由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戏曲片《岳云》后,马少波再次阐述了自己在儿童历史剧创作中如何处理话剧的审美功能这一问题,他认为:艺术作品要真实地、生动地反映我们这个时代,努力塑造出新时代的英雄人物,这对少年儿童的教育是重要的;但是,对少年儿童的培育,应使之了解过去,更热爱今天。从题材、形式、风格来说,应坚持多样化的原则,现代生活题材、寓言传说题材、历史故事题材,都是少年儿童所需要的。
因此,如何在不断的搬演中丰富儿童历史剧所含蕴的家国情怀?历史的书写者与讲述者在面临不同时代的观众时对多样性的审美趣味如何调试、弥合?这在一定意义上连缀着话剧在审美传达上的直观化功能这一问题,即“它运用间接的、美学的手段让观众在想象的王国里逗留片刻,只是为了将他们提升到象征符号体系中崇高的层次。……它本身就有自己的美学任务。……即想象和升华的意识形态”②。“想象和升华”这一说法恰到好处地阐明了话剧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现实性功用,这一点并不妨碍人们对话剧艺术性规律的探究,因为实际上,在对话剧文本的解读里“想象和升华”往往充实了话剧的家国情怀,即在被爱国主题所包裹的宏大题材下,主宰《岳云》的情节走向与审美效果的是观众更为熟悉的感性体验,是这些体验最终支撑了少年岳云故事的完整性与丰富性。同样,观剧过程中的感性体验也避免了单纯的说教,而更能吸引充满好奇心的儿童们在《岳云》这部剧作中找到属于他们的共情因素。马少波对题材的重视与一再申明选取这一题材的原因,不但表明了历史题材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也从某种意义上再次彰显了题材选择的难度这一问题。纵观《岳云》的演出史,它们的成功一方面得益于题材选择的独到,另一方面也在于在舞台语言的表达上所蕴含的多层面内容。这些被剧作家马少波精心结构的舞台场面仍然具备了鲜活的话剧艺术元素,今天再看,依然令人印象深刻。
因此,如何在不断的搬演中丰富儿童历史剧所含蕴的家国情怀?历史的书写者与讲述者在面临不同时代的观众时对多样性的审美趣味如何调试、弥合?这在一定意义上连缀着话剧在审美传达上的直观化功能这一问题,即“它运用间接的、美学的手段让观众在想象的王国里逗留片刻,只是为了将他们提升到象征符号体系中崇高的层次。……它本身就有自己的美学任务。……即想象和升华的意识形态”②。“想象和升华”这一说法恰到好处地阐明了话剧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现实性功用,这一点并不妨碍人们对话剧艺术性规律的探究,因为实际上,在对话剧文本的解读里“想象和升华”往往充实了话剧的家国情怀,即在被爱国主题所包裹的宏大题材下,主宰《岳云》的情节走向与审美效果的是观众更为熟悉的感性体验,是这些体验最终支撑了少年岳云故事的完整性与丰富性。同样,观剧过程中的感性体验也避免了单纯的说教,而更能吸引充满好奇心的儿童们在《岳云》这部剧作中找到属于他们的共情因素。马少波对题材的重视与一再申明选取这一题材的原因,不但表明了历史题材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也从某种意义上再次彰显了题材选择的难度这一问题。纵观《岳云》的演出史,它们的成功一方面得益于题材选择的独到,另一方面也在于在舞台语言的表达上所蕴含的多层面内容。这些被剧作家马少波精心结构的舞台场面仍然具备了鲜活的话剧艺术元素,今天再看,依然令人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