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吧 关注:11,573贴子:364,619

回复:湖北云梦郑家湖墓地M274出土“贱臣筡西问秦王”觚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觚文提到荼“西问”秦王,又有“……魏五邦相与,陟=若壹”“五邦以义来献”,结合下文秦“阴晋、上洛之卒……今出战不能胜,而内守不能固”,表明荼入秦游说秦王的背景是包括魏在内的东方五国合纵攻秦,取得一定战果后欲与秦和,荼代表东方五国谋和于秦王。
  “阴晋、上洛之卒”,是参加这场战争的秦卒。阴晋,战国时原属魏地,《史记·秦本纪》载秦惠文王六年(前332年),“魏纳阴晋,阴晋更名宁秦”,《汉书·地理志》载“汉高帝八年更名华阴”,治所在今陕西华阴市东[46]。上洛,战国时原亦属魏地。《战国策·秦四》:“楚、魏战于陉山,魏许秦以上洛。”一般认为此事发生于秦惠文王九年(前329年)。入秦以前上洛位于洛水上游地区,其南界在今洛南县一带[47]。入秦后秦置上洛县[48]。治所在今陕西商洛市商州区[49]。阴晋、上洛均属原魏西河之地[50],向东可出兵中原地区,向东北可进入河东地,东南可下武关攻楚,是秦东略地的要道,秦长年在此地周边用兵。至秦昭襄王二十一年(前286年)“魏纳安邑及河内”[51],秦国对原魏西部地区的掌控基本稳固后,阴晋、上洛又因为其重要的地理位置,成为秦守护关中的屏障。
  上文提到,筡游说之事应发生于秦庄襄王至秦王政早期。在这个时间段内,史书记载的五国合纵抗秦并有较大战果的战事只有一次。《史记·魏公子列传》记载,魏安釐王三十年(即秦庄襄王三年,前247年):“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走蒙骜。遂乘胜逐秦军至函谷关,抑秦兵,秦兵不敢出。”《史记·秦本纪》:“魏将无忌率五国兵,击秦,秦却于河外。蒙骜败,解而去。五月丙午,庄襄王卒,子政立,是为秦始皇帝。”函谷关是出入关中要道,且邻近阴晋、上洛,保证函谷关的安全应当是秦在阴晋、上洛置守卒的战略目的之一。觚文言战争结果是“出战不能胜,内守不能固”,也与此次战事相合。那么从觚文描述的天下形势和战争的结果考虑,觚文所记“五邦”抗秦之事似乎近于魏无忌率五国兵伐秦。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23-08-14 17:44
回复
    魏爆发战争,吴乘机介入,最终导致勾践在夫椒战败而栖于会稽之山,成为荼口中行不义之举而自吞苦果的又一范例。这或许也解释了为什么在勾践战胜阖闾仅两年后,吴就有能力再度发起对越战争并大败越使之近于灭国。
      “当此时,吴人寝兵立义事鬼,强为天子;吴人不寝兵立义事鬼,尽已失其先王冢庙及与大都连者”,应指吴、越夫椒之战后吴国的系列行动及其结果。“寝兵”与“立义”并举,是荼所提倡的,也与全文主张休养生息的思想相合。吴、越战后,鲁哀公六年(即吴王夫差七年,前489年)“吴伐陈”,自此,吴开始了北上与中原诸国争雄、连年征战的历程,直至鲁哀公十三年(前482年)“夏,公会单平公、晋定公、吴夫差于黄池……秋七月辛丑,盟,吴、晋争先”,欲为霸主。这一系列兴兵举动与“寝兵立义”相去甚远。其结果是“失其先王冢庙及与大都连者”:鲁哀公二十一年(前474年)“十一月,越围吴”,二十二年“越灭吴,请使吴王居甬东,辞曰:‘孤老矣,焉能事君?’乃缢”。吴国灭亡。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23-08-14 17:45
    回复
      四 结语
        上文从三个方面对“贱臣筡西问秦王”觚进行了初步分析。这篇文献的不少词句和所涉史事在其他战国秦汉文献中能找到相应或类似记载,同时也带来不少新知。它对于探讨古代木觚这一文字载体的形制和应用,丰富、推进对于春秋战国之际某些史事和政治生态的认知都具有重要价值。它的成文、书写时代距离墓葬年代均不远,为战国晚期秦文字、秦文化乃至《战国策》一类文献生成、流传、演变的研究提供了新资料。还可以为秦统治下的楚故地的社会现实以及墓主社会身份和思想倾向的辨析提供重要参考[58]。
        我们的研读较为仓促,对某些文字字形和词义的理解尚待斟酌,对内涵的辨析肯定存在不当和疏误。谨借此抛砖引玉,以助力更好地阐发“贱臣筡西问秦王”觚的学术价值。
        附记:本文写作过程中,就文字释读与何有祖博士多有讨论;初稿完成后,蒙吴良宝教授、郑威教授审读指正,谨致谢忱。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23-08-14 17:4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