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吧 关注:16,246贴子:239,963

回复:关于张良的后人-------有多少是真正的张良的后人?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晋书张华传并没有记载张平来自哪里。晋书是唐朝初期房玄龄主编的。到宋代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又编出(张)良生不疑。不疑生典。典生默。默生大司马金。金生阳陵"公乘"千秋,字万雅。千秋生嵩。嵩五子:壮、讚、彭、睦、述。壮生胤。胤生皓,字叔明,后汉司空,世居武阳犍为。皓生宇,北平、范阳太守,避地居方城。宇孙肥如侯孟成。孟成生平,魏渔阳郡守。平生华,字茂先,晋司空、壮武郡公。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受到很多史学家的质疑。南宋的洪迈,清代的何焯,及近代的史学家都提出质疑。范阳张氏研究认为,张华始居范阳方城最早时间是:依据现有的史料,我们判断这一支张氏最迟不晚于魏明帝太和六年(232年)迁往范阳(时为涿郡属县)。232年是张华的出生年,那就是张平是早先迁居方城的。


IP属地:江苏96楼2023-12-10 16:41
回复
    张华及二子张祎、张韪在司马伦之乱中同时被害。还有幸存者-----张华的三儿子,孙子张舆。兄子张景。
    张舆,字公安,在司马伦发动政变的前一天外出,侥幸逃脱。三年后张华被平反,张舆承袭了张华的爵位:壮武郡公,被任过丞相掾、太子舍人等职。
    在《晋书》四十八《阎缵传》中,还见载张华之兄的儿子张景被流放汉中,阎缵在乱后上表请准其徙还。张华的女婿卞粹因受张华的牵连被免官,张华平反后,卞粹官复原职。
    据史书记载,在这次动乱中,张华家族有数人在这场灾难中得以幸存下来。《晋书·刘颂传》:“及赵王伦之害张华也,颂哭之甚恸。闻华子得逃,喜曰:‘茂先,卿尚有种也!’”,说明张华及儿子张祎、张韪被害,还有一个儿子脱逃。
    张华本传载:“祎子舆,字公安,袭华爵。避难过江,辟丞相掾、太子舍人。”张华的孙子张舆脱逃。史书未记载张华的三儿子名字,只是从刘颂传中得知。张华应有一女三子。女婿卞粹。
    综合以上材料,在这场动乱中,张华家族至少有张华子一人、女一人、兄的儿子一人、孙子一人幸免于难。不过赵王司马伦之乱中,得以逃脱的张华儿子,兄子张景史书都没有他们事迹的记载。唯一有记载的是张华孙张舆,他承袭张华爵位,成为西晋官员,在永嘉之乱中,避难渡江。在东晋政权中任丞相掾、太子舍人。
    张舆南渡过江,远离了中原,也远离了范阳乡里,成为了侨居江南的士族之一。东晋是门阀士族政治的鼎盛时期,辅佐司马睿登基的高门士族如琅琊王氏与东晋皇帝分享着权力,他们占据着统治阶层的顶端。从渡江的张舆的仕宦来看,其政治地位已经大大降低,并没有进入到权力的核心层。张舆的儿子也未见史书记载。太子舍人多取“膏粱击钟鼎食之家”,说明张舆依然能够保持着西晋时代张华所带来的家族地位,但这也仅仅是维持而已,其儿子就没见有史书记载。伴随着东晋衰亡,刘宋兴起,范阳张氏张舆子孙的政治与社会地位进一步衰落了。


    IP属地:江苏97楼2023-12-26 10:47
    回复
      《晋书张华传》中只记载张华有两个儿子:张祎、张韪。孙子张舆。
      《晋书·刘颂传》:“及赵王伦之害张华也,颂哭之甚恸。闻华子得逃,喜曰:‘茂先,卿尚有种也!’”,说明张华及儿子张祎、张韪被害,还有一个儿子脱逃。
      是不是刘颂传中的张华子,是指张华的孙子。司马伦之乱中张华遇害,脱逃一子,是否指的就是张华的孙子。根本没有第三个儿子。


      IP属地:江苏98楼2023-12-26 12:52
      回复
        张华的第三个儿子极有可能是不存在的。刘颂闻华子得逃,当时脱逃的一人是张舆,是张华的孙子,不是儿子。
        李铮著的张华传,也是记载张华只有二子,张祎、张韪。父子三人同时遇害。有些家谱中记载张韪南迁江左(建康)就于史不符了。


        IP属地:江苏99楼2023-12-26 18:56
        回复
          南宋文学家,洪迈在容斋随笔中就指出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谬误太多,是北宋欧阳修取自各家的谱牒,而各家的谱牒随意攀附,冒认名人很多,就造成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的很多错误。
          张良,张不疑,张辟疆,到张千秋(赐公乘爵位)。张典,张默,张金史书都未记载。就《晋书》也只记载到张华的父亲张平,唐代未搞清的事,到了宋代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采用诸家家谱,洪迈就指出错误太多。


          IP属地:江苏100楼2023-12-29 20:35
          回复
            张华的祖籍是哪里?他的子孙都称是范阳方城人。《晋书》张华传只记载其父张平,曹魏渔阳郡守,只做不到一年就病故了,张华家贫,以牧羊为生。晋书是唐代房玄龄主编的,唐代的《晋书》要比宋代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年早350年左右。范阳张氏的开基祖,新唐书介绍是张宇,范阳太守。张宇是东汉张皓的长子,范阳在东汉还没有这个地名,史书也未记载张宇是张皓的儿子这个事。很多史学界人士质疑新唐书。
            张华在西晋司马炎平定东吴后,因功进封“广武县侯”。广武县属于河南荥阳市。张华的祖籍是河南广武县吗?我是通过韩信是淮阴人而封“淮阴侯”。张华封“广武县侯”是否与他家乡有关?


            IP属地:江苏101楼2024-01-31 19:26
            回复
              张道陵不是张良的后人,是伪造的。----------转摘<福生无量>的文章
              明代道教张家自己修的九世直系族谱为:张良/张不疑/张高/张通/张无妄/张里仁/张皓/张纲/张大顺/张陵。
              明代张正常《汉天师世家》:祖天师,讳道陵,字辅汉,沛丰邑人也。九世祖良,……不疑子高卒谧文成侯。嗣侯子不疑高子通,通子无妄,里仁,里仁子皓为桐相真人皓子纲,天师父也。无妄子纲子大顺……汉建武十年正月十五夜,生於昊之天目山。……永寿二年,游渠亭山……非吾家宗亲子孙不传。是日,以丹付长升,分饵於云台峰,与夫人雍氏,乘云上升,在人问者,一百二十三岁。
              按正史记载,张良六世孙张皓为东汉顺帝时司空,生于50年卒于132年。张良七世孙张纲为顺帝时广陵太守,生于108年卒于143年,至于张陵生卒正史并未提及过。
              但道教却有着明确的记述——“於东汉光武建武十年生於天目山”、“永寿二年乘云上升在人间者一百二十三岁”,即生于34年,卒于156年,正好活了123岁。这个数字显然是为了附和“一生二二生三”而来。
              另外通过对比不难发现:
              张陵比他太爷爷张皓还早出生16年,比他爷爷张纲早出生74年,并且见证了他太爷爷、爷爷从生到死,就问你可不可笑?荒不荒唐?
              另外,“张陵是张良的九世孙”也只是其中一个版本,这孙子当的实在是动态。
              一世孙,出自五代杜光庭《仙传拾遗·张子房》
              其孙道陵得道,朝昆仑之夕,子房往焉。
              三世孙,出自南朝刘宋《三天内解经》,也是最早攀附张良的道书,为造假之源头。书中还杜撰了东汉“帝王公臣以下”都归宗道教。若尔,东汉一朝被道贼动摇国本,岂不是信道的报应?
              自光武之后,汉世渐衰,太上愍之,故取张良玄孙道陵显明道气,以助汉世,使作洛北邙山,立大法,帝王公臣以下,莫不归宗。
              八世孙,出自元代《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之十八》
              天师真人姓张氏,讳道陵,字辅汉,沛丰邑人,留侯子房八世孙也。……有子名不疑,不疑次子高,高子通,通子无妄,无妄子里仁,里仁子觉,觉子起,起子大顺,真人乃大顺之长子也。……於东汉光武建武十年甲午正月望日生於昊地天目山。
              最早为张陵立传的是东晋道士葛洪,葛洪在《神仙传》中虽然为张陵赋予了“太学书生”的身份,以及介绍了晚年修道经历,却从未提及它和张良有半毛关系。
              天师张道陵,字辅汉,沛国丰县人也。本太学书生,博采五经。晚乃叹曰:“此无益于年命。”遂学长生之道……陵年五十方退身修道,十年之间已成道矣。闻蜀民朴素可教化,且多石山,乃将弟子入蜀,于鹤鸣山隐居。既遇老君,遂于隐居之所备药物,依法修炼,三年丹成,未敢服饵……。
              汉天师世家》的早期谱系是不可信的。
              《汉天师世家》是明代时期张正常开始编纂的。目前看到的底本出自《万历续道藏》,是万历年间由张国祥最后改定的。
              大家读到这里还相信张道陵是张良的后人吗?按何焯的解读,张皓,张纲也不是张良的后人。


              IP属地:江苏102楼2024-02-02 20:50
              回复
                清河张氏----张文瓘是张良的后人吗?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他们是张良的后人。《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被当今史学界质疑不可信。它取自各家家谱的自述,而各家家谱多有冒认、攀附之嫌疑。
                转摘一段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王大良的文章:具有权威性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的记载中也可得到印证,其记载即“清河东武城张氏,本出汉留侯裔孙司徒歆,歆弟协,字季期,卫尉。生魏太山太守岱,自河内徙清河。曾孙幸,后魏青州刺史、平陆侯”。根据这段记载,可知清河张氏即清河东武城张氏,虽说是张良的后代,但在张良和东汉桓帝司徒张歆之间并没有明确的世系传承记载,在《三国志·张范传》《魏书·张蒲传》等张歆后代的传记中也没有提到他们与张良的关系。这与《后汉书·张皓传》及《张超传》中记载的张皓或张超是张良后代的做法完全不同。此外,在张岱及其曾孙张幸之间不过 4 代人,但前后跨越了曹魏至北魏近 200 年时间,平均每代人相差 50 年,与我国传统的代际传承时间 30 年左右也不相同。更为重要的是,张歆及其弟张协、张协子张岱的籍贯都是河内修武,直到张岱才“自河内徙清河”,可知清河张氏实际上出自河内张氏,张文瓘一族出自张协----张岱。
                后汉书没有记载他们是张良的后人,是具有权威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的。就如同张说、张九龄、张柬之,张去奢,张嘉贞这五个家族一样。


                IP属地:江苏103楼2024-02-09 23:06
                回复
                  早在唐代,张说家族自称出自范阳就受到了质疑。唐封演《封氏闻见记》记载谱学家孔至作《百家谱例》,认为张说家族为“近代新门,不入百家之数”。但此举遭到了张说子张垍的反对,张垍对其弟张埱言:“多事汉,天下族姓,何关朱事,而妄为升降!”孔至最后在韦述的支持下,才未修改。这件事说明虽然张说标榜自己出自范阳张氏,但在当时似乎没有得到谱学家认可。而张垍认为孔至多事,更彰显了这种“不自信”。
                  周睿在其博士论文《张说研究》中也引用了封演此文,并引中唐王颜语:“开元中,左丞相张公越认范阳封燕国公;大历初,左相缙叔越认琅琊封齐国公。……如燕齐两公,皆名世大贤,社稷重器,尚尔为也,况中智以下薄俗者乎?”
                  张说都是冒认范阳张氏,和张九龄通谱系,把张九龄也通称范阳张氏了。专家,教授都说通谱系造假,你硬说不足为信,那是你个人看法。人家主要从出土的墓志铭分析、论证张九龄、张九皋和范阳张氏----张华的代系传承关系。


                  IP属地:江苏112楼2024-03-13 22:18
                  回复
                    唐代的王颜出身官宦世家,山西太原望族,为唐代大诗人王维、宰相王缙的侄子,入仕后分别出任大理少卿、拜御史中丞,并担任虢州刺史。“颜,太原人,第进士。贞元中累官大理少卿,拜御史中丞,出为虢州刺史”------------王颜作为宰相王缙的亲侄子,能不了解自己的家族历史吗?他都能说出:左丞相张公“指的是张说",左相缙叔(是指王缙),张说攀附范阳张氏,王缙攀附琅琊王氏。当世d的宰相大贤都攀附冒认名人,何况普通老百姓呐?


                    IP属地:江苏113楼2024-03-13 22:38
                    收起回复
                      唐代的王颜揭露亲叔王缙攀附瑯玡王氏,给张九龄撰写墓志铭的亲外甥徐浩也写上张九龄为土著之姓。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114楼2024-03-14 18:34
                      收起回复
                        摘自戴伟华的文章:
                        张九龄作为岭南籍大家, 与韶州 (韶关) 结缘一生:生于斯, 长于斯, 祉其民, 思其土, 归葬于斯。然而, 韶关地处岭南, 却给张九龄一生带来无法摆脱的烦恼和伤痛。
                        一“土著姓”来自徐《碑》的记载
                        张九龄一系为“土著姓”出于徐浩《唐故金紫光禄大夫中书令集贤院学士知院事修国史尚书右丞相荆州大都督府长史赠大都督上柱国始兴开国伯文献张公碑铭》。《碑》云:“公讳九龄, 字子寿, 一名博物。其先范阳方城人。轩辕建国, 弦弧受氏, 良, 位为帝师;华, 才称王佐。或相韩五叶, 或佐汉七貂, 代有大贤, 时称盛族。四代祖讳守礼, 隋钟离郡涂山令。曾祖讳君政, 皇朝韶州别驾, 终于官舍, 因为土著姓。”“土著”一词, 是指世世代代生于其地的人, 一般是和“移民”相关联或相对应的。当然, “为土著姓”或可解释为“当地出名的大姓”, 即便如此, 也可以看出, 张九龄家族自曾祖起已融入韶州本土, 只是大姓人家而已。无论作何种表述, 何种理解, 在中原人眼中并无区别, 张九龄就是岭南人。


                        IP属地:江苏115楼2024-03-15 15:51
                        收起回复
                          萧昕撰写的张九皋神道碑:
                          《唐银青光禄大夫岭南五府节度经略采访处置等使摄御史中丞赐紫金鱼袋殿中监南康县开国伯赠扬州大都督长史张公神道碑》。《碑》写于大历四年 (769) , 云:“公讳九皋, 其先范阳人也。昔轩辕少子, 以弦弧受氏, 别封于张。留侯以五代相韩, 安世以七叶荣汉, 特生间气, 钟美大贤。余庆遗芳, 袭于令嗣矣。晋末以永嘉南渡, 迁于江表;皇朝以因官乐土, 家于曲江。”墓主为张九龄之弟张九皋。张良和张汤的关系, 司马迁阙如, 故班固不书, 而此处仍然书写, 是为主人贴金。值得注意的是, 张九皋《碑》张安世下并未提到张华, 由张安世直接到了张守礼。依照常理, 墓志叙其远祖不断添枝加叶, 踵事增华, 但萧昕撰墓志略去了张家最为重要的所谓远祖张华, 即张说碑之“晋司空壮武公”、张九龄碑之“才称王佐”之张华。张九皋的神道碑晚出, 显然在这里“张说和张九龄同祖张华的说法”----得到实际的澄清, 至于其后人又要追张华为远祖, 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张九龄、张九皋的后人追认西晋司空张华为远祖,那又是另一回事了。另一回事是什么意思?后人自己编的。


                          IP属地:江苏116楼2024-03-15 16:12
                          回复
                            张说和张九龄通谱系之后认张九龄为子侄辈,张说“说”自己是“范阳张氏”张华之后人,既然是子侄,我张说是范阳张氏,你张九龄是我张说的子侄辈,那肯定也是范阳张氏。张说与张九龄“通谱系”是为了给张九龄寒微家族一个可以攀附的门第。 张九龄家族出身寒微,这在新旧《唐书》均有相关记载,戴伟华先生也提到了。“通谱系”能够改变这种身份,对张九龄的仕途帮助很大。说白了,就是帮助张九龄攀附一个名门,提高身份。


                            IP属地:江苏119楼2024-03-20 07:20
                            回复
                              张居正是明代万历年间的著名辅宰(宰相)。张居正是张良的子孙吗?
                              摘自网文----孔祥宽的文章。张居正(1525年5月26日-1582年7月9日),汉族,字叔大,号太岳,幼名张白圭,湖北荆州卫(今湖北省荆州市)军籍。生于江陵县(今湖北省荆州市),故称之“张江陵”。明朝政治家、改革家、内阁首辅。
                              张居正祖籍为安徽定远,四代祖张诚,字怀葛,始迁湖北秭归后徙江陵,张君政出生在荆州。张居正的一世祖追认到元末的张福,字关保。二世祖张唐,三世祖张旺,四世祖张诚,五世祖张镇,六世祖张文明,七世张居正。
                              张居正身居宰辅,生前都没有搞清自己是不是张良的后人。更没有承认自己是张九皋的后人。
                              从张居正自述的《先考观澜公行略》,张敬修《文忠公行实》记载上看,张居正生前并不以宣公、守尊公为始祖,而是以元末的张福(关保)为始祖。
                              到了清朝嘉庆年间,湖北的一些家谱将张居正列入到张栻(南轩)的子孙中了。族谱记栽,张栻是张居正的12世祖。这样,张居正又成为张良的子孙了。《太岳宗谱》载张居正可考始祖为守尊公,守尊公六世孙张福为凤阳定远人,因战功迁湖广归州。但光绪二十八年长沙阅田《张氏四修族谱》记载——明代名相张居正(公元1525-1582)为张栻12世孙!张良131世孙。张栻的次子张炳,随父任居江陵,十一传至居正,登宰辅。
                              后世乱拉名人,以妆门楣,这样的家谱你信吗?


                              IP属地:江苏120楼2024-03-20 09:01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