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吧 关注:19,387贴子:190,036

回复:班固与司马迁 汉书 史记与汉武帝的忠孝儒家思想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主父偃者,齐临菑人也。学长短纵横之术,晚乃学易、春秋、百家言。
尊立卫皇后,及发燕王定国阴事,盖偃有功焉。大臣皆畏其口,赂遗累千金。
人或说偃曰:“太横矣。”主父曰:“臣结发游学四十馀年,身不得遂,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宾客弃我,我阸日久矣。且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吾日暮途远,故倒行暴施之。”
主父始为布衣时,尝游燕、赵,及其贵,发燕事。赵王恐其为国患,欲上书言其阴事,为偃居中,不敢发。及为齐相,出关,即使人上书,告言主父偃受诸侯金,以故诸侯子弟多以得封者。及齐王自杀,上闻大怒,以为主父劫其王令自杀,乃徵下吏治。主父服受诸侯金,实不劫王令自杀。
上欲勿诛,是时公孙弘为御史大夫,乃言曰:“齐王自杀无后,国除为郡,入汉,主父偃本首恶,陛下不诛主父偃,无以谢天下。”乃遂族主父偃。
《史记 卷一百一十二 平津侯主父列传第五十二 丞相公孙弘者》摘录
主父偃者,齐临菑人也。学长短纵横之术,晚乃学易、春秋、百家言。游齐诸生间,莫能厚遇也。齐诸儒生相与排摈,不容於齐。家贫,假贷无所得,乃北游燕、赵、中山,皆莫能厚遇,为客甚困。
孝武元光元年中,以为诸侯莫足游者,乃西入关见卫将军。卫将军数言上,上不召。资用乏,留久,诸公宾客多厌之,乃上书阙下。朝奏,暮召入见。所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
书奏天子,天子召见三人,谓曰:“公等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於是上乃拜主父偃、徐乐、严安为郎中。偃数见,上疏言事,诏拜偃为谒者,迁为中大夫。一岁中四迁偃。
偃说上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彊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彊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適嗣代立,馀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於是上从其计。
又说上曰:“茂陵初立,天下豪桀并兼之家,乱众之民,皆可徙茂陵,内实京师,外销奸猾,此所谓不诛而害除。”上又从其计。
尊立卫皇后,及发燕王定国阴事,盖偃有功焉。大臣皆畏其口,赂遗累千金。
人或说偃曰:“太横矣。”主父曰:“臣结发游学四十馀年,身不得遂,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宾客弃我,我阸日久矣。且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吾日暮途远,故倒行暴施之。”
偃盛言朔方地肥饶,外阻河,蒙恬城之以逐匈奴,内省转输戍漕,广中国,灭胡之本也。上览其说,下公卿议,皆言不便。公孙弘曰:“秦时常发三十万众筑北河,终不可就,已而弃之。”主父偃盛言其便,上竟用主父计,立朔方郡。
元朔二年,主父言齐王内淫佚行僻,上拜主父为齐相。至齐,遍召昆弟宾客,散五百金予之,数之曰:“始吾贫时,昆弟不我衣食,宾客不我内门;今吾相齐,诸君迎我或千里。吾与诸君绝矣,毋复入偃之门!”乃使人以王与姊奸事动王,王以为终不得脱罪,恐效燕王论死,乃自杀。有司以闻。
主父始为布衣时,尝游燕、赵,及其贵,发燕事。赵王恐其为国患,欲上书言其阴事,为偃居中,不敢发。及为齐相,出关,即使人上书,告言主父偃受诸侯金,以故诸侯子弟多以得封者。及齐王自杀,上闻大怒,以为主父劫其王令自杀,乃徵下吏治。主父服受诸侯金,实不劫王令自杀。
上欲勿诛,是时公孙弘为御史大夫,乃言曰:“齐王自杀无后,国除为郡,入汉,主父偃本首恶,陛下不诛主父偃,无以谢天下。”乃遂族主父偃。
主父方贵幸时,宾客以千数,及其族死,无一人收者,唯独洨孔车收葬之。
天子后闻之,以为孔车长者也。
太史公曰:公孙弘行义虽脩,然亦遇时。汉兴八十馀年矣,上方乡文学,招俊乂,以广儒墨,弘为举首。主父偃当路,诸公皆誉之,及名败身诛,士争言其恶。悲夫!


IP属地:江西72楼2023-03-02 05:51
回复
    西汉初期,学校与图书,以及儒家学术已经彻底的边缘化,汉武帝时期,才刚刚恢复太学,汉武帝的封禅泰山,改变服色,规范百官的礼仪,只是儒家学术的刚刚恢复阶段。直到汉成帝时期,学校图书与儒生,儒家学术的传播才比较正常。
    汉书,《卷六·武帝纪》,赞曰: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於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畤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礻亶,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焉可述。
    汉成帝,对西汉教育文化的成熟有巨大的贡献,儒家文化在汉成帝时期,达到了繁荣的高峰,王莽就是汉成帝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汉成帝之世,王氏为侯者九人,为大司马者五人。王莽身居高位,却从不以自己为尊,总能礼贤下士、清廉俭朴。王莽信奉儒家思想,他认为天下要恢复到孔子所宣称的“礼崩乐坏”前的礼治时代,才可能实现政通人和。仿照周朝的制度开始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
    《西汉会要 ◎礼一(吉礼)○礼 》记载。
    秦兼天下,燔时书,杀术士,六学从此缺矣,陈涉之王也,鲁诸儒持孔氏礼器往归之,于是孔甲为涉博士,卒与俱死,陈涉起匹夫,驱适戍以立号,不满岁而灭亡,其事至微浅,然而搢绅先生负礼器往委质为臣者,何也,以秦禁其业,积怨而发愤于陈王也,及高皇帝诛项籍,引兵围鲁,鲁中诸儒尚讲诵习礼,弦歌之音不绝,岂非圣人遗化好学之国哉,于是诸儒始得修其经学,讲习大射乡饮之礼。(儒林序。)
    武帝即位,进用英隽,议立明堂,制礼服以兴太平,会窦太后好黄老言,不说儒术,其事又废,后董仲舒对策,言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能胜残去杀者,失之当更化而不更化也,更化则可善治,而灾害日去,福禄日来矣,时上方征讨四夷,不暇留意礼文之事。(礼乐志。)


    IP属地:江西73楼2023-03-02 06:00
    回复
      《西汉会要 ◎礼一(吉礼)○礼 》记载。
      ◎礼二(吉礼)○封禅
      武帝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汉兴已六十余岁矣,天下乂安,缙绅之属,皆望天子封禅改正度也,而上乡儒术,观良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欲议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诸侯,草巡狩封禅改历服色事未就,窦太后不好儒术,使人微伺赵绾等奸利事,按绾臧,绾臧自杀,诸所兴为皆废。(郊祀志。)
      又本纪云,春正月行幸缑氏,诏曰,朕用事华山,至于中岳,获犭驳,见夏后启母石,翌日,亲登崇嵩,御史乘属,在庙旁吏卒,咸闻呼万岁者三,登礼罔不答,其令祠官加增太室祠,禁无伐其草木,以山下户三百,为之奉邑,名曰崇高,独给祠复,亡所与,行,遂东巡海上,夏四月癸卯,上远,登封泰山,降坐明堂,诏曰,朕以眇身承至尊,兢兢焉惟德菲薄,不明于礼乐,故用事八神,遭天地况施,著见景象,然如有闻,震于怪物,欲止不敢,遂登封泰山,至于梁父,然后升礻亶,肃然自新,嘉与士大夫更始,其以十月为元封元年,行所巡至博奉高蛇邱历城梁父,民田租逋赋贷已除,加年七十以上,孤寡帛,人二疋,四县无出今年算,赐天下民爵一级,女子百户牛酒,行自泰山,复东巡海上,至碣石,辽西,历北边九原,归于甘泉。(武纪下同。)
      元封五年,行南巡狩,春三月,还至泰山增封。
      太初元年冬十月,行幸泰山,十二月,礻亶高里。(按封禅云,祠上帝明堂,毋修封禅,徐广曰,常五年一修耳,今适二年,故但祠明堂。)三年,修封泰山,礻亶石闾。(自元封五年修封,至是五年。)
      天汉三年,行幸泰山修封。
      太始四年,行幸泰山修封,礻亶石闾。
      征和四年,上幸泰山修封,礻亶石闾。泰山五年一修封,武帝凡五修封。(郊祀志。)
      ◎礼九(嘉礼)
      ○朝会
      中朝。(刘辅传,孟康曰,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


      IP属地:江西74楼2023-03-02 06:01
      回复
        汉成帝,(前51年-前7年4月17日),汉元帝刘奭的儿子,母为王政君。爱读经书,喜欢文辞,宽博谨慎。
        有一次元帝急诏刘骜,他不敢横越驰道(皇帝专用道路),绕了一圈迟迟才面见元帝。汉元帝知道了事情始末之后,非常的高兴,下令太子可以直接穿越驰道。
        河平三年(前26年),汉成帝鉴于秘府之书多有亡散残缺,继汉武帝刘彻之后,又一次大规模地在全国范围内采访图书文献。汉成帝下诏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又委任光禄大夫刘向总领校勘、整理采访来的书籍,命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太医监李柱国校方技,每校完一书,辄条其篇目,撮其旨意,做成提要,论其指归,辩其谬误,连同定本送交,由他亲自观览后定夺。这一时期的图书征集和编校文献活动,对后世的目录学、校雠学、藏书学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西汉会要 ◎礼一(吉礼)○礼 》记载。
        ◎学校(上)
        ○太学高帝尚有干戈,平定四海,未遑庠序之事。(儒林传序。)
        武帝兴太学。(本赞,徐天麟按三辅黄图云,太学在长安西北七里,有市有狱。)
        董仲舒对策曰,养士之大者莫大呼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武帝立学校之官,皆自仲舒发之。(本传。)
        元朔五年,公孙弘为学官,悼道之郁滞,乃请曰:“丞相御史言:制曰,盖闻导民以礼,风之以乐,婚姻者居室之大伦也,今礼废乐崩,朕甚湣焉,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登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太常议予博士弟子崇乡里之化,以厉贤材焉。
        谨与太常臧博士平等议曰,闻三代之道,乡里有教,夏曰棱,殷曰序,周曰庠,其劝善也显之朝廷,其惩恶也加之刑罚,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师始,繇内及外,今陛下昭至德,开大明,配天地,本人伦,劝学兴礼,崇化厉贤,以风四方,太平之原也,古者政教未洽,不备其礼,
        请因旧官而兴焉,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
        太常择民年十八以上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郡国县官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令相长丞上属所二千石,二千石谨察可者,常与计偕,诣太常,得受业如弟子,一岁皆辄课,能通一艺以上,补文学掌故阙,其高第可以为郎中,太常籍奏,即有秀才异等,辄以名闻,其不事学,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艺,辄罢之,而请诸能称者,
        臣谨按诏书律令下者,明天人分际,通古今之谊,文章尔邪,训辞深厚,恩施甚美,小吏浅闻,弗能究宣,亡以明布谕下,以治礼掌故,以文学礼义为官,迁留滞,请选择其秩,比二百石以上,及吏百石,通一艺以上,补厮中内史,大行卒史,比百石以下,补郡太守卒史,皆各二人,边郡一人,先用诵多者,不足择掌故以补中二千石属,文学掌故补郡属,备员,请著功令,它如律令,制曰可,自此以来,公卿大夫史彬彬多文学之士矣,
        昭帝时,举贤良文学,增博士弟子员满百人,
        宣帝末增倍之,
        元帝好儒,能通一经者皆复,数年以用度不足,更为设员千人,郡国置五经百石卒史,
        成帝末,或言孔子布衣养徒三千人,今天子太学弟子少,于是增弟子员三千人,岁余复如故,
        平帝时,王莽秉政,增元士之子,得受业如弟子,勿以为员,岁课甲科四十人为郎中,乙科二十人为太子舍人,丙科四十人补文学掌故云。(儒林传序。)
        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讫于元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儒林传赞。)
        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迄孝武世,书缺简脱,礼坏乐崩,圣上喟然而称曰,朕甚闵焉,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至成帝时,以收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会向卒,哀帝复使向子侍中奉车都尉歆,卒父业,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故有辑略,有六艺略,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有术数略,有方技略,今删其要以备篇籍。(艺文志,下同。)


        IP属地:江西75楼2023-03-02 06:06
        回复
          《西汉会要 ◎礼一(吉礼)○礼 》记载。
          ○讲论经义(校仇附)
          瑕邱江公,受穀梁春秋及诗于鲁申公,传至子孙为博士,武帝时,江公与董仲舒并,仲舒通五经,能持论,善属文,江公讷于口,上使与仲舒议,不如仲舒,而丞相公孙宏,本为公羊学,比辑其议,卒用董生,于是上因尊公羊家,诏太子受公羊春秋,由是公羊大兴,太子既通,复私问穀梁而善之,其后寝微,唯鲁荣广王孙皓星公二人受焉,广尽能传其诗春秋,高材捷敏,与公羊大师眭孟等论,数困之,故好学者颇复受穀梁。
          ◎运历(上)○五运(正朔服色附)
          高祖立为沛公,旗帜皆赤,由所杀蛇白帝子,所杀者赤帝子故也。(本纪。)
          汉兴,高祖曰,北畤待我而起,亦自以为获水德之瑞,虽明习历及张苍等,咸以为然,是时天下初定,方纲纪大基,高后女主皆未遑,故袭秦正朔服色。(历书。)
          文帝时,贾谊以为汉兴二十余年,宜当改正朔,易服色制度,乃草具仪,其仪法,色上黄,数用五,帝谦让未遑也。(贾谊传。)
          文帝十四年,鲁人公孙臣上书曰,始秦得水德,及汉受之,推终始传,则汉当土德,土德之应,黄龙见,宜改正朔服色上黄,张苍以为汉乃水德之时,河决金堤,其符也,年始冬十月,色外黑内赤,与德相应,公孙臣言非是,罢之,明年,黄龙见成纪,文帝召公孙臣拜为博士,与诸生申明土德,草改历服色事,新垣平玉杯诈觉,是后文帝怠于改正服鬼神之事。(郊祀志。)
          元封七年,司马迁等,言历纪坏废,宜改正朔,是时御史大夫儿宽明经术,上乃诏宽曰,今宜何以为正朔,服色何上,宽与博士赐等议,皆曰,帝王必改正朔,易服色,所以明受命于天也,创业变改,制不相复,推传序文,则今夏时也,于是乃诏以七年为元年。(律历志。)
          太初元年夏五月,正历以正月为岁首,色上黄,数用五,(张晏曰,汉据土德,土数五,故用五。)定官名,协音律。(本纪。)


          IP属地:江西76楼2023-03-02 06:44
          回复
            《西汉会要 ◎礼一(吉礼)○礼 》记载。
            ○改元
            武帝建元元年。(本纪,师古曰,自古帝王未有年号,始起于此,刘攽曰,封禅书云,其后二年有司言元宜以天瑞命,不宜以一二数推,所谓其后三年者,盖尽元狩六年至元鼎三年也,然元鼎四年方得宝鼎,又无缘先三年而称之,以此而言,自元鼎以前之元,皆有司所追命,其实年号之起,在元鼎耳,故元封改元,则始有诏书矣。)
            元封元年,诏曰,朕以眇身承至尊,兢兢焉唯德菲薄,不明于礼乐,故用事八神,遭天地况施,著见景象,屑然如有闻,震于怪物,欲止不敢,遂登封泰山,至于梁父,然后升礻亶肃然,自新,嘉与士大夫更始,其以十月为元封元年。(武纪。)


            IP属地:江西77楼2023-03-02 06:45
            回复
              ◎职官一
              ▲丞相
              ▲御史大夫
              ▲太常(博士。)
              博士。
              博士秦官,掌通古今,秩比六百石,员多至数十人,武帝建元五年,初置五经博士,宣帝黄龙元年,稍增员十二人。(百官表。)杨何,易。欧阳,书。后苍,礼。公羊,春秋。(以上武帝立。)施孟易。梁邱易。大小夏侯尚书。穀梁春秋。大小戴礼。(以上宣帝立。)京氏易。(元帝立。)左氏春秋。古文尚书。毛诗。逸礼。(以上平帝立。)
              【今注,秦及汉初,博士的职务主要是掌管图书,通古今以备顾问。
              汉武帝设五经博士,教授弟子,从此博士成为专门传授儒家经学的学官。汉初,《诗》、《书》、《礼》、《易》、《春秋》每经只有一家,每经置一博士,各以家法教授,故称五经博士。
              到西汉末年,研究五经的学者逐渐增至十四家,所以也称五经十四博士。
              汉文帝时,始置《书》、《诗》的一经博士,并立诸子传记博士,有博士七十余人。
              景帝时,又置《春秋》博士。此时,博士虽百家杂陈而儒家独多,不仅《书》、《诗》、《春秋》有博士,《论语》、《孝经》、《孟子》、《尔雅》也有博士,并且《诗》博士有齐、鲁、韩三家,《春秋》博士有胡毋生、董仲舒两家。这说明此时儒家在学官已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建元五年(前136),武帝罢传记博士,又为《易》和《礼》增置博士,与文、景时所立的《书》、《诗》、《春秋》合为五经博士。
              汉宣帝时增置博士为十二类:《易》为施、孟、梁丘;《书》为欧阳,大、小夏侯;《诗》为齐、鲁、韩;《礼》为后氏;《春秋》为公羊、谷梁。西汉的儒学博士,对经学的建立和发展起厂重要作用。
              博士的弟子,在武帝时为五十人。昭帝时,增弟子满百人。宣帝时增倍之。成帝末,增弟子至三千人。汉末,太学大盛,诸生至三万余人。】


              IP属地:江西78楼2023-03-02 06:48
              回复
                《西汉会要 ◎礼一(吉礼)○礼 》记载。
                ◎职官一
                ▲丞相
                ▲御史大夫
                ▲太常(博士。)
                博士。
                ▲郎
                郎掌守门户,出充车骑,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皆无员,多至千人,议郎中郎秩比六百石,侍郎比四百石,郎中比三百石,中郎有五官左右三将,秩皆比二千石,郎中有车户骑三将,秩皆比千石。
                期门。期门,(服虔曰,与期门下以微行,后遂以名官。)掌执兵送从,武帝建元三年初置,比郎无员,多至千人,有仆射,秩比千石,平帝元始元年,更名虎贲郎,置中郎将,秩比二千石。
                羽林,(师古曰,言其如羽之疾,如林之多。)掌送从,次期门,武帝太初元年,初置,名曰建章营骑,后更名羽林骑,又取从军死事之子孙,养羽林官,教以五兵,号曰羽林孤儿,羽林有令丞,宣帝令中郎将骑都尉监羽林秩比二千石。(百官表。)
                廷尉。廷尉秦官,掌刑辟,有正左右监,秩皆千石,景帝中六年,更名大理,武帝建元四年,复为廷尉,宣帝地节三年,初置左右平,秩皆六百石,哀帝元寿二年,复为大理,王莽改曰作士。(百官表,又宣纪地节三年,初置廷尉平四人。)
                廷尉史。(张汤传,汤为廷尉,请博士弟子治尚书春秋,补廷尉史,又路温舒以奏曹掾守廷尉史,于定国以郡决曹补廷尉史。)
                主傅。(东方朔传,昭平君醉杀主传。)
                中府。(东方朔传,馆陶公主中府,师古曰,中府掌金帛之藏。)
                大司农。治粟内史,秦官,掌谷货,有两丞,景帝后元年更名大农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司农,属官有太仓均输平准都内籍田五令丞,斡官(如淳曰,斡音管,或作干,斡主均输之事,所谓斡盐铁而榷酒酤也。)铁市两长丞,又郡国诸仓农监都水,六十五官长丞皆属焉,搜粟都尉,武帝军官,不常置,王莽改大司农曰羲和,后更为纳言,初斡官属少府,中属主爵,后属大司农。(百官表。)
                少府。少府秦官,掌山海官,掌山海池泽之税,以给共养,(应劭曰,名曰禁钱以给私养自别为藏,师古曰,大司农供军国之用。少府以养天子也。)有六丞,属官有尚书,符节,太医,太官,汤官,导官,
                ▲票骑将军(史记作剽骑。)
                武帝元狩四年,置大司马,位大将军票骑将军皆为大司马,定令票骑将军秩禄与大将军等。(霍去病传。)莫府。票骑将军司马。(赵破奴。)鹰击司马。(霍去病传,赵破奴。)票姚校尉。(霍去病为之,荀悦汉纪作票鹞。)骠骑将军史。(艺文志朱宇。)
                ▲车骑将军。高帝八年,迁靳歙为车骑将军。(本传。)
                ▲封外戚
                高后欲立诸吕为王,问王陵,陵曰,高皇帝刑白马而盟,曰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今王吕氏非约也,太后不说,问左丞相平,及绛侯周勃等,皆曰,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称制,欲王昆弟诸吕无所不可,太后喜,罢朝,陵责平勃曰,始与高帝唼血而盟,诸君不在邪,今高帝崩,太后女主,欲王吕氏,诸君纵欲阿意背约,何面目见高帝于地下乎,平曰,于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全社稷安刘氏后,君亦不如臣,陵无以应之。(王陵传。)
                ◎职官五
                ○加官
                侍中左和吏散骑,中常侍皆加官,所加或列侯将军卿大夫将都尉尚书太医太官令至郎中,亡员,多至数十人,侍中中常侍得入禁中,诸曹受尚书事,诸吏得举法散骑骑并乘舆车,给事中亦加官,所加或大夫博士议郎,掌顾问应对,位次中常侍中黄门,有给事,黄门位从将大夫,皆秦制。(百官表。)
                ◎职官七
                ○秩禄万石。(谷,月三百五十斛。)太师。太傅。太保。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前后左右将军。(并百官表,下同。)
                中二千石。(师古曰,中二千石实得二千石也,中之言满也,月得百八十斛,是为一岁,凡得二千一百六十石,言二千石者举成数耳。)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执金吾。
                真二千石。(徐天麟谨按,外戚传,傛华秩视真二千石,在中二千石之下二千石之上,师古曰,真二千石,月得百五十斛,一岁凡得千八百石,又按如淳注,汲黯传亦云诸侯相秩真二千石,月得百五十斛,臣瓒注,詹事引茂陵书,秩真二千石,而百官表乃亡此秩,欠考,东京则有此秩矣。)
                二千石。(师古曰,谷月百二十斛,一岁凡得一千四百四十石。)
                太子太傅。(荀悦汉纪自太子太傅至扶风,比二千石。)太子少傅。詹事。(茂陵书秩真二千石。)
                千石。(谷月九十斛。)丞相长史。太司马长史。御史中丞。将军长史。太常丞。光禄丞。
                百石。(谷月十六斛。)御史属。(史记匡衡传。)左右内史卒史。郡国五经卒史。大行卒史。(以上儒林传。)长安游徼。长安狱吏。(以上赵广汉传。)
                ◎职官十一
                ○集议(下)议民政
                议法制
                孝文二年,诏丞相太尉御史,今犯法者已论,而使无罪之父母妻子同产坐之,朕甚弗取,其议,丞相周勃陈平奏,臣之愚计,以为如其故便,文帝复曰,云云,朕未见其便,宜熟计之,平勃乃曰,臣等谨奉诏。(刑法志。)
                十三年,制诏御史其除肉刑,丞相张苍御史大夫冯敬言,臣谨议云云,昧死请,制曰可。(刑法志。)
                景帝元年,诏吏受所监临,以饮食免重,受财物贱买贵卖论轻,廷尉与丞相更议,着令廷尉信谨与丞相议曰云云。(本纪。)
                宣帝时,京兆尹张敞上书,愿令诸有罪皆得以差入谷八郡赎罪,事下有司,萧望之与少府李疆议云云,于是天子复下其议,两府丞相御史以难问敞,敞曰云云,疆复对曰,不便,遂不施敞议。(萧望之传。)
                哀帝即位,诏曰,诸侯王列侯公主吏二千石,及豪富民多蓄奴婢,田宅亡限,其议限制。(本纪。)
                ◎职官十三
                ○改官名
                秦兼天下,立百官之职,汉因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其后颇有所改。(百官表上。)
                孝景中六年,更命廷尉为大理,将作少府为将作大匠,主爵中尉为都尉,长信詹事为长信少府,将行为大长秋,大行为行人,奉常为太常,典客为大行,治粟内史为大农,以大内为二千石,置左右内官属大内。(本记本纪。)
                孝武太初元年,定官名。(本纪。)
                初汉兴,袭秦官,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至武帝罢太尉,始置大司马,以冠将军之号,非有印绶官属也,
                ○省官
                汉吏员,自丞相至佐史凡十三万二百八十五人。(百官表上。)孝文后六年,大旱蝗,损郎吏员。(本纪。)孝武损郎员。(三王世家。)
                ------------


                IP属地:江西79楼2023-03-02 06:51
                回复
                  汉书 卷三 高后纪第三
                  高皇后吕氏,生惠帝。佐高祖定天下,父兄及高祖而侯者三人。惠帝即位,尊吕后为太后。太后立帝姊鲁元公主女为皇后,无子,取后宫美人子名之以为太子。惠帝崩,太子立为皇帝,年幼,太后临朝称制,大赦天下。乃立兄子吕台、产、禄、台子通四人为王,封诸吕六人为列侯。语在《外戚传》。
                  四年夏,少帝自知非皇后子,出怨言,皇太后幽之永巷。诏曰:“凡有天下治万民者,盖之如天,容之如地;上有欢心以使百姓,百姓欣然以事其上,欢欣交通而天下治。今皇帝疾久不已,乃失惑昏乱,不能继嗣奉宗庙,守祭祀,不可属天下。其议代之。”群臣皆曰:“皇太后为天下计,所以安宗庙、社稷甚深。顿首奉诏。”
                  五月丙辰,立恒山王弘为皇帝。
                  八年春,封中谒者张释卿为列侯。诸中官、宦者令、丞皆赐爵关内侯,食邑。
                  秋七月辛巳,皇太后崩于未央宫。
                  大臣相与阴谋,以为少帝及三弟为王者皆非孝惠子,复共诛之,尊立文帝。语在周勃、高五王《传》。


                  IP属地:江西80楼2023-03-02 06:55
                  回复
                    今案,齐国,刘肥,以及刘肥的后代,在西汉初年影响巨大。齐国与汉朝的天子的关系,错综复杂,十分微妙。
                    《史记 卷五十二 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记载。
                    原文,齐悼惠王。原注,【正义】:年表云都临淄。
                    原文,刘肥者,高祖长庶男也。其母外妇也,曰曹氏。高祖六年,立肥为齐王,食七十城,诸民能齐言者皆予齐王。
                    原文,齐王,孝惠帝兄也。孝惠帝二年,齐王入朝。惠帝与齐王燕饮,亢礼如家人。
                    原注,【索隐】:谓齐王是兄,不为君臣礼,而乃亢敌如家人兄弟之礼,故太后怒。
                    原文,吕太后怒,且诛齐王。齐王惧不得脱,乃用其内史勋计,献城阳郡,
                    原注,【正义】:括地志云:“濮州雷泽县,本汉城阳县。”按:後为郡也。
                    原文,以为鲁元公主汤沐邑。吕太后喜,乃得辞就国。
                    原文,悼惠王即位十三年,以惠帝六年卒。子襄立,是为哀王。
                    哀王元年,孝惠帝崩,吕太后称制,天下事皆决於高后。二年,高后立其兄子郦侯。
                    原注,【集解】:徐广曰:“郦,一作'鄜’。”【索隐】:二字并音孚。鄜,县名,在冯翊。郦县在南阳。【正义】:按:郦音呈益反。括地志云“故郦城在邓州新城县西北四十里”,盖此县是也。
                    吕台,【索隐】:音胎。吕后兄子也。为吕王,割齐之济南郡
                    原注,【正义】:括地志云:“济南故城在淄州长山县西北二十五里。”
                    原文,为吕王奉邑。
                    原文,哀王三年,其弟章入宿卫於汉,吕太后封为硃虚侯,
                    原注,【索隐】:地理志县名,属琅邪。
                    原文,以吕禄女妻之。後四年,封章弟兴居为东牟侯,
                    原注,【索隐】:地理志县名,属东莱。
                    原文,皆宿卫长安中。
                    原文,哀王八年,高后割齐琅邪郡
                    原注,【正义】:今沂州也。
                    原文,立营陵侯刘泽为琅邪王。
                    原文,其明年,赵王友入朝,幽死于邸。三赵王皆废。高后立诸吕诸吕为三王,【集解】:徐广曰:“燕、赵、梁。”擅权用事。
                    ========================


                    IP属地:江西81楼2023-03-02 06:57
                    回复
                      被删的帖子,居然有26条之多,可以看出,现代的年轻人,对于史记与汉书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呀,老夫佩服佩服呀,正是现代的儒家学者,远远比司马迁,班固高明呀。


                      IP属地:江西82楼2023-03-02 07:04
                      回复
                        孔夫子只是删除了一些诗经,编撰了春秋。
                        现代年轻人,可谓是精通千家万家的学术思想,才可以大胆的删除百万家的文章呀,
                        果然是,鲲鹏展翅,小小昆虫岂能赶上。


                        IP属地:江西83楼2023-03-02 07:09
                        回复
                          《汉书 卷六 武帝纪第六》摘录
                          孝武皇帝,景帝中子也,母曰王美人。年四岁立为胶东王。七岁为皇太子,母为皇后。
                          十六岁,后三年正月,景帝崩。甲子,太子即皇帝位,尊皇太后窦氏曰太皇太后,皇后曰皇太后。三月,封皇太后同母弟田分、胜皆为列侯。
                          夏四月己已,诏曰:“古之立孝,乡里以齿,朝廷以爵,扶世导民,莫善于德。然即于乡里先耆艾,奉高年,古之道也。今天下孝子、顺孙愿自竭尽以承其亲,外迫公事,内乏资财,是以孝心阙焉,朕甚哀之。民年九十以上,已有受鬻法,为复子若孙,令得身帅妻妾遂其供养之事。”
                          五月,诏曰:“河海润千里。其令祠官修山川之祠,为岁事,曲加礼。”


                          IP属地:江西84楼2023-03-02 16:01
                          回复
                            《汉书 卷六 武帝纪第六》摘录
                            五月,诏曰:“河海润千里。其令祠官修山川之祠,为岁事,曲加礼。”
                            【今注,《大学衍义补 卷六一▲国家常祀之礼(下)《舜典》:望于山川。》朱熹曰:“山川,名山大川、五岳四渎之属。望而祭之,故曰望。”《周礼》:大宗伯以血祭祭五岳,以狸沈祭山林、川泽。  郑玄曰:“五岳,东曰岱山、南曰衡山、西曰华山、北曰常山、中曰嵩。高山、山林曰狸,川泽曰沈。”  小宗伯之职,兆五帝于四郊,四望亦如之,兆山川、丘陵、坟衍各因其方。郑玄曰:“兆为坛之营域。四望,五岳、四镇、四渎。”贾公彦曰:“山川称望,言四向望为坛遥祭之也。”
                            臣按:所谓四望者,盖以五岳、四镇、四渎乃天下山川之大者,天子兼有天下之大不能亲临其地,故遥望而祭之也。若夫所谓山川者,随所在而有,则各随其地而祭之焉。本朝郊坛之外既各为坛以分祭五岳、四镇、四渎、四海,又于郊坛之右以专祀之,初春大祀则从享于天地,仲秋报祀天子乃躬献于其坛焉,是则所谓四望之祭也;又列南京钟山之神、北京天寿山之神与之同坛而祭,所谓山川之祭也;又于凡天下藩府郡县既立山川坛总祭其一方之山川,又表其山林、川泽之有名者以专祀之,使有司躬莅其所在祀焉。
                            【今注,《大学衍义补 卷六一▲国家常祀之礼(下)《舜典》:望于山川。》《礼记王制》: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陈澔曰:“视者,视其饔饩牢礼之多寡以为牲器之数也。”
                              马希孟曰:“名山、大川有功于民而民之取材用者也,天子君天下而其所报者众,故祭天下之名山、大川;诸侯君一国而所报者寡,故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
                              《月令》:孟春之月,乃修祭典,命祀山林、川泽。马希孟曰:“命祀山林、川泽,百物之所自生也。”仲冬之月,天子命有司祈祀四海、大川、名源、渊泽、井泉。
                              吴澂曰:“四海者众水之所聚,大川者江、淮、河、济之类,名源者江源出于岷山、河源出于昆仑、淮源自桐柏、济源自沇水之类,渊泽者水之所钟而息者也,井泉者汲取之无穷者也。”
                              季冬之月,乃毕山川之祀。孔颖达曰:“以一岁之祀事毕于此,故言乃毕也。”
                            《礼器》:晋人将有事于河,必先有事于恶池;齐人将有事于泰山,必先有事于配林。
                            《春秋》:僖公三十有一年夏四月,犹三望。
                            《公羊传》曰:天子祭天,诸侯祭土,天子有方望之事无所不通,诸侯山川有不在其封内者则不祭也。三望者何?望祭也。然则曷祭?祭泰山、河海。曷为祭泰山、河海?山川有能润于百里者天子秩而祭之,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遍雨乎天下者惟泰山耳,河海润于千里。】


                            IP属地:江西85楼2023-03-02 16:01
                            回复
                              《汉书 卷六 武帝纪第六》摘录
                              五月,诏曰:“河海润千里。其令祠官修山川之祠,为岁事,曲加礼。”
                              【 今注,《大学衍义补 卷六一▲国家常祀之礼(下)《舜典》:望于山川。》 汉宣帝神爵元年,诏太常曰:“夫江海,百川之大者也。今阙焉无祠,其令祠官以礼为岁事,以四时祠江、海、水,祈为天下丰年焉。”臣按:后世祀海始于此。
                              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加五岳以帝号,东岳曰齐天仁圣帝、南岳曰司天昭圣、西岳曰金天顺圣、北岳曰安天元圣、中岳曰中天崇圣。
                              国朝洪武三年,太祖皇帝诏略曰:“永惟为治之道必本于礼,考诸祀典,如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之封起自唐世,崇名美号历代有加,朕思之则有不然。夫岳、镇、海、渎皆高山广水,自天地开辟以至于今,英灵之会皆受命上帝,幽微莫测,岂国家封号之所可加?渎礼不经,莫此为甚。夫礼所以明神人、正名分不可以僭差,今命依古定制,凡岳、镇、海、渎并去其前代所封之号,止以山水本名称其神。”
                              太祖皇帝敕封鉴察司民城隍,制词曰:“帝王受天明命,行政教于天下,必有生圣之瑞、受命之符,此天示不言之妙而人见闻所及者也。神司淑慝为天降祥,亦必受天之命,所谓明有礼乐、幽有鬼神,天理、人心其致一也。朕君四方,虽明智弗类,代天理物之道实罄于衷,思应天命,此神所鉴而简在帝心者。君道之大,惟典神天,有其举之承事,惟谨某州城隍,聪明正直,圣不可知,固有超于高城深池之表者,世之崇于神者则然,神受于天者盖不知也。兹于临御之初与天下更始,凡城隍之神皆新其命。”
                              《周礼》:大宗伯以血祭祭五祀。司服,祭社稷五祀则希冕。《曲礼》:天子、诸侯、大夫祭五祀,岁遍。
                              《月令》:春其祀户,祭先脾;夏其祀灶,祭先肺;中央土(季夏)其祀中溜,祭先心;秋其祀门,祭先肝;冬其祀行,祭先肾。孟冬腊五祀。 《祭法》:王为群姓立七祀,五曰泰厉。诸侯为国立五祀,五曰公厉。大夫立三祀,一曰族厉。】


                              IP属地:江西86楼2023-03-02 16:0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