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惊心吧 关注:513,051贴子:4,497,130
  • 18回复贴,共1

【析】从最不该被忽略的角色十三爷谈起,论剧与原作割裂后得与失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点仪式感:按照十年前的老规矩,一楼给度娘,别吞楼呀!


1楼2022-12-26 13:24回复
    【分析】从最不该被忽略的角色十三爷谈起,论电视剧与原作小说割裂后的得与失
    【一 总述】
    本贴内容如题,近十年来,我一直认为十三是《步步惊心》小说当中最不应该被忽略的一个角色。但很可惜,大体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大家甚少看到十三是真实的完美而非神佛般的完美而疏于体会”、“十三成为最好使的工具人(续文与电视剧改编尤甚)”这两个结果,真正可惜,我为胤祥一大叹!!!一大叹!!!
    两个方面大体上可以总结为:①桐华创作几个主要人物之初所借精魄的来处。②书中剧情行进到“若曦抗旨拒婚”后整个世界正式宣告脱离原作者桐华进入自主运转,作者虽接受这一事实却仍然因为笔力不足(客观)、个人情感的投射(主观),即桐华本人仍然在有意无意地干涉这个自主运转的世界,二者之间产生对抗,对抗引发冲突,冲突产生裂隙,裂隙就为电视剧在改编过程中的彻底撕裂提供了可能。
    具体的边行文边说吧。
    回到题目后半句,一直以来,大家都倾向于将小说和电视剧视为一体进行解读,或是将二者按照自己的喜好两头删减再融合成一个故事后进行续文创作。因为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都是既看了小说又看了电视剧,而对于能在十年前就能热爱到整日混迹贴吧的人而言,恐怕有相当一部分是剧和小说都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也就是说读者与观众这两个角色对于作品受众中的大多数人来讲是并存的。
    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在这个过程当中,人会自然而言地从二者中“取我之爱弃我之恶”后再融合,甚至一些所谓“党派”的冲突与争论就是来自于此,可是争论和辩论的前提是被讨论的客体得相同啊!!!为什么从十年前的贴吧到今天的豆瓣知乎哔哩哔哩,牵扯到一些话题时大家还在吵还在争还在扯头花,而且和十年前一样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狠狠撂下一句“你根本看不懂步步!”各自悻悻然闭嘴罢休各自回去“圈地自萌”,因为大家讨论的根本就不是同一个东西啊,双方支撑论点的论据是从不同的《步步惊心》中提取的,都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这也实在是一件非常可爱的事情——至少说明他们或我们的青春还没有过去,还会有那样激烈鲜明、旗帜昂扬的爱恨喜恶,当他们能如早年间的“大神们”一般冷静客观地体谅与旁观每一个角色和每一种不同的看法,放下所有激烈的爱与恨时,他们,或者说我们,早已悄然成长,见证了己身与世间的一些悲凉与无可奈何。
    文归正传,上接前言,相较于把二者融为一体这种做法,我想给诸君提供一个新的思路,我们不妨承认,编剧从一开始就出于种种考虑选择将电视剧与原作彻底撕裂——而这种意图实在非常明显,我们之后再详谈,也就是说,电视剧与原作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悲剧,要表达的是不同的内核,那孰高孰低?孰优孰劣?要讨论这个问题,回到标题的前半句,十三阿哥胤祥,被编剧直接拿去当了割裂故事的工具人,无疑是最好的切入点。只要能从十三出发,捋清了书与剧这两个完全不同的故事,我们就可以看清楚电视剧这种“割裂”带来的得与失。


    3楼2022-12-26 16:20
    收起回复
      【二 为何而作】
      正式开始之前,说一说为什么写这篇文吧。
      1.和步步惊心相遇在年少时,而今十年时光匆匆而过,见过了更多的风景,步步惊心早就不是我心头的白月光与朱砂痣,但它却始终占据了一个很特殊的地方,这帖子我首发在贴吧——我和步步缘分渐渐深结的地方,年岁渐长,偶尔深夜捧着手机在各个网站孤独撒欢,却总能想起当年偷偷摸摸打开家里的台式电脑,点开收藏夹,这里看看喜欢的续文有没有更新,那里看看上次跟人干仗的楼对方回复了没有,换个地方瞅瞅私信联络的大神们可否回应了我的喜爱与敬佩……如今贴吧实在冷清,我却想着也许凭着缘分能够在此地“重温故梦”一回,希望能有几位朋友,隔着屏幕,一起再唠一唠《步步惊心》,也许这篇文章写完,我就会从此正式和这段年少时光告别,此后将已然卷了边的小说束之高阁,取消单单为着步步惊心开的优酷自动续费,也许不会,谁知道呢。
      2.年少时我就极其喜爱老四、老十三、若曦这一组“铁三角”,彼时的我家中生变,曾经最疼爱我的长辈一夜之间露出獠牙利爪,面目扭曲,我疼得彻骨,哭得撕心裂肺;年纪尚小又中二热血,朋友有一些,却称不上知心至交;爱情更是彼时的我不能理解的东西;各种名著选段学校也讲了不少,可那时能真正理解的实在寥寥无几——背语文卷子答案的成分倒更多些。可禛祥曦三人实实在在冲击到了我,也正因为我自己的经历,我最初体会最深的并非禛曦之爱和祥曦相知,而是禛祥的亲情,所以我很早就发现我对十三的看法“不合主流”,只是实在不知怎么表达,看着在每一篇分析贴里都隐了身般的十三,看着在几乎每一篇续文里都被安排成为工具人的十三,我只是感到有些遗憾和难过,如今,竟也能把我所想一点一点述之笔端,想来实在颇多感慨,因为牵扯到对比,这篇文章可能会挺长的,不知道有没有朋友能看完,我希望有。
      3.挺重要的一点,所谓“最后的并非最不重要的”,近年来,网络用语的泛滥对集体语言表达能力的打击与碎片式获取信息的方式对群体思考方式的改变在自媒体兴起的大背景之下就直接表现为“从众”,人们懒得思考,懒得表达,却想要快速获得认同感以获取在群体之中的安全感,那最快的办法就是找到一个“看着尚算顺眼”的“权威”,拥护、赞同、吸引更多的人聚集在其周围,再琢磨出几句口号,到处去喊,不认同的便是异类、他党,是值得嘲讽与攻击、示众一番的。我历来觉得这事情无趣的很,不愿去理会,左右眯着眼睛捏着鼻子当不存在也就是了,可正所谓阴差阳错,我竟偶然看到这力量竟有万之数,几番纠结犹豫之下,这篇文章一下子就从可写可不写变为了“还是写了好”,长叹一声,伏案注册,搓搓小手,开始打字。
      为什么我们总是会说同学都是人脉?为什么多年以后并不熟识的小学同学找上门来请你帮忙你大概率也会答应?为什么初到新环境总是倾向于先明确亲戚、老乡、同学、同学的同学、亲戚的亲戚,再挨个排了亲疏,以求心里有个底?为什么人大的毕业生过的落魄,与她并不相识的校友们要主动出面费尽心思把她拉出泥潭,塞进体制岗位?因为你在这些人身上,看的是自己的投影啊。
      我希望我这篇文章的存在,可以让一些被“示众”了的朋友可以有一些安慰——别怕,你没错,只是不是每个赞同你的人都像我一样写了下来;也可以让一些在巨大的人数面前陷入了挣扎与怀疑自我的痛苦漩涡的朋友有几分清明——每个人有自己的看法再正常不过,重要的是这是不是你自己所想,没必要为了他人,哪怕是一个“权威”和其数量蛮多的“支持者”轻易怀疑自己不合群是不是就是错了。
      这些话,同样写给自己。
      最后,希望这文写得顺利,希望有朋友一起看。


      4楼2022-12-26 18:02
      收起回复
        先去吃饭,希望有朋友看的话留言一起讨论,自己浅浅顶一下


        5楼2022-12-26 18:08
        回复
          昨晚本想吃完晚饭更新,奈何前一晚熬的太久,太困,不到八点就“昏睡”过去,一夜酣眠到天亮,醒来捞了手机看表,苦笑一声,又一次发觉自己并非当年可以熬着通宵第二天还能精神奕奕上学的少年了。
          发现帖子有了互动,很是开心,在首页翻了翻别的帖子,发现吧主一直活跃,有吧主这样的人在实在是每一个还为着步步惊心在心底留有一点空间的人之大幸也,谢谢。
          到底如今也不过是为了碎银几两整日奔忙的普通人,此文恐怕不能完全按着我自己的心意“一挥而就”,总还是要偷那“浮生半日闲”,但肯定会写完就是了,再次期待一下能有朋友可以一起讨论唠嗑。
          另:望诸君都能好好保重身体,健康开心地过年。


          6楼2022-12-27 07:35
          回复
            顶顶想看楼主的观点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2-12-27 13:30
            收起回复
              天,要写得太多了,列了许多条线,删删改改,不知道该用哪一条更为合适,又拿起书看了一遍,梳理思路,我清理好思路就正式开始写,以免自己词不达意,诸君读来辛苦。


              8楼2022-12-28 00:00
              收起回复
                首先道个歉,这几个月三次元有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在忙,现在刚刚可以喘口气,恢复更新,一定会把这篇写完的。


                9楼2023-04-18 00:43
                回复
                  阅前碎碎念:正如前文所言,写这篇文的初衷一是想为自己的十年岁月作结,二是为了给那些被“示了众”的诸位一点安慰,三来则是想对一些年纪尚小的读者说一点自己的经验与心里话。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如今的网络舆论环境相较于十年前,简直可以用恶劣二字作结。“粉圈思维”在公共网络空间的投射实在是,令人厌烦。
                  我真诚希望在讨论时,大家不要一看到和自己不同的观点就进入御敌模式,先心平气和地看看他人的论点、论据与论证逻辑,在此基础上,大家才能友好、高效且愉快地讨论。希望一切顺利。


                  10楼2023-04-18 22:12
                  回复
                    【三 正文】
                    引:此部分对应总述中“桐华创作几个主要人物之初所借精魄的来处”。
                    1.1
                    先说人物。《步步惊心》中的主要男性角色,即老大、太子、4、8、9、10、13、14一众阿哥的基本人设以及派别全部借用了著名历史小说作家二月河原著《雍正王朝》以及由二月河、刘和平共同操刀改编的经典同名电视剧,在此基础上桐华做了微调,并不契合正史,更不是桐华原创。现在有很多新读者不太了解,误认为人物是桐华独创甚至认为书中形象完全契合正史,这种认知无疑是错误的。以十三阿哥胤祥为例,虽然有关胤祥的史料散佚颇多,但就现存史料而言,无论是在康熙朝还是雍正朝,胤祥都是以一个冷静周密的政治人物形象出现的,和二月河笔下“侠王”与“拼命十三郎”的形象相去甚远,其余人物对比不再一一赘述。
                    说句题外话,二月河先生的落霞三部曲可称当代历史小说的经典之作,其中《雍正王朝》更是名动海内外,入选了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先生还在郑州大学文学院任教之时我就想去拜访,却一直未能成行,当时只想着总能有机会的,不想却在18年等到了先生病逝于北京的消息,终成遗憾。对于作家而言,其作品将覆盖其肉体的消亡,永存于世。怀念先生。
                    微调在四爷的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虽然雍正王朝中四爷也有“冷面王”之称,但只是四阿哥胤禛总形象的其中一个方面,但桐华将这一面提取出来,作为步步中四爷的主形象进行创作,较为单一,也难怪早年间大家戏称四爷是“古言版霸道总裁”了。
                    再说女主角若曦,若曦的形象主要来源于三个部分,一是桐华自己,桐华将自身的一些性格特征、人生经历给了若曦;二是现代人身上的一些共性;三是雍正王朝中十三阿哥胤祥性格中的一部分,桐华这样做的原因在后文中会逐一详述,这里先按下不表。
                    人物是小说的灵魂,那么当灵魂不完全属于作者,或者说,作者并不能全然拥有对笔下人物的控制权的时候又会发生什么呢?失控。只是早晚罢了。也许会有人说,即便是借鉴,也不会影响作者对人物的控制力,这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取决于借鉴者和被借鉴者之间差距的大小,二者差距不大时影响并不显著,抄袭的文章获得更多赞誉也是常有的事;可一旦差距巨大,其结果一定如前文所述,失控。桐华和二月河根本就不是一个量级,只是桐华有一定的文学功底,加上她足够聪明,用了许多方法最大限度拖延了失控的到来,又用了非常高明的障眼法转移了读者的注意力,但在失控之后,桐华的行文事实上受到了人物的钳制,桐华的笔力控制不了来自更高阶的人物,但作为作者她不能、也不想彻底放弃控制,就导致作品后期人物与故事以及背景不是完美契合,缝隙随处可见。


                    11楼2023-04-19 00:50
                    回复
                      楼主是没有继续写下去吗?我好想看楼主的分析,视角很独特很深刻,但是看到正文开始的一部分就没了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3-06-06 12:25
                      收起回复
                        等待更新~祝身体健康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24-06-18 17:23
                        回复
                          是的,作者后面失控了,所以人物ooc。官配线真的写的一坨屎。后期的若曦仿佛被桐华按着头爱老四,按张晓的个性,玉檀下线,官配就该完了。桐华偏偏把女主困在母职里,让孩子绑住她,去容忍孩子的父亲。这怎么不算对母亲的刻板印象和道德绑架呢?怎么不算厌女呢?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4-10-08 13:0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