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驿之变的主体参与者是禁军,直接策划和指挥者是禁军最高长官陈玄礼,争议在于,陈玄礼背后还有无其他同谋,甚或幕后主谋?
一种猜想是高力士为主谋,马嵬驿之变是内廷宦官和外朝宰相之间的政治斗争。
首先,依照高力士主谋说,禁军在开元时代就已被高力士控制,连陈玄礼都唯他马首是瞻,因此他具备了幕后操纵兵变的能力。还应考虑到,军队基层的主导价值观之一就是朴素的忠奸意识,高力士、陈玄礼以诛奸相为口号斩杀杨国忠是一呼百应之事。
其次,高力士对杨国忠弄权早有不满,具备了发动兵变的动机。仅在天宝十三载(754),高力士在李隆基面前就至少两次竭力攻讦杨国忠:一次是二度征伐南诏惨败之后,李隆基还踌躇满志地说:“朕今老矣,朝事付之宰相,边事付之诸将,夫复何忧!”高力士忧心忡忡地回应:“臣闻云南数丧师,又边将拥兵太盛,陛下将何以制之!臣恐一旦祸发,不可复救,何谓无忧也!”李隆基以自己还需思量为由叫停了高力士的进谏。还有一次是关中发生水灾,杨国忠专拿好庄稼给李隆基看,还说“雨水虽多并未伤害庄稼”,不放心的李隆基对高力士说:“淫雨不已,卿可尽言。”高力士直言不讳:“自陛下以权假宰相,赏罚无章,阴阳失度,臣何敢言!”李隆基听完默然以对。
高力士与杨国忠的矛盾,固然可能主要是内廷宦官和外朝宰相争宠弄权,但其中也不无高力士忧虑朝政日趋败坏的公心使然。当高力士发现通过进谏已无法扳倒杨国忠,特别是已到了弃长安的国家兴亡关头,他在非常之时选择兵谏来攘除他认定的祸乱之源,也在忠君报国的大逻辑之中。
再次,从马嵬驿之变的全程来看,高力士的身影时隐时现,关键时刻则是“冲”在第一线的。杨国忠被杀时,御史大夫魏方进和宰相韦见素都曾制止或亲临现场,唯独高力士泰然自若地待在驿亭里,没有闻乱而出。高力士是不是早知“剧情”,因此才稳坐钓鱼台,或者说至少是不反对兵变的?乱军在杀掉杨国忠之后仍聚集不退,出面与陈玄礼等禁军高层“交涉”的是高力士,给李隆基带回禁军坚持必杀贵妃信息的还是高力士,这很可能也在高力士和陈玄礼的预先谋划之中,但也可能是审时度势之举。而后,说服贵妃接受必死现实的是高力士,缢杀贵妃的也是高力士,他是现场唯一的见证人甚至动手者,可能只有他在场才能让兵变集团真正定心。
一种猜想是高力士为主谋,马嵬驿之变是内廷宦官和外朝宰相之间的政治斗争。
首先,依照高力士主谋说,禁军在开元时代就已被高力士控制,连陈玄礼都唯他马首是瞻,因此他具备了幕后操纵兵变的能力。还应考虑到,军队基层的主导价值观之一就是朴素的忠奸意识,高力士、陈玄礼以诛奸相为口号斩杀杨国忠是一呼百应之事。
其次,高力士对杨国忠弄权早有不满,具备了发动兵变的动机。仅在天宝十三载(754),高力士在李隆基面前就至少两次竭力攻讦杨国忠:一次是二度征伐南诏惨败之后,李隆基还踌躇满志地说:“朕今老矣,朝事付之宰相,边事付之诸将,夫复何忧!”高力士忧心忡忡地回应:“臣闻云南数丧师,又边将拥兵太盛,陛下将何以制之!臣恐一旦祸发,不可复救,何谓无忧也!”李隆基以自己还需思量为由叫停了高力士的进谏。还有一次是关中发生水灾,杨国忠专拿好庄稼给李隆基看,还说“雨水虽多并未伤害庄稼”,不放心的李隆基对高力士说:“淫雨不已,卿可尽言。”高力士直言不讳:“自陛下以权假宰相,赏罚无章,阴阳失度,臣何敢言!”李隆基听完默然以对。
高力士与杨国忠的矛盾,固然可能主要是内廷宦官和外朝宰相争宠弄权,但其中也不无高力士忧虑朝政日趋败坏的公心使然。当高力士发现通过进谏已无法扳倒杨国忠,特别是已到了弃长安的国家兴亡关头,他在非常之时选择兵谏来攘除他认定的祸乱之源,也在忠君报国的大逻辑之中。
再次,从马嵬驿之变的全程来看,高力士的身影时隐时现,关键时刻则是“冲”在第一线的。杨国忠被杀时,御史大夫魏方进和宰相韦见素都曾制止或亲临现场,唯独高力士泰然自若地待在驿亭里,没有闻乱而出。高力士是不是早知“剧情”,因此才稳坐钓鱼台,或者说至少是不反对兵变的?乱军在杀掉杨国忠之后仍聚集不退,出面与陈玄礼等禁军高层“交涉”的是高力士,给李隆基带回禁军坚持必杀贵妃信息的还是高力士,这很可能也在高力士和陈玄礼的预先谋划之中,但也可能是审时度势之举。而后,说服贵妃接受必死现实的是高力士,缢杀贵妃的也是高力士,他是现场唯一的见证人甚至动手者,可能只有他在场才能让兵变集团真正定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