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 1572又称第谷超新星或仙后座B,是在1572年11月上旬在仙后座中发生的一次Ⅰa型超新星爆发事件,距离地球约8000-9800光年,是历史记载中肉眼可见的八颗超新星之一。SN 1572于1572年11月16日达到亮度峰值,约为-4等,亮度超过了天空中除日月外所有目标。1957年,SN 1572所对应的超新星遗迹被发现,并被命名为“3C 10”。SN 1572作为Ⅰa型超新星,其前身星是一颗白矮星,它通过吸积伴星物质使得自身质量接近钱德拉塞卡极限,当核心温度升高到内部元素的聚变点火温度时,便会发生简并态物质(不遵循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其压强不会随温度升高而上升)的失控热核反应,这期间的能量释放远远超过了星体物质的结合能,最终表现为白矮星的爆炸式解体,硅、铁等金属元素以超过5000km /s的速度扩散开来。图一是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红-蓝)结合IXPE(成像X射线偏振探测器)数据(深紫-白)的合成图像,背景恒星的数据源自数字化巡天,于2月28日发布。研究人员利用IXPE研究了SN 1572的X射线偏振,并揭示了超新星冲击波磁场的几何形状。图二图三均是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Chandra)与数字化巡天数据的合成图像,采用了不同的填色规则。图四由Chandra、斯皮策红外望远镜(SST)与卡拉阿尔托天文台的X射线与红外观测数据合成得到。






