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吧 关注:11,573贴子:364,658

湖北云梦郑家湖墓地M274出土“贱臣筡西问秦王”觚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郑家湖墓地位于湖北省云梦县楚王城城址东南郊,西北距睡虎地墓地约3000米。2020~2021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在此进行发掘,其中M274出土了一件长文木觚[1]。
  M274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葬具为一棺一椁(椁无底板),随葬器物共16件,均放置于头箱,包括陶缶、罐、釜、蒜头壶,漆奁、盒、耳杯,竹笥,石砚和木觚。从棺椁结构、随葬器物形制和组合看,初步推断该墓为战国末期秦文化墓葬,墓主为一位有文化的下层吏士。
  出土木觚形制特殊,文字内涵丰富,是一篇全新的策问类战国秦文献,极具学术价值。本文拟从形制和性质、字词疏解、史事探研三个方面,谈谈初步认识。为称引方便,兹据篇首文字拟题为“贱臣筡西问秦王”。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3-08-14 17:36回复
    作者:李天虹 熊佳晖 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蔡丹 罗运兵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文物》2022年第3期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3-08-14 17:37
    回复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3-08-14 17:37
      回复
        直接从字词疏解开始搬运吧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3-08-14 17:38
        回复
            “贱臣筡西问秦王”觚全文约700字,弧面(下文称正面)文字保存较好,平面(下文称背面)文字较多残泐,一些字词的释读虽存在不确定性,但通篇文义大体清楚,主旨是寝兵。释文如下: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3-08-14 17:38
          回复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3-08-14 17:39
            回复
              结合结构和内容,可将全文划分为六个段落,下面姑以“章”称之。自篇首至正面第3行“寡人谨听”为第一章,交代筡游说事件的背景,并点出关键词“义”;自“筡曰”至正面第5行“皆以不义反为义者也”为第二章,以典故为例强调“立义”的重要性;自“今筡入”至背面第1行“此亦大祸矣”为第三章,从秦的社会现实出发,分析连年用兵带来的后果和祸患;自“万乘王”至背面第4行“可乎”为第四章,陈说战争得不偿失;自“王胡不止兵毋兴令居”至背面第4~5行“此天下之良策已”为第五章,提出解决问题的“良策”——寝兵、安民;之后至全文结束为第六章,美言秦地大、人众、物博,可以“知足”。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3-08-14 17:40
              回复
                  (一) 第一章
                  1.贱臣筡西问秦王,曰:“王之外訄臣筡愿欲得王之倚立之闲,竭腹之所闻。”(正1)
                  “贱臣”,是本篇文献作者对筡的称呼。“问”,聘问。“筡西问秦王”,可见筡来自东方,很可能属于下文中的“五邦”。“外訄臣”,是筡的自称。《玉篇·言部》:“訅,安也,谋也。”[7]典籍中通常将筡这种身份的人称为“外臣”。《仪礼·士相见礼》:“凡自称于君……他国之人,则曰外臣。”[8]“倚立之闲”,类似于今言“一会儿”。
                  2.“当今□之时[9],衍……魏五邦相与,陟=若壹,为义乎?筡弗得知;不为义乎?筡又弗能知,不识吾王将何以待之?”王不答。(正1~2)
                  “魏五邦相与,陟=若壹”,是说魏等东方五国结盟,步调一致。秦《诅楚文》“昔我先君穆公及楚成王,是戮力同心,两邦若壹”[10],《战国策·燕二》“或献书燕王”章“今山东之相与也,如同舟而济”[11]。“陟”,原文右旁两个“止”形中间还有笔画,不能确认,这里为了方便暂释写为“陟”。“陟=”,可能读为“步陟”[12]。“吾王”是筡对秦王表示亲近之辞。《史记·滑稽列传》记齐国辩士淳于髡奉王命献鹄于楚,路途中鹄飞失,于是提着空鸟笼去见楚王,说:“吾欲刺腹绞颈而死,恐人之议吾王以鸟兽之故令士自伤杀也。鹄,毛物,多相类者,吾欲买而代之,是不信而欺吾王也。欲赴他国奔亡,痛吾两主使不通。故来服过,叩头受罪大王。”[13]
                  3.筡又称曰:“五邦以义来献,吾王以义待之,不为义乎?愿吾王有以义待之者。为义者,皆欲人之以义也。”王又不答。筡又曰:“欲有复言也,恐刀锯不容于身。”王曰:“先生言也,寡人谨听。”(正2~3)
                  这段的第一个“者”字也可能应属下读,连下文读作“者(诸)为义者,皆欲人之以义也”。“复言”,再次言说。《战国策·赵四》“赵太后新用事”章记大臣“强谏”赵太后以长安君到齐国作质子,“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刀锯,通常作为刑具。《国语·鲁语上》:“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中刑用刀锯,其次用钻笮,薄刑用鞭扑,以威民也。”[14]也引申为刑罚。《国语·晋语六》:“吾闻之,君人者刑其民,成,而后振武于外,是以内和而外威。今吾司寇之刀锯日弊,而斧钺不行。内犹有不刑,而况外乎?”又《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设刀锯以禁奸邪,信赏罚以致治。”“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3-08-14 17:40
                回复
                  (二) 第二章
                    1.筡曰:“今夫桀纣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尽已失之矣。无异故,皆以不义反为义者也。”(正3~4)
                    桀纣残暴亡国,作为反面典型,传世文献习见。《墨子·非命下》:“昔三代暴王桀纣幽厉,贵为天子,富有天下,于此乎不而矫其耳目之欲,而从其心意之辟。外之驱骋田猎毕弋,内湛于酒乐,而不顾其国家百姓之政,繁为无用,暴逆百姓,遂失其宗庙。”[15]《说苑·敬慎》:“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不谦者失天下亡其身,桀纣是也,可不慎乎!”[16]“无异故”,古熟语。《战国策·秦五》“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章:“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
                    2.“魏人与越人战宿胥之野,而栖越王会稽廥纂之上[17];当此时,吴人寝兵立义事鬼,强为天子,吴人不寝兵立义事鬼,尽已失其先王冢庙及与大都连者。无异故,皆以不义反为义者也。”(正4~5)
                    魏越宿胥之战,这是第一次见诸文献记载;越王勾践兵败于吴而栖会稽,则多见于史书。“寝兵”即息兵、止兵。《庄子·天下》:“见侮不辱,救民之斗,禁攻寝兵,救世之战。”[18]“事鬼”之说为先秦墨家所大力提倡。《墨子·法仪》:“昔之圣王禹汤文武,兼爱天下之百姓,率以尊天事鬼,其利人多,故天福之,使立为天子,天下诸侯皆宾事之。暴王桀纣幽厉,兼恶天下之百姓,率以诟天侮鬼,其贼人多,故天祸之,使遂失其国家,身死为僇于天下,后世子孙毁之,至今不息。”“冢庙”,指先王墓与宗庙。古代有发敌对方先人冢以示报复的行为。如《史记·伍子胥列传》载吴师入郢,申包胥“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记陆贾威胁南越王降汉:“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王先人冢,夷灭宗族……”“尽已失其先王冢庙及与大都连者”,即言灭国绝祀。
                    这章以桀纣亡国、越王栖会稽、吴人失先王冢庙的典故为例,说明行“不义”之实却自以为“义”的恶果,既强调立义的重要,或许还隐喻秦王要正确认识“义”。章末“者也”之后原文有钩识符,应是用于提示分段。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3-08-14 17:40
                  回复
                    (三) 第三章
                      1.“今筡入,王之四境诸民皆有蚀寒之色,窃问其故,曰:‘壹恶用兵矣。’阴晋、上洛之卒,天下之良卒也,自酆綦以来,夫斩首六矣。今出战不能胜,而内守不能固,不能守其城郭而五刑传其身,而弗能耻也。无异故,皆未罢也。”(正5~6)
                      “蚀寒之色”,是说秦民有憔悴饥寒之容。《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且夫兵久则变生,事苦则虑易。乃使边境之民敝靡愁苦而有离心”,《汉书·魏相传》“民多背本趋末,或有饥寒之色”[19]。“壹”,意犹“甚”,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中的“一”有类似用法[20]。阴晋、上洛,战国时原属魏,秦惠文王以后属秦。“战不胜守不固”类的表述,子类古书多见,如《墨子·节葬下》:“若苟乱,是出战不克,入守不固。”《管子·法法》:“战不胜而守不固,则国不安矣。”[21]“五刑”之“刑”原文作“图片”,疑是“刑”的变体。《史记·秦始皇本纪》:“斯卒囚,就五刑。”《汉书·刑法志》:“汉兴之初……尚有夷三族之令。令曰:‘当三族者,皆先黥,劓,斩左右止,笞杀之,枭其首,菹其骨肉于市。其诽谤詈诅者,又先断舌,’故谓之具五刑。”“传”,也可能是“傅”的讹字[22]。耻,原文作“佴”,简帛古书中“佴”常用为“耻”[23]。
                      2.“干将、莫邪,天下之良剑也,金试□兔(?)壶(?)[24]……图片耳,天下之良马也,重载以驰于路久而勿释,骀马□至。无异故,皆未罢也。”(正6~7、背1)
                      干将、莫邪,传说中的良剑。图片耳,传说中的良马,文献亦作图片、绿耳。《荀子·性恶》“阖闾之干将、莫邪、钜阙、辟闾,此皆古之良剑也”“骅骝、图片、骥、纤离、绿耳,此皆古之良马也”[25]。骀,驽马。文献中常以良、驽之马对举。《楚辞·九辩》:“却骐骥而不乘兮,策驽骀而取路。”《吕氏春秋·贵卒》:“所为贵骥者,为其一日千里也,旬日取之,与驽骀同。”[26]“试”字原文右侧残泐,兹结合上下文义补释。《战国策·赵三》“赵惠文王三十年”章记马服曰:“夫吴干之剑,肉试则断牛马,金试则截盘匜;薄之柱上而击之,则折为三,质之石上而击之,则碎为百。”这段觚文虽有残缺,但是大意明确,是说对于良剑、良马的使用要适度适时,否则与劣剑、驽马无异。良剑、良马与上文的“良卒”相呼应。
                      3.“攻军杀将,王之禄也[27],诸民之力也。诸民绳身以断头裂腹,宛取□□身以迁徙忧守之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3-08-14 17:42
                    回复
                      3.“攻军杀将,王之禄也[27],诸民之力也。诸民绳身以断头裂腹,宛取□□身以迁徙忧守之[28],此亦大祸矣。”(背1)
                        “禄”,福也。《战国策·赵二》“武灵王平昼闲居”章赵文进谏曰:“臣无隐忠,君无蔽言,国之禄也。”《淮南子·道应训》:“兵陈战而胜敌者,此庶民之力也。”[29]“断头裂腹”,文献中类似表述也常用于战争场合,如《说苑·善说》:“不难断头裂腹,暴骨流血中野者,此武夫之勇悍也。”“祸”,与“禄”对言。
                        本章记筡分析秦的现状,连年征伐,百姓疲敝厌战,士卒不得休养,战争失败、刑罚加身而不以为耻。兴师夺地本是君王的福禄,而致民不聊生,也是君王的“大祸”。本章的意蕴,还可以参考《战国策·齐五》“苏代说齐闵王”章:“祖仁者王,立义者伯,用兵穷者亡。何以知其然也?昔吴王夫差以强大为天下先,袭郢而栖越,身从诸侯之君,而卒身死国亡为天下戮者,何也?此夫差平居而谋王,强大而喜先天下之祸也……由此观之,则强弱大小之祸,可见于前事矣。”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3-08-14 17:42
                      回复
                        (四) 第四章
                          1.“万乘王所以□于□□,或欲黄金珠玉走马□猎听乐,是以闻谈说之士言攻击之便,得地之利,约车众者数百乘,而□者数十乘,赍币帛以□诸侯,必旦兴师□以□边境。”(背1~3)
                          “万乘王”,大国之王。“走马”,善走的马,与黄金珠玉一样都是宝物。《汉书·燕剌王刘旦传》:“旦遣孙纵之等前后十余辈,多赍金宝走马,赂遗盖主。”“谈说之士”即“游说之士”。《史记·张仪列传》:“陈轸者,游说之士。与张仪俱事秦惠王,皆贵重,争宠。”《史记·李斯列传》:“辞于荀卿曰:‘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约车”,具车。《史记·魏公子列传》:“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说文·贝部》:“赍,持遗也。”
                          2.“丈夫居军不□□□□□□□责阵卒[30],久者数岁,□者期年。兴而治地,地方圆不□百余里,而地有不可虚,必且迁中□之民以实之[31],百姓弗安且茗,可乎?”(背3~4)
                          “阵卒”,战场上的士卒。《史记·张仪列传》:“大王尝与吴人战,五战而三胜,阵卒尽矣;偏守新城,存民苦矣。”睡虎地秦墓M4出土的6号书信木牍,有秦徙民充实新占领土地的信息:“闻新地城多空不实者,且令故民有为不如令者实。”[32]传世文献也多见战国秦汉时期徙民实地之事。《吕氏春秋·贵卒》:“吴起谓荆王曰:‘荆所有余者地也,所不足者民也。今君王以所不足益所有余,臣不得而为也。’于是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皆甚苦之。”《史记·平准书》“乃徙贫民于关以西,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集解》引瓒曰:“秦逐匈奴以收河南地,徙民以实之,谓之新秦。今以地空,故复徙民以实之。”
                          这章的大意是,万乘之王以己之私欲,听信游说之言而联合诸侯兴兵,但夺地的结果是获利少而失利多,百姓忧苦。对它的理解,还可以参考《墨子·非攻下》:“今不尝观其说好攻伐之国?若使中兴师,君子[数百],庶人也必且数千,徒倍十万,然后足以师而动矣。久者数岁,速者数月,是上不暇听治,士不暇治其官府,农夫不暇稼穑,妇人不暇纺绩织纴,则是国家失卒,而百姓易务也……此其为不利于人也,天下之害厚矣。而王公大人乐而行之,则此乐贼灭天下之万民也,岂不悖哉!”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3-08-14 17:42
                        回复
                          (五) 第五章
                            “王胡不止兵毋兴令居,允其图(?)□,修其垣墙,又且相□,居得其乐而陈责皆赏。以筡之私此,此天下之良策已。”(背4~5)
                            《战国策·燕三》“燕王喜使栗腹以百金为赵孝成王寿酒”章记燕王曰:“国之有封疆,犹家之有垣墙,所以合好掩恶也。”
                            这章提出解决上述问题的良策,即止兵,使民安居乐业。这也是筡此次西来的根本目的。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3-08-14 17:43
                          回复
                            (六) 第六章
                              1.“黄啻□曰行年三百□端身□察乃知足。”(背5)
                              这段文字前半部分的文义不很清楚。“黄啻”或应读为“黄帝”。陈侯因图片敦(《集成》04649)铭文“黄帝”之“帝”,原文也写作“啻”[33]。《大戴礼记·五帝德》:“宰我问于孔子曰:‘昔者予闻诸荣伊令,黄帝三百年。请问黄帝者人邪?抑非人邪?何以至于三百年乎?’”[34]“端身”,(使)品行端正。《孔子家语·三恕》:“士能明于三恕之本,则可谓端身矣。”[35]
                              2.“今吾王之地,东南囊(?)楚而北半赵,是皆膏腴之地也。西尽日入之所,到无甲之□,而兵强人众莫弗知已。”(背5~6)
                              “西尽日入之所”,言秦西境已至天边。《史记·五帝本纪》:“分命羲仲,居郁夷,曰旸谷……申命和仲,居西土,曰昧谷。”“旸谷”《索隐》注:“又下曰‘昧谷’,徐广云‘一作柳’,柳亦日入处地名。”“居西土”《集解》引郑玄曰:“西者,陇西之西,今人谓之兑山。”这段文字涉及当时秦与楚、赵的关系,与前文的“五邦相与”一样,对于辨析筡游说事件的历史背景、时间节点非常重要。
                              3.“又有最奡、必方、樱梅、橘柚、枇杷、茈姜之林,鐘蠪胥蹇之州[36],美丹之穴,赣勒[37]、□□、敝椶、桃枝之渚,而万物无不有已。”(背6)
                              原文“奡”形的左右还有墨迹,右旁可能从“豕”或“犬”。《说文·夰部》云“奡”读若“傲”,古籍中有“敖”声字与“豪”通用的例子[38],那么此字的用法或许与“豪”有关。《说文·图片部》解释“豪”:“豕,鬣如笔管者,出南郡。”“必方”可能当读作“苾芳”[39]。苾、芳多指香气,这里泛指有香气的草木。《大戴礼记·曾子疾病》:“与君子游,苾乎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则与之化矣。”《楚辞·离骚》:“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樱与梅、橘与柚,文献或连言。《文选·张衡〈南都赋〉》“樱梅山柿,侯桃梨栗”[40],《史记·苏秦列传》:“齐必致鱼盐之海,楚必致橘柚之园。”茈姜,《集韵》纸韵:“茈,一曰姜类。”[41]《汉书·司马相如列传上》“茈姜蘘荷”,颜师古注引如淳曰:“茈姜,姜上齐也。”“美丹之穴”,产质优丹砂的矿穴。《汉书·货殖传》“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颜师古注:“丹,丹沙也。穴者,山谷之穴出丹也。”又《史记·货殖列传》:“巴蜀亦沃野,地饶卮、姜、丹沙、石、铜、铁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3-08-14 17:43
                            回复
                                三 史事探研
                                “贱臣筡西问秦王”觚记筡游说秦王寝兵,既分析“当前”形势,又引用典故“以史为鉴”,因此为讨论筡游说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探究春秋战国之际的某些史事提供了可能。
                                (一)“筡西问秦王”事件时间与背景
                                “贱臣筡西问秦王”觚开篇称“秦王”。据《史记·秦本纪》,秦惠文君十四年称王改元,那么觚文所记筡游说之事应发生于秦惠文王更元元年(前324年)以后。觚文后段描述天下形势:“今吾王之地,东南囊(?)楚而北半赵。”“东南囊(?)楚”,可能与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前278年)“白起击楚,拔郢,更东至竟陵,以为南郡”相关[44]。“北半赵”之语纵然有夸张,也说明秦在对赵战争中取得重大胜利。据《史记·赵世家》所载秦惠文王以来秦、赵之间的战事可知,长平之战以前秦在对赵战争中虽有所斩获,但未取得压倒性优势,赵仍有与秦相抗衡的实力。但是长平一战(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前260年)赵国损兵四十余万,后秦围困赵都邯郸。虽然秦久困邯郸不下,且在魏、楚、韩等国救赵后败退,以致一段时间内放弃北上转而东进中原地区[45],不过诸侯国联军的帮助并不能改变长平之战极大消耗了赵国力的现实,《史记·赵世家》载:“赵氏壮者皆死长平。”《史记·秦本纪》载,庄襄王时期再次攻赵时,一次战果可高达三十七城,兵锋直入赵太原地,并置太原郡。因此,筡游说之事应发生于秦庄襄王至秦王政早期之间。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3-08-14 17:4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