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鱼吧 关注:211,697贴子:3,456,459

回复:东瀛鱼谱·鱊亚科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3.学名:Pseudorhodeus tanago (Tanaka, 1909)
中文名:东京拟鳑鲏
日文名:ミヤコタナゴ(都鱮)
其他名称:Tokyo bitterling、Metropolitan bitterling
体长:3-5cm
鉴别特征:肩部有一暗斑。繁殖季雄鱼体高变高,臀鳍和腹鳍边缘为黑色,内侧有橙红色纵带,背鳍具一白色纵带,身体前部、胸鳍腹部、尾柄与尾鳍呈现淡橙色。
生态:栖息于农田水渠、林边小溪、湿地溪流与池塘。繁殖季4-7月。卵呈鸡子形。分布范围:仅限于关东地区。
IUCN等级:EN
注:模式产地为东京都小石川(现在的东京都文京区)的东京帝国大学附属植物园的池塘。历史上在关东地区广泛分布,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栖息地环境遭到破坏,数量急剧减少,现在栖息地只剩下千叶县和栃木县极为有限的水域。被日本政府指定为国家天然纪念物和国内稀有野生动植物种。


IP属地:澳大利亚来自iPhone客户端20楼2023-02-28 17:44
回复
    繁殖季雄鱼


    IP属地:澳大利亚来自iPhone客户端21楼2023-02-28 17:45
    回复
      繁殖季雌鱼


      IP属地:澳大利亚来自iPhone客户端22楼2023-02-28 17:45
      回复
        4.学名:Acheilognathus rhombeus (Temminck & Schlegel, 1846)
        中文名:斜方鱊
        日文名:カネヒラ(金平)
        其他名称:납지리(韩)、Kanehira bitterling
        体长:8-15cm
        鉴别特征:大型鱊类,最大体长达15cm,体高大。体侧后半部分青绿色的暗色纵带长,但未达肩部三角形斑块。雄鱼上颌较突出,肩部具一明显的青绿色三角形斑块。繁殖季雄鱼体表呈现蓝绿色光泽,头部、体前部、腹鳍、臀鳍、背鳍呈现桃红色,非繁殖季较淡。幼鱼背鳍具一明显黑斑。生态:栖息于平原地区大型河流的缓流区,以及相连的水渠、湖沼等。
        有迁徙性,根据气候变化与成熟状态在河流、湖沼、水渠等不同水体间迁移。秋季产卵,繁殖季为7-11月, 成熟个体初夏开始出现婚姻色。2岁左右性成熟。卵呈鸡子形。幼鱼在河蚌的鳃叶中越冬,次年5-6月游出。
        分布范围:分布于浓尾平野以西的本州、九州北部、四国东北部、朝鲜半岛西部,中国长江及以北水系。由于迁移,分布区域也扩展到关东地区和东北地区。由于偏好较大的水域,分布不连续。
        IUCN:DD


        IP属地:澳大利亚来自iPhone客户端23楼2023-02-28 17:49
        收起回复
          繁殖季雄鱼


          IP属地:澳大利亚来自iPhone客户端24楼2023-02-28 17:50
          回复
            繁殖季雄鱼(中国山东)


            IP属地:澳大利亚来自iPhone客户端25楼2023-02-28 17:50
            回复
              繁殖季雌鱼


              IP属地:澳大利亚来自iPhone客户端26楼2023-02-28 17:51
              回复
                幼鱼


                IP属地:澳大利亚来自iPhone客户端27楼2023-02-28 17:51
                回复
                  5.学名:Acheilognathus tabira
                  tabira (D. S. Jordan & W. F. Thompson, 1914)
                  中文名:巨口鱊指名亚种
                  日文名:シロヒレタビラ(白鰭田平)
                  其他名称:White tabira bitterling
                  体长:6-10cm
                  鉴别特征:在鱊属中属于体高较小的种类。口须短。背鳍有不明显的白色纵带。体侧后部有明显的青绿色的暗色纵带。雄性繁殖季体表呈现金属光泽的水蓝色,鳃盖及周边区域呈现蓝紫色,腹部及腹鳍、臀鳍呈现深黑色,腹鳍前部、臀鳍边缘有白色宽带,因此得名“シロヒレ”(意为“白鳍”)。幼鱼背鳍无黑斑。生态:河流中下游,如平原地区的小河、农田水渠、湖沼。繁殖季为4-9月。卵呈鸡子形。卵受精后40h内孵化,孵化后1个月内幼鱼从河蚌中游出。
                  分布范围:分布于浓尾平野,琵琶湖-淀川水系,山阳县。人为引入青森县与岛根县。
                  IUCN等级:EN
                  注:琵琶湖的记录自1995年起中断,直至2008年才再次被发现。近年数量呈增长趋势。


                  IP属地:澳大利亚来自iPhone客户端28楼2023-02-28 17:52
                  回复
                    繁殖季雄鱼


                    IP属地:澳大利亚来自iPhone客户端29楼2023-02-28 17:52
                    回复
                      繁殖季雌鱼


                      IP属地:澳大利亚来自iPhone客户端30楼2023-02-28 17:53
                      回复
                        非繁殖季雄鱼


                        IP属地:澳大利亚来自iPhone客户端31楼2023-02-28 17:53
                        回复
                          6.学名:Acheilognathus tabira
                          erythropterus (R. Arai, Fujikawa & Nagata,2007)
                          中文名:巨口鱊红鳍亚种日文名:アカヒレタビラ(赤鰭田平)
                          其他名称:Red tabira bitterling
                          体长:6-10
                          鉴别特征:口须短。肩部暗斑明显。体侧后部暗色纵带以背鳍基部起点正下方为起点。繁殖季雄性体表呈现金属光泽的水蓝色,鳃盖及周边区域呈现蓝紫色,臀鳍与背鳍外缘具红色纵带,腹鳍前缘具白色色带,间杂红色。幼鱼背鳍无黑斑。
                          生态:类指名亚种。繁殖季4-6月。
                          分布范围:本州太平洋一侧,从岩手县至关东地方,分布不连续。
                          IUCN等级:EN
                          注:本种和其后三种长期作为Acheilognathus tabira subsp.,2007年拆分。


                          IP属地:澳大利亚来自iPhone客户端32楼2023-02-28 17:54
                          回复
                            繁殖季雄鱼


                            IP属地:澳大利亚来自iPhone客户端33楼2023-02-28 17:54
                            回复
                              繁殖季雌鱼


                              IP属地:澳大利亚来自iPhone客户端34楼2023-02-28 17: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