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吧 关注:16,246贴子:239,961

回复:关于张良的后人-------有多少是真正的张良的后人?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隋故朝散大夫张府君墓志铭:公伟盈,字子谦,范阳方城人也。其先出自黄帝第廿五子,弦木为弧,以利民物,食邑于张。囚斯命氏,尔乃毖源,泉溢滔滔,不穷 邓林枝耸,爵爵恒茂,相韩五世(指张良),功建初基,仕晋二台,位隆近叶二祖弘策,齐散骑常侍、卫尉卿车骑将军、洮阳县开国憨侯,给鼓吹一部。父绾。。。。
张盈是张绾的儿子。


IP属地:江苏75楼2023-09-19 22:16
收起回复
    《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六世:元康四年(公元前62年),良玄孙之子阳陵公乘千秋诏复家。” 张千秋为张良的玄孙之子,即来孙。------来孙是六代孙。一代父亲;二代儿子;三代孙子;四代曾孙;五代玄孙;六代来孙。其实,《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中的“六世”,即指张千秋为张良的六世孙,玄孙之子即来孙,来孙就是六世孙。何焯没有搞错。是别人搞错了。
    《后汉书·张王种陈列传》载,张皓(公元50---132年)“六世祖良,高帝时为太子少傅,封留侯。”但如此一来,张皓只比张千秋“小了一辈”,二人从时间上却差了上百年。张千秋是张良的六世孙,张皓也是张良的六世孙。但两人相差120--150年时间。


    IP属地:江苏76楼2023-09-22 21:10
    收起回复
      张千秋是张良的六代孙,不是五代孙。网上说他是五代孙,只比张皓高一代,是错误的。其实,他们都说是汉留侯张良六代孙。
      按祖宗十八代的说法,上九代,下九代,二九一十八代。上九代为:1.父;2.祖;3.曾祖;4.高祖;5.天祖;6.烈祖;7.太祖;8.远祖;9.鼻祖。下九代为:1.儿子;2.孙子;3.曾孙;4.玄孙;5.来孙;6.昆孙;7.仍孙;8.云孙;9.耳孙。网上说张千秋为张良的玄孙之子,即是来孙。来孙是居下五代,但是,是从张良算起的,张良算世第一代,来孙当然是第六代了。假如,从张不疑算起,来孙是第五代。
      “良玄孙之子阳陵公乘千秋诏复家。”这里说的是张良的来孙,即第六代。
      公元前的62年,即西汉元康四年,张千秋是张良的六代孙。到了东汉张皓30岁(公元50--132年)即公元80年时期,(62+30=92年)张皓还是张良的六代孙。就有点不可思议了。所以,何焯说,四川犍为武阳的张浩是冒附张良子孙。张良子孙一直居住阳陵地区,没有机会外迁。也可能,他们早沦为普通人群了。


      IP属地:江苏77楼2023-09-23 20:04
      回复
        张良---张不疑---张典---张默---张金---张千秋(六代孙)。这里,张典,张默,张金都不见史籍记载。只是《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的。虽然近年遭到很多人发文质疑,但《新唐书》是北宋时期宋祁、欧阳修、范镇、吕夏卿等合撰的一部记载唐朝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属“二十四史”之一。


        IP属地:江苏78楼2023-09-23 20:13
        收起回复
          和傲娇君探讨了一下,张千秋是张良“五世孙”,是本祖张良除外,世孙是不算本祖的。


          IP属地:江苏80楼2023-10-15 18:12
          回复
            发了这么多帖子,有人让我总结一下,我也是研究张氏族谱十几年了,看了很多张氏族谱,研究了很多专家、学者,教授发表的文章,出土墓志考证,我自己都懵圈了。究竟有多少张氏家族是真正的张良后裔?
            张良,张不疑,张辟疆,张千秋(五世孙)这三个有史书记载。张典,张默,张金。这三人都未见史书记载。有的家谱记载:张典,字存敬,西汉清河郡太守,清河人,出身名门望族。父张不疑,袭侯。惠帝时(公元前194—188年),张典在朝廷任御史大夫。文帝时(公元前174—164年),出任清河郡太守,遂迁居清河(今河北省清河县)之仁里乡为家。张典生平政绩卓著,发展农桑,治理河道,为政清廉,广播仁德,使清河成为一方繁荣之地。其事迹散见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明清时期出版的部分张氏谱牒、《马来西亚张氏史记》、香港张氏宗亲会所撰《张氏世系源流考》,以及台湾张桂元纂修的《张氏统宗世谱溯源》等。张金还是大司马官职。张金的儿子是张千秋。
            从张不疑被国除,即被削去官职、夺走爵位后,本应判死刑的,倾其所有家产才保住一条小命。成为一个守城更夫,沦为一般的普通老百姓了。倾其所有,即变卖房产,田产,才赎回性命。假如张不疑还有余财可以过日子,不至于去当更夫。所以,才有留侯世家百年不振的记载。到汉宣帝元康四年(前62年)张千秋才被赐个“公乘”小小的爵位。留侯子孙世居阳陵,才称阳陵公乘。“公乘”是个什么爵位,上边帖子有叙述。并不是很多家谱记述的“阳陵公”,“阳陵侯”。从张不疑至张千秋这五代都是世居阳陵(咸阳),假如,张典,张默,张金都是太守,大司马的官职了,张典都定居清河郡了。张千秋还留在阳陵受苦吗?何焯考证,张良子孙从未离开阳陵,至少到西汉末年一直是居住在阳陵的。这验证了张典,张默,张金不是留侯子孙,是冒附。张典,张默,张金也未见史书记载。这是《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上瞎编的。为什么说是瞎编的?新唐书是宋代编写的,它的来源是名人的家谱,名人为了抬高身份大多攀附张良。谁说是留侯的后裔,它就编上去。唐代的五家宰相也说是留侯后裔,新唐书就编辑是,现代的出土墓志上进一步印证他们不是张良后人。张良真的绝后了吗?肯定没有,只是张良的后人没有名人出将入相,沦为普通人罢了,普通人是无法登上史书记载的。就如《张贤墓志铭》记载的一样,张华的子孙入唐以后,没有做大官的了,都沦为普通人了。


            IP属地:江苏81楼2023-10-15 19:15
            回复
              公元前176年张不疑被“国除”,到五世孙张千秋在汉宣帝元康四年(前62年)才赏赐个“公乘”爵位。这期间经历114年。
              公乘,第8级,即使不作战也可以乘坐公家战车,所以叫公乘。同时公乘也是普通吏民能获得的最高爵位,不能再往上升为"五大夫",只能把多出来的军功转让给儿子或兄弟。还有一点薪资。不要觉得公乘是多么大的爵位。按现在的说法,给个公务员身份,有工资,出门时可以乘车免费,就这么点优惠待遇。
              从这个公乘爵位就可以看出,留候张良的子孙在阳陵114年的艰苦经历。世家之风才稍有好转。你还相信张千秋的爹是大司马吗?张典都当太守,定居清河了。曾孙还在阳陵苦守。受封的可是嫡长子啊。


              IP属地:江苏82楼2023-10-16 19:33
              回复
                张华是张良的第十六代孙。这是哪个史书、典籍记载的?没有发现。晋书张传只是记其父亲张平做过曹魏的渔阳太守。他们祖上如何到河北方城的没有提及。张舆----张?----张次惠中间少一代。网上有网友说张穆之,张尚柔、张弘籍是不是也攀附张华?当然,是不是攀附?不是网友随便说的。史学界,专家、学者,墓志考古要有论证才能让人信服。
                我也期待看到这方面的文章,看看,究竟有多少是真正的张良后人。包括对赤松堂张氏的质疑。因为,现今的网络时代,和近现代的出土墓志比较多,做这方面研究的论文也较多。欢迎有不同意见评论。


                IP属地:江苏83楼2023-10-30 10:21
                回复
                  大家看看《张贤墓志铭》,张贤的父亲是张朋,南陈秘书郎。张缵的儿子:张希、张朋、张轲。张贤的儿子张悚,大唐羽林卫。张贤也是和父亲张朋一起,在南陈被灭后去洛阳的。张贤也是凭借表姐萧皇后的关系,谋个河南府施士(参军)之类的官职。随着隋朝的灭亡,张希,张朋,张轲的子孙入唐以后都未见做什么官职,全都淹没在普通人群中去了。张希的子孙知道明朝万历年间才出个御史张鹤鸣(进士出身)七品。后世也未见做官的了。张轲,张朋、张贤,张悚的后人也未见史书记载。


                  IP属地:江苏84楼2023-11-11 21:45
                  回复
                    谁是张良系y的参照标准?你必须有张良嫡系子孙的Y标本作为参照。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86楼2023-11-15 09:48
                    回复
                      张良,张不疑,辟疆,千秋,这四人的尸骨未见出土,你拿什么作参照标准?新唐书上写的张良子孙存疑很大,以上四个有出土尸骨的话,作为标准,所有自认为是张良后人的可以作DNA检测,真假自明了。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87楼2023-11-15 09:58
                      回复
                        东汉张皓的儿子张纲,被称八骏之一,张纲任广陵太守一年后病逝,张纲的儿子张续,官拜郎中。有点家谱记载张纲生张宇,有的记载张宇、张纲是兄弟。张皓,张翼为四川犍为武阳人,都是武将出身,并非张良的子孙,都是清流、文士。


                        IP属地:江苏91楼2023-11-28 17:35
                        回复
                          洪迈(1123年—1202年),字景庐,号容斋,又号野处,南宋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南宋著名文学家,官至翰林院学士、资政大夫、端明殿学士,宰执、封魏郡开国公、光禄大夫。享年八十岁,谥“文敏”,主要作品有《容斋随笔》《夷坚志》。说新唐书错误太多,举例很多,网上的译文下载需要付费,大家可以看看。


                          IP属地:江苏93楼2023-12-05 17:49
                          回复
                            关于范阳张氏的迁徙情况,史书没有明确记载。《晋书·张华传》载:“张华字茂先,范阳方城人也。父平,魏渔阳郡守。”张华是这一支张氏在西晋时期的代表人物,生于魏明帝太和六年(232年),那么这一支张氏至迟于236年就已经迁往了范阳方城。 晋武帝(司马炎)泰始元年(236年)时涿郡才被改置为范阳郡。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对于范阳张氏张华之前的世系有详细的记述:(张)良生不疑。不疑生典。典生默。默生大司马金。金生阳陵"公乘"千秋,字万雅。千秋生嵩。嵩五子:壮、讚、彭、睦、述。壮生胤。胤生皓,字叔明,后汉司空,世居武阳犍为。皓生宇,北平、范阳太守,避地居方城。宇孙肥如侯孟成。孟成生平,魏渔阳郡守。平生华,字茂先,晋司空、壮武郡公。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将张氏范阳这一支张氏认定为西汉张良之后,但所列人物,考诸史籍多有不合,或于史无证,也许不无附会。这其中所列举的人物,除了张良、张不疑、张千秋、张皓、张平、张华之外,均不见于史书。《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记载这一支张氏最早迁居范阳的人物是张宇,他任官北平、范阳太守,“避地居方城”。不过从他任官的记载来看,本身就存在疑问。张宇父张皓,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六年(50年),卒于汉顺帝阳嘉元年(132年),那么其子张宇生活年代肯定不会晚至西晋。涿郡到西晋(236年)时才改称范阳,汉魏之时范阳仅为涿郡下一县,还未有范阳郡,何来范阳太守之说。不可能在236年再跨100多年后做范阳太守,所以《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的记载有误。说是涿郡太守还差不多,可见谱牒之谬。
                            依据现有的史料,我们判断这一支张氏最迟不晚于魏明帝太和六年(232年)迁往范阳(时为涿郡属县)。
                            唐长孺先生曾指出:“士族的形成是在魏晋时期,只有在魏晋时获得政治地位的家族才有资格列于士族。”范阳张氏郡望的形成也是在这个时期。由于张华在西晋时期的政治活动,使得他取得了很高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名望,从而推动了,这一支张氏慢慢向高门士族发展,形成范阳郡望。


                            IP属地:江苏94楼2023-12-05 22:02
                            回复
                              关于张氏范阳这一支,史书记载最早的人物是张华的父亲张平,任官渔阳太守。但是《晋书·张华传》载:“华少孤贫,自牧羊。”1虞预《晋书》称“同郡张华,家单少孤,不为乡邑所知”,2张华幼年丧父,以牧羊为生。在当时社会,这一支张氏属于寒门。年幼的张华尚有一位兄长,《晋书》卷48《阎缵传》:“赵王伦死,既葬,缵以车轹其冢。时张华兄子景后徙汉中,缵又表宜还。”3关于张华兄长子侄的记载仅见于此,说明他们在张华被诛时地位不高,并不知名,张华被诛之后更是处境艰难。可见在张平死后,这一支张氏发展艰难。张华及二子张祎、张韪都被杀害,唯有一个孙子张舆脱逃。张华的兄的儿子张景流放汉中,闫缵上书请求放还。张舆在三年后张华平反,承袭了爷爷张华的爵位,东晋南迁后,移居江南。-------不是很多家谱记载的张祎、或是张韪南迁,又子孙延续河东。


                              IP属地:江苏95楼2023-12-05 22:1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