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5 摘录
看了
@ICExtreme 的回答,觉得不够清楚,所以我自己来说得清楚一些。
“要钱还是要命的”的比喻,拉康的语境其实是这样的:你走在路上,突然被打劫,而且这个劫匪是像梁山泊好汉一样完全舍得下死手的悍匪,悍匪问你要钱还是要命。
这种时候如果你回答要命,那么你兴许还能保下性命,但如果你回答要钱,最终很有可能命也没了,钱也没了。
所以“要钱还是要命”,看似是一个二选题,但你根本没得选,你注定要失去钱,区别仅仅在于你失去钱的同时会不会失去命。
拉康把这种情况叫做“逻辑或”,和通常的或、异或、同或都不同,这是拉康自己发明的第四种“逻辑或”,这个“逻辑或”代表着“x为假同时y为假”和“x为假的同时y为真”,则命题整体为真。也即只要x为假,不管y真不真,整个命题都为真。
这就是拉康版逻辑或的真值表:
注意其中的our only choice,我们后面会讲到。
这个模型描述的是主体和大他者的关系,那位答主给的图里也写了the subject和the Other。
拉康的意思是:主体从一开始就不存在,主体就是钱,就是X,为了让整个命题为真, X必须为假。
而大他者就是那个Y,就是命,我们可以去区分大他者为真和为假的情况。
大他者如果也是假的,也即一个人从一开始就没有受到大他者的影响。那么这个人就是精神病。
拉康定义,精神病是从一开始就没有被语言所结构的人,是一种无法进入日常语言的人。按我的经验和理解,精神病理解不了对大部分人而言习以为常的日常语言,这不是因为某种智力因素,而是说日常的语言对他们与黑话无异。就像很多人看不懂拉康,觉得拉康诘屈聱牙,刻意谜语。但其实精神病看我们常人对话也是这种感受,日常语言就是最初的谜语/黑话,只不过大多数人已经习得了这套黑话。
而大他者如果为真,一个人受到了大他者的影响,那么这个人就会成为神经症,“神经症”在拉康的语境里就等于“常人、普通人”,大部分时候没有值得治疗的精神疾病,只有在遇到一些重大刺激时才会显露出病理性的精神状态。
这就是为什么只有x为真y为假才是我们唯一选择,主体不存在而大他者存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才能成为常人、普通人,我想应该没有人会刻意地想要当精神病。
常人受到大他者影响的具体表现就是习得了日常语言这套黑话,从而产生了想象的自我意识。而这中间具体的流程、机制就更加复杂了,在这里不做过多的拓展。只需要知道,大他者和语言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甚至很多时候两个词可以相互替换。
回到题主的问题——神经系统为什么要自指出一个“我”来指导肉体活动,拉康会这样回答:这个问题问反了,恰恰是因为我们人类的语言中已经有了一个“我”,有了第一人称代词,所以当我们习得这种语言后,我们就会根据这个代词产生一种自指性的想象,认为这个第一人称代词指向了我们自身内在的某种神秘之物,某种由神经系统产生的非物质性的机制或过程。
并不是神经系统产生了“我“,而是“我”这个第一人称让我们误以为自我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