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李广,你会先想到什么?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李广是一个悲情英雄,他虽为一代名将,屡立战功,却因为受到汉武帝及受武帝重用的卫霍等人的打压,不仅终身不得封侯,还被逼迫自杀身亡,实在不能不令人为之唏嘘感慨。
如果你真的这么想,那么恭喜你,你真是被司马迁和后世吹捧李广的文人骗得好惨,说不准某些现代的影视剧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可是有一个问题来了,如果李广真的如你所想的那样,是抗击匈奴的英雄,怎么会终身不被封侯呢?汉武帝又是吃了什么迷魂药,非要和这么一个英雄过不去,利用他去打匈奴,立了功不奖赏,反而处处给他穿小鞋呢?这里面有什么隐情吗?
其实问题根本没有那么复杂,俗话说得好,火车不是推的,好汉不是吹的。李广不得封,原因就是他实在没有拿得出手的战功,够得上武帝给他封侯的。这位大名赫赫的飞将军,真实的底色就是一个个人武力出众,作战勇猛,但统兵打仗却是一个才不及中人的庸将而已。用现在话说,这人纯粹是被营销号包装出来的。尤其是司马迁,他出于个人感情,用了很多曲笔,甚至撒了很多谎,这才把李广吹成了一代名将。就比如很多人都知道的这句话:
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不客气的说,整篇李将军列传,写得是真精彩,真是能感动读者,只可惜从头到尾都充斥着各种谎言。这句司马迁借汉文帝之口为李广叹息的话,对比李广后来的遭遇,就着实忽悠了不少读者为李广抱不平,痛恨汉武帝摧残人才。李将军之才,取万户侯都易如反掌,你为什么就是不封他?
其实,这极有可能就是司马迁为李广撒的一个大谎。汉文帝怎么说也是一代明君,不可能说话这么孟浪。汉初的万户侯是那么容易就能封的吗?司马迁自己写的《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里,143个功臣列侯,只有两个万户侯,平阳侯曹参和留侯张良,再没有别人了。就连丞相萧何也只是八千户,后来是刘邦感念昔日做亭长押送刑徒时,别人都送自己三钱,只有萧何多送自己两钱的旧情,给萧何又加了两千户食邑,萧何才成为了第三个万户侯。
张良萧何功劳有多大,不用我说了。曹参的功劳呢,史书记载曹参攻城略地,身上伤疤就有七十余处,凡下二国,县一百二十二;得王二人,相三人,将军六人,大莫敖、郡守、司马、候、御史各一人,群臣公推为功第一。至于其他人,像我们熟知的樊哙、夏侯婴、周勃、陈平等人,功劳也很大,食邑也没有达到万户侯。
和这些人一对比,你大概就明白了,所谓的万户侯何足道哉,就是司马迁为吹捧李广故意胡说的,反正汉文帝也不能当面否认。可就算李广他真能跟随在刘邦身边效力,只靠勇猛,他能立下多大功劳?汉高祖身边的猛将还少啊。谁的功劳超过陈平了。可以说,李广这样的将领,想要在高帝时得封万户侯,就是白日做梦。可这么一个谎言,要是单看李将军列传,不和其他史料对比,你根本发现不了其中的破绽。
这样的例子,司马迁的史记里还有很多,尤其是在李将军列传这篇文章里,类似的谎言比比皆是。你一定会觉得我这么说是故意哗众取宠,伟大的司马迁怎么可能做出这种事呢?史记不是被称为“不虚美、不隐恶”的信史的吗?其实这只是班固针对史记全书所下的评语。但司马迁毕竟是个有血有肉的人,是人就有好恶,这就直接导致了司马迁在为有些人物写传记时,不可避免的掺进了个人感情因素,不虚美不隐恶也就打了很多折扣。
所以在司马迁笔下,对不同人物,你可以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写法。对于他喜欢的人物,写到这个人的优点和功绩时,司马迁往往不吝浓墨重彩,连生活习惯脾气秉性这样的细节都写得很详实,恨不能把这个人写的从头到脚都放着光,读者看了后也大为感动。可是如果涉及到这个人物的缺点和干过的缺德事儿呢,司马迁往往选择一笔带过或者曲笔遮掩,再不然就是找些并不存在的理由为其开脱。结果有些明明是很恶劣的事情,你看了却几乎激不起一点愤慨之情。这种写法,堪比现在的美颜软件,大妈都能变身美少女,读者看了之后不受骗,那是很困难滴。
对于自己喜欢的人物,司马迁在写作时带的是十级滤镜加美颜,那对于他不喜欢的人物呢?这个人算倒了大霉了,迎接他的是司马迁为其量身定做的手电筒、放大镜和有色眼镜。这个人的功绩和优点,司马迁是能不写就不写,就算不得不写,也要写的和强盗发善心差不多。相反,这个人犯下了过失,哪怕是很小的一件事,司马迁也要详细记下来,往往还顺带着添些油加点醋,总之不把这个人从头到脚写的白里透红红里透黑,黑不溜秋蓝汪汪的,绝不能完。
司马迁的这种笔法,极其厉害,很能后世迷惑不知情的读者,历代学者对此不乏批评者。比如班固在承认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的同时,也指出史记“采经摭传,分散数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牾”,这是比较客气的说法。相比之下,南宋学者黄震说的就直接多了,他不满司马迁的同时干脆就替卫青霍去病打起了抱不平。“凡看卫霍传,须合李广看。卫霍深入二千里,声振华夷,今看其传,不值一钱。李广每战辄北,困踬终身,今看其传,英风如在。史氏抑扬予夺之妙,岂常手可望哉?”
其实黄震说的也还客气,怼司马迁怼的更狠的是王夫之,他的批评极其尖锐甚至骇人:司马迁挟私以成史,班固讥其不忠,亦允矣。……迁之为(李)陵文过若不及,而抑称道李广于不绝,以奖其世业。迁之书,为背公死党之言,而恶足信哉!简直等于直接把李将军列传这篇文字给判了死刑。
如果你真的这么想,那么恭喜你,你真是被司马迁和后世吹捧李广的文人骗得好惨,说不准某些现代的影视剧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可是有一个问题来了,如果李广真的如你所想的那样,是抗击匈奴的英雄,怎么会终身不被封侯呢?汉武帝又是吃了什么迷魂药,非要和这么一个英雄过不去,利用他去打匈奴,立了功不奖赏,反而处处给他穿小鞋呢?这里面有什么隐情吗?
其实问题根本没有那么复杂,俗话说得好,火车不是推的,好汉不是吹的。李广不得封,原因就是他实在没有拿得出手的战功,够得上武帝给他封侯的。这位大名赫赫的飞将军,真实的底色就是一个个人武力出众,作战勇猛,但统兵打仗却是一个才不及中人的庸将而已。用现在话说,这人纯粹是被营销号包装出来的。尤其是司马迁,他出于个人感情,用了很多曲笔,甚至撒了很多谎,这才把李广吹成了一代名将。就比如很多人都知道的这句话:
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不客气的说,整篇李将军列传,写得是真精彩,真是能感动读者,只可惜从头到尾都充斥着各种谎言。这句司马迁借汉文帝之口为李广叹息的话,对比李广后来的遭遇,就着实忽悠了不少读者为李广抱不平,痛恨汉武帝摧残人才。李将军之才,取万户侯都易如反掌,你为什么就是不封他?
其实,这极有可能就是司马迁为李广撒的一个大谎。汉文帝怎么说也是一代明君,不可能说话这么孟浪。汉初的万户侯是那么容易就能封的吗?司马迁自己写的《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里,143个功臣列侯,只有两个万户侯,平阳侯曹参和留侯张良,再没有别人了。就连丞相萧何也只是八千户,后来是刘邦感念昔日做亭长押送刑徒时,别人都送自己三钱,只有萧何多送自己两钱的旧情,给萧何又加了两千户食邑,萧何才成为了第三个万户侯。
张良萧何功劳有多大,不用我说了。曹参的功劳呢,史书记载曹参攻城略地,身上伤疤就有七十余处,凡下二国,县一百二十二;得王二人,相三人,将军六人,大莫敖、郡守、司马、候、御史各一人,群臣公推为功第一。至于其他人,像我们熟知的樊哙、夏侯婴、周勃、陈平等人,功劳也很大,食邑也没有达到万户侯。
和这些人一对比,你大概就明白了,所谓的万户侯何足道哉,就是司马迁为吹捧李广故意胡说的,反正汉文帝也不能当面否认。可就算李广他真能跟随在刘邦身边效力,只靠勇猛,他能立下多大功劳?汉高祖身边的猛将还少啊。谁的功劳超过陈平了。可以说,李广这样的将领,想要在高帝时得封万户侯,就是白日做梦。可这么一个谎言,要是单看李将军列传,不和其他史料对比,你根本发现不了其中的破绽。
这样的例子,司马迁的史记里还有很多,尤其是在李将军列传这篇文章里,类似的谎言比比皆是。你一定会觉得我这么说是故意哗众取宠,伟大的司马迁怎么可能做出这种事呢?史记不是被称为“不虚美、不隐恶”的信史的吗?其实这只是班固针对史记全书所下的评语。但司马迁毕竟是个有血有肉的人,是人就有好恶,这就直接导致了司马迁在为有些人物写传记时,不可避免的掺进了个人感情因素,不虚美不隐恶也就打了很多折扣。
所以在司马迁笔下,对不同人物,你可以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写法。对于他喜欢的人物,写到这个人的优点和功绩时,司马迁往往不吝浓墨重彩,连生活习惯脾气秉性这样的细节都写得很详实,恨不能把这个人写的从头到脚都放着光,读者看了后也大为感动。可是如果涉及到这个人物的缺点和干过的缺德事儿呢,司马迁往往选择一笔带过或者曲笔遮掩,再不然就是找些并不存在的理由为其开脱。结果有些明明是很恶劣的事情,你看了却几乎激不起一点愤慨之情。这种写法,堪比现在的美颜软件,大妈都能变身美少女,读者看了之后不受骗,那是很困难滴。
对于自己喜欢的人物,司马迁在写作时带的是十级滤镜加美颜,那对于他不喜欢的人物呢?这个人算倒了大霉了,迎接他的是司马迁为其量身定做的手电筒、放大镜和有色眼镜。这个人的功绩和优点,司马迁是能不写就不写,就算不得不写,也要写的和强盗发善心差不多。相反,这个人犯下了过失,哪怕是很小的一件事,司马迁也要详细记下来,往往还顺带着添些油加点醋,总之不把这个人从头到脚写的白里透红红里透黑,黑不溜秋蓝汪汪的,绝不能完。
司马迁的这种笔法,极其厉害,很能后世迷惑不知情的读者,历代学者对此不乏批评者。比如班固在承认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的同时,也指出史记“采经摭传,分散数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牾”,这是比较客气的说法。相比之下,南宋学者黄震说的就直接多了,他不满司马迁的同时干脆就替卫青霍去病打起了抱不平。“凡看卫霍传,须合李广看。卫霍深入二千里,声振华夷,今看其传,不值一钱。李广每战辄北,困踬终身,今看其传,英风如在。史氏抑扬予夺之妙,岂常手可望哉?”
其实黄震说的也还客气,怼司马迁怼的更狠的是王夫之,他的批评极其尖锐甚至骇人:司马迁挟私以成史,班固讥其不忠,亦允矣。……迁之为(李)陵文过若不及,而抑称道李广于不绝,以奖其世业。迁之书,为背公死党之言,而恶足信哉!简直等于直接把李将军列传这篇文字给判了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