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嘛 也来说几句
先说那句从<局外人>到<厌恶>吧
其实不妨把加缪和萨特这两个人单独拿出来简单分析一下
大家都知道萨特早期受胡塞尔现象学的强烈影响 从现实事物出发把对人类的思考终于从以人性为实体拉回到了以人的本身为实体 这时候他基本的思想观念还是叔本华的悲观虚无主义
其实悲观虚无主义是一个本身就很容易得出的结论 以叔本华言无非就是"意志"和"表象"同时作用在人这个载体中的激烈矛盾 表现出来的就是人的生存意志无力反抗永恒的世界 以此得出的结论就
是否定既定价值 再说白了就是你明儿早就要死 今晚上吃啥也不觉得香
所以这对"矛盾" 我姑且称为人的生存矛盾 就贯穿了存在哲学的始终 <厌恶>表现出的其实就是人在面对生存矛盾时起初的挣扎 以此世界当然是荒谬的,垃圾的,值得厌恶的 但我们应该可以注意到 作品最后萨特表现出了强烈的反抗生存矛盾,摆脱现实的迹象
其实这也就是萨特和加缪思想的根本不同 同样是面对生存矛盾 萨特选择用行为反抗 最终表现出以悲观为根基的积极虚无主义 而加缪则选择用思想反抗 而且在<局外人>中明确的表达了反抗的办法 莫尔索也就是加缪的英雄西西弗斯
我们应该能从疯子尼采和萨特诉诸共产主义和社会活动的失败中看出究竟谁对了 我想连苏鲁支这样的超人都只能以那样的结局收场 我们又怎能求助于那样的思想
所以真正的人生态度恰恰是从厌恶到局外人 以此去最贪婪的吞咽人生的荒谬
在无为而无不为 在至味乃至无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