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吧 关注:761,361贴子:6,279,312

回复:(合集)2023年全球主要天文机构发布的高清宇宙图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ti46as 这个依照是斯皮策太空望远镜拍摄的星系图像制作的哈勃音叉,可以参考一下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33楼2023-03-19 21:23
收起回复
    NGC 1952又称M 1或者蟹状星云、金牛座A,是位于金牛座的超新星遗迹,梅西耶星表的一号天体。M 1位于银河系英仙臂,距地球约6500光年(2000秒差距),直径达11光年(3.4秒差距),并以每秒约1500公里的速度(约为光速的千分之五)膨胀。它的位置对应中国天文学家在公元1054年记录的明亮超新星SN 1054,是人类首次发现的与历史上超新星爆发记录相对应的天文目标。位于M 1中心的蟹状脉冲星是一颗直径28-30km的中子星,自转周期为0.0331秒,在30 keV以上的高能波段下,它是全天最亮的持久伽马射线源。图一由哈勃望远镜拍摄。图二由基特峰国家天文台(KPNO)拍摄,于2023年3月15日发布。


    IP属地:北京34楼2023-03-20 13:10
    回复
      IC 5337又称JW100,位于飞马座北部的Sc型旋涡星系(部分资料标记为透镜状星系,但根据哈勃最新的图像来看,这个星系包含大量的气体物质,Sc型更为准确),相对于CMB的退行速度约为16127km/s,径向速度约为16485km/s,距离地球约7.44亿光年,直径约为17.5万光年,与超巨椭圆星系IC 5338构成引力对,它们是Abell 2626星系团的成员。
      IC 5337是一个水母星系,与哈勃上个月拍摄的JO201是一个类型。当行进中的星系通过星系团中的弥散气体时,星际介质会剥离星系中的气体和尘埃,这个过程被称作冲压剥离。受冲压剥离的影响,星系会在行进路线上留下尾流,外型与水母的触须相似,故此类冲压剥离星系也被称作水母星系。
      图片由哈勃的广角相机3 (WFC3)在可见光、近红外与紫外波段分别拍摄合成,于3月20日发布。图片中右下是IC 5337,左上则是IC 5338。后者是Abell 2626星系团的中央主导星系(cD),相对于CMB的退行速度约为16019km/s,径向速度约为16377km/s,距离地球约7.39亿光年,直径达25万光年,在新图像中可以清晰的观察到它存在两个星系核,这是过去星系合并的结果。巨型星系合并后,星系核需要漫长的时间才能相互吸收。


      IP属地:北京35楼2023-03-21 12:42
      回复
        M 80又称NGC 6093,是位于天蝎座的球状星团,于1781年由梅西耶发现,距离地球约2.8万光年,直径约为95光年,是银河系内恒星密度最高的星团,包含数十万颗恒星。研究人员在M 80中发现了大量的蓝离散星,这与该星团的高恒星密度有关。一般认为,蓝离散星的成因是恒星间的碰撞合并或多星系统间的吸积,这影响了恒星的演化进程,使得其在赫罗图中发生偏离。1860年,M 80内发生了一次新星爆发。该类天文事件区别于超新星爆发,起因是白矮星吸积伴星物质,导致外层氢元素的热失控爆发。图一图二均由哈勃拍摄,前者拍摄于1997年,后者于2023年3月18日发布。


        IP属地:北京37楼2023-03-23 12:59
        回复
          M 14又称NGC 6402,位于蛇夫座的球状星团,于1764年由梅西耶发现,距离地球约2.9万光年,距离银河系中心约1.3万光年,直径约100光年,包含超过15万颗恒星,约有130亿年的历史。1964年,天文学家在调查美国天文学家海伦·索耶·霍格在1932年以来拍摄的一系列照相底片中,在M 14中发现了一颗出现于1938年的新星。这是人类有史以来首次拍摄下来的新星爆发,也是在球状星团中发现的第二颗新星(第一颗就是1860年在M 80中发现的)。图片由哈勃拍摄,于3月19日发布。


          IP属地:北京38楼2023-03-24 14:02
          回复
            M 7又称NGC 6475、托勒密星团,是位于天蝎座的疏散星团,于公元2世纪(130年)被罗马天文学家托勒密最早记录,1764年被加入梅西耶星表,距离地球约980光年,直径约为25光年,约有2.2亿年的历史,包含100颗左右的恒星,总质量约为太阳的735倍。M 7是北半球天空中第三亮的星团,仅次于M 45(昴星团)与M 44(蜂巢星团或鬼星团),视星等达到了3.3。图一由ESO智利拉西拉天文台于2014年拍摄,原图图源:https://www.eso.org/public/images/eso1406a/。图二是哈勃拍摄的M 7内的一小块天区,于2023年3月20日发布。虽然M 7是一个著名且较易观测的梅西耶天体,但是直到最近哈勃才拍摄了它的部分图像。这主要是因为托勒密星团这类天体的角直径较大,哈勃相机需要拍摄数千次小视野的图像才能获得较为完整的图像,即便这样做也没有太大的科学意义。


            IP属地:北京39楼2023-03-25 14:37
            回复
              M 19又称NGC 6273,是位于蛇夫座的球状星团,于1764年加入梅西耶星表,距离地区约2.87万光年,距离银心约6500光年,总质量约为太阳的110万倍,约有119亿年的历史。大多数的球状星团外形近乎球形,而M 19由于非常接近银心,其受到的强大潮汐力使得该星团呈现扁平化的特征,是已知最扁圆的球状星团。图片由哈勃在紫外、光学与近红外波段上分别拍摄合成的,于2023年3月21日发布。


              IP属地:北京40楼2023-03-26 13:07
              回复
                LEDA/PGC 62756又称Z 229-15,是位于天琴座的旋涡星系,距离地球约3.9亿光年,相对于CMB的退行速度约为8198km/s,径向速度约为8358km/s,直径约为11.6万光年。Z 229-15是一个Ⅰ型Seyfert星系,这类Seyfert星系具有强烈的紫外和X射线光谱发射特征,且相对于Ⅱ型其发射线普遍较宽,这源于活动星系核(AGN)中超大质量黑洞(SMBH)吸积盘周围的电离气体。Seyfert星系约占所有星系的10%,是两类活动星系之一(另一类被称作类星体),它们都具有非常高的表面亮度。但与类星体不同的是,Seyfert星系除了星系核外还可以观测到它所处星系的其他其结构。在可见光波段上,它们的星系核亮度与整个星系相当,而类星体的核心至少比附近的恒星结构亮百倍以上。图片由哈勃高级巡天相机(ACS)与广角相机3(WFC3)在紫外、可见光与近红外分别拍摄合成,于2023年3月27日发布。


                IP属地:北京41楼2023-03-28 13:50
                回复
                  SDSS J1226+2149与RX J2129,分别是位于后发座与水瓶座的大质量星系团,前者距离地球约63亿光年,后者为32亿光年,相对于CMB的退行速度分别为131508km/s与69849km/s,径向速度分别为131201km/s与70181km/s。图一图二分别为韦伯望远镜拍摄的SDSS J1226+2149与RX J2129,分别于2023年3月28日与2月28日发布。这两张深场图像都清晰的记录了宇宙中大质量集群(质量通常在太阳的百万亿倍量级)产生的引力透镜效应。在图一(SDSS J1226+2149)右下角的引力透镜中,左下被严重扭曲放大的星系被天文学家形容为宇宙海马,研究人员可以利用引力透镜在那里研究宇宙早期的恒星形成活动。而在图二(RX J2129)右上方的引力透镜中,研究人员发现了同一对星系受引力透镜效应影响,在不同位置出现的三个像。由于光路的不同,这三个像所呈现的时间节点也不尽相同,最早的图像分别比另外两个早了230天与1000天。这就促成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最早的图像中人们发现了一颗Ⅰa型超新星AT 2022riv,而在320天与1000天的图像中该超新星已经消失,这就很好的证明了不同图像的时序不一致,而利用Ⅰa型超新星的标准烛光作用,研究人员可以推算出关于该引力透镜系统的更多数值信息。



                  IP属地:北京42楼2023-03-29 13:27
                  收起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43楼2023-03-30 12:23
                    回复
                      UGC 12914(左)与UGC 12915(右)又被称作太妃糖星系,是位于飞马座的一对碰撞中的星系,相对于CMB的退行速度约为4000km/s,径向速度约为4340km/s,距离地球约1.8亿光年,两星系的跨度均为12万光年左右。研究人员推测,两星系于3000万年前发生了正面碰撞。这次碰撞在两个星系中形成了一个高度湍流的物质桥,又称太妃桥(Taffy bridge)。太妃桥由大量长度达数千光年的气体丝状物构成,包含少量的X-HII区块状结构。与大多数相互作用星系间的物质流不同,太妃桥细丝中的恒星形成活动受到湍流活动的强烈抑制,其恒星形成率远低于Kennicutt-Schmidt定律的预言。太妃桥细丝中气体的速度散布非常之高,湍流异常强烈,研究人员将其类比为爆竹,需要极高的外部压力才能抑制其扩散。据推测,太妃桥内强烈的湍流起源于星系正面相撞过程中引发的气体能量注入。图片由北双子天文台拍摄,于2023年3月29日发布。在两个星系之间可以看到由棕色的窄分子丝和红色的氢气团组成的脆弱桥,这些复杂的网状结构就像被拉伸的太妃糖。


                      IP属地:北京44楼2023-03-30 12:47
                      收起回复
                        UGC 2890,位于鹿豹座的Sdm pec型旋涡星系,相对于CMB的退行速度约为1075km/s,径向速度约为1153km/s,距离地球约3000万光年,直径约为4.5万光年。2009年,研究人员在UGC 2890中发现了一颗II 型超新星SN 2009bw,这是大质量恒星演化末期核心坍缩导致的剧烈爆炸。图片由哈勃拍摄的高级巡天相机(ACS)在可见光与近红外分别拍摄合成,于2023年4月3日发布。哈勃团队试图探索该超新星的周围环境,进而估算其附近恒星的年龄和质量。


                        IP属地:北京45楼2023-04-04 13:10
                        回复
                          小更一下,NASA/ESA在4月5日发布了一张哈勃望远镜拍摄的一对融合中的类星体(SDSS J0749+2255)的图像。图片展现了宇宙诞生约30亿左右的“宇宙正午”时期剧烈的恒星形成、超大质量黑洞的成长与活跃星系的合并活动。在接下来的百亿年时间里,主导类星体活动的超大质量黑洞应该已经完成了合并,而这对类星体所在的宿主星系也应该已经合并成了一个大型椭圆星系。由于哈勃的分辨率有限,无法拍摄到更高清的照片,图二图三则是关于类星体对的艺术幻想图。



                          IP属地:北京46楼2023-04-06 13:08
                          回复
                            太好看了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7楼2023-04-06 13:10
                            收起回复
                              仙后座A(Cassiopeia A)又称Cas A,是位于仙后座中的一个超新星遗迹,距离地球约1.1万光年,位于银河系英仙座旋臂,当前遗迹的直径约为10光年,壳层膨胀物质温度约为3000万K,以4000-6000km/s的速度膨胀,外围物质最高抛射速度达14500km/s,它是天空中最亮的频率高于1GHZ的太阳系外射电源。仙后座A对应于1680年8月16日地球上观测到的一次超新星爆发事件(缺乏明确的记录),它是目前人类发现的银河系内发生的最后一次超新星爆发。1999年,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在遗迹星云附近发现了一个编号为CXOU J232327.8+584842的类点热源(hot point-like source),疑似此次爆发留下的中子星残骸。2005年,研究人员利用斯皮策太空望远镜在Cas A附近的气体云中观测到此次超新星爆发的红外回波。根据回波光谱的数据可以推测出,这是一颗大质量恒星核心坍缩导致的Ⅱb型超新星爆发事件。图一由詹姆斯韦伯望远镜的中红外仪器(MIRI)拍摄,于2023年4月7日发布。图二由哈勃ACS在2004年拍摄,其中亮绿色的的是氧,红色和紫色的是硫,蓝色的主要成分是氢和氮。图三由2005年NASA当时的三大空间天文台:斯皮策望远镜(红外——红色)、哈勃望远镜(光学——黄色)和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X射线——绿色和蓝色)的观测数据合成得到。图四图五是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Chandra)于2017年拍摄的X射线波段图像,图五展示了该图像的填色规则,硅(红色)、硫(黄色)、钙(绿色)、铁(紫色)以及高能 X 射线(蓝色)。图六是由Chandra(蓝色/青色)与成像 X射线偏振探测器 (IXPE)(绿松石色)以及部分光学波段(金色)数据合成得到的,于2022年10月发布。






                              IP属地:北京48楼2023-04-09 13: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