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吧 关注:16,246贴子:239,963

回复:关于张良的后人-------有多少是真正的张良的后人?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现代基因检测表明,张九龄后代的基因密码与张华后代的基因密码是共祖于2040年前,与东汉时期著名侨姓士族“范阳张氏”始祖张宇的年代接近”----------真正的张华后代的DNA你能找到吗?张宇这个人存在吗?出土墓志中有张宇的尸骨吗?史书都没有记载张宇,只是新唐书根据各家的家谱杜撰出来的。张宇生活的东汉年代还没有范阳这个名词。范阳张氏的代表人物是张华。张华的子孙墓志出土的有五块:张轲(萧皇后)的舅舅。张贤(张朋的儿子),张妙芬(萧皇后的姨母),张贵男(张弘策的孙女),张盈(张弘策的孙子)这五块墓志铭出土,在史学界公认是张华的子孙。《梁书》、《南书》也有记载。出土只有墓志铭,骨头早就化为尘土了。恐怕很难提取DNA。没有DNA标本,张九龄子孙的DNA是和谁的比对的?
张华(232--300),出生于曹魏232年,被杀于西晋300年。2024--300==1724年。你说:“张九龄后代的基因密码与张华后代的基因密码是共祖于2040年前”--------张华子孙共祖应该是1724--1792之间张华生活的年代。2040年前的共祖只能说明张九龄子孙不是张华的子孙。2040年前是西汉末年(公元前16年),东汉还未建立,东汉的张皓(50年-132年)还未出生呐?何来的张宇?2024年前的共祖人物是张宇的太爷爷吗?


IP属地:江苏121楼2024-03-21 10:45
回复
    西晋司空张华是汉留侯张良的第十六代孙。张华是范阳张氏的代表人物,“范阳张氏”一般是专指张华的子孙。根据“范阳张氏研究”的学术论文,以及范阳郡的设立时期,最早到范阳的方城的张氏应该是曹魏时期的张华父亲张平。张华还有一个兄长,是叔伯兄弟,还是堂兄弟史书没有交代,只是在张华被害后有记载:张华兄子,张景被流放汉中,闫赞上书请还。张华有二子,张祎(yi)、张韪(wei)。张华还有一个女儿,(名字不详)女婿卞萃。《晋书》张华传记载张华及二子张祎、张韪在司马伦叛乱中都被杀害,“夷三族”。所以,张景,卞萃都受牵连。幸运的是张华的孙子张舆外出,逃过一劫。这是张华唯一的传人。三年后,张华被平反,孙子张舆承袭了张华的爵位“壮武郡公”。
    有些家谱记载张韪随晋元帝过江,南迁建康附近安家,居六世复换河东、洛阳,传至第21世出来个唐朝宰相张说。张韪的哥哥张祎则坚守老家方城祖业,坚持到第12世张安之手上,才率部分族人南移襄阳.........西晋被杀的张祎、张韪的东晋又复活了。这些人写家谱枉顾历史,胡编乱造,还把这种家谱作为至宝,深信不疑。


    IP属地:江苏122楼2024-03-25 19:37
    回复
      张华的孙子张舆承袭了爷爷的爵位,在西晋的都城洛阳呆了几年后,随晋元帝南迁健康附近。张舆的能力和声望远不及张华,在东晋的司马睿朝中做个丞相府掾属,太子舍人。张舆有几个儿子,史书没有记载,到张舆孙子辈,东晋灭亡了,进入到南北朝的宋武帝刘裕的刘宋时期,出个河南濮阳太守张次恵。张次恵生二子,长子张穆之,次子张安之。张穆之在宋文帝时期为交趾太守,张安之为青州主簿。张穆之生一女张尚柔为梁武帝萧衍的生母,一子,张弘籍。张安之生张弘胄、张弘策。张弘胄的子孙未见记载。张弘策生六子:长子(早夭),次子张缅,三子张缵,四子张绾,五子张绚,六子张经。实则五子,张缅为实际的长子。张弘籍无子,过继张弘策的三子张缵为嗣子。在梁武帝一朝,张缅,张缵,张绾都位极人臣,出将入相。张绚做到太守,张经年少,未见官职。张缵的儿女中,长子张伟(早夭),次子张希,大女儿张皇后(箫岿的皇后),三子张朋,四子张轲,小女张妙芬。张希也是实际的长子。以上这些人物,都是张华的子孙,《梁书》、《南书》都有记载。


      IP属地:江苏123楼2024-03-25 20:11
      回复
        张华的子孙“范阳张氏”,在南梁,后梁在张绾的庇护下,张盈,张尤,张轲都有官做,特别是张皇后(张缵的大女儿)的三女儿啊箫嫁给晋王杨广后,张轲收养啊箫多年,这个小舅舅得到杨广的重用。隋朝国祚不长,范阳张氏----张华的子孙在隋炀帝箫皇后的关照下,已经官式衰微。入唐后,范阳张氏----张华的子孙已经没落为普通人群了。张缵的孙子张贤也只靠表姐箫皇后的关系,谋个河南府书佐(参军),张贤的儿子张悚入唐后,凭借表弟箫瑀(宋国公,隋炀帝箫皇后的小弟)的关系当个羽林卫。箫瑀在唐朝初期,可是宰相,六起六落。箫瑀的母亲是箫岿的皇后,外公是张缵,张华的八代孙。


        IP属地:江苏124楼2024-03-25 20:49
        回复
          连张鲁张道陵说的“是张良的后裔”也不能证实!中国人有一个十分不好的习惯,就是硬着头皮给自己家找出来一个名人做祖宗!比如说,朱元璋就曾经有过想要认朱熹做祖宗的想法!在遇到一个姓朱的剃头匠否认是朱熹后人,朱元璋想要认朱熹为祖先的想法也开始动摇,作为一个平凡的理发匠,都不会这样乱认祖先,而自己身为一名开国皇帝,竟然有如此毫无根据可言的想法,一旦后人查出自己和朱熹没有关系,岂不是要被世人嘲笑。张居正就很明智,生前为辅宰时也不认为自己是张良的后代!其他一些自己家里编的“家谱”,只要一个姓,是名人就来做自己的祖宗,本身就十分不靠谱!


          IP属地:江苏126楼2024-04-04 12:00
          回复
            关于张氏受姓源流:
            郭锋有很好的描述:“中国历史上的姓氏,都有一个以某个时期出现的真实人物为中心向上附会敷衍受姓传说,往后传说与真实人物世系混揉,形成一个世系源流真伪参杂的社会整合过程,张氏亦然。”
            关于张姓源流,除了以上的受姓说法,我们也可以从汉代碑刻中获取一些有用的信息。如东汉建宁元年(168年)的《张寿残碑》:“君讳寿,字仲吾。其先盖晋大夫张老,盛德之裔,世载□勋。遵帅纪律,不添厥绪,为冠带理义之宗。”
            1. 张老,即张孟。该墓志将其祖先追溯至张老,但并没有具体的世系,其中“盖”字,说明这种追溯出于推测。不过这种推测可能成为后来所述张姓得姓之由的依据。另有《张迁碑》,该碑的真实性还是很大的。
            2碑主张迁,陈留己吾人,碑文载: "君之先出自有周,周宣王中兴,有张仲,以孝友为行,披览《诗·雅》,焕知其祖。高帝龙兴,有张良,善用筹策,在帷幕之内,决胜负千里之外,析珪于留。文景之间,有张释之,建忠弼之谟。……孝武时有张骞,广通风俗,开定畿寓,南苞八蛮,西羁六戎,北震五狄,东勤九夷,荒远既殡,各贡所有"。
            3 志主追溯祖先,“出自有周”,并列举了张仲、张良、张释之、张骞四位张氏人物。不过从志文描述来看,似乎将其祖先定为了周宣王时期的张仲,这种作法似乎影响到了后世的《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志载张良、张释之、张骞,均为汉代张姓知名人物,都取得了很大的功勋。这里列举他们,可能意在说明张姓在汉代的荣光。
            从上面两方碑文来看,他们追溯的祖先都是史书记载的真实人物,不过志主并不一定就是这些张姓人物的后代。从《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可见这些石碑中的说法仍存在于张氏的家传、谱牒中,并不断演变。
            这也就是很多家谱根据墓志不断演变,攀附名人的依据。后世的文人大咖又追求代系传承,非得理出个一二三。


            IP属地:江苏127楼2024-04-14 16:33
            回复
              张嘉贞家族归为张华后代的现存文本是11世纪中叶才形成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下称“《世表》”)。该表声称张嘉贞高祖张子吒是张华“裔孙”,在隋朝从范阳因官迁徙至河东。张子吒是张弘策的儿子张经的可能性极低。张弘策在齐、梁禅代出力不小,子孙都在建康。即使在襄阳,也不可能把小儿子送范阳方城去抚养。张子吒到隋朝时从范阳到河东做县丞。这个很晚才出现的说法颇为可疑。张华与二子同时被害,只有孙子张舆幸存而逃至江南,范阳老家依然还有张华的子孙的概率不高。加之,张弘策的孙子辈张盈,张尤,张朋,都在洛阳随萧皇后左右。再加之《世表》在此前介绍张韪、张祎是张说的先祖,东晋南渡时就已经犯过错误(张祎、张韪在西晋时和张华同时被害),张嘉贞是范阳张华后代的说法可信度很低。具体为何张嘉贞家族在10世纪以来逐渐被嫁接至张华谱系之下我们不得而知,但张嘉贞弟弟张嘉佑的墓志曾称“范阳人”,这也许是谱系建构者和《新唐书》编纂者的“灵感”来源。后期,子孙丢弃范阳郡望,改称河东人了。这与张轲,张盈,张妙芬墓志始终如一称范阳郡有点不同。


              IP属地:江苏132楼2024-09-14 22:43
              收起回复
                但到了张嘉贞的子孙辈张延赏、张弘靖之时,他们已经连续两代、三代官拜宰相位极人臣,“河东张氏”俨然成为新的门第,恐怕已经有了不再需要嫁接、挂靠到范阳的“文化自信”。若9世纪流传的说法为真,那么张嘉贞家族在崛起后的第二代就已经牛气到不愿与家世有些许下滑的范阳张氏郡望挂钩了。这个“不识韦皋是贵人”的河东宰相世家,在当时是没有太多理由继续借用他人郡望的。更何况在8世纪中期因为张说二子张均、张垍于安史之乱失节投敌的缘故,范阳郡望出现了“劣迹”。另一支冒认范阳的张姓家族,唐肃宗张皇后家族,据仇鹿鸣的推测,也是在8世纪中期放弃了范阳郡望而改宗南阳。


                IP属地:江苏133楼2024-09-14 22:46
                收起回复
                  张谏之子孙若真的把志文中的“策”当做张弘策,就会有多个指向层累伪冒家世的“证据”。如前文所说,张柬之是张弘策后代的说法在8世纪前并不存在,张柬之亲手书写家世的三个作品也都没有此说法。该说法是在733年才出现的,并在9世纪初更加深化。而更明显的证据则是该说法有两处与基本史实不符。首先,张弘策本人明明是在公元502年坚守卫尉府时被作乱的南齐余党杀害,这是南朝政治史上的大事件,而8世纪和9世纪的墓志文本却都说张(弘)“策”加入了公元535年才建立的西魏政权。这个历史错误非常离谱。其次,多方墓志提到张(弘)“策”的祖先是一个从北方迁徙至南方政权的名叫张“贞”的人,但这也与成文更早且更权威可靠的《梁书》、《晋书》等正史记载不符。张弘策的南迁祖先是张华的孙子张舆,而非张“贞”,《梁书》在这方面的记载洽可以与《晋书》张华本传对后代存活情况的记载相对照。另外,如上文所述,隋朝时期有一些可以确定为张弘策后人的墓志下葬,而这些成文更早的墓志则根本没有提到张“贞”这个人。种种与事实和逻辑不符的现象使得“张柬之为张弘策后代”的说法难以成立。


                  IP属地:江苏134楼2024-09-14 22:58
                  回复
                    然而,在推翻这个说法后,我们真的能确定张柬之后人是在主动“伪冒”家世,主动造假以便认祖张华么?这似乎也说不通。首先,随着张说、张九龄等科举文士在政治和文化意义上的双重成功,张华确实成为了盛唐时期的顶级IP。但按照此逻辑,张柬之孙辈们在把世系嫁接到张华的直系后代张弘策一脉后,应当在同一方墓志里借机猛提张华才对,但声称张(弘)“策”为祖先的文本里都没有在描述家世部分对张华进行任何提及。如此费力“挂靠”在张弘策之后,却丝毫不提真正的大IP张华,难道张柬之后人真的那么笃信古代读者们的思维跳跃能力和历史知识水平?其次,即使退一步讲,张柬之后人并没有那么在乎张华,他们只是想冒认一个历史名宦为祖先,那么作为梁武帝开国元勋且官拜卫尉卿、散骑常侍等显赫职位的张弘策确实不失为一种选择。但张家墓志对张(弘)“策”的官职表述却又完全不是这个路数。目前所见的最详细表述是“梁岳阳王谘议参军”,来自张柬之曾孙于元和八年(813年)下葬的墓志。梁岳阳王是萧詧。皇子谘议参军这类职位只是中层官职。非但张弘策本人从未担任过梁岳阳王的谘议参军(这也是“张柬之为张弘策后代”之说法无法成立的另一原因),即便他担任过这个职务,为何张柬之后人不把他更高的卫尉卿、散骑常侍写进墓志,而反而留下一个中层职务?这既不符合墓志的文体也不符合造假的动机。可能读者看到这里会不禁发问:张柬之后人到底是从哪里拿到这么一个让公元502年殉职的张弘策担任公元531年之后才授封岳阳王的萧詧之部下的“秘本”?张柬之后人又是因为什么非要选一个中层官僚当假祖宗?


                    IP属地:江苏135楼2024-09-14 23:00
                    回复
                      既然“张柬之为张弘策后代”这种说法有太多漏洞,但主动造假之说又不合常理,另一种更有可能的情况浮出水面:张柬之后人并没有造假,他们的祖先确实叫“张策”,而非张弘策。要知道唐代的避讳制度并没有严苛到在盛唐和中晚唐都不能用高宗太子李弘的“弘”字的地步,毕竟上文的张“弘”靖就没有改过自己的名字。若张柬之后代真想造假,大可直接用“弘策”二字,而不是在所有提及这位祖先的墓志里都只提“策”不提“弘”。同时,8、9世纪提及张策的四方墓志有着非常一致的表述。开元二十一年的张漪墓志称张策从“后梁宣帝入西魏”,这与元和八年的张曛墓志“梁岳阳王谘议参军”完全吻合,因为梁岳阳王正是后来的西魏傀儡政权(后梁)国主宣帝。开元二十一年的另外两方墓志分别写道“随梁北归”和“去西魏自南齐”。后者虽然犯了齐梁混淆的错误,但这四方墓志总体来看所言皆是张策在萧氏政权任职并最终随该政权归入北朝一事。萧詧向西魏称藩并彻底成为傀儡政权之主的时期大概比张弘策去世晚将近两代人,那么如果“张策”活跃于此时,他的儿子到隋朝开国时应该在40-60岁左右,不需要完成像《世表》中误记那样“80岁还要在隋朝蜀地做官”这一挑战人口学原则的任务。在排除了张弘策后代和主动造假两种可能后,张柬之后人真实记载祖先的可能性就非常高了。这样一来墓志中那个从北方南迁的“张贞”的存在也与《梁书》对张华-张舆-张弘策一系的记载没有冲突,因为从张贞到张策再到张柬之,这一支本来就和张弘策一系毫无关系。而张柬之家族墓志所称的“范阳方城人”可能只意味着他们最初也是来自范阳的张姓家族,他们的远祖张贞与张华应该没有很近的血缘关系,毕竟连他们自己都没有攀附张华。只是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的作者,强把张策变成张弘策。


                      IP属地:江苏136楼2024-09-14 23:04
                      回复
                        在这批墓志之后,我们再一次看到详细记载张柬之家世的文本便是欧阳修所编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了。把张策和张弘策混淆也许只是欧阳修的原创错误。但这记“乌龙”可能也反映了9世纪以来的政治及文化发展。或许是这些发展让张柬之一系逐渐被认为是张弘策的后代。或者是这些发展让张柬之的后人们自己更愿意把祖先往张华方向靠拢,若真如此,那么利用张弘策是张华真实后代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把张(弘)策与张策混淆则是物美价廉的策略。随着中晚唐时期科举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以及唐廷在藩镇时代对刻画自身合法性和神圣性的极度重视,统治者对文学才能的渴求愈发强烈。另一方面,科举擢第-翰林学士-宰相的升官途径也愈发制度化、清晰化。与此同时,带有南北朝色彩的职官清浊分野似乎在9世纪有死灰复燃之势,而中央文官在这个潮流下毫无悬念地成为了士人们追求清显的首选。与这些制度发展互为表里的则是以翰林学士为内核的词臣群体在掌握政治“笔杆子”后对彼此及属于广义清流序列的科举文士的吹捧,旨在进一步巩固这些符合自身政治利益的文化趋势。(见陆扬《清流文化与唐帝国》)科举功名的政治和文化价值也因此达到空前高峰,甚至演变为一种足以替代且超越门第以证明自身精英属性的“资质”。在词科文化的霸权支配下,文治形象鲜明的前史名宦在寒门冒认郡姓的“市场”上只会更加炙手可热。前文提及的张皇后家族在8世纪中期放弃范阳郡望后又在9世纪将其重新拾起,而“著博物于晋朝”的张华当然也在这次建构工程中跃然纸上。(《唐故检校少府少监驸马都尉赠卫尉卿范阳张府君墓志铭》)若张柬之后人亦受此气候影响则不足为奇。张华出身寒门却“伏膺典坟,俯拾青紫”的奇迹在九品中正制日趋完善的东晋南朝变得更加难以复制。但他长长的背影却随着科举在唐代的制度化而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门非世胄,位以艺升”在唐代早已是稀松平常之事,杨收、曹确、毕諴、刘邺、刘瞻、归登、归融、归仁晦、舒元舆、卢肇、王起等凭科举上位的新贵更是在9世纪如雨后春笋般到来。魏晋南朝不属于张华,但盛唐以降却是张说们的时代。
                        转载---- 王海骁(纽约大学政治学系助理教授)(本文来自澎湃新闻)


                        IP属地:江苏137楼2024-09-14 23:07
                        回复


                          IP属地:江苏138楼2024-09-16 20:34
                          收起回复


                            IP属地:江苏139楼2024-09-16 20:36
                            回复
                              这是张嘉贞子孙的世系表。先就表中几个错误点支出:九十六世张舆,字公安。此表为贞,错。九十七世张次惠不是张舆的儿子,而是张舆的孙子。错。这中间缺少一代张舆的儿子(佚名),这是所以张氏族谱的通病。
                              张弘策的儿子有六个:长子早夭,次子张缅(实际的长子),三子张缵(过继从伯父弘籍),四子张绾,五子张绚,六子:张经(小儿子)。在世的实际是五子,还有一个女儿张宝和。
                              弘策的长兄弘胄的两个儿子:张谧,张聿。(南史记载)
                              这里张嘉贞为张华裔孙,看看张子吒是哪个的后人?张弘策生张綯生张子吒。弘策的儿子中没有张綯这个人。而且,张子吒还是隋朝从范阳迁到河东来河东郡做郡丞的。张嘉贞号称张华裔孙,有张经生张子吒,张经是张弘策的小儿子,《梁书》、《南史》无载他的事迹。张绚,官至中书舍人,武昌太守。张弘策502年去世,张经1---5岁(估计),到隋朝581年(隋开皇元年),过去80多年了。张经20多岁生张子吒。到隋朝张子吒也60多岁了。张弘策的子孙都在梁武帝一朝做官。举家住在建康的秣陵县同夏里三宅桥,(今天的南京机场村前马厂一带)。绝不可能唯独把最小的儿子送到范阳去抚养,而且,在梁初的502年,范阳地界属于北魏。自张华孙子张舆随晋元帝南渡建(307-311)康定居后,至弘策去世(502年)已在南京生活有195年了,他们与范阳老家早失去联系了。张子吒是张弘策的孙子可能性比较小。


                              IP属地:江苏140楼2024-09-16 21:21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