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戈鱼虞模古读的管见
作者:唐钺 文章来源:东方杂志 发表于:1925年 22卷 第 1 期 发表时间:民国14年 ( 1925 ) 栏目:—
一 近来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
近来学术界对于歌戈鱼虞模各韵的古读,有很多的讨论。就作者个人所见到的说,有下列各篇文字。
(1) 汪荣宝: 歌戈鱼虞模古读考。 国立北京大学 国学季 刋第一卷第二号,又见 华国月刋第一卷第二期及第三期。
(2) 钱玄同:「 汪氏 歌戈鱼虞模古读考」 附记。 国学季刋第一卷第二号。
(3) 章炳麟: 与汪旭初论阿字长短音书。 华国月刋第一卷第五期。
(4) 徐震:「 歌戈鱼虞模古读考」 质疑。 华国月刋第一卷第六期。
(5) 林玉堂: 读汪荣宝「 歌戈鱼虞模古读考」 书后。 国学 季刋第一卷第三号。
以下引上列各文,只提著作人的姓氏。
二 汪氏的原主张与本篇所缩小的范围
汪氏是近来最先讨论这个问题的人。他说:『依余硏究之结果,则 唐宋以上,凡歌戈韵之字皆读a音,不读o音; 魏晋以上,凡鱼虞模韵之字亦皆读a音,不读u音或ü音也。』
汪氏所举的例证,上不及周代;卽关于 西汉的,也寥寥无几。而他的结论竟说「唐宋以上,」「 魏晋以上,」未免过于笼统含糊。 钱氏对于这些韵的 周代读音,已经和 汪氏不同意。其实 汪氏所用的方法--『从他国之记音文字中,求其与 中国古语有关者,而取为旁证』--就现在所能彀利用的材料说,其适用的范围,只能及于 东汉以后,再严格地说,只能及于 魏晋以后。因为 东汉以上,这种可供旁证的材料太不充分,不能作为根据以得什么可靠的结论。
关于本题,作者所得到的材料,都是在自 汉季至 唐末的中间。所以本篇所论歌戈鱼虞模的古读,也仅限于这时期以内。如有涉及这范围以外的,只算是本论的旁枝。
三 汉末至唐末歌戈麻韵的音读
作者的浅见,也以为歌戈麻韵的字,在这时期内是全数读入a韵(如今音「麻」字中之韵)的。除 汪氏 林氏( 林氏以为歌戈韵读长a,麻韵读短a。按 海南某部,据说「左」「我」字读入a韵,「马」「家」字读入ǎ韵。这似乎可以与 林氏歌戈读长a,麻读短a相印证,因为短a转ǎ是极常见的例)所举的例证以外,我以为下列的事实也可以作为旁证,幷且私意以为比他们所举的例证更可靠些。
(1)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有许多不同的译本。经末有 大明 咒全是译音的。现在我们把 北京刻经处的 心经七译本中 大明 咒中a及o韵的音译列表于下:
上表音译的字除「竭,」「揭,」「蘖,」「般」四字外,都是歌(去声个)戈(去声过)韵的字。pa译作「般」(桓韵,)似乎有点奇怪。但是, 玄奘曾改定 六朝的译音不少,他自己译音断没有不求准确的。大抵「般」字当时的介音w极其微弱,或竟如今音完全没有介音(作pan)。其声随n乃连下「罗」字之声纽一而急读之,以求肖 中国没有的r音。「竭」「揭」在十月韵,「蘖」在十七薛韵,都是有声t的:这是因为ga音后是te,故特用以译ga。
虽然各译的a韵字大多数是歌戈韵的字,还不能坐实歌戈韵一定读a。因为也许当时 中国还没有读a韵的字,那末,他们也只好用与a相近的开o韵译音。然而这种歌戈当时读开o的假设,不能解释「竭」「蘖」「揭」三字。这三字断不会当时读入ot,幷且我们很有理由断定他读入at,因为 周代的音这三字读入曷韵, 诗硕人『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竭」与「揭」「朅」同音,「蘖」与「孽」同音)可证。此韵由近人 黄侃等证明,知道他是读at。 唐与 周国都同地,其标准音大抵相同,所以这三字大抵也是读at。假如不是读at,别的可能就是如今音读为ie(或ite),那是不会的。这样看来,「揭」「竭」「蘖」之读at是无可疑的。这三字旣是读at,那末,「峨」「誐」也一定是读a,由是可以知道歌戈韵的字都是读入a韵。
这里可以附带说明大可注意的一件事,就是 六朝 唐人用爆发淸音或鼻音的汉字译 梵文相当的爆发浊音,如以「竭」「揭」译gat,以「拏」译da之类。本表之以「峨」「誐」「蘖」译gat也是这例。这幷不能证明 大明咒各译之不剀切,因为当时中土没有爆发浊音,如g,d,b,只有兼送气的爆发浊音,如gh,dh,bh,卽 羣, 定, 并三母。他们并且有声明这种不得已的译法是不准确的。如 慧琳 一切经音义译ba母作「么」而注明「无鼻音。」ma无鼻音,正是ba。 淸儒及近人 黄侃都以为这三母是送气的,这说若用 六朝 唐人译梵文爆发浊音的字来比较,可以得许多的证据。因为如此,我们不能因声纽译得不正相当而疑心韵部也译得不确切。
(2)上文举 大明咒的译字作例证,因为僧徒信咒语的音带有神秘意味,译时必尽量求准确的。还有一件,我们相信也是译得很准确的,就是 梵文字母。 六朝 唐时 梵文字母,经过好多次的译音。下表列出几次短a长a和o的译字。
右表及第一表中用以译a,ā之字都是在歌戈韵的;而用以译o之字,除「冒」字在号韵(平声豪)外,其余都是在模韵的。可见当时歌戈韵读a,不读o。不然,何以不用极剀切的「阿」译o母呢?
(3)歌戈韵, 安南都读入a,这是 林氏已经提及的。但是,倘使 安南音没有开o韵,那末,歌戈麻韵的读a,幷不暗示 中国古音,这些韵不是读开o,因为也许 安南人把 中国o韵都归倂入他们所有最近似的a韵。所以我们不得不再找些确定的证据。实际上, 安南是有o韵的。他们o韵的字,除「机」「饥」「由」等几个字外,都是现在 中国人读为u韵的字,如「都」「苦」「呼」之类,而没有一个字属于我们的歌戈韵的。如此看来, 安南音歌戈韵之读a大约是 中国的古音了。
安南 汉字音读据 珂罗倔伦(Berhard Karlgren 答马 斯贝啰Maspero论切韵之音, 林玉堂译。 北京大学国学季刋第一卷第三号)说,传自 唐末。作者硏究的结果以为是 三国时的 吴音。其证据当另述,但是,无论如何,总在本论所限定的时期内。
(4) 宋太宗 眞宗时, 印度和尙 法天所译梵音,p'a作「颇,」b'a作「婆」(见 钢和泰A.von Stael-Holstein音译梵书与中国古音, 胡适译, 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第一卷第一号。) 钢和 泰证明 法天译音是极精密的。按此则 宋初歌戈韵还是读a。
(5) 梵文声母读时都是用a韵。今将此项声母的几次 汉译列为左表。
右表中同字指同右行字。 玄应所译与s相当之「婆」为「娑」之误。 慧琳一切经音义「 」「 ,」「 」「碆」三字, 日本白莲社本有误,兹据广韵校改。
右表所用的字,其属于歌戈与麻韵者数目如下:
由右表看来, 梵音声母大多数用歌戈韵字,次多数为麻韵。其少数借用他韵之字也都a的阳声,如「滼」韵为am,「膳,」「袒,」「弹」韵为am,「娘,」「壤,」「曩」韵为ang。由是可知歌戈韵自 东晋至 唐末必定是读a。如疑心也许歌戈麻彼时一齐读开o, 中国旣无a音,不得不以近似的对译。但有许多反证,知歌戈不读开o:(1) 日本 安南等国的音读a,(2)由第二表知道歌戈字不用以译开o,(3)卽上文所说,借用他韵的字,虽夹带声随,但韵母都是a。
以上所举对于 汉末至 唐末歌戈韵读a的证据,再合 汪林二氏所已引的例证参看,此说可算是有充分的证据。
章徐二氏对于此说,颇有异议。但是,他们的理由都不充足,兹条辨如下:
(1) 章 氏说 梵音声势,「阿」字短音,卽今歌戈韵音,长音卽今麻韵音。据他说『曾亲从 印度学者受之。』就作者所闻,现代语言学家普通承认古典的梵文的a,ā两母都读本音。作者曾向 印度 梵文专家问过;他说,ā或读a长,或读如开o, 印度各部不一律。 印度东北部如 孟加拉国 德利等地,ā都读如开o。如此看来, 章 氏所从受学的 印度的读音,也不过一种方音,不能以他槪论古典的 梵文。所以上文所引 六朝 唐人以「阿」译ā,不是ā读如开o,乃是「阿」读如a(麻韵。)
(2) 章 氏说:『内典译音,自 隋以上,皆略取相似,不求剀切。』他所引不剀切的例,是「昙摩」之「昙,」「三藐三菩提」之「三,」「南无」之「南;」以为当时译 梵文a韵的音,幷不一定用吾国a韵的字。他不知道在这三个例中,a音后都有m音紧接,其原字之音为Dharma,(巴利文作Dhamma),Samyaksam-bodhi,Namah。当时「昙」读dham,「三」如sam,「南」如nam,不能视为不剀切。
再以 隋以上音译证之, 后汉 梵僧 迦叶摩腾,原名为Kā yapa-māta ga。 梵文音末声母后一切收以微a,故收尾之a音可略而不译。如此则以「迦」译ka,以「叶」(古音当为tyap)译 yap( 为palatal,t受y之影响亦为palatal;二音至相近,)以「摩」译ma,以「腾」(古当为tang)译ta ( 卽ng)(末音略,)也不算不剀切。 迦叶摩腾, 梁慧皎 高僧传卷一作 摄摩腾,乃省略第一音而第二音则译得更准确。又 后汉 西域僧 安世高所译 八大人觉经中bodhi作菩提,nirvana作湼盘(其时 中国西北部还没有v音,故以bw当v),bodhi--sattva作菩(音bo说见下)萨(sat,第二第四音略去不译。)除略去不译之音及中土所无之声母外,都极剀切。就是中土所无的声母,也译得极相近。
(3) 章氏又谓 日本音『展转侏 ,尽失故读,』不能以之『倒证中土 唐音。』这也不然。 日本虽然好多与古音不同,(其变化也有规律)但却不能把假名一槪而论。 日本假名中声母及韵母的先后次第,完全根据 梵文字母。由此可以推知制假名的人是曾从 梵僧受得语音学的。幷且制假名当然比单字译音要来得精确些。细察假名所用的 汉字,其中实含有一个通则,就是 汉字所含的音素中必定含有假名所含的音素。(两组音素的顺序当然相同。)如「散」音为sam,「サ」音为sa••s与a两音素含在s,a,n中。如用现代方言及古音硏究推证,这种通则,只除「半」行声母由p变h,「江」音e系 日本训读,及o列「止」「乃」等字外,其余的字都可以与这通则相合。而a,i,u三列尤其密切,至末后u,o两列纔有一点破例。这也容易说明,因为上三列已经选去许多合例的字,下二列自然没有许多合例的字可供选择,不得不采用不甚准确的字。这样看来, 隋唐间「阿」列字的音呼当如下表。
作者:唐钺 文章来源:东方杂志 发表于:1925年 22卷 第 1 期 发表时间:民国14年 ( 1925 ) 栏目:—
一 近来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
近来学术界对于歌戈鱼虞模各韵的古读,有很多的讨论。就作者个人所见到的说,有下列各篇文字。
(1) 汪荣宝: 歌戈鱼虞模古读考。 国立北京大学 国学季 刋第一卷第二号,又见 华国月刋第一卷第二期及第三期。
(2) 钱玄同:「 汪氏 歌戈鱼虞模古读考」 附记。 国学季刋第一卷第二号。
(3) 章炳麟: 与汪旭初论阿字长短音书。 华国月刋第一卷第五期。
(4) 徐震:「 歌戈鱼虞模古读考」 质疑。 华国月刋第一卷第六期。
(5) 林玉堂: 读汪荣宝「 歌戈鱼虞模古读考」 书后。 国学 季刋第一卷第三号。
以下引上列各文,只提著作人的姓氏。
二 汪氏的原主张与本篇所缩小的范围
汪氏是近来最先讨论这个问题的人。他说:『依余硏究之结果,则 唐宋以上,凡歌戈韵之字皆读a音,不读o音; 魏晋以上,凡鱼虞模韵之字亦皆读a音,不读u音或ü音也。』
汪氏所举的例证,上不及周代;卽关于 西汉的,也寥寥无几。而他的结论竟说「唐宋以上,」「 魏晋以上,」未免过于笼统含糊。 钱氏对于这些韵的 周代读音,已经和 汪氏不同意。其实 汪氏所用的方法--『从他国之记音文字中,求其与 中国古语有关者,而取为旁证』--就现在所能彀利用的材料说,其适用的范围,只能及于 东汉以后,再严格地说,只能及于 魏晋以后。因为 东汉以上,这种可供旁证的材料太不充分,不能作为根据以得什么可靠的结论。
关于本题,作者所得到的材料,都是在自 汉季至 唐末的中间。所以本篇所论歌戈鱼虞模的古读,也仅限于这时期以内。如有涉及这范围以外的,只算是本论的旁枝。
三 汉末至唐末歌戈麻韵的音读
作者的浅见,也以为歌戈麻韵的字,在这时期内是全数读入a韵(如今音「麻」字中之韵)的。除 汪氏 林氏( 林氏以为歌戈韵读长a,麻韵读短a。按 海南某部,据说「左」「我」字读入a韵,「马」「家」字读入ǎ韵。这似乎可以与 林氏歌戈读长a,麻读短a相印证,因为短a转ǎ是极常见的例)所举的例证以外,我以为下列的事实也可以作为旁证,幷且私意以为比他们所举的例证更可靠些。
(1)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有许多不同的译本。经末有 大明 咒全是译音的。现在我们把 北京刻经处的 心经七译本中 大明 咒中a及o韵的音译列表于下:
上表音译的字除「竭,」「揭,」「蘖,」「般」四字外,都是歌(去声个)戈(去声过)韵的字。pa译作「般」(桓韵,)似乎有点奇怪。但是, 玄奘曾改定 六朝的译音不少,他自己译音断没有不求准确的。大抵「般」字当时的介音w极其微弱,或竟如今音完全没有介音(作pan)。其声随n乃连下「罗」字之声纽一而急读之,以求肖 中国没有的r音。「竭」「揭」在十月韵,「蘖」在十七薛韵,都是有声t的:这是因为ga音后是te,故特用以译ga。
虽然各译的a韵字大多数是歌戈韵的字,还不能坐实歌戈韵一定读a。因为也许当时 中国还没有读a韵的字,那末,他们也只好用与a相近的开o韵译音。然而这种歌戈当时读开o的假设,不能解释「竭」「蘖」「揭」三字。这三字断不会当时读入ot,幷且我们很有理由断定他读入at,因为 周代的音这三字读入曷韵, 诗硕人『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竭」与「揭」「朅」同音,「蘖」与「孽」同音)可证。此韵由近人 黄侃等证明,知道他是读at。 唐与 周国都同地,其标准音大抵相同,所以这三字大抵也是读at。假如不是读at,别的可能就是如今音读为ie(或ite),那是不会的。这样看来,「揭」「竭」「蘖」之读at是无可疑的。这三字旣是读at,那末,「峨」「誐」也一定是读a,由是可以知道歌戈韵的字都是读入a韵。
这里可以附带说明大可注意的一件事,就是 六朝 唐人用爆发淸音或鼻音的汉字译 梵文相当的爆发浊音,如以「竭」「揭」译gat,以「拏」译da之类。本表之以「峨」「誐」「蘖」译gat也是这例。这幷不能证明 大明咒各译之不剀切,因为当时中土没有爆发浊音,如g,d,b,只有兼送气的爆发浊音,如gh,dh,bh,卽 羣, 定, 并三母。他们并且有声明这种不得已的译法是不准确的。如 慧琳 一切经音义译ba母作「么」而注明「无鼻音。」ma无鼻音,正是ba。 淸儒及近人 黄侃都以为这三母是送气的,这说若用 六朝 唐人译梵文爆发浊音的字来比较,可以得许多的证据。因为如此,我们不能因声纽译得不正相当而疑心韵部也译得不确切。
(2)上文举 大明咒的译字作例证,因为僧徒信咒语的音带有神秘意味,译时必尽量求准确的。还有一件,我们相信也是译得很准确的,就是 梵文字母。 六朝 唐时 梵文字母,经过好多次的译音。下表列出几次短a长a和o的译字。
右表及第一表中用以译a,ā之字都是在歌戈韵的;而用以译o之字,除「冒」字在号韵(平声豪)外,其余都是在模韵的。可见当时歌戈韵读a,不读o。不然,何以不用极剀切的「阿」译o母呢?
(3)歌戈韵, 安南都读入a,这是 林氏已经提及的。但是,倘使 安南音没有开o韵,那末,歌戈麻韵的读a,幷不暗示 中国古音,这些韵不是读开o,因为也许 安南人把 中国o韵都归倂入他们所有最近似的a韵。所以我们不得不再找些确定的证据。实际上, 安南是有o韵的。他们o韵的字,除「机」「饥」「由」等几个字外,都是现在 中国人读为u韵的字,如「都」「苦」「呼」之类,而没有一个字属于我们的歌戈韵的。如此看来, 安南音歌戈韵之读a大约是 中国的古音了。
安南 汉字音读据 珂罗倔伦(Berhard Karlgren 答马 斯贝啰Maspero论切韵之音, 林玉堂译。 北京大学国学季刋第一卷第三号)说,传自 唐末。作者硏究的结果以为是 三国时的 吴音。其证据当另述,但是,无论如何,总在本论所限定的时期内。
(4) 宋太宗 眞宗时, 印度和尙 法天所译梵音,p'a作「颇,」b'a作「婆」(见 钢和泰A.von Stael-Holstein音译梵书与中国古音, 胡适译, 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第一卷第一号。) 钢和 泰证明 法天译音是极精密的。按此则 宋初歌戈韵还是读a。
(5) 梵文声母读时都是用a韵。今将此项声母的几次 汉译列为左表。
右表中同字指同右行字。 玄应所译与s相当之「婆」为「娑」之误。 慧琳一切经音义「 」「 ,」「 」「碆」三字, 日本白莲社本有误,兹据广韵校改。
右表所用的字,其属于歌戈与麻韵者数目如下:
由右表看来, 梵音声母大多数用歌戈韵字,次多数为麻韵。其少数借用他韵之字也都a的阳声,如「滼」韵为am,「膳,」「袒,」「弹」韵为am,「娘,」「壤,」「曩」韵为ang。由是可知歌戈韵自 东晋至 唐末必定是读a。如疑心也许歌戈麻彼时一齐读开o, 中国旣无a音,不得不以近似的对译。但有许多反证,知歌戈不读开o:(1) 日本 安南等国的音读a,(2)由第二表知道歌戈字不用以译开o,(3)卽上文所说,借用他韵的字,虽夹带声随,但韵母都是a。
以上所举对于 汉末至 唐末歌戈韵读a的证据,再合 汪林二氏所已引的例证参看,此说可算是有充分的证据。
章徐二氏对于此说,颇有异议。但是,他们的理由都不充足,兹条辨如下:
(1) 章 氏说 梵音声势,「阿」字短音,卽今歌戈韵音,长音卽今麻韵音。据他说『曾亲从 印度学者受之。』就作者所闻,现代语言学家普通承认古典的梵文的a,ā两母都读本音。作者曾向 印度 梵文专家问过;他说,ā或读a长,或读如开o, 印度各部不一律。 印度东北部如 孟加拉国 德利等地,ā都读如开o。如此看来, 章 氏所从受学的 印度的读音,也不过一种方音,不能以他槪论古典的 梵文。所以上文所引 六朝 唐人以「阿」译ā,不是ā读如开o,乃是「阿」读如a(麻韵。)
(2) 章 氏说:『内典译音,自 隋以上,皆略取相似,不求剀切。』他所引不剀切的例,是「昙摩」之「昙,」「三藐三菩提」之「三,」「南无」之「南;」以为当时译 梵文a韵的音,幷不一定用吾国a韵的字。他不知道在这三个例中,a音后都有m音紧接,其原字之音为Dharma,(巴利文作Dhamma),Samyaksam-bodhi,Namah。当时「昙」读dham,「三」如sam,「南」如nam,不能视为不剀切。
再以 隋以上音译证之, 后汉 梵僧 迦叶摩腾,原名为Kā yapa-māta ga。 梵文音末声母后一切收以微a,故收尾之a音可略而不译。如此则以「迦」译ka,以「叶」(古音当为tyap)译 yap( 为palatal,t受y之影响亦为palatal;二音至相近,)以「摩」译ma,以「腾」(古当为tang)译ta ( 卽ng)(末音略,)也不算不剀切。 迦叶摩腾, 梁慧皎 高僧传卷一作 摄摩腾,乃省略第一音而第二音则译得更准确。又 后汉 西域僧 安世高所译 八大人觉经中bodhi作菩提,nirvana作湼盘(其时 中国西北部还没有v音,故以bw当v),bodhi--sattva作菩(音bo说见下)萨(sat,第二第四音略去不译。)除略去不译之音及中土所无之声母外,都极剀切。就是中土所无的声母,也译得极相近。
(3) 章氏又谓 日本音『展转侏 ,尽失故读,』不能以之『倒证中土 唐音。』这也不然。 日本虽然好多与古音不同,(其变化也有规律)但却不能把假名一槪而论。 日本假名中声母及韵母的先后次第,完全根据 梵文字母。由此可以推知制假名的人是曾从 梵僧受得语音学的。幷且制假名当然比单字译音要来得精确些。细察假名所用的 汉字,其中实含有一个通则,就是 汉字所含的音素中必定含有假名所含的音素。(两组音素的顺序当然相同。)如「散」音为sam,「サ」音为sa••s与a两音素含在s,a,n中。如用现代方言及古音硏究推证,这种通则,只除「半」行声母由p变h,「江」音e系 日本训读,及o列「止」「乃」等字外,其余的字都可以与这通则相合。而a,i,u三列尤其密切,至末后u,o两列纔有一点破例。这也容易说明,因为上三列已经选去许多合例的字,下二列自然没有许多合例的字可供选择,不得不采用不甚准确的字。这样看来, 隋唐间「阿」列字的音呼当如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