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集市在中国历史起源很早,也经历着不断发展的进程。但市镇经济却是从宋元时期发展壮大起来的。市之称为草市,在文献上始见于南北朝,隋唐时获初步发展。是区别于官府在城市中建立的官市,是民间自为聚落、私相贸易的集市,因此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镇在宋以前,是作为政治军事建制而存在的,称之军镇。北宋建国后,为削夺地方军阀势力,废置前代军镇,而仅保留些经济性质的建制镇,即所谓的“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是聚集了众多人口而并非州县城之所在,且有较繁荣的工商业。仅德州区域就有7个镇之多。
宋元时期,德州运河区域的市镇发展,最突出的表现为:其一,是市镇规模和人口聚居数量的扩展。如新安镇(今陵县辛安街)、桑园镇(今属河北吴桥)等。其二,各市镇的发展均以工商业发展为特征,繁荣程度接近甚至超过当时的德州城内。除侧重于手工业,或则重于经商贩运外,大都是综合性小城市。如桑园镇,距德州城四十里,位于运河之滨,自宋初以来,“舟车所聚,四方商贾之孔道也”。边里镇(今属陵县)“井邑之盛,赋入之多,县道所不及”。还有新安镇,更是“人物繁阜,不啻隋一新县”。这种州城不如县城,县城不如市镇的现象,正是德州运河地区工商业发展的结果。
——《德州运河区域经济史话三》
宋元时期,德州运河区域的市镇发展,最突出的表现为:其一,是市镇规模和人口聚居数量的扩展。如新安镇(今陵县辛安街)、桑园镇(今属河北吴桥)等。其二,各市镇的发展均以工商业发展为特征,繁荣程度接近甚至超过当时的德州城内。除侧重于手工业,或则重于经商贩运外,大都是综合性小城市。如桑园镇,距德州城四十里,位于运河之滨,自宋初以来,“舟车所聚,四方商贾之孔道也”。边里镇(今属陵县)“井邑之盛,赋入之多,县道所不及”。还有新安镇,更是“人物繁阜,不啻隋一新县”。这种州城不如县城,县城不如市镇的现象,正是德州运河地区工商业发展的结果。
——《德州运河区域经济史话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