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吧 关注:1,472贴子:7,712

回复:祖传中医,有问题留言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因此当病情真假难辨、症情错杂、难以辨证时,可以“舍症从舌”,以舌诊的定性为金标准,“一锤定音”。但应避免因光线的影响、目测的差异以及染色、饮食等因素而产生的误差。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61楼2023-09-10 15:58
回复
    舌诊主要通过看舌苔察胃气:观其颜色,黄苔属热,白苔属寒。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62楼2023-09-12 12:34
    回复
      观其厚薄,厚苔属实,为痰湿或食阻;薄苔属正常,或表证,或气、血、阴、阳之虚证。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63楼2023-09-13 15:44
      回复
        临床见到腻苔如不及时祛除,一则病势多变,二则影响药效发挥。腻苔的危害显而易见。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66楼2023-10-05 09:04
        回复
          腻苔不能刮除,一则损伤舌头上的味蕾,另外也不便医生察舌,容易造成假象。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68楼2023-10-08 12:09
          回复
            纠正腻苔应以温胆汤合保和丸化裁,主要的药味有竹茹、枳壳、云茯苓、陈皮、莱菔子、焦三仙。黄腻化热宜选加连翘、蒲公英、桑白皮之类。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69楼2023-10-09 15:17
            回复
              白腻寒化宜选加半夏、木香、厚朴之属。还应配用透窍行气的石菖蒲、郁金,分利两便的车前草、草决明。这是第一步。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70楼2023-10-10 13:14
              回复
                投之腻苔不退,可以“三竹”换用,便干热盛将竹茹改用天竺黄,痰多咳促改用竹沥水。这是第二步。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71楼2023-10-17 15:50
                回复
                  不效再加茵陈(后下)15g、泽泻10g,以增利湿祛痰之功。这是第三步。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72楼2023-10-19 10:29
                  回复
                    再不效,加入散结的海藻15g、昆布15g。这是第四步。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73楼2023-10-20 15:23
                    回复
                      仲景肾气丸原为治,疗,肾,气,虚弱气化失常而设,属于“少火生气”之剂、温阳之力不足,严氏将方中温阳药与滋阴药的比例加以调整,再加入车前子、牛膝渗利导下,既保留原方 “防中求阳”之制,又增温阳利水之效,成为治疔肾,阳,虚水肿的专方。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76楼2023-10-25 09:52
                      回复
                        脾虚会出现便溏以及消化不良等症状,长期会影响到人体正常的营养摄入,出现营养不良以及免疫力低下,进而会引起其他疾病。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77楼2024-01-27 12:52
                        回复
                          脾虚日久还会影响到其他的脏腑功能,如出现心气心血的亏虚,表现为心慌、心悸、头晕、失眠、健忘等等。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78楼2024-01-27 20:50
                          回复
                            脾虚会出现水谷精微运化不足,而导致三高症状,如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79楼2024-01-28 14:26
                            回复
                              身体上的许多实证和虚证,都会在穴位上出现凹或凸的变化,当我们身体处在虚证的时候,对应的穴位常常会出现凹的表现,就像地下水不足时,地面会塌陷。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81楼2024-01-31 17:5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