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吧 关注:761,458贴子:6,282,406

回复:(合集)2023年全球主要天文机构发布的高清宇宙图像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OH 339.88-1.26,位于天兔座的原恒星天体(大质量恒星形成区),距离地球约8900光年,是已知银河系内最强的甲醛微波激射源(2017年,上海天马射电望远镜相关结果)。图片由哈勃WFC3在红外波段的四个不同滤光镜下拍摄合成,于8月28日发布。


IP属地:北京111楼2023-08-28 14:06
回复
    M 51又称NGC 5194、涡状星系,是位于猎犬座的SA(s)bc pec型旋涡星系、Ⅱ型Seyfert星系,于1773年由梅西耶发现,相对于CMB的退行速度约为633km/s,径向速度约为460km/s,距离地球约2700万光年,直径约7.7万光年,总质量约为1600亿M☉,是M 51星系团最明亮的成员。NGC 5194(M 51A)与其伴星系NGC 5195(M 51B)存在相互作用,它们是天球上最壮观、被观测研究最多的相互作用星系对。目前已在M 51内发现了三颗超新星,分别是SN 1994I(Ⅰc型)、SN 2005cs(Ⅱ-p型)、SN 2011dh(Ⅱ型)与SN 2019abn(LRN,恒星合并引发的伪超新星)。图一由哈勃ACS利用可见光和红外的四个不同滤镜拍摄合成,于2005年发布,原图图源:https://esahubble.org/images/heic0506a/。图二至图四是JWST于8月29日发布的三张照片,图二由近红外相机(NIRCam)拍摄,图三由中红外仪器(MIRI)拍摄,图四则是二者的合成照片。图片中的橙黄色海绵状网络其实是星系内的电离气体与星际尘埃,该次观测是韦伯FEAST观测任务的一部分,该观测活动旨在揭示银河系外的恒星自反馈形成。



    IP属地:北京112楼2023-08-30 13:19
    回复
      SN 1987A,在剑鱼座LMC狼蛛星云边缘,于UTC 时间1987年2月24日晚11:00观测到的II 型超新星爆发事件。SN 1987A是自望远镜发明以来首颗也是目前唯一的一颗目视可见的超新星,是现代天文学出现以来人类能够详细研究的首颗超新星。SN 1987A的亮度在当年5月达到顶峰,视星等约为3等。
      在核心坍缩的超新星爆发中,中微子带走了超新星约99%的能量,动能占约1%,可见光辐射只占了万分之一的能量。SN 1987A 的可见光到达地球前大约两到三个小时,全球多个中微子观测站观测到了中微子爆发,这是人类首次观测到的源于超新星的中微子爆发,标志着中微子天文学的开端。
      SN 1987A前身星是一颗B3型蓝超巨星,这与人们普遍接受的恒星演化理论相冲突。在恒星演化模型中,正常的蓝超巨星还未生成铁核,进而不可能出现伴随中微子暴的核心坍缩。目前对该恒星光谱的主流解释是:原恒星存在铁核。该恒星与其伴星的物质交换,使得外层物质的温度保持在较高水平,光谱发生蓝移。
      根据现有的恒星演化模型,SN 1987A爆发后应该残留一颗中子星。但是在它爆发的三十多年以来,预测中的中子星一直没有被发现。人们猜测该中子星被浓密的尘埃所遮掩或者坍缩成了黑洞,但在2019年与2021年的观测中,人们还是找到了该中子星存在的间接证明。
      图一是哈勃望远镜于2011年拍摄到的图像。图二1994年到2003年哈勃拍摄的SN 1987A内环的多张图片。我们可以发现两个较暗的外环与一个较亮的内环,它们是前身星过去抛射出的气体外壳,受到超新星爆发产生的紫外线电离产生的光环。根据超新星爆发到内环被点亮的时间差可以得出,内环的半径为0.66光年,进而根据三角关系计算得出了SN 1987A与地球的距离为168000光年。而在2001年以后,内环的温度与X射线通量快速上升,这是超新星喷射物与内环物质碰撞导致的,物质间挤压产生的激波形成了内环上珍珠项链般的光点。图三是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给出的解释光点形成机制的艺术图,黄色代表超新星喷射物与红色的气体外壳碰撞产生亮斑,随着喷射物质的持续移动,亮斑会逐渐变大相连。最新的观测显示,超新星喷射物已经离开了内环向外侧继续前进。内环光度将持续降低,预计在2020-2030年间消失。图四是ESO给出的SN 1987A的侧面艺术图,直观的表现了三个光环的真实相对位置。图五由哈勃广角相机3(WFC3)于2017年拍摄。图六由韦伯近红外相机(NIRCam)在红外波段的六个不同滤镜下拍摄,于8月31日发布。







      IP属地:北京114楼2023-09-02 11:28
      回复
        IC 1776又称PGC 7952,位于双鱼座的SB(s)d型棒旋星系,由法国天文学家Stéphane Javelle于1903年发现,相对于CMB的退行速度约为3140km/s,径向速度约为3411km/s,距离地球约1.55亿光年,直径约为10.6万光年,是NGC 825星系群的成员。该星系中已发现了一颗超新星——SN 2015ap(Ⅰb型)。图片由哈勃WFC3在555nm与814nm可见光波段的两个滤镜下拍摄得到,于9月4日发布。


        IP属地:北京115楼2023-09-04 13:19
        回复
          Terzan 12又称ESO 522-1,位于人马座的球状星团,于1971年由Agop Terzan发现,距离地区约1.5万光年。Terzan 12是一个被星际尘埃高度遮挡的星团,而星际尘埃会吸收与散射星光,波长越短的光这种效应就越强烈(即瑞利散射,运用在太阳光中可以解释天空的蓝色),于是这就使得该星团看起来比实际上更红。图片由哈勃ACS与WFC3在F606W、F110W、F160W三个滤镜下拍摄合成,于2023年9月7日发布。(PS:实际曝光时间其实是2016年。)


          IP属地:北京116楼2023-09-10 13:21
          回复
            NGC 3156又称UGC 5503,位于六分仪座的透镜状星系、Ⅱ型Seyfert星系,于1784年由威廉·赫歇尔发现,相对于CMB的退行速度约为1691km/s,径向速度约为1338km/s,距离地球约7500万光年,直径约为3万光年,是NGC 3169星系群——狮子座Ⅱ星系团的一员。图一图二均由HST拍摄,图一于2012年发布,图二于2023年9月11日发布。


            IP属地:北京117楼2023-09-11 13:40
            回复
              VLT拍摄到的爱因斯坦十字,形似一朵蓝色花瓣的花,这四朵花瓣均为同一个遥远星系的像,图片于9月11日在ESO官网发布。


              IP属地:北京118楼2023-09-12 13:19
              收起回复
                NGC 7727又称Arp 222,位于宝瓶座的SAB(s)a pec型中间旋涡星系,由威廉·赫歇尔于1785年发现,相对于CMB的退行速度约为1447km/s,径向速度约为1795km/s,距离地球约8700万光年,直径约为11.5万光年,是LGG 480星系群最亮的成员。
                NGC 7727诞生于10亿年前的一次星系合并,星系碰撞产生的潮汐尾至今清晰可见,虽然星系的核球已基本融合,但其内部的超大质量黑洞尚未合并。2021年,研究人员使用VLT发现了NGC 7727中心互相绕转的SMBH对,并利用黑洞附近的恒星光谱确定了它们的质量分别为1.54亿M☉与630万M☉。它们相距约1600光年,是一个强大的低频引力波源,预计在2.5亿年内完成合并。
                图一图源:https://www.astrobin.com/ybuoy0/?q=NGC%207727。图二由HST拍摄。图三由VLT拍摄。图四由双子座南方天文台拍摄,于2023年9月12日发布。





                IP属地:北京121楼2023-09-15 13:57
                回复
                  Arp 107,位于小狮座的相互作用星系对,相对于CMB的退行速度约为10241km/s,径向速度约为9946km/s,距离地球约4.65亿光年。其中西北侧的椭圆星系为PGC 32628,直径约为25.4万光年,东南侧的Sc型旋涡星系为PGC 32620,直径约为28.1万光年,这是一个Ⅱ型Seyfert星系。
                  图片由哈勃ACS与Víctor M. Blanco4米口径望远镜、SDSS拍摄的数据合成得到,于9月18日发布(PGC 32620(左)、PGC 32628(右))。


                  IP属地:北京122楼2023-09-19 13:33
                  收起回复
                    SDSS J103512.07+461412.2,位于大熊座的矮星系,相对于CMB的退行速度约为723km/s,径向速度约为504km/s,距离地球约2300万光年,跨度约为6200光年。
                    图片由哈勃ACS在可见光波段的四个不同滤镜下拍摄,于9月25日发布。


                    IP属地:北京125楼2023-09-26 13:21
                    收起回复
                      NGC 3923又称PGC 37061,位于长蛇座的E4型巨椭圆星系,由威廉·赫歇尔于1791年首次发现,相对于CMB的退行速度约为2079km/s,径向速度约为1739km/s,距离地球约9000万光年,跨度约为15.5万光年,星系中心SMBH的质量估计约为5.3亿M☉,是NGC 3923星系群最亮的星系。
                      NGC 3923是一个典型的壳星系,它的恒星晕呈现出分层排列的形态,共计多达42层的恒星晕,是壳层数最多的壳星系。壳星系在椭圆星系中很常见,比例接近十分之一。椭圆星系这种类似涟漪的分层结构被认为是星系合并的结果,两个星系核围绕一个共同中心旋转,引力扰动引发了周边恒星的振荡运动,这种振荡通过引力反复向外层传递便形成了壳星系的独特结构。目前已在该星系内发现了一颗超新星——SN 2018aoz(Ⅰa型)。图一由哈勃ACS在光学和红外的两种滤镜下拍摄,于2015年发布。图二由托洛洛山美洲天文台(CTIO)4米Victor望远镜拍摄,于9月28日发布。原图1.4GB,图源:https://noirlab.edu/public/images/noirlab2325a/



                      IP属地:北京126楼2023-09-29 13:25
                      回复
                        ESO 440-11又称UGCA 247,位于长蛇座的SB(s)d型棒旋星系,相对于CMB的退行速度约为2281km/s,径向速度约为1939km/s,距离地球约9000万光年,跨度约为5.7万光年,是NGC 3923星系群的成员星系。
                        图片由托洛洛山美洲天文台(CTIO)4米Victor望远镜拍摄,于9月28日发布。


                        IP属地:北京127楼2023-09-30 13:28
                        回复
                          IC 1284又称SH2-37、RCW 153,位于人马座,银河系人马臂的发射星云与恒星形成区,距离地球约5540光年,跨度约32光年。图片由帕拉纳尔天文台VLT巡天望远镜(VST)在可见光的五个不同滤镜下拍摄,于10月2日发布。右下的两块蓝色反射星云分别是NGC 6589(上)与NGC 6590(下),反射星云的蓝色源自尘埃云对星光的瑞利散射。


                          IP属地:北京128楼2023-10-02 13:23
                          回复
                            G35.2-0.7N,位于天鹰座的恒星形成区,距离地球约7200光年。图片由哈勃WFC3在红外的四个滤镜下拍摄,于10月2日发布。图片中展现的是一个隐藏在尘埃云内部的原恒星喷流,射电喷流源为IRAS 18556+0136,该原恒星光谱为B0.5型,光度约为104 L⊙,质量约为15 M⊙。


                            IP属地:北京129楼2023-10-03 16:23
                            回复
                              NGC 612又称PGC 5827,位于玉夫座的透镜状星系、Ⅱ型Serfert星系,由约翰·赫歇尔于1837年首次发现,相对于CMB的退行速度约为8711km/s,径向速度约为8925km/s,距离地球约3.88亿光年,跨度约为43万光年,总质量约为1.1万亿M☉。
                              NGC 612是已发现的五个非椭圆射电星系之一,射电源编号PKS 0131-36。NGC 612拥有非常年轻的恒星群,其银盘中的恒星群年龄在4000万至1亿年之间,整个星系被一个质量为18亿M☉的冷中性氢气盘包围。图片由哈勃拍摄,于10月3日发布。


                              IP属地:北京130楼2023-10-05 13:3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