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C 2623又称Arp 243,是位于巨蟹座的相互作用星系对,相对于CMB的退行速度约为5789km/s,径向速度约为5549km/s,距离地球约2.45亿光年。NGC 2623是两个旋涡星系合并的结果,且两星系的合并已到达晚期,星系之间的相互作用促成了一对长达5万光年的潮汐尾,且在潮汐尾中存在着大至少170个明亮的大型星团。剧烈的引力扰动引发了星系内的星暴现象,这使得该星系的红外光度飙升,成为了一个发光红外星系(LIRG)以及星暴星系。与此同时,NGC 2623还是一个Seyfert星系,其核心在红外波段下非常明亮。图片由哈勃ACS与WFC3在可见光与红外波段分别拍摄合成,于2017年发布。
NGC 2632又称M 44、蜂巢星团、鬼宿星团,是位于巨蟹座的疏散星团,距离地球约577光年,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星团之一(远于昴宿星团、毕宿星团),核心区半径约12.7光年,潮汐半径约39光年,约有6亿年的历史,包含1000颗以上的恒星。M 44的视星等约为3.1,肉眼可见且自古以来就为人所知。它在黑暗的天空中它看上去像一片小小的云气,中国古代的观察者称其为“积尸气”,而古代的希腊人与罗马人则将其看作是神话英雄坐骑的食槽。1609年,伽利略首次发明了可用于天文观测的望远镜,M 44便是他当年的观测目标之一,并且他分辨出了该星团内的40颗恒星。1764年,梅西耶精确的测量了该星团的坐标并将其收录在梅西耶星表中。图源:https://www.astrobin.com/fxy9v6/?q=NGC%202632&camera=
NGC 2683,位于天猫座北部的SA(rs)b型旋涡星系(有说法是棒旋星系),于1788年由威廉·赫歇尔发现,相对于CMB的退行速度约为638km/s,径向速度约为411km/s,距离地球约3000万光年,直径约为9.12万光年。NGC 2683比银河系规模略小,但是包含超过300个球状星团,是银河系数量的两倍。NGC 2683是一个Ⅱ型Seyfert星系的同时,也是一个LINER星系,是一个低中性氢含量且低恒星形成率的星系。图片由HST拍摄,于2012年发布。
NGC 2685又称Arp 336,位于大熊座的透镜状星系、于1882年由德国天文学家Tempel发现,相对于CMB的退行速度约为1003km/s,径向速度约为883km/s,距离地球约4200万光年,直径约5万光年。NGC 2685是一个活跃的Ⅱ型Seyfert星系,根据HST对星系内部速度的观测,研究人员估计其中心SMBH的质量在1600-1100万M☉之间。NGC 2685是一个罕见的极环星系,一个由气体和恒星组成的巨大结构近乎垂直的环绕着它的星系盘。一般认为,这样奇特的星系形态是两星系垂直碰撞的结果。图源:https://www.hansonastronomy.com/ngc-2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