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吧 关注:812,496贴子:6,156,041

回复:《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长安城以东约六十里处,是倚骊山、面渭水而建的华清宫(原名温泉宫)。李隆基几乎每年十月都要到来,据说李隆基在位四十四年,行幸华清宫四十次左右。
李隆基与杨玉环定情于华清宫,正是在李杨恋的照映下,华清宫在天宝年间愈加成为大唐的第二政治中心,说是盛唐“冬宫”也不为过。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十五日,李隆基正是在华清宫的温泉水中听闻了安禄山起兵的鼙鼓声。


IP属地:海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28楼2024-07-10 23:12
回复
    李隆基艳羡张九龄的文才,称他为“文场之元帅”,“朕终身师之,不得其一二”;李隆基还被张九龄的风姿和气宇所吸引,“朕每见九龄,使我精神顿生”。甚至张九龄罢相后,每逢荐引公卿的场合,李隆基必问:“风度得如九龄否?”


    IP属地:海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29楼2024-07-10 23:17
    回复
      怛罗斯之战。在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的率领下,总人数三万左右、以两万安西军为主体的唐蕃联军,经过七百余里的长途跋涉,在位于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以北的怛罗斯,与以逸待劳的大食(即阿拉伯帝国)军队遭遇。大食军的人数可能高达十万,唐军凭借素质优势还是与对方难分胜负地相持了五天,但唐军盟友葛逻禄人突然反戈一击,与大食军前后夹击唐军,唐军全线崩溃,高仙芝带着数千唐军残部侥幸脱险,亲手葬送了自己横扫小勃律、一战平石国的“山地战之王”的威名。
      进一步看,怛罗斯之战是天宝时期唐庭广开三边,
      边境大员为谋取武勋却累次主动挑起对外冲突。除高仙芝连番西征以外,剑南节度使屡次进兵南诏,安禄山更是多次诱杀契丹、奚人首领,甚至杀良冒功。玄宗为宣扬自己的文治武功,对此采取支持和默许的态度。


      IP属地:海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30楼2024-07-11 13:12
      回复
        在怛罗斯之战被俘的上万唐军中,有个人叫杜环。杜环作为战俘,在西亚、北非一带开始了他的奇幻漂流,在巴格达、叙利亚、君士坦丁堡、埃及、摩洛哥和埃塞俄比亚等地都留下了足迹,成为历史上第一个有名可指、有史可查的到过非洲的中国人。
        宝应元年(762)夏天,杜环乘船归国,写了一本叫《经行记》的书,详细记载了自己历时十年的横跨亚非之旅。可惜的是,该书失传已久,如果不是其族叔杜佑曾在《通典》中引用《经行记》,就没有存世至今的一千五百余字的“残卷”。


        IP属地:海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31楼2024-07-11 13:13
        回复
          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所说:“检验一个人的智力是否属于上乘,只需看其脑子里能否同时容纳两种相反的思想而无碍于其处世行事。”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IP属地:海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32楼2024-07-11 13:21
          回复
            马嵬驿之变的主体参与者是禁军,直接策划和指挥者是禁军最高长官陈玄礼,争议在于,陈玄礼背后还有无其他同谋,甚或幕后主谋?
            一种猜想是高力士为主谋,马嵬驿之变是内廷宦官和外朝宰相之间的政治斗争。
            首先,依照高力士主谋说,禁军在开元时代就已被高力士控制,连陈玄礼都唯他马首是瞻,因此他具备了幕后操纵兵变的能力。还应考虑到,军队基层的主导价值观之一就是朴素的忠奸意识,高力士、陈玄礼以诛奸相为口号斩杀杨国忠是一呼百应之事。
            其次,高力士对杨国忠弄权早有不满,具备了发动兵变的动机。仅在天宝十三载(754),高力士在李隆基面前就至少两次竭力攻讦杨国忠:一次是二度征伐南诏惨败之后,李隆基还踌躇满志地说:“朕今老矣,朝事付之宰相,边事付之诸将,夫复何忧!”高力士忧心忡忡地回应:“臣闻云南数丧师,又边将拥兵太盛,陛下将何以制之!臣恐一旦祸发,不可复救,何谓无忧也!”李隆基以自己还需思量为由叫停了高力士的进谏。还有一次是关中发生水灾,杨国忠专拿好庄稼给李隆基看,还说“雨水虽多并未伤害庄稼”,不放心的李隆基对高力士说:“淫雨不已,卿可尽言。”高力士直言不讳:“自陛下以权假宰相,赏罚无章,阴阳失度,臣何敢言!”李隆基听完默然以对。
            高力士与杨国忠的矛盾,固然可能主要是内廷宦官和外朝宰相争宠弄权,但其中也不无高力士忧虑朝政日趋败坏的公心使然。当高力士发现通过进谏已无法扳倒杨国忠,特别是已到了弃长安的国家兴亡关头,他在非常之时选择兵谏来攘除他认定的祸乱之源,也在忠君报国的大逻辑之中。
            再次,从马嵬驿之变的全程来看,高力士的身影时隐时现,关键时刻则是“冲”在第一线的。杨国忠被杀时,御史大夫魏方进和宰相韦见素都曾制止或亲临现场,唯独高力士泰然自若地待在驿亭里,没有闻乱而出。高力士是不是早知“剧情”,因此才稳坐钓鱼台,或者说至少是不反对兵变的?乱军在杀掉杨国忠之后仍聚集不退,出面与陈玄礼等禁军高层“交涉”的是高力士,给李隆基带回禁军坚持必杀贵妃信息的还是高力士,这很可能也在高力士和陈玄礼的预先谋划之中,但也可能是审时度势之举。而后,说服贵妃接受必死现实的是高力士,缢杀贵妃的也是高力士,他是现场唯一的见证人甚至动手者,可能只有他在场才能让兵变集团真正定心。


            IP属地:海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33楼2024-07-14 09:51
            回复
              但高力士主谋说有两个问题。其一,没有人比高力士更清楚李隆基对贵妃的深情,杀人真的是理性行为吗?即使李隆基当时忍下了,时过境迁,就真的不会报复吗?
              其二,如果高力士是兵变主谋,那为什么他和李隆基的关系在马嵬驿之变后几乎完全未受损害?从马嵬驿到成都,再到一年多后返回长安,高力士和陈玄礼始终还像之前的近臣一样与李隆基融洽无间。回到长安后,李隆基被肃宗李亨的亲信李辅国逼迫迁居到西内太极宫,此时站出来护持李隆基的还是高力士;为此,高力士得罪了李辅国,被流放黔中道。


              IP属地:海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34楼2024-07-14 16:27
              回复
                在公心上,作为大唐的储君,李亨想杀杨国忠的理由与高力士、陈玄礼并无二致,即为国除奸,澄清天下。在私怨上,杨国忠在李林甫时代就全程参与了倾覆东宫的三次冤案,从此与李亨便势同水火;安禄山起兵后,杨国忠更是先动员杨家势力搅黄了李隆基关于太子监国的动议,继而与李亨的“兵权代理人”哥舒翰恶斗,直至哥舒翰被逼兵出潼关,全军尽没:对于这样没有底线的政治对手,李亨自是除之而后快。
                与高力士相比,李亨杀杨贵妃的私人动机要合理及充分得多。在太子监国被搁置一事上,贵妃对李隆基的以死请命可能是关键的砝码,是她十几年宫廷生涯中最有影响力的一次干政,而这可能也令耿耿于怀的李亨对贵妃第一次动了杀机。
                李亨策划兵变的更强动机在于,这是一次对李隆基进行全面政治反击的良机,他自从当上太子之后在政治上已被父皇压制了十几年。从马嵬驿之变后李亨的分兵自立来看,杀杨国忠不仅等同于断李隆基一臂,而且李隆基的政治威信在兵变后也降至冰点,这为李亨的政治崛起,进而谋求最高权力扫清了政治障碍。
                可以看出,仅就发动兵变的动机而言,高力士的动力明显不如李亨。前者只是除掉政治对手及为国除奸,为此冒丧命的风险,说服力似有不足,但后者在同样具备了这两点的同时,还多了一个更为关键的皇位之争的理由。


                IP属地:海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35楼2024-07-14 22:49
                回复
                  扶风多好听的名字,现在叫宝鸡市


                  IP属地:海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36楼2024-07-14 22:51
                  回复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IP属地:海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38楼2024-07-16 15:11
                    回复
                      李亨君臣为何要在上元元年突然对李隆基发难?毕竟,回长安相安无事两年多,太上皇也早已自愿退出了权力中心。
                      乾元二年(759)三月,号称六十万的唐军在邺城大战中意外遭遇大溃败,半年之后,洛阳又再度沦陷于叛军之手,李亨的平叛大业从收复两京时的高歌猛进骤然转为晦暗不明的胶着。在前两年的顺境时,李亨自可充满政治自信地给予李隆基各种人身自由,而不会去操心太上皇所谓的复辟;但当战局陷入逆转,李亨依靠平叛和收复两京建构的禅位合法性自然就遭到了舆论的挑战。当然,这很大程度上挑动了李亨自身敏感的权力神经,逆境使他很难再去宽容大度地看待太上皇频密的社会交往,此刻这些在他眼中都是宫廷政变的风险所系。
                      此时,深悉上意的李辅国再略加挑拨,所谓的复辟叙事就更加有板有眼甚至发动在即,李亨又怎能不寝食难安,借助李辅国行祸起萧墙之事?
                      这很可能就是此次逼宫事件的根源所在。
                      在李隆基生命的最后两年中,或许是李亨多少心中有愧,又或许是形同软禁的李隆基彻底丧失了政治威胁,李亨终于又寻回了一些亲情,试图在物质享受上补偿父亲,“四方所献珍异,先荐上皇”。然而,李隆基已是万念俱灰。


                      IP属地:海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39楼2024-07-16 23:37
                      回复
                        乾元二年三四月间,史思明以替安禄山报仇为由设计杀掉了安庆绪,自立为大燕皇帝,改范阳为燕京,这也是历史上北京第一次正式使用燕京这个名称。


                        IP属地:海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40楼2024-07-17 08:18
                        回复
                          史朝义与安庆绪弑父的原因几乎一样,那就是作为长子,不被父皇器重,眼见幼弟立储在即,遂铤而走险。


                          IP属地:海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41楼2024-07-17 08:30
                          回复
                            在大时代的丕变中,帝王、宠妃、储君、宰相、边将、诗人、宦官、枭雄、叛将、贰臣……每个人都深陷于走不出的盛世困境,每个人都在寻路突围,每个人都付出了自己的代价。
                            每个人都回不到长安。
                            《弃长安》


                            IP属地:海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42楼2024-07-17 12:53
                            回复
                              开元二十四年(736)
                              十一月 张九龄罢相,李林甫接位,长达十六年的李林甫时代开启。
                              开元二十五年(737)
                              四月 太子李瑛被废。
                              开元二十六年(738)
                              六月 李玙被立为太子,后改名李亨。
                              开元二十八年(740)
                              十月 李隆基与杨玉环幽会于骊山,是为李杨情爱史之序幕。
                              天宝元年(742)
                              秋 李白二入长安,“供奉翰林,随时待诏”。
                              天宝三载(744)
                              正月 李隆基效法尧舜,改“年”为“载”。
                              春末 李白黯然离开长安。
                              夏 李杜相遇。
                              天宝四载(745)
                              八月 册封杨玉环为贵妃。
                              天宝五载(746)
                              正月 李林甫开始对李亨动手,酿成“天宝三大案”。
                              天宝十载(751)
                              七月 怛罗斯之战,高仙芝所率唐军惨败于大食军。
                              天宝十一载(752)
                              十一月二十四日 李林甫病逝,五天后,杨国忠拜为右相。
                              天宝十三载(754)
                              正月 安禄山最后一次入朝。
                              天宝十四载(755)
                              十一月初九 安禄山集合十五万大军,起兵于范阳。
                              十二月十二日 洛阳失陷,封常清败退陕郡。
                              十二月十八日 高仙芝、封常清被冤杀于潼关。
                              天宝十五载、至德元载(756)
                              正月初一 安禄山称帝,国号大燕,定都洛阳。
                              正月初八 常山陷落,太守颜杲卿被俘,数日后因怒斥安禄山被杀。
                              五月二十九日 郭子仪和李光弼在嘉山之战中大败史思明。
                              六月初八 哥舒翰近二十万大军惨败于灵宝西原,潼关次日失陷,哥舒翰被俘后乞命于安禄山。
                              六月十三日 李隆基弃长安。
                              六月十四日 马嵬驿之变,杨国忠被杀,杨玉环自缢。
                              七月十二日 李亨灵武称帝,改元“至德”,尊李隆基为太上皇。
                              秋冬间 李泌赴灵武投奔李亨。
                              十一月 郭子仪和李光弼撤军后,河北全线沦亡。
                              十二月 永王李璘起兵于江陵,李亨部署平叛。
                              至德二载(757)
                              正月初五 安禄山死于政变,安庆绪即大燕皇帝位。
                              二月 永王败亡,李白南奔。
                              四月 杜甫冒险从长安逃至凤翔行在,被李亨授为左拾遗。
                              九月二十八日 唐军光复长安。
                              十月初九 睢阳苦守九个月后失陷,张巡、南霁云、雷万春等三十六人同日遇害。
                              十月十八日 唐军光复洛阳。
                              十月二十三日 李亨还都长安。
                              十二月初四 李隆基回銮长安。
                              十二月二十二日 史思明请降。
                              至德三载、乾元元年(758)
                              二月 李亨改元“乾元”,并改“载”为“年”。
                              六月 史思明复叛。
                              乾元二年(759)
                              三月初六 史思明在邺城大战中击败六十万唐军。


                              IP属地:海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43楼2024-07-17 12:5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