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吧 关注:16,246贴子:239,957

回复:关于张良的后人-------有多少是真正的张良的后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二、二张所通之谱系不可信
在张九龄仕途发展上, 张说是最重要的角色, 而且发挥了别人无法替代的作用。人们对此关注颇多, 而尤有可述者在于二张通谱系之实际情况和意义。
在唐代无来由的通谱系叙昭穆极少见, 据查《新唐书》有四例, 依其性质也可概括为四类: (一) 出于当权者私利需要, 如《新唐书·后妃传上》云:“以浮屠薛怀义为使督作。怀义, 鄠人, 本冯氏, 名小宝, 伟岸淫毒, 佯狂洛阳市, 千金公主嬖之。主上言:‘小宝可入侍。’后召与私, 悦之。欲掩迹, 得通籍出入, 使祝发为浮屠, 拜白马寺主。诏与太平公主婿薛绍通昭穆, 绍父事之。”这是唐代历史上最大丑闻之一。 (二) 趋炎附势的需要, 如马植攀附马元贽, “初, 左军中尉马元贽最为帝宠信, 赐通天犀带。而植素与元贽善, 至通昭穆, 元贽以赐带遗之”。 (三) 出于仰慕之情, 罗绍威与罗隐通谱系即是, “绍威多聚书, 至万卷。江东罗隐工为诗, 绍威厚币结之, 通谱系昭穆, 因目己所为诗为《偷江东集》云”。
张说与张九龄通谱系是强者对弱者的提携, 此为第四例。《新唐书》张九龄本传云:“会张说谪岭南, 一见厚遇之。”“改司勋员外郎。时张说为宰相, 亲重之, 与通谱系, 常曰:‘后出词人之冠也。’”至于张说与九龄通谱系的时间有不同说法, 当以长安三年 (703) 说为是。即张说被贬岭南, 过韶州, 张九龄以文章为拜见张说, 张说欣赏其文, 并与之通谱系, 即徐《碑》所云:“燕公过岭, 一见文章, 并深提拂, 厚为礼敬。”前列《新唐书》三例, 皆为无中生有, 同姓之间并无所谓传承有序的同宗共祖的关系, 故《新唐书》特为标出。换言之, 当时所谓通谱系叙昭穆实质上只是出于某种目的的造假手段。
(一) 比照张九龄所撰张说碑、徐浩所撰张九龄碑和萧昕所撰张九皋碑, 可知所叙张九龄世系阙失而传承失序。
其一, 张九龄《故开府仪同三司行尚书左丞相燕国公赠太师张公墓志铭并序》。《志》云:“公讳说, 字道济, 范阳方城人。晋司空壮武公之裔孙, 周通道馆学士讳弋, 府君之曾孙, 庆州都督讳恪, 府君之孙, 赠丹州刺史刑部尚书讳骘, 府君之季子:自上世积庆, 及公而祥发。”晋司空壮武公, 即张华, 《晋书·张华传》云:“久之, 论前后忠勋, 进封壮武郡公。华十余让, 中诏敦譬, 乃受。数年, 代下邳王晃为司空, 领著作。”此墓志铭当写于开元十九年 (731) , 墓志上推张说祖先为张华, 没有再向上推, 表现出非常谨慎的态度, 张华之后由张弋续上。张九龄所述张说谱系当即二张通谱系之世系,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大致承此说。而徐浩《碑》尽管在张华前又上推, 但张华与张守礼之间中断了。


IP属地:江苏19楼2023-06-07 21:41
回复
    而孙逖《唐故幽州都督河北节度使燕国文贞张公遗爱颂并序》云:“有唐开府仪同三司行尚书左丞赠太师燕国文贞公讳说, 字道济。张氏, 圣文神武皇帝佐命之臣也。开元六祀, 宅于幽朔。及公既殁, 御撰丰碑……昔周有张仲, 是称孝友;汉有留侯, 见推筹画。太守飞声于朔野, 司空迈绩于西晋。”以张仲始, 张仲, 周宣王时人, 《诗经·小雅·六月》“侯谁在矣, 张仲孝友”。《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周宣王时有卿士张仲。孙逖对二张谱系不明, 故又在张良前追溯到张仲。
    其二, 徐浩《唐尚书右丞相中书令张公神道碑》。《碑》云:“其先范阳方城人。轩辕建国, 弦弧受氏, 良, 位为帝师;华, 才称王佐。或相韩五叶, 或佐汉七貂, 代有大贤, 时称盛族。四代祖讳守礼, 隋钟离郡涂山令。曾祖讳君政, 皇朝韶州别驾, 终于官舍, 因为土著姓。”但徐浩又把谱系弄混了, “相韩五叶”对应的是“位为帝师”的张良, 按文脉“佐汉七貂”应承“才称王佐”的张华, 而张华不可能佐汉, “佐汉七貂”指张安世, 即下引张九皋《碑》之“安世以七叶荣汉”之“安世”。张安世, 张汤子, 自张汤而后, 张家世代显贵于中朝, 《汉书·张汤传》载:“安世长子千秋与霍光子禹俱为中郎将, 将兵随度辽将军范明友击乌桓。还, 谒大将军光, 问千秋战斗方略, 山川形势, 千秋口对兵事, 画地成图, 无所忘失。光复问禹, 禹不能记, 曰:‘皆有文书。’光由是贤千秋, 以禹为不材, 叹曰:‘霍氏世衰, 张氏兴矣!’及禹诛灭, 而安世子孙相继, 自宣、元以来为侍中、中常侍、诸曹散骑、列校尉者凡十余人。功臣之世, 唯有金氏、张氏, 亲近宠贵, 比于外戚。”而关于张良与张汤的关系, 《汉书》赞曰:“冯商称张汤之先与留侯同祖, 而司马迁不言, 故阙焉。”
    其三, 萧昕《唐银青光禄大夫岭南五府节度经略采访处置等使摄御史中丞赐紫金鱼袋殿中监南康县开国伯赠扬州大都督长史张公神道碑》。《碑》写于大历四年 (769) , 云:“公讳九皋, 其先范阳人也。昔轩辕少子, 以弦弧受氏, 别封于张。留侯以五代相韩, 安世以七叶荣汉, 特生间气, 钟美大贤。余庆遗芳, 袭于令嗣矣。晋末以永嘉南渡, 迁于江表;皇朝以因官乐土, 家于曲江。”墓主为张九龄之弟张九皋。张良和张汤的关系, 司马迁阙如, 故班固不书, 而此处仍然书写, 是为主人贴金。值得注意的是, 张九皋《碑》张安世下并未提到张华, 由张安世直接到了张守礼。依照常理, 墓志叙其远祖不断添枝加叶, 踵事增华, 但萧昕撰墓志略去了张家最为重要的所谓远祖张华, 即张说碑之“晋司空壮武公”、张九龄碑之“才称王佐”之张华。张九皋碑晚出, 显然在这里张说和张九龄同祖张华的说法得到实际的澄清, 至于其后人又要追张华为远祖, 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IP属地:江苏20楼2023-06-07 21:46
    收起回复
      徐《碑》:“因为土著姓” 才是最为信实的。由此可以得知张九龄一支早已被认作韶州“土著姓”。至少在张说过岭南通谱系之前如此。


      IP属地:江苏21楼2023-06-07 21:56
      收起回复
        张九龄的谱系:张弘策----张缅---张傅----张守礼---张君政。。。。
        张九皋的谱系; 张弘籍--张缵--张守礼---张君政。。。。。或:张缵--张伟---张守礼---张君政。。。此都是冒认,攀附张华的子孙名下。


        IP属地:江苏22楼2023-06-08 23:51
        回复
          第三章我们讨论了范阳张氏在唐初的发展、唐代诸多显赫张姓家族对范阳张
          氏的伪冒和攀附以及唐代张姓郡望的升降等情况。《张贤墓志》向我们展现了范
          阳张氏张贤在隋末唐初的情况。张贤和其他范阳张氏一样,因与萧后的亲属关系
          得以在隋代任官。但在隋末动乱中,这种姻亲关系也无法依恃,他根据时局变化
          选择进退,后入王世充集团。入唐后,张贤耕绩为乐,虔信佛教。《张贤墓志》
          所展现的张贤人生很有可能是多数范阳张氏在隋唐之际的缩影,政治社会地位的
          迅速下坠,使得范阳张氏人物在唐代寂寂无名,失去了士族的身份和地位。范阳
          张氏主体家族虽然凋衰,但张氏范阳望在社会中依然存在着影响力。唐代张柬之、
          张说、张嘉贞、张去奢、张九龄等家族纷纷以“范阳”为郡望,但通过考察正史
          与墓志中这些家族的谱系,我们发现这些家族均是伪冒和攀附。
          摘自---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P属地:江苏23楼2023-06-08 23:54
          回复
            所谓神道碑即徐浩《碑》, 据温汝适批注, “高七尺余, 连篆额宽四尺余, 额云唐尚书右丞中书令张公碑”。“因为土著姓”处温批云:“因为土著姓, 今字已缺, 但只得四格, 必有衍字。”撰人徐浩结衔:银青光禄大夫广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持节充岭南节度支度营 (三字原作“度支盐”, 据原碑改) 田五府经略观察处置等使上柱国会稽开国公。碑中“因为土著姓”成缺字, 铲去数字者所谓神道碑即徐浩《碑》, 据温汝适批注, “高七尺余, 连篆额宽四尺余, 额云唐尚书右丞中书令张公碑”。“因为土著姓”处温批云:“因为土著姓, 今字已缺, 但只得四格, 必有衍字。”撰人徐浩结衔:银青光禄大夫广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持节充岭南节度支度营 (三字原作“度支盐”, 据原碑改) 田五府经略观察处置等使上柱国会稽开国公。碑中“因为土著姓”成缺字, 铲去数字者应是被触痛处的张家后人, 因其最明“土著姓”之底细和内涵。被铲去的时间约在张九龄后人立碑之时。从“因为土著姓”数字被铲去, 亦可断定徐浩文中“土著姓”应是“土著之姓”而非“土之著姓”的意思。被铲去的时间约在张九龄后人立碑之时。从“因为土著姓”数字被铲去, 亦可断定徐浩文中“土著姓”应是“土著之姓”而非“土之著姓”的意思。


            IP属地:江苏24楼2023-06-12 13:23
            回复
              碑中“因为土著姓”成缺字, 铲去数字者应是被触痛处的张家后人, 因其最明“土著姓”之底细和内涵。


              IP属地:江苏25楼2023-06-12 22:11
              收起回复
                全国的张氏族谱,多数都自称是汉留侯张良的后人。除去“唐代五个家族”:张说,张九龄,张柬之,张嘉贞,张去奢。张九龄,九皋,张浚,分支多少家族。都和张良没有代系传承。说白了,就不是张子房的后人。不知还有多少家谱冒认张良的后人?


                IP属地:江苏26楼2023-06-12 22:20
                收起回复
                  萧昕撰:张九皋《碑》张安世下并未提到张华,和张九龄有所区别。 由张安世直接到了张守礼。依照常理, 墓志叙其远祖不断添枝加叶, 踵事增华, 但萧昕撰墓志略去了张家最为重要的所谓远祖张华, 即张说碑之“晋司空壮武公”、张九龄碑之“才称王佐”之张华。张九皋碑晚出, 显然在这里张说和张九龄同祖张华的说法得到实际的澄清, 至于其后人又要追张华为远祖, 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这里要说明的是,张九皋放弃张华,转而追张安世为远祖了。张安世为西汉张汤的儿子。张安世的儿子:张延寿,张千秋,张彭祖。安世的三个儿子中没有张守礼。


                  IP属地:江苏28楼2023-06-13 22:47
                  收起回复
                    云:“公讳九皋, 其先范阳人也。昔轩辕少子, 以弦弧受氏, 别封于张。留侯以五代相韩, 安世以七叶荣汉, 特生间气, 钟美大贤。余庆遗芳, 袭于令嗣矣。晋末以永嘉南渡, 迁于江表;皇朝以因官乐土, 家于曲江。”墓主为张九龄之弟张九皋。---------看来这个萧昕也是糊涂蛋。不然怎会写“留侯以五代相韩, 安世以七叶荣汉,” 留候家族,安世家族是两个家族。怎么能一起攀附。


                    IP属地:江苏29楼2023-06-13 22:55
                    收起回复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30楼2023-06-15 00:04
                      回复
                        萧昕撰张九皋墓志铭,肯定是张九皋家人起草稿,萧昕运笔着色,经过张九皋子孙首肯的。张九龄的墓志铭经徐浩撰写“因为土著姓”,张九龄攀附冒认西晋司空张华,继而攀上留候张良的事实被刻在碑上,张九皋的墓志铭就放弃西晋司空,转而攀附张安世。虽说张家是广东韶关土著,姓张,不是留候张良的后人,就是张安世的后人。所以,两个都攀上。“留侯以五代相韩, 安世以七叶荣汉”。其实,张九龄,张九皋家族的代系只能追溯到隋涂山县丞张守礼。


                        IP属地:江苏31楼2023-06-17 09:47
                        回复
                          徐浩(703~782年), 字季海,越州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唐代大臣、书法家,宰相张九龄外甥。工于书法,聪明好学。举明经进士,起家丽正殿校理,迁右拾遗。跟随幽州刺史张守珪,授监察御史,迁刑部郎中。唐肃宗即位,授中书舍人、知制诰,迁尚书右丞、国子祭酒,坐事贬为卢州长史。唐代宗即位,授检校工部侍郎、岭南节度观察使,迁吏部侍郎、集贤殿学士,册封会稽县公。出贬明州别驾,迁彭王(李仅)傅、会稽郡公。建中三年,去世,享年八十岁,追赠太子太师,谥号为定。作品存有《法书论》《不空和尚碑》。人物关系 共1个词条 1194阅读纠错张九龄舅舅张九龄(673年/678年~740年),字子寿,号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盛唐名相、诗人。张九龄聪明敏捷,善于属文。景龙初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唐玄宗即位后,他迁左补阙,得到宰相张说奖拔,


                          IP属地:江苏32楼2023-06-18 23:32
                          回复
                            大家注意吗?撰写张九龄墓志铭的徐浩,唐朝书法家,也是张九龄的外甥,称张九龄舅舅。他最了解他舅舅,广东韶关土著,硬攀附范阳张氏----西晋司空张华。所以,在张九龄死后,他要盖棺定论,指出张九龄就是韶关土著姓,不是什么范阳张氏。那是张说给他扯的士族外衣,这个时候该还原本来面目了。其实,张九龄一生的确睿智,练达。


                            IP属地:江苏33楼2023-06-18 23:46
                            回复
                              唐以前,私人无修谱权(官修),宋仁宗后,取消士族,可以私人修家谱。


                              来自手机贴吧34楼2023-06-25 14: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