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城之战,汉军四路迎击匈奴,两路惨败,损失一万七千人马,一路未和匈奴接仗,只有卫青这一路直捣龙城,斩获了首虏数百,(资治通鉴记作七百,史记和汉书的卫青传记里都只写的数百)算是小胜一场,卫青因功被赐爵关内侯。
这场战役,单以结果而论,汉朝是完败于匈奴,大约一万七千人战死,只换来斩首虏数百,可说是输得难看至极。但是,这场战斗对于汉朝来说,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因为这是汉朝第一次在主动反击匈奴的战斗中取得胜利,这极大的鼓舞了汉军的士气,坚定了汉武帝反击匈奴的决心。最为可贵的是,这次胜利是由一支孤军奔袭了上千里,深入匈奴腹地取得的。汉军将士们突然发现,原来打匈奴,不必等着匈奴人打上门来再做被动反击,直接找到他们的老窝揍丫挺的就行了。那帮欺软怕硬的玩意儿,其实没什么厉害的。
匈奴人呢,这场战斗同样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了极大的震撼。一支既没有后援,也无法保障后勤供应的汉军,人数也只一万人,竟然就敢千里奔袭,直打到龙城。这种情况,别说汉朝是第一次有人做到,就是在以往中原农耕文明对抗北方游牧民族的数百年历史中,也是开天辟地的头一遭。这意味着,此战之后,茫茫大漠再不是阻隔汉军保护匈奴的屏障了,战争的主动权在这一刻已移交到了汉朝手中。
因此,这场战役虽然汉军遭遇大败,仅有卫青斩获数百,但后世却依然以龙城之战来命名这场战役。汉武帝也没有像马邑之战时那么愤怒,因为他终于找到了打败匈奴人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他发现了一个真正的将军,他相信,这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将领,在以后的日子里,必将成为拱卫大汉王朝的一把利剑,成为令匈奴闻风丧胆的一代名将,为祸汉朝百余年的匈奴边患,终于有人来将之终结了。
对卫青首开的这种运动战法,后世很多军事家都给予很高评价,尤以教员总结得最到位:作战在我不在敌,关键不拘于泥,昔汉将卫青、霍去病勇于革新战法,远渡绝漠,运动于敌之软肋,出敌无意,攻敌不备,故百战百胜。这里说句题外话,有些卫青的粉丝不知道出于什么意图,编排了岳飞称赞卫青的话:战法革新破匈奴,卫青始。这让我很是无语。卫将军的功绩是实打实的,任谁也抹不掉的,你们学广吹发明历史是弄啥嘞?是毛爷爷的话没有岳爷爷的话有分量吗?
也有一种说法,卫青奔袭的龙城不是位于匈奴腹地,而是在河北喜峰口一带,其实距卫青出兵的上谷郡并不远,所以不用夸大龙城之战的意义。这种荒谬的说法,居然还有很多人信以为真。上谷郡所接壤的是匈奴左贤王的领地,龙城是匈奴人大会在一起祭天的地方,肯定在匈奴单于王庭了,怎么会和喜峰口联系在一起的。穿过左贤王的领地直至匈奴王庭,千里奔袭都是往少了说的,怎么就夸大了呢?
另外还有一些广吹,说什么卫青能平安无事打到龙城,全因李广名声太大,吸引了全部匈奴主力,匈奴后方空虚,卫青才一战成名。这种观点估计是看电视剧看多了产生的。我前一篇文章中分析了,匈奴人就是集结了几万人,惯常的来打个劫,并不是和汉朝全面开战,何来全部主力一说。汉朝的反应是总共派了四万人,还分成四路迎击,也说明来犯的匈奴并不是全部主力。汉军的目的只是击胡关市下,就是在边境展开反击,你还能把千里之外的其他匈奴军队给吸引来啊。凭着满脑子的臆想,就敢堂而皇之的贪天之功,也是让人挺无语的。
不过,司马迁作为一个广吹加军事白痴,显然意识不到卫青这种天才的革新创举带来的划时代的意义,对于卫青取得的胜利,他一笔就轻轻带过了。他的全部精力都用在了描绘李广是多么受匈奴人重视,被俘后又是如何英勇脱身的,而那近万名被主将的无能害死的汉军将士,就毫无声息地消失了,司马迁仅用了匈奴军多,破败广军这八字就把他们给概括了。
要知道后来由卫霍指挥,汉朝大获全胜的漠北之战,司马迁在像记流水账一样记录了这场打的匈奴漠南无王庭的大胜仗后,还不忘写下了此战损失了十余万匹军马,以此提醒读者此战中汉朝损失也很大。两件事放在一起看,真是够讽刺的。李广败了,上万将士的死毫无价值,打仗本就是要死人的;卫霍虽然胜了,可是也损失了十余万军马。王允等人批评司马迁的史记是谤书,王夫之说李将军列传是背公死党之言,倒也不算冤枉了司马迁。
这场战役,单以结果而论,汉朝是完败于匈奴,大约一万七千人战死,只换来斩首虏数百,可说是输得难看至极。但是,这场战斗对于汉朝来说,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因为这是汉朝第一次在主动反击匈奴的战斗中取得胜利,这极大的鼓舞了汉军的士气,坚定了汉武帝反击匈奴的决心。最为可贵的是,这次胜利是由一支孤军奔袭了上千里,深入匈奴腹地取得的。汉军将士们突然发现,原来打匈奴,不必等着匈奴人打上门来再做被动反击,直接找到他们的老窝揍丫挺的就行了。那帮欺软怕硬的玩意儿,其实没什么厉害的。
匈奴人呢,这场战斗同样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了极大的震撼。一支既没有后援,也无法保障后勤供应的汉军,人数也只一万人,竟然就敢千里奔袭,直打到龙城。这种情况,别说汉朝是第一次有人做到,就是在以往中原农耕文明对抗北方游牧民族的数百年历史中,也是开天辟地的头一遭。这意味着,此战之后,茫茫大漠再不是阻隔汉军保护匈奴的屏障了,战争的主动权在这一刻已移交到了汉朝手中。
因此,这场战役虽然汉军遭遇大败,仅有卫青斩获数百,但后世却依然以龙城之战来命名这场战役。汉武帝也没有像马邑之战时那么愤怒,因为他终于找到了打败匈奴人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他发现了一个真正的将军,他相信,这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将领,在以后的日子里,必将成为拱卫大汉王朝的一把利剑,成为令匈奴闻风丧胆的一代名将,为祸汉朝百余年的匈奴边患,终于有人来将之终结了。
对卫青首开的这种运动战法,后世很多军事家都给予很高评价,尤以教员总结得最到位:作战在我不在敌,关键不拘于泥,昔汉将卫青、霍去病勇于革新战法,远渡绝漠,运动于敌之软肋,出敌无意,攻敌不备,故百战百胜。这里说句题外话,有些卫青的粉丝不知道出于什么意图,编排了岳飞称赞卫青的话:战法革新破匈奴,卫青始。这让我很是无语。卫将军的功绩是实打实的,任谁也抹不掉的,你们学广吹发明历史是弄啥嘞?是毛爷爷的话没有岳爷爷的话有分量吗?
也有一种说法,卫青奔袭的龙城不是位于匈奴腹地,而是在河北喜峰口一带,其实距卫青出兵的上谷郡并不远,所以不用夸大龙城之战的意义。这种荒谬的说法,居然还有很多人信以为真。上谷郡所接壤的是匈奴左贤王的领地,龙城是匈奴人大会在一起祭天的地方,肯定在匈奴单于王庭了,怎么会和喜峰口联系在一起的。穿过左贤王的领地直至匈奴王庭,千里奔袭都是往少了说的,怎么就夸大了呢?
另外还有一些广吹,说什么卫青能平安无事打到龙城,全因李广名声太大,吸引了全部匈奴主力,匈奴后方空虚,卫青才一战成名。这种观点估计是看电视剧看多了产生的。我前一篇文章中分析了,匈奴人就是集结了几万人,惯常的来打个劫,并不是和汉朝全面开战,何来全部主力一说。汉朝的反应是总共派了四万人,还分成四路迎击,也说明来犯的匈奴并不是全部主力。汉军的目的只是击胡关市下,就是在边境展开反击,你还能把千里之外的其他匈奴军队给吸引来啊。凭着满脑子的臆想,就敢堂而皇之的贪天之功,也是让人挺无语的。
不过,司马迁作为一个广吹加军事白痴,显然意识不到卫青这种天才的革新创举带来的划时代的意义,对于卫青取得的胜利,他一笔就轻轻带过了。他的全部精力都用在了描绘李广是多么受匈奴人重视,被俘后又是如何英勇脱身的,而那近万名被主将的无能害死的汉军将士,就毫无声息地消失了,司马迁仅用了匈奴军多,破败广军这八字就把他们给概括了。
要知道后来由卫霍指挥,汉朝大获全胜的漠北之战,司马迁在像记流水账一样记录了这场打的匈奴漠南无王庭的大胜仗后,还不忘写下了此战损失了十余万匹军马,以此提醒读者此战中汉朝损失也很大。两件事放在一起看,真是够讽刺的。李广败了,上万将士的死毫无价值,打仗本就是要死人的;卫霍虽然胜了,可是也损失了十余万军马。王允等人批评司马迁的史记是谤书,王夫之说李将军列传是背公死党之言,倒也不算冤枉了司马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