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学吧 关注:4,745贴子:40,721

请教问题:“平上去入”中的“上声”,是否也是普通话中的“上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请教问题:“平上去入”中的“上声”,是否也是普通话中的“上声”?
问题由来:
有位吧友在吧内发表了一个帖子:
《定母字“挺铤梃艇”为何在现代汉语中读上声送气?》
https://tieba.baidu.com/p/2217848149
在该帖中,学生也提出了这个问题:
“平上去入”中的“上声”,是否也是普通话中的“上声”?
但因为该帖不是专门谈声调,而是说“送气”,
所以学生才另外发帖,诚心向各位老师请教。
请各位老师拨冗回复。
谢谢


IP属地:陕西1楼2022-11-15 12:01回复
    一楼提到的吧内帖子,是一位吧友在2013年3月份发表的。
    后生今天碰巧看到,所以就借这个机会,向各位老师请教。


    IP属地:陕西2楼2022-11-15 18:17
    回复
      一位吧友在2013年3月份发表的帖子,第二张截图:


      IP属地:陕西3楼2022-11-15 18:23
      回复
        抱歉,对不起,一时着急,没有反复阅读所引用的帖子,
        故而导致后生一楼主帖叙述有误,特此致歉。
        在此纠正主帖中的一句话:
        〖但因为该帖不是专门谈声调,而是说“送气”〗
        应该这样说:
        【该帖不仅提出了“送气”的问题,而且还说了“声调”的问题。】
        原帖中有句话:“为何上声定母字“挺铤梃艇”仍读上声?”
        根据这句话来看,“端端帅”吧友认为,
        “平上去入中的上声,就是普通话中的上声”,
        因为“端端帅”吧友用了一个字:“仍”。
        后生对“上声”这一说法不太确信,不知各位老师看法如何?
        请各位老师拨冗回复:
        “平上去入”中的“上声”,是否也是普通话中的“上声”?


        IP属地:陕西4楼2022-11-15 20:08
        回复
          显然不完全是,例如绝大部分古全浊声母上声字在普通话中读去声;另如少数古入声字在普通话又读上声。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2-11-16 08:23
          收起回复
            古代的上声和普通话的上声不能完全等同。“平上去入”中的“上”即古代的上声,经过一千多年的演化,古代的上声字普通话大部分仍读上声,唯有声母为全浊的小部分今读去声。此外,普通话的上声字另有一些本为入声,如法、塔、柏,甚至极少数来自古去声(导蹈)。第二点,普通话上声为先抑后扬的低曲折调,五度标记法下调值是214,而古上声的具体调值我们无从考证,不过很可能比现在高,清人对四声的总结有一句“上声高呼猛烈强”。据悉浊上变去的原理是全浊上声因为声带振动幅度大难以发出高声调所以混入了调值较低的去声。古上声和普通话上声具有相同的调类,辖字也大体一脉相承,然而调值不同。汉语及其方言调类相对固定,不外乎平上去入,有的再分个阴阳之类的。同一个调类在不同方言里的调值往往千差万别。我老家上声不分阴阳,调值55为高平调,与普通话的阴平一致。尽管调值吻合,它们仍属于不同的调类。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2-11-19 10:54
            收起回复
              各位老师好!
              如果有时间,后生想请教一个问题:
              普通话“上声”是怎么来的?是怎么确定的?
              可不可以转发一些当时的资料?


              IP属地:陕西10楼2022-11-20 21:19
              回复
                中古全浊声母上声(如部、道、巨、士等字)演变为了普通话的去声,这被称为“浊上变去”。其余声母的上声演变为了普通话上声。此外,普通话的少部分上声字来源于中古入声,如乙、北、葛等。当然,以上的规律里都有少数不规则演变。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2-11-23 11:47
                收起回复
                  @咸阳古道 浊上变去理解起来不难,反过来判断任意一个中古全浊声母的普通话去声字本来就是去声还是从上声变来的,这就不太容易了。甚至看过某些资料显示,少数字在中古既可读浊上,又可读浊去,还各有适用范围,比如“被”,用于“被褥”时为浊上,用于“被迫”时则为浊去;又如“败”,正常表“失败”时为浊去,使动用法“中国队大败美国队”中又读浊上。敢问你是否具备这方面的技能?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2-11-28 19:03
                  收起回复
                    请看《现代汉语词典》对“上声”的注释:
                    1、古汉语四声的第二声。
                    2、普通话声调的第三声。
                    ---------------
                    《现代汉语词典》中没有说,“古汉语四声的第二声”,和“普通话声调的第三声”,到底是一个声调,还是有所不同。
                    如果“普通话声调的第三声”,不是“古汉语四声的第二声”,那么,《现代汉语词典》应该作更进一步的说明。
                    假设,“普通话声调的第三声”,不是“古汉语四声的第二声”,那么,“普通话声调的第三声”,就应该用另外一个“名词”来标注命名,例如“三声”,以示和“古上声”的区别。
                    现在的同一个命名标注“上声”,容易给众多学子造成这样一个印象:
                    “普通话声调的第三声”,就是“古汉语四声的第二声”。
                    然而实际上,这两个声调是不一样的,虽然用了同一个名词“上声”。
                    不知各位老师的看法如何?
                    敬请拨冗回复。


                    IP属地:陕西13楼2022-12-04 16:26
                    回复
                      现代普通话上声是214,但不同地方变化很多,有的地方已经只剩21了,然后两个上声连一起又读成15。
                      另外,没人知道古上声是什么声调,因为没有实际语音记录。你要知道平上入去的声调本身一直都是在演化的,只是大体可以分为这四类而已,并且一般一个声调演化时所有这个声调的字读音一起演化,这样就造成了“平上入去”的相对稳定,但它们的调值是不可考的。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3-01-07 01:34
                      回复
                        随便找一本音韵学教材都有古今声调对应部分,看看不就知道了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3-02-13 00:11
                        回复
                          @咸阳古道 合并?尖团音不也合并了吗?为什么不少稍微接受过方言熏陶的普通话母语者也能潜移默化地意识到它的存在(不一定叫得出名字)并掌握一些区分尖音字与团音字的规律,更遑论我们这些音韵学爱好者?究其原因,尖团音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发音部位的不同,与声母的清浊无关,生活中这种例子俯拾皆是,比如Peking、Tsinghua,Simon是西蒙而Hill是希尔,说白了它在音韵学的体系里面就是个皮毛,是个文化人都好理解;区分阴阳去则不然,它跟声母清浊密切相关,就塞音、塞擦音、擦音的字而言必然会涉及一个大多数国人一辈子都难以接触到的玩意儿“全浊声母”,我们(不包括吴语母语者)区分浊音与对应不送气清音的能力本就十分有限,对全浊声母这个概念的认知往往来自宋人三十六字母表,三十六字母表又恰恰是音韵学由浅入深的分水岭,所以门槛就高得多喽!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4-11-03 18:26
                          收起回复
                            离北京200公里,保定唐县,接近《中原音韵》全浊入归阳平、清入归上、次浊归去。拿最生僻的一些清声母入声字:宕江摄(濯zhuau35雨)(郭guau214村)(利索sau,轻声)(自觉jiau214)。通摄三等(菊jiou214花)当然北京口语也这么读,(东足jiou214里),(淑shou214侣)。曾梗摄:(扇他一脖子掴guai214)(侧zhai214棱着睡觉:侧身睡觉)(一侧chai214书)(来客qie214了),(黑hei214豆)当然北京口语也这么读。


                            IP属地:江苏17楼2024-11-16 09:00
                            回复
                              虽然最接近北京祖语《中原音韵》形态,因为入声字分化接近完美《中原音韵》,不管是入声的韵母和声调。但是保定普遍分阴阳上声和去声,尤其是轻声母之前:(布bu51,走两步bu24儿)(上24去诶,我就不上shang214,上shang51学),全浊上声字和全浊去声之单独读和在末尾都是214上声原始形态,轻声母之前就是24了


                              IP属地:江苏18楼2024-11-16 09:0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