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吧 关注:5,068贴子:74,376

每战辄北,无尺寸功的李广,是如何被吹成一代名将的。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说起李广,你会先想到什么?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李广是一个悲情英雄,他虽为一代名将,屡立战功,却因为受到汉武帝及受武帝重用的卫霍等人的打压,不仅终身不得封侯,还被逼迫自杀身亡,实在不能不令人为之唏嘘感慨。
如果你真的这么想,那么恭喜你,你真是被司马迁和后世吹捧李广的文人骗得好惨,说不准某些现代的影视剧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可是有一个问题来了,如果李广真的如你所想的那样,是抗击匈奴的英雄,怎么会终身不被封侯呢?汉武帝又是吃了什么迷魂药,非要和这么一个英雄过不去,利用他去打匈奴,立了功不奖赏,反而处处给他穿小鞋呢?这里面有什么隐情吗?
其实问题根本没有那么复杂,俗话说得好,火车不是推的,好汉不是吹的。李广不得封,原因就是他实在没有拿得出手的战功,够得上武帝给他封侯的。这位大名赫赫的飞将军,真实的底色就是一个个人武力出众,作战勇猛,但统兵打仗却是一个才不及中人的庸将而已。用现在话说,这人纯粹是被营销号包装出来的。尤其是司马迁,他出于个人感情,用了很多曲笔,甚至撒了很多谎,这才把李广吹成了一代名将。就比如很多人都知道的这句话:
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不客气的说,整篇李将军列传,写得是真精彩,真是能感动读者,只可惜从头到尾都充斥着各种谎言。这句司马迁借汉文帝之口为李广叹息的话,对比李广后来的遭遇,就着实忽悠了不少读者为李广抱不平,痛恨汉武帝摧残人才。李将军之才,取万户侯都易如反掌,你为什么就是不封他?
其实,这极有可能就是司马迁为李广撒的一个大谎。汉文帝怎么说也是一代明君,不可能说话这么孟浪。汉初的万户侯是那么容易就能封的吗?司马迁自己写的《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里,143个功臣列侯,只有两个万户侯,平阳侯曹参和留侯张良,再没有别人了。就连丞相萧何也只是八千户,后来是刘邦感念昔日做亭长押送刑徒时,别人都送自己三钱,只有萧何多送自己两钱的旧情,给萧何又加了两千户食邑,萧何才成为了第三个万户侯。
张良萧何功劳有多大,不用我说了。曹参的功劳呢,史书记载曹参攻城略地,身上伤疤就有七十余处,凡下二国,县一百二十二;得王二人,相三人,将军六人,大莫敖、郡守、司马、候、御史各一人,群臣公推为功第一。至于其他人,像我们熟知的樊哙、夏侯婴、周勃、陈平等人,功劳也很大,食邑也没有达到万户侯。
和这些人一对比,你大概就明白了,所谓的万户侯何足道哉,就是司马迁为吹捧李广故意胡说的,反正汉文帝也不能当面否认。可就算李广他真能跟随在刘邦身边效力,只靠勇猛,他能立下多大功劳?汉高祖身边的猛将还少啊。谁的功劳超过陈平了。可以说,李广这样的将领,想要在高帝时得封万户侯,就是白日做梦。可这么一个谎言,要是单看李将军列传,不和其他史料对比,你根本发现不了其中的破绽。
这样的例子,司马迁的史记里还有很多,尤其是在李将军列传这篇文章里,类似的谎言比比皆是。你一定会觉得我这么说是故意哗众取宠,伟大的司马迁怎么可能做出这种事呢?史记不是被称为“不虚美、不隐恶”的信史的吗?其实这只是班固针对史记全书所下的评语。但司马迁毕竟是个有血有肉的人,是人就有好恶,这就直接导致了司马迁在为有些人物写传记时,不可避免的掺进了个人感情因素,不虚美不隐恶也就打了很多折扣。
所以在司马迁笔下,对不同人物,你可以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写法。对于他喜欢的人物,写到这个人的优点和功绩时,司马迁往往不吝浓墨重彩,连生活习惯脾气秉性这样的细节都写得很详实,恨不能把这个人写的从头到脚都放着光,读者看了后也大为感动。可是如果涉及到这个人物的缺点和干过的缺德事儿呢,司马迁往往选择一笔带过或者曲笔遮掩,再不然就是找些并不存在的理由为其开脱。结果有些明明是很恶劣的事情,你看了却几乎激不起一点愤慨之情。这种写法,堪比现在的美颜软件,大妈都能变身美少女,读者看了之后不受骗,那是很困难滴。
对于自己喜欢的人物,司马迁在写作时带的是十级滤镜加美颜,那对于他不喜欢的人物呢?这个人算倒了大霉了,迎接他的是司马迁为其量身定做的手电筒、放大镜和有色眼镜。这个人的功绩和优点,司马迁是能不写就不写,就算不得不写,也要写的和强盗发善心差不多。相反,这个人犯下了过失,哪怕是很小的一件事,司马迁也要详细记下来,往往还顺带着添些油加点醋,总之不把这个人从头到脚写的白里透红红里透黑,黑不溜秋蓝汪汪的,绝不能完。
司马迁的这种笔法,极其厉害,很能后世迷惑不知情的读者,历代学者对此不乏批评者。比如班固在承认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的同时,也指出史记“采经摭传,分散数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牾”,这是比较客气的说法。相比之下,南宋学者黄震说的就直接多了,他不满司马迁的同时干脆就替卫青霍去病打起了抱不平。“凡看卫霍传,须合李广看。卫霍深入二千里,声振华夷,今看其传,不值一钱。李广每战辄北,困踬终身,今看其传,英风如在。史氏抑扬予夺之妙,岂常手可望哉?”
其实黄震说的也还客气,怼司马迁怼的更狠的是王夫之,他的批评极其尖锐甚至骇人:司马迁挟私以成史,班固讥其不忠,亦允矣。……迁之为(李)陵文过若不及,而抑称道李广于不绝,以奖其世业。迁之书,为背公死党之言,而恶足信哉!简直等于直接把李将军列传这篇文字给判了死刑。


IP属地:河南1楼2023-07-30 08:00回复
    汉景帝三年,汉景帝采用大臣晁错提出的《削藩策》,先后下诏削夺楚、赵等诸侯国的封地,以此削弱诸侯国的势力,达到最终削除诸侯国的目的。吴王刘濞担心这样下去,早晚会轮到自己的封国也被削除,就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等其余六个刘姓的宗室诸侯王,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是西汉开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诸侯国叛乱,但只是雷声大雨点小。七国中的吴楚联军一开始来势汹汹,但是在遭遇到梁王刘武的拼死抵御后,就再也未能前进。名将周亚夫借此机会,先是派兵断绝了吴楚军的粮道,后又大败吴楚军,仅用三个月,就彻底平定了这次叛乱。
    七国之乱历时虽短,但是所造成的影响却是极其巨大的。七国之乱平息后,同姓诸侯王的势力受到致命打击。汉景帝趁势采取了一列措施,剥夺了诸侯王任命官吏收取赋税的政治权力,沉重的打击了诸侯国的势力,诸侯国对中央朝廷的威胁基本得到了清除。同时,这场叛乱也对李广的命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原本是天子宠臣的他突然就被调到边郡和匈奴人玩儿命去了,因为他犯了一件为人臣子绝不能犯的低级错误,就是私下收受了梁王印信。
    及孝景初立,广为陇西都尉,徙为骑郎将。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
    吴楚叛乱时,李广已经是朝廷的骁骑都尉了。这场战役,西汉朝廷的军队有名将周亚夫坐镇指挥,而吴楚联军这边呢?根本没有像样的人才,从一开始就注定会失败。对李广来说,想要封侯拜将,这就是一个唾手可得的机会。他要做的就是执行好周亚夫的命令,然后等着升职加薪就行了。
    吴楚联军的溃败,来得比预想中的更容易,而李广也在昌邑城下,又一次展示了过人的勇猛,夺取了叛军的旗帜,扬名于两军阵前。这是项足以让李广封侯的功劳,看来李广完成人生的第一个小目标,是没有什么问题了。然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因为这次亮眼的表现,李广受到了梁王的关注,梁王私下授予李广将军印信,想要拉拢这位李将军。李广的表现也很耐人寻味,身为中央朝廷的将领,他不仅没有严词拒绝梁王,反而欣然接受了,这下问题严重了。
    司马迁在记述这件事时,尽量的轻描淡写,短短十几字就一笔带过,给人的感觉是李广做事实在欠考虑,不过幸好不是什么大事儿,也没产生什么严重后果。李将军打仗挺猛,就是人太忠厚,在政治上太幼稚了,难怪后来吃亏吃一辈子。对,就是政治幼稚。司马迁在这里用自己的精妙的文笔,成功的掩盖了李广在这件事上的表现出的不堪,把一个再显眼不过的政治投机者,描绘成了一个患有政治幼稚病的老实汉子。
    要想彻底弄明白在这件事里,李广究竟充当了一个什么角色,那就要从事件的另一个主角梁王刘武说起。把这个人的身份背景说清楚了,这件事的内幕也就真相大白了。梁王刘武,他除了是帮助朝廷平定七国之乱的功臣,还有一个身份,就是汉景帝一母同胞的亲弟弟。这不是最要紧的,最要紧的是梁王的母亲窦太后特别疼爱这个小儿子,甚至还希望景帝日后不要把皇位传给儿子,而是改传给自己的弟弟。
    汉景帝三年十月,也就是发生七国之乱的三个月前,梁王刘武入朝。当时汉景帝尚未立太子,一次宴饮之时,景帝明显喝多了,为了让母亲窦太后高兴,就对梁王说:“我千秋万岁之后,就传位于你。”刘武虽然明知这不是真心话,但心中暗喜。他的母亲窦太后也同样很高兴。自此,刘武对皇位就产生了觊觎之心。
    所以,在七国之乱发生后,刘武拼命抵御吴楚的军队,一方面固然是因为景帝是自己的亲兄长,另一面恐怕也是真的认为自己有可能继位当皇帝。为了增加这种可能性,梁王开始拉拢对自己有用的人才。这个时候,在昌邑城下表现亮眼的李广进入了他的视野。梁王敢于拉拢李广,肯定会向李广透漏景帝说过要传位自己的话,李广通过自己的判断,觉得这种事确实有可能,自己此时答应梁王,日后就是扶助新帝登基的功臣了,这才敢于弃自己朝廷将领的身份于不顾,接受了梁王的印信。
    所以,一个对主君并不够忠诚的政治投机者,这才是李广的真实成色。试问一个朝廷的将领,本就是为平定诸侯叛乱来打仗的,转眼间却又收受了另一个诸侯王的印信,并且这个诸侯王的身份还极为敏感,这件事无论如何不能用政治幼稚来解释吧。不过公平的讲,李广此举不怎么高尚,也不比极大多数人卑劣。我相信绝大多数人在那种情况下都会做出和李广同样的选择。但是这件事确实毁人设,司马迁努力的想要为李广打造一个忠厚朴实的人设,结果这件事给李广的形象减了不少分。
    对李广本身来说,这件事最不能令他承受的的后果并不是形象受损,而是他自此不再受宠信了。失去景帝宠信的李广,被调出朝廷,来到边郡,开始了另一段人生,他后半辈子所有的幸与不幸,也都将从这里开始。


    IP属地:河南2楼2023-07-30 08:03
    回复
      李广长臂善射,无论胆色还是武力都远超常人,文帝十四年(前166),匈奴人大肆举兵侵入萧关,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参军抗击匈奴,在匈奴人的战斗中立下不少功劳。可惜汉朝此时还无力和匈奴决战,李广参加的应该都是些小规模反击战,这些功劳最多够让李广混个一官半职,可离封侯还差得远呢。
      不过李广此时还年轻,以后有的是机会。重要的是,李广的勇猛被文帝看在了眼里,这么牛逼的人,留在军中只打小仗可惜了,调回朝中任中郎吧,另外文帝还让他担任武骑常侍,成为自己贴身的近侍护卫。成为皇帝近侍的李广虽然不能打匈奴了,但是经常跟着皇帝打猎,还格杀过猛兽,也没少露脸。文帝对李广也是大加赞赏,甚至为李广惋惜,你生不逢时啊,你要活在高祖那个时代,轻而易举地就能封个万户侯。至于这句话我上篇文章分析了,极有可能是司马迁撒了谎,文帝夸李广不假,但是说什么万户侯何足道哉就有些扯淡了。
      但是不管怎么说,有了文帝的赞赏有加,李广的名气一下子就在朝堂之上传开了。很多大臣,还可能包括文帝的太子,即后来的孝景帝,以及孝景帝的弟弟梁王刘武都对李广有着不错的印象。李广自己大概也有些飘飘然,生出了一种类似于我怎么这么好看的念头,这从他后来和人吐槽有些曾在我手下听命,才不及中人的校尉军官都封侯了,我怎么就立不了功封不上候呢这席话中可见一斑。
      文帝驾崩后,景帝继位,成为西汉王朝新的最高统治者,李广也升了官,由郎官一跃成为都尉,后又调任骑郎将。从李广这两项被任命的官职来看,景帝对李广也是很看重的。都尉主掌一郡军事,在地方和太守地位相当,搁现在就是妥妥的省军区司令员了。另外,汉初军制,平时不设将军,将军是只在有战事时,才授予统兵将领的称号,不是正式官称,也没有固定的品级。固定的武官职位,最高是三公之一的太尉,次级的,是九卿中的卫尉、中尉、和郎中令,所以都尉就是武官在地方上的最高官职。
      骑郎将呢,品级略低于都尉,但这是保护皇帝的禁卫军将领,不是深受皇帝信任的人,不可能担任这个官职。李广从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新兵蛋子开始,凭着萧关一战立的军功,先是成了皇帝近侍武官,然后挂机水了九年经验,不到三十岁又成了禁卫军高级军官,可以说是正值春风得意好年华了。
      李广后来多次违法乱禁,视律法如儿戏,作出了私受梁王印信、违禁夜行、挟私报复杀害霸陵尉、当面抗命顶撞大将军卫青等一系列不端甚至是相当恶劣的行为,应该都和年轻时期这段备受宠信的经历有关。也许正是两任帝王的宠信,才让他产生了这般骄横的心态,这种心态后来还影响到了他的子孙,最终导致李广整个家族身死名裂,曾在他家为宾客的陇西人士,也都深以为耻。
      不过,现如今的李广可是丝毫不会想到后来自己会这么窝囊,他现在想的是寻求更大的进步,继而完成人生的第一个小目标:封侯。可是封侯必须要有军功,没仗打怎么立功呢?禁卫军威风是够威风了,可没法子打匈奴人啊。就在李广为此而苦恼时,一个天大的好机会突然出现在了他的眼前,吴王刘濞联合了七个诸侯国叛乱了。


      IP属地:河南3楼2023-07-30 08:05
      回复
        七国之乱被周亚夫平定后,随军参战的李广利令智昏,竟然私下接受了梁王刘武的印信。这件事无疑让汉景帝非常生气,他没想到,外表忠厚的李广居然是个政治投机者,这样的人怎么还能放在身边委以重任呢。你李广不是打仗很勇猛吗?行啊,老待在朝廷怕是没什么用武之地,去边郡抵御匈奴人吧。上谷郡就挺好的,去吧,以后你就是那儿的太守。
        来到上谷没多久,李广就遇到了来犯的匈奴人,一连几日匈奴人都来和李广交战,李广也毫不退让,你要战,便来战,我奉陪到底。结果他的朋友典属国公孙昆邪着急了,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这个情况是汉景帝没想到的,他只是抱着对李广略施惩戒的态度徙他为上谷太守,可没想过要李广的命。
        听了公孙昆邪的话后,汉景帝也担心,李广在军中颇有些微名,万一真在战场上挨了一冷箭战死了,对于边军的士气会产生不好的影响,于是乃徙为上郡太守。后广转为边郡太守,徙上郡。尝为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皆以力战为名,这就是李广在景帝一朝时镇守边关抗击匈奴的大致经历。就这样,靠着司马迁的如花妙笔一通描绘,历任数郡太守以力战为名的李广,此时已俨然成了威震匈奴的一代名将了。
        看到这里,我真是佩服司马迁的骚操作,先是借一个不怎么知名的典属国的口,给李广贴上了才气天下无双的标签,你信不信的不要紧,反正你对李广有个好印象了。然后你还在琢磨他说的是真的吗,李广这么厉害?接着又一个闪亮的标签又贴上了:力战为名。就这四个字,你脑补一下,李广将军历任数郡,转战几千里,走到哪儿都敢和匈奴人玩命儿,那才是真将军呢。
        可是司马迁说了这么多,单单有一样最重要的东西没说,那就是李广立过的战功,他一字也没写。这就很尴尬了,你见古往今来的名将有哪个人和敌人打了那么多次仗,却没有像样的战功记录在案的呢。一个将军,没有拿得出手的任何战功,却又以力战为名,这是什么情况呢?
        我想了半天,试图理解什么叫力战为名,最终发现我可能被司马迁忽悠了。所谓的力战为名,大概就是尽管李广打仗很勇猛,可是却没在匈奴人那里占到什么便宜。如果你读过匈奴列传和其他人物的传记,再和李将军列传放在一起梳理对比一下,你会发现一个令李广和他的粉丝更加难堪的事实:所谓的李广威震匈奴就是个子虚乌有的事。面对匈奴主力时,李广就是个送人头的。就是匈奴人的小股部队,也没拿正眼看过李广。
        孝景帝复与匈奴和亲,通关市,给遗匈奴,遣公主,如故约。终孝景时,时小入盗边,无大寇——《史记·匈奴列传》。看到了吧,这才是景帝朝汉匈之间军事冲突的真相。终景帝一朝,匈奴人始终是小打小闹,从未发起过大规模的进攻。司马迁为了吹李广,在李将军列传里对此一字不提,不知道的还以为李广和匈奴打得很激烈,多次重创匈奴,匈奴人特别畏惧李广呢。真相其实是,匈奴从没怵过李广,所以才会和李广多次交战。如果单以这些史料还不足以令人信服,我们可以拿文景两朝时其他名将和李广做对比。
        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其众。——《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魏尚是汉文帝时的云中太守,他爱护士卒,带兵有方,部下将士也都乐于效命。因此,匈奴人一般都是远远避开他,曾经有匈奴人进犯,魏尚率兵一举就击败了他们,杀死很多匈奴人。
        郅都:匈奴素闻郅都节,居边,为引兵去,竟郅都死不近雁门。匈奴至为偶人象郅都,令骑驰射莫能中,见惮如此。 ——《史记·酷吏列传》。郅都是景帝时的名臣,他为人公正廉洁,不徇私情,不畏强权,是西汉第一个敢对不法豪强和皇族勋贵开刀的大臣。因为他执法严峻,所以即使豪强勋贵也很畏惧他,称他为“苍鹰”,连匈奴人也知道他的节烈操守。后来郅都镇守雁门,附近的匈奴人立刻引兵远遁,直到郅都死都不敢靠近雁门。更夸张的是,匈奴人曾经做了一个郅都的木偶像,作为靶子让骑兵用箭射这个木偶,结果因为害怕都没有人能射中。
        看到这里,你大概就明白力战为名是多么可笑的一件事了。匈奴人可不是傻子,他们打仗从来都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溜,只会挑软柿子下手,对于真正的狠角色更是以绝不招惹为上策。为什么李广老和匈奴人打仗,就是因为在匈奴人看来,李广就算不是个软柿子,也绝不是什么硬棒槌。不仅匈奴人这么想,西汉人也是这么看的,西汉人谷永就说过:“赵有廉颇、马服,强秦不敢窥兵井陉;近汉有郅都、魏尚,匈奴不敢南向沙幕”。这里面就没李广什么事儿。谷永说这话时,司马迁还不是今人所尊敬的太史公,史记也不是史唱无韵离骚,所以他没被洗脑,说的话是客观可信的。


        IP属地:河南4楼2023-07-30 08:07
        回复
          汉景帝中元六年,匈奴突然一反常态,集结了大量骑兵,接连攻打雁门、武泉、上郡等地,抢走了汉朝在上郡饲养的苑马,汉军将士战死的多达两千人。景帝为了应对匈奴入侵,将身边的宦官也派到了军中学习用兵打仗,于是就发生了李广率百骑脱离大军追击匈奴射雕手,遭遇匈奴大部队的事。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曰:“是必射雕者也。”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诱之,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李将军列传》
          这段文字可说是精彩绝伦,把李广写的有勇有谋,通过这段文字,李广那英勇无畏的身姿仿佛就站在你眼前一样了,这要拍成短视频,点赞数最少十万起步。相比之下,霍去病砍死十几万匈奴兵,匈奴亲贵和大将被杀被俘的粗算下来有好几百,在司马迁眼里,硬是没有这仨射雕手和白马将值钱,都不值得他稍微用心写上一写。
          不过文字精彩是一回事,真相到底如何是另一回事。想彻底弄清楚,还是要和其他史料结合,才能对这件事得出正确结论。先要弄明白,李广作为一军主帅,为了三个射雕手,就弃大军于不顾,这件事是什么性质的呢?你也许觉得这不很正常吗?发现敌人就应该主动出击,没毛病啊。我告诉你,不对。从司马迁把这件事浓墨重彩的写进李广的传记里,当做李广军事生涯中为数不多的亮点大书特书来看,司马迁对行军打仗以及西汉军法是一窍不通的。
          诏书清塞下,谨候望,备烽火,虏即入,料度可备中,毋远追为虏所诈。这段话见于出土的汉简上,上面写得很清楚,敌人来袭,要做好相应的各项准备,如果敌人撤走也不要追的太远,以免中计。
          另外,汉简上还记载:将长及死不出营,营私卒、将吏皆耐为鬼薪。这话的意思是,作战时将军死在自己大营内,他身边的卫士和下属都要罚作鬼薪,即服三年徒刑。将军若是在营外出事,后果更严重,全军将士都要按军法责罚。《汉书·匈奴传上》记载:浞野侯赵破奴晚上出营取水,被匈奴人所捉,匈奴人趁机攻打汉军。这些将士害怕丢失主帅回国受诛,结果没有敢相劝逃走的,最后全军覆没。
          由此可以看出,李广丢下大军不管不顾,性质是非常恶劣的。别忘了,此刻匈奴人正在上郡烧杀抢掠,汉军随时有可能再次遭遇匈奴。 李广一旦出事,匈奴人打不打来,那几千将士都算交代了。就算他不出事,匈奴人一旦打来,没人指挥,那几千人照样完蛋。所以,不管是在任何朝代,像这种将军联系不上手下的兵,兵也不知道将军跑哪儿去的事情,都是军法绝对不允许的。李广最后得亏是有惊无险,手下将士的脑瓜子算保住了。
          李广作为将领,不会不知道军法,也不会不明白若是出了什么差错,手下将士会有什么后果。李将军一向爱兵如子,怎么会犯这种低级错误,把几千将士至于如此险境呢?匈奴的射雕手,说白了就是射箭好手,类似于特种兵,比一般的兵厉害。值得李广冒这么大的险吗?显然不是。那李广费这么大劲图个啥?他只要随便派手下箭法好的多去几个,一样能搞定这三个匈奴人。所以,他这么做,目的不在射雕手,而是在中贵人身上,他要让这个宦官看到,我李广是怎么为你出这口气的。
          为什么李广甘冒奇险也要讨好这个宦官,原因就是匈奴入侵给汉朝造成了极大的损失,这是汉景帝即位以来从没出现过的。尤其是李广镇守的上郡,损失最为严重,不仅有众多将士战死,连汉朝饲养的苑马也被抢走很多。司马迁在这里又一次替李广做了遮掩,只说匈奴大入上郡,造成的损失却一字不提。由此其实可以看出,李广的军事才能实在一般般,他不仅进攻不给力,防守也很差劲,只能对付小股匈奴人的袭扰。匈奴大部队一来,他就毫无办法了。所以李广急需有人能在皇帝身边为自己说好话,以挽回自己在皇帝心中英勇善战的形象。
          我强调一遍,这可不是我故意哗众取宠抹黑李广,我是看了很多史料,认真分析后,得出的实实在在的结论。李广这个人,虽然司马迁竭力想要把他塑造成一个忠厚老实人,其实他一点儿都不老实,他不仅目无法纪,多次违犯法律,他还很会来事儿,投机取巧,讨好他人捞好处,想法子往自己脸上贴金的事情,李广可没少干。私受梁王印信是一例,撇下大军追杀匈奴射雕手也是一例,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且容我慢慢道来。


          IP属地:河南5楼2023-07-30 08:10
          回复
            跟广吹没道理可讲的,正常人都懂读史书不能盲目相信史书记载的内容,还应从常理出发,结合事实,加以分析,我们才能接近历史真相。广吹总是污蔑冠军侯率一万人出征,士卒战死了七千,这明显就是班固写汉书时的疏漏造成的错误。因为仅从常理就可明白,如果霍去病的士卒战死十分之七,汉武帝的诏书怎么可能通篇都在夸耀霍去病的战功,还益封两千户呢。你们不要脸,当汉武帝和你们一样啊。


            IP属地:河南17楼2023-07-30 15:59
            回复
              汉景帝死后,汉武帝即位,有左右向汉武帝进言李广是名将,汉武帝就任命李广担任未央卫尉。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为广名将也,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李将军列传》。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李广冒险追杀匈奴射雕手讨好中贵人,收到了丰厚的回报。那个中贵人回去后,应该没少为李广说好话,我甚至怀疑李广平时就没少用小恩小惠拉拢皇宫里的的宦官。有人也许会说李广常年驻守边境,哪来的机会接触皇帝身边的人,这你可错了,他有家人门客在长安,自会帮他做这些事。
              我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怀疑,是因为李广这次升迁有点不太寻常。汉朝武将升迁,首先是靠军功,如果李广是靠着十几年镇守边关积攒的军功得到了卫尉这个官职,根本用不着皇帝身边的近臣进言。司马迁大可以写成李广因功被皇帝赏识,受封卫尉。第二条升迁的途径,是靠朝中大臣举荐,也种事轮不到皇帝身边的近臣。可李广偏偏就是由近臣举荐的,那么问题来了,李广远在边郡,皇帝身边的近臣,很少见到他,也没听说李广立过什么功,凭什么认为他是名将?仔细想想就明白了,还是财帛动人心啊。李广要不是给了他们足够的实惠,他是不是名将谁在乎啊?
              总之呢,在边郡驻守了13年的李广,时来运转,又一次回到了中央朝廷,并且还升任卫尉,位列九卿。这也说明汉武帝对李广那是绝对的够意思,根本就不存在李广被汉武帝打压一说。李广后来之所以原地踏步,终身不得封侯,完全是自身能力不足,这口锅扣不到汉武帝背上,要背只能李广自己背。这一点光看李广是如何带兵的,就知道他这辈子要能打胜仗,那就见鬼了
              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刀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侯,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程不识孝景时以数直谏为太中大夫。为人廉,谨于文法——《李将军列传》
              这段文字讲的是李广和程不识两人带兵打仗的风格。说句难听话,李广那种带兵的法子,能叫行军吗?一条出色的牧羊犬放的羊,都比李广的军队有纪律。一支军队行无部伍行阵,首先就违犯了军法。
              孙家寨汉简记载:“干行,伍长斩,以曲干行,候斩;以部干行,司马斩;以校干行,军尉斩。干行是什么行为呢?在战国及秦汉时代,根据敌情和地形的不同,行军时要采用不同的阵法和队列编制。保持编组严整,是当时基本的战术要求。“干行”,就是说士兵没按照编好的队列行军,破坏了编队的严整,哪级的将士犯错,哪级组织的将、吏就可以行使权力斩杀犯错的士卒。为什么对行军走错队列处罚会这么严重,就是因为队列就是战斗力。西汉名将赵充国就特别指出:行必为战备。意思就是行军要保持警惕,随时准备投入战斗。一支乱哄哄不成队列的军队,和敌军突然遭遇,这支军队的下场,那真是想都不敢想。


              IP属地:河南18楼2023-07-30 16:03
              回复
                不过到了李广这里,这条行军最基本的战术要求直接作废了,李将军这个时候充分展现了自己爱兵如子的一面。大家随意走,怎么舒服怎么来,No problem,军法什么的,无视它就好。晚上安营扎寨也是,人人自便,巡逻,不需要的,站岗,不需要的,警戒,多派几个斥候就好了嘛,不用大家全都这么辛苦的嘛。出来砍匈奴人,最重要是开心对不对。这样的军队,没遇到敌人算是万幸,遇上了那就是万劫不复。
                可伟大的司马迁显然不这么想,他天真的认为,李将军已经派出很多斥候了,匈奴人一来就会被发现,所以李将军才未尝遇害,说明这样带兵完全可行。司马迁的说法完全就是不顾事实的胡乱吹捧。茫茫大漠,你派出的几个斥候能起多大作用,聊胜于无罢了。当初刘邦带几十万人攻打匈奴,派出的斥候能比李广多出几十倍,结果照样没有发现匈奴主力,这才有了“白登之围”。
                之所以没匈奴人来找李广麻烦,一来李广打的多是被动的防御战,像这种主动率军出击的时候很少,没遇到匈奴人也正常。二来还是因为景帝时期匈奴人一向都是以小股部队活动,像李广追杀射雕手时遇到几千人的情况只是个例,李广带的兵虽然具体数目不清,几千人总是有的。


                IP属地:河南19楼2023-07-30 16:05
                回复
                  据史书记载,汉朝的边郡太守多的时候可以带领上万骑的兵力,少的也有三千,李广的军队人数应该就在这个区间。匈奴人的小股部队,显然无力和几千汉军对抗,这才是李广善守的秘诀,就是靠人多打人少。即便如此,都没能阻止匈奴人隔三差五的来骚扰李广。而且我们在资治通鉴里也看到了,匈奴人稍微用了下力,李广的上郡就被攻破了,连军马都被抢走了。有的亲说李广能从几千匈奴兵手里逃脱是匈奴将领比李广还废物,其实我的看法是因为匈奴人攻打上郡占了大便宜,担心汉朝报复,这才把李广的一百骑当做了诱饵。他们哪里想得到李光这个蠢货不仅没能力反击他们,还把自己送上门求痛殴呢。


                  IP属地:河南21楼2023-07-30 16:23
                  回复
                    程不识这个人也很值得说上一说,现在网上有很多人把这个人捧得非常高,还给他送上一个不败将军的名号。呵呵,不败将军程不识,我看着直想乐。哪部史书,或者什么出土文献资料记载的,程不识是不败将军,他都打过哪些仗,怎么个不败法,根本没有吧。难道研究历史靠的是做应用题的办法,已知程不识领过兵,又因为史书没记载他打败仗,所以可知程不识是不败将军。这不是胡说八道吗?你当这是拍古偶剧,随你任意想象,想给谁加戏就给谁加戏啊。
                    事实上,程不识无论是在西汉还是后世,都是个普通的再不能普通的小角色。一个卫尉,在当时算是朝廷高级官员,等他卸任,谁还记得他呀。不是司马迁在史记偶尔里写到他,我们根本不知道,原来汉武帝时期还有这么个人啊。程不识在史记里就出现了两次,一次就是李将军列传,这是沾了李广的光了。
                    另一次就可笑了,那是灌夫借酒大骂临汝侯灌贤时顺带把程不识也给羞辱了一顿,司马迁把这件事写了下来,我们才又看到了他的名字。
                    灌夫不悦,起行酒,至武安,武安膝席曰:“不能满觞。”夫怒,因嘻笑曰:“将军,贵人也,属之!”时武安不肯。行酒次至临汝侯,临汝侯方与程不识耳语,又不避席。夫无所发怒,乃骂临汝侯曰:“生平毁程不识不直一钱,今日长者为寿,乃效女儿呫嗫耳语!——《魏其武安侯列传》
                    这段话具体意思也不用我解释了,重点在灌夫羞辱程不识所说的一钱不值这句话,灌夫骂灌贤虚伪、不懂礼数,还揭了灌贤的短,趁机羞辱了程不识一通。这些话就很能说明程不识在当时是被许多人瞧不起的,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所以和他假装亲近的灌贤背地里没少诋毁他,没什么交情的灌夫甚至敢当面侮辱他。他要是真的如网上某些人所说的平生未尝败绩,也不至于被骂做一钱不值了。
                    而且,程不识真那么厉害,汉武帝攻打匈奴怎么没起用过他呢?从马邑之围开始,到漠北之战为止,至少有十几次大的战役被记载于史书中,还有每次战役都有哪些将军参战,他们的战绩如何,也都被记录了下来。程不识的名字可有出现过?一次都没有。
                    那么,李将军列传里的程不识李广俱为名将,该作何解呢。其实司马迁的目的只是为了吹捧李广,他需要一个例子证明就算李广带兵行军纪律松弛,也不比法度严谨的人差。还有一点是李广和程不识是朋友,两人又同一时期分别担任了未央长乐两宫的卫尉,时人就经常把两人放在一起谈论。比如在灌夫使酒骂座这件事中,另一个当事人武安侯田蚡就曾假意劝灌夫:程将军和李将军一样担任东西两官的卫尉,仲孺现在当众侮辱程将军,难道就不给你所尊敬的李将军留点余地吗?
                    另外司马迁也需要一些和李广同时期的人,借他们的口为李广说好话,这比司马迁一个人干吆喝显得更有说服力,说白了,这些人就是司马迁的道具人。之前有公孙昆邪,现在又轮到了程不识。司马迁把他说成名将,再让这个名将程不识夸夸李将军,那李将军自然也是名将。
                    不过呢,从最后的效果来看,程不识显然没有很好的完成司马迁派给他的任务。他说的那些话,不懂军事的就不大看得懂。他这些话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李广带兵太随意了,这么号令不严,敌人猝然杀到,就没法子抵挡。唯一能指望的就是手下将士跟着他比较轻松,因此比较爱戴他,也愿意为他拼命。至于效果怎么样,反正他没遇上敌人,没打过,不好说。
                    第二种解释,就是司马迁这种粉丝加军事盲理解的那样了。李将军用兵,往往随心所欲,不拘泥于成法,好似天马行空,更善于化繁为简,手下将士无不叹服,都愿意把这条性命交托于李将军。可惜没遇上匈奴人,不然够他们喝一壶的。所以司马迁才敢大笔一挥,完全无视连匈奴小股部队都敢于多次侵袭李广的事实,硬说匈奴就是害怕李将军化繁为简,不拘一格的天才战法。
                    那么,哪种解释更合理,显然要在战场上才能找到答案。很快,李广就迎来了军事生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考。汉武帝决心在马邑伏下重兵,和匈奴单于彻底摊牌,拿回大汉王朝因和亲失去的荣耀。


                    IP属地:河南22楼2023-07-30 16:26
                    回复
                      贴吧吞楼是真过分,也不知道那句话犯忌讳,不是发不出去就是被吞


                      IP属地:河南25楼2023-07-30 16:34
                      收起回复
                        还想好好把这个帖子整理一下,好好扒一扒李广一家子的皮,看来够呛啊。


                        IP属地:河南26楼2023-07-30 16:37
                        收起回复
                          汉元光六年,也就是马邑之战发生约四年后,匈奴大举入侵汉朝的上谷郡。汉武帝为此制定了四路出击的战略部署,命令李广、公孙敖、公孙贺、卫青四人为将,各自率领一万骑兵迎击匈奴。
                          时隔四年之后,李广终于又一次得到了建功立业的机会,这是汉武帝第二次任他为将,马邑之战时五个将军,王恢被杀,韩安国和李息现在也不知道在哪儿干啥,只有李广和公孙贺仍然受到重用,这又一次证明了汉武帝打压李广就是某些人臆想出来的。本以为这次李广能抓住机会了,谁知道四路人马,就属李广这一路最惨,全军覆没不说,连李广自己也受伤被俘了。幸好李广的身手依旧了得,靠着这副好身板和机灵的脑瓜,最终逃了出来。
                          其后四岁,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详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于是至汉,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李将军列传》
                          按司马迁的说法,李广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匈奴人多,寡不敌众有什么办法。但是匈奴军队到底人数几何,那就只有天知道了,你只要记住,李将军是最牛逼的就行了,我管你信不信呢,总之我信了。这个借口用于替李广背书效果极好,司马迁后来在右北平之战和李陵投降匈奴事件中,依旧把寡不敌众当作李氏爷孙失利的唯一原因,而对他们应付的责任是一句也不提。
                          我不知道别人怎么看司马迁这种套路的,反正我就觉得司马迁多少有些不要脸了。第一次输了,是因为对方人多,第二次还是因为对方人多,啊,回回都是因为对方人多,所以输了很正常,难道就没有别的原因,难道你就不考虑一下这是不是主将自身有问题呢?其实汉军和匈奴作战,除了马邑之战人数是匈奴的三倍之外,大部分时候人数都不占优势的。可是像李广这样独自领军三次,一次迷路,两次全军覆没的,(解释一下,全军覆没,不是说真的一个不剩。只要损失人数达到九成,就会被认为是全军覆没)真是找不到第二个。卫青霍去病怎么就回回都赢呢?
                          比不了卫霍,和其他人比怎么样呢?李广照样也不行。汉军不是没打过败仗,不过其他人再失败,多少都能带回一部分将士,全军覆没的情况基本没有。只有赵破奴有一次,那还是因为他晚上出营取水,被匈奴人抓了,大军无人指挥,才尽没于匈奴的。拿这次来说,公孙敖也是大败,可好歹人家带回来三千人。李广呢,最后跟着他一起逃回来的残部,具体多少人不清楚,最多也就几百人。哪怕是被司马迁当作草包钉到耻辱柱上的李广利,也有着带领三万人斩首一万多级的战绩,虽然后来遭遇匈奴主力,以致先胜后败,可到底还是带回来近万人。至于最后那次李广利投降匈奴,葬送掉七万大军的惨剧,平心而论最该负责任的不是李广利,而是汉武帝,这个话题就不在此篇讨论范围了。相比之下,李广的战绩不是打酱油就是送人头,对此我只能说一句,阿西吧。
                          关于李广这次失败的真实原因,我之前的文章就分析了,就是李广不会带兵。他的军队自由散漫,行军如放羊,吃败仗是必然的。战争有它铁的法则,无视这些法则的人,必将受到最严厉的惩罚,哪怕他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天才,也必须遵守这一点。号令严明,就是战争法则中的第一条铁律,历史上的那些名将,任凭他们如何用兵如神,前提都是军纪严明,做不到这一点,其他都是免谈。只有白痴才会相信,一个将军可以带着自由散漫的军队打败敌人。
                          另外,有一个最有力的证据,证明了李广打败仗就是号令不严,根本不是匈奴人多。司马迁为了洗白李广,根本不敢记录这个证据,只敢大写特写李广如何逃之夭夭,妄图欺骗后世,继续维持李广的光辉形象。如果说之前司马迁为李广洗地还是或有意或无意的态度,那么从他故意遗漏记录这个证据开始,他已经变得有些无耻起来了。从那一刻我也明白了,所谓的太史公并不总是秉笔直书的,有时候和后世的诸多无良史官相比,他的底线未必就高过了这些人。
                          这个证据,司马迁故意遗漏了,史记里没有,但是修《汉书》的班固,却老老实实地将之忠实记录在案了。
                          广、敖失师而还。诏曰:“夷狄无义,所从来久。间者匈奴数寇边境,故遣将抚师。古者治兵振旅,因遭虏之方入,将吏新会,上下未辑。代郡将军敖、雁门将军广所任不肖,校尉又背义妄行,弃军而北,少吏犯禁。用兵之法:不勤不教,将率之过也;教令宣明,不能尽力,士卒之罪也。将军已下廷尉,使理正之,而又加法于士卒,二者并行,非仁圣之心。朕闵众庶陷害,欲刷耻改行,复奉正义,厥路亡由。其赦雁门、代郡军士不循法者。”——《汉书·武帝纪》
                          这份诏书,名为《赦雁门代郡军士诏》,皇帝的诏书,是要昭告天下的,和司马迁私下著述的史记相比,这是更真实可信的资料。划重点了,代郡将军敖、雁门将军广所任不肖,校尉又背义妄行,弃军而北,少吏犯禁。这句话意思是说。公孙敖、李广这两支军队,将军不称职,校尉背义弃军逃跑,连小吏都敢违禁。由此可见,说李广的兵自由散漫都是给李广留脸了,分明就是军纪败坏,以至于很多将吏贪生怕死,打仗时丢下普通士卒只管自己逃命。而且这份诏书从头到尾,只有虏之方入,将吏新会,上下未辑一说,没有一字提到打败仗是因为匈奴兵多,足以证明司马迁公然撒谎。这份诏书同时也戳破了司马迁给李广编造的士卒咸乐为之死的谎言,难怪司马迁不敢记录了。


                          IP属地:河南31楼2023-07-30 19:07
                          回复
                            司马迁将龙城之战李广失败的原因归结于匈奴人兵多,这个原因我们在赦雁门代郡军士诏这份诏书中并没有见到,可证实司马迁确实撒了谎。其实除了诏书这份最直接的证据,我们还可以根据史书其他地方的记载,用常识加以推断,同样可以证明司马迁撒了谎。。
                            首先,龙城之战的起因我们要搞清楚,这场战役并不是很多人想象的是汉军主动进攻匈奴,反而是匈奴侵入上谷郡杀略吏民后,汉军展开的反击战,只不过和以往的被动防守不一样,汉军选择了主动迎击。根据匈奴人贪利这一点,以及对匈奴可能选择的撤军路线进行研究后,汉武帝做出了兵分四路,选择从上谷、代郡、雁门及云中出击,在关市附近对匈奴进行打击的作战计划。
                            从这份 作战计划就可看出,匈奴军队的人数不会很多,因为反击一方投入的兵力和进攻一方的兵力是有直接关系的。假如进攻一方是一万兵力,反击一方要投入多少的兵力呢?这个要看反击一方目的是什么,你要吃掉这一万人,那么你要投入的兵力应不低于对方的五倍。因为冷兵器时代,打歼灭战是很困难的,所以孙子兵法才有十则围之五则攻之的说法。当然这个不能只数人头就了事,你还要考虑双方兵员素质及装备上的差距做出调整,除非你的兵个个是叶问,一个打十个还不费劲儿,那你随便浪都没关系。
                            如果反击一方只求打退进攻一方,那投入的兵力只要保证能顶住对方进攻即可。要是反击的一方既不愿被动防御,也无法全歼对方,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那就得用386旅独立团李大团长的招数,想想法子干他一炮。所以汉军这次作战计划的目的,就是在关市附近,给来犯的匈奴人一点教训,所以投入的兵力既不会太多,也不会太少,只要和入侵的匈奴人相比保持一定的优势就行。
                            虽然作战目的明确了,但是有一个困难的问题摆在汉武帝和他的将军们,那就是匈奴人是来打劫的,这个地方来过了,他们就会去下一个地方,谁也不知道匈奴到底会出现在哪里。所以汉武帝干脆四路兵马一起出动,每一路都是一万人,这样不管是哪一路遇上匈奴,都足以对匈奴进行打击。
                            有些看不懂这份作战计划的人,只是根据后来李广公孙敖两路人马惨败的结果,就粗暴地做出结论。汉军是上了匈奴人的当,匈奴的目的是引诱汉军出战然后重兵伏击汉军,他们知道汉军一向习惯分进合击,就利用汉军分兵的失误,用重兵包围了李广,同时分出一部分兵力对公孙敖部进行阻击,防止公孙敖对李广实施救援。所以,李广和公孙敖两路人马才会大败。
                            这话看似有理,实则是半吊子冒充内行人说的浑话。确实汉军在后来进攻匈奴人时,因为无法准确捕捉到匈奴主力的位置,经常采用分进合击的策略,可是这种分兵是分主次的,而且一般只分两路,一路为主力,一路为偏师。如果龙城之战也是分进合击,那这样把兵力分散成四部分,也不分主力和偏师的愚蠢到家的作战计划,你觉得汉武帝和他的将军要吃多少迷幻药才想得出来呢?
                            而且,就四路汉军所处的位置来看,李广和公孙敖部绝不可能互相救援,因为距离太远,根本来不及。看看地图查下资料你就明白,李广所在的雁门和公孙敖所在的代郡相隔了足有五百里,不要觉得这个距离没多远,这可不是现代战争有运输机,再远也不怕。古代骑兵行军速度一般是每天五十里,急行军的话,最多一百里,再有特别紧急的军情需要拼命前进,那就要给士兵配双马甚至三马,昼夜不停,即便真是这样撑死也就一百公里,也就是两百里。
                            公孙敖部有没有这个能力呢?答案是没有,一来汉军的目的就是在关市附近打击匈奴,并不是深入大漠进攻匈奴人,所以不可能给士兵配双马。再者公孙敖能力一般,给他配双马他也做不到率部进行每天一百公里的急行军。李广被围如果指望公孙敖来救,那至少得坚守七天,匈奴有时间分兵阻击公孙敖,还不如集中兵力早点解决李广。退一万步讲,匈奴就是分兵阻击,那也是阻击公孙贺,因为公孙贺在云中郡,距李广只有两百多里,他才是最有可能救援李广的友军。既然公孙贺没有遭遇匈奴人,那匈奴分兵一说也就不攻自破了。
                            所以结合汉军的作战计划和后来的结果看,这场战役真实情况大概就是,匈奴人劫掠上谷郡以后,就撤军去了别的地方。此时卫青部还没有到达,因此卫青后来就没有在上谷遇到匈奴人。匈奴人一路撤退途中来到了代郡,遇上公孙敖,就在代郡打了一仗,公孙敖被狠揍了一顿。接着匈奴撤到雁门,遇到李广,然后又给了李广一顿毒打。而公孙贺在云中郡等待的这几天时间,正是李广和公孙敖挨揍的时候,所以他也没有见到匈奴人。相信李广被匈奴特别针对,遭遇匈奴重兵包围伏击的说法,就是电视剧看多了被编剧给带沟里了。


                            IP属地:河南32楼2023-07-30 19:09
                            回复
                              那么龙城之战匈奴人的兵力到底有多少呢?我的结论是三万左右。翻开匈奴列传,你可以看到,司马迁记载的匈奴人入寇汉朝,经常是集中两到三万人,对汉朝一郡进行攻击。史料记载汉朝边境处于关键位置的几个大郡,最多能动员一万军队,次一级的也有几千人。这样的兵力在面对几万匈奴人无孔不入的侵袭时无疑是不够用的,所以匈奴人才能屡屡得手,杀略汉朝吏民甚众。
                              那么,匈奴人就没有组织过超出三万人的大军对汉朝进行劫掠吗?确实有,不过这种匈奴重兵大举进攻汉朝的战事,汉朝方面一定会认真对待。比如文帝十四年,也就是李广首次以良家子身份参军击匈奴那次,匈奴14万骑兵来犯,兵锋一度逼近长安附近的甘泉宫。汉文帝动员了所有能参战的士卒,集中了兵车千乘,骑十万的兵力拱卫京师。同时派出了五名将领率大军反击,文帝甚至一度要御驾亲征。
                              再比如马邑之围,汉武帝也是组织了三十万大军严阵以待。孙子兵法计篇开篇就讲: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战争是怎么一回事,汉武帝和他的将军可比我们普通人理解的深刻多了。如果龙城之战真如很多人臆想的那样匈奴人出动了主力大军,汉武帝怎么可能只派区区四万人马,还兵分四路进行反击呢,那不是把自己人往虎口里送吗?这种事儿什么人才能做得出来,汉奸嘛。你看汉武帝会是汉奸吗。
                              既然司马迁没有对龙城之战进行详细的记录,也没有写明匈奴入侵的人数,那我们从常识出发,加以判断,就可以明白这次匈奴人就是惯常的来打个劫,再参考匈奴人入侵多数时候都是组织两万或三万兵力的记载,就能推断出龙城之战匈奴人的大致也就是这个数字,不会再多了。
                              有人也许还会疑惑,就是三万匈奴人,对比一路汉军,匈奴人也是汉军的三倍,李广输了也正常。这么想的人一定对于汉军的战斗力有误解,他们对汉军的认识还停留在白登之围时阶段,认为汉军战斗力不如匈奴,所以西汉才会奉行屈辱的和亲政策。其实汉朝经过长时期的休养生息,国力已经有了空前的增长,与此同时汉军的战斗力也随之大增,为什么呢?三个字有钱了,有钱就可以对士兵开展更好的训练,有钱就可以造更好的装备武装士兵。当时的汉朝士兵在装备上的优势对匈奴人达到了碾压,有一汉当五胡的说法,匈奴人根本就不敢在平原地带和汉军正面对峙。
                              匈奴人之所以能侵袭汉朝边郡,杀略人民抢夺物资,优势在于他们的战术方式很灵活,整体机动性高,他们专挑汉朝防守薄弱处进攻,得利就蜂拥而上,势头不对又可以快速分散撤离。而且他们熟知大漠环境,善于利用地形伏击,汉军是 想打打不着有力无处使,这才导致败多胜少。
                              汉军的这种困境,直到卫青这名天才将领出现后革新战法后才得到极大的缓解。霍去病横空出世后,对卫青的战法又加以改进,汉军才彻底解决了这个难题。尤其是漠北大战后,匈奴遭受重创,不得不北迁躲避汉军的进攻。这个时候的汉军将领,手下领着一万多人讨伐匈奴的多的是,比如这次龙城之战云中郡的主将公孙贺,后来就率领一万五千人从九原出兵,深入大漠两千里才回师。
                              所以说,一万汉军对抗三万匈奴人,能不能打,那要看指挥者是谁。这一万人放在霍去病手里,汉武帝都不用问霍去病怎么打,他只需要做一件事,准备好钱犒赏三军就行。换成卫青,汉武帝顶多问一下卫青的作战计划是什么样,也不会担心。就是其他将领,只要指挥得当,汉军也同样占优势。后来李广和张骞出右北平进攻左贤王,李广被包围后,张骞带领一万人就惊走了左贤王三万多匈奴兵,救了李广。由此可见,一万汉军足以对抗三万匈奴兵,被打输了只能说明这个将军能力不足指挥万人。那么,什么情况下才会出现李广和公孙敖这样的惨败呢?只能是一个熊将带着一伙孬兵,稀里糊涂就钻进了匈奴人的包围圈。打起来后,军官贪生怕死只顾逃命,小兵则是不知道该逃跑还是和敌人拼了,最后大家只好全都完蛋。这结果汉武帝恐怕做梦都想不到,李广名气这么大,能力会这么水,公孙敖看上去是个猛男,结果也同样渣。自己究竟做错什么了,尽然同时选中了这对汉军中绝无仅有的卧龙凤雏,真是欲哭无泪啊


                              IP属地:河南33楼2023-07-30 19:1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