觚文提到荼“西问”秦王,又有“……魏五邦相与,陟=若壹”“五邦以义来献”,结合下文秦“阴晋、上洛之卒……今出战不能胜,而内守不能固”,表明荼入秦游说秦王的背景是包括魏在内的东方五国合纵攻秦,取得一定战果后欲与秦和,荼代表东方五国谋和于秦王。
“阴晋、上洛之卒”,是参加这场战争的秦卒。阴晋,战国时原属魏地,《史记·秦本纪》载秦惠文王六年(前332年),“魏纳阴晋,阴晋更名宁秦”,《汉书·地理志》载“汉高帝八年更名华阴”,治所在今陕西华阴市东[46]。上洛,战国时原亦属魏地。《战国策·秦四》:“楚、魏战于陉山,魏许秦以上洛。”一般认为此事发生于秦惠文王九年(前329年)。入秦以前上洛位于洛水上游地区,其南界在今洛南县一带[47]。入秦后秦置上洛县[48]。治所在今陕西商洛市商州区[49]。阴晋、上洛均属原魏西河之地[50],向东可出兵中原地区,向东北可进入河东地,东南可下武关攻楚,是秦东略地的要道,秦长年在此地周边用兵。至秦昭襄王二十一年(前286年)“魏纳安邑及河内”[51],秦国对原魏西部地区的掌控基本稳固后,阴晋、上洛又因为其重要的地理位置,成为秦守护关中的屏障。
上文提到,筡游说之事应发生于秦庄襄王至秦王政早期。在这个时间段内,史书记载的五国合纵抗秦并有较大战果的战事只有一次。《史记·魏公子列传》记载,魏安釐王三十年(即秦庄襄王三年,前247年):“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走蒙骜。遂乘胜逐秦军至函谷关,抑秦兵,秦兵不敢出。”《史记·秦本纪》:“魏将无忌率五国兵,击秦,秦却于河外。蒙骜败,解而去。五月丙午,庄襄王卒,子政立,是为秦始皇帝。”函谷关是出入关中要道,且邻近阴晋、上洛,保证函谷关的安全应当是秦在阴晋、上洛置守卒的战略目的之一。觚文言战争结果是“出战不能胜,内守不能固”,也与此次战事相合。那么从觚文描述的天下形势和战争的结果考虑,觚文所记“五邦”抗秦之事似乎近于魏无忌率五国兵伐秦。
“阴晋、上洛之卒”,是参加这场战争的秦卒。阴晋,战国时原属魏地,《史记·秦本纪》载秦惠文王六年(前332年),“魏纳阴晋,阴晋更名宁秦”,《汉书·地理志》载“汉高帝八年更名华阴”,治所在今陕西华阴市东[46]。上洛,战国时原亦属魏地。《战国策·秦四》:“楚、魏战于陉山,魏许秦以上洛。”一般认为此事发生于秦惠文王九年(前329年)。入秦以前上洛位于洛水上游地区,其南界在今洛南县一带[47]。入秦后秦置上洛县[48]。治所在今陕西商洛市商州区[49]。阴晋、上洛均属原魏西河之地[50],向东可出兵中原地区,向东北可进入河东地,东南可下武关攻楚,是秦东略地的要道,秦长年在此地周边用兵。至秦昭襄王二十一年(前286年)“魏纳安邑及河内”[51],秦国对原魏西部地区的掌控基本稳固后,阴晋、上洛又因为其重要的地理位置,成为秦守护关中的屏障。
上文提到,筡游说之事应发生于秦庄襄王至秦王政早期。在这个时间段内,史书记载的五国合纵抗秦并有较大战果的战事只有一次。《史记·魏公子列传》记载,魏安釐王三十年(即秦庄襄王三年,前247年):“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走蒙骜。遂乘胜逐秦军至函谷关,抑秦兵,秦兵不敢出。”《史记·秦本纪》:“魏将无忌率五国兵,击秦,秦却于河外。蒙骜败,解而去。五月丙午,庄襄王卒,子政立,是为秦始皇帝。”函谷关是出入关中要道,且邻近阴晋、上洛,保证函谷关的安全应当是秦在阴晋、上洛置守卒的战略目的之一。觚文言战争结果是“出战不能胜,内守不能固”,也与此次战事相合。那么从觚文描述的天下形势和战争的结果考虑,觚文所记“五邦”抗秦之事似乎近于魏无忌率五国兵伐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